定力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定力(1)
发信站: 中兴大学计中 BBS 站 (Mon Oct  2 12:31:13 1995)
转信站: Feeling!news.nchu!nchu
来  源: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四、     定    力          □
             □                                        □
             □□□□□□□□□□□□□□□□□□□□□□

            『 摄  心  正  道  法 ,

               若  定  根  增  长 ,

               则  能  破  诸  乱  想 ,

               发  诸  事  理 ,

               是  名  定  力 。 』


       「定力」———「定」就是坚定的意思,一件事若要做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

   坚定志愿、坚定信念,所以,「定」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例如在校求学者,

   读书、考试、成就学业,需要定力;经营事业者,若想要成功,也需要这份坚定的力

   量;而我们学道、修行,更不能欠缺「定」———坚定的志念。所以,定力是非常重

   要的,可以说是人生成功之母。

       「定」,就是把心统一起来,「摄」的意思就是统一。例如摄影,用照相机摄取

   影像,把外界的景物形像牢牢地收摄在一起。而摄心就是控制、统一心念的意思,心

   念必须收摄统一於正道之中,这就是「摄心正道法」。「正道法」也可称为「助道法

   」———帮助我们如何修行才能成功的方法,我们的心要行兹在兹,学兹在兹。

       已经听过的道法,必须专心一意反覆温习,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我们读了书、听了道理之後,要不断地反覆温习,才能够有所得。与此同理,

   有些人今天要听这位法师说的法,明天要听那位法师说的法,师师有道,这位法师说

   念佛很好,可以带业往生;那位法师说坐禅很好,可以立地成佛。究竟你要带业往生

   、或是要立地成佛?心念会混乱不清,所以最好选择正确的教法後,专心摄意在此道

   法上。

       我每天早上向大家讲话,都没有离开人生的佛教,也非镜花水月,谈些玄秘的理

   论。我所鼓励的,就是佛陀教育众生回归人性、为人生服务的道理,我平时将佛法的

   道理藉各种事相阐述出来,与大家互相切磋勉励,若能全神贯注、专一心思於佛教及

   慈济的精神上,那麽,这就是我们为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修学人生佛教的道法。所

   以,我们要摄心正道,行兹在兹,既然走在这条慈济的道上,就要全心全意,心无二

   志;人在这儿,心也要在这儿,脚也要走在这条康庄的菩萨道上,不可心神散乱,这

   就是所谓的「摄心正道法」。

                    § 一  暴  十  寒  非  定  之  道 §


       「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心若能专一,透彻我们所听

   的道理,便能体会到实践道理是如此简单容易,这就是「体悟」,也可说是「定根增

   长」;所学、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体悟。有句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若是

   光说不练,则永远无法知道快了是什麽,如果能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便能体会到助

   人的快乐。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称此为「见证」,佛法中称为「体悟」;能体悟则定

   根增长,若定根增长,则能破除诸乱想。

       多付出、多帮助别人,心灵就能得到安稳与快乐,无有乱想,发现道理,称为「

   发诸事理」。想彻底了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论道,而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行道是「

   事」,论道是「理」;我们要能说能行,悟而实证;若是明白道理,这只是「悟」而

   已,要真正身体力行去证实,才能有所得。若光会谈论道理仍然不够,因为这只是停

   留在理论阶段而已,必须真正去实行。所以说:能说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证

   ,才是真正的理。

       我们必定要摄心於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会增长;若一切的疑想能拨开,事

   与理自然能合一。总而言之,「定根」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勤地体会证悟。

       远公曰:

           『 天 地 之 间 诚 有 易 生 之 物 ,

              使 一 日 暴 之 , 十 日 寒 之 ,

              亦 未 见 有 能 生 者 。

              无 上 妙 道 昭 昭 然 在 於 心 目 之 间 ,

              故 不 难 见 ,

              要 在 志 之 坚 、 行 之 力 、 坐 立 可 待 。

              其 或 一 日 信 而 十 日 疑 之 ,

              朝 则 勤 而 夕 则 惮 之 ;

              岂 独 目 前 难 见 ,

              予 恐 终 其 身 而 背 之 矣 ! 』


       慧远大师说:「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

   者。」———他的意思是说,天地宇宙之间纵然有许多生长力极强、很容易繁衍的植

   物,见土即能活命,但是这些东西也需要因缘具备———有阳光、水份、空气、土壤

   ,才能够生长;如果这些因缘没有具足,则种子无法继续生存成长。所以他说,若将

   种子种在土□,只照射一日的阳光,其馀十日都笼罩在阴影中,那麽,这颗种子将无

   法生长起来。

       过去我们常常种田,这个道理应该很容易了解,也能够体会。以前我们种花生等

   五谷杂粮时,只要一将种子埋进土□,就希望隔天有阳光日照;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阳

   ,也令人烦恼,所以过几天後,就希望下阵雨,补充水分;一但多雨不晴,又会开始

   担忧,因为根部一直泡在水中会烂掉。所以种子种下後,也必须有适当的因缘来助成

   ,水分、土壤、阳光、空气,都要非常均匀,种子才能成长。

       学佛与此同理,最初发心时,大家都很认真,恨不得一日当两日,用功拜佛念佛

   。但是众生都有一个毛病,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时每

   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认真修行。「学佛二年,佛在半天」———这时候便认为佛已

   经离我远些,偷懒几天没有关系,就这样拖延懒散,一年之中,拖了好几个月。「学

   佛三年,佛在天边」———日子久了,心中的佛已经无影无踪,既然看不见佛,於是

   长年懈怠不肯用功,这种情形就称为「一暴十寒」。

       刚开始时非常认真用功,日子一久,就慢慢松懈,到最後,心中一点念也没有了

   。好比一粒生长力很强的种子,照射一日的阳光之後,紧接著十天把它放在阴暗中,

   那麽,即使它很容易成长,也无法继续坚固地生长下去。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有恒心

   ———恒久的长远心,不可只有一念热心,马上又退转了道心,若是如此,就无法在

   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常警惕大众:「学佛如初,成佛有馀」,发心学佛後,要

   始终抱持著当初发心的那一念心;做事也是一样,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个人初发道心时,即时遇到不如意的痛苦事,也心甘情愿,无有怨尤;人事再

   岐岖、再坎坷,也能宽容大量地包容,这就是初发的道心。一旦日子久了,心量愈来

   愈狭小,道心越来越退转,这就是所谓的「一暴十寒」。

       我常常说「成者自成」、「悟者自悟」,一位老师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爱护学

   生,但是却不能代替学生成就学业,还必须看学生本身是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佛

   陀以平等的爱心来教育我们、引导我们,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须自己去修,修养也要靠

   自己去力行,若只闻而不修,或思之却不修,也不能有所成就。

       佛陀常为这类众生而担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守持定力,既已发心,就要坚固这一

   念初心,不可因周围的环境而影响了定力。所以说:「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

   见有能生者」,日晒一天,荫盖十天,不曾见过如此仍能够继续生长的种子。


                § 定  是  无  上  妙  道  之  种  芽 §


       又说:「无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故不难见」———无上的妙道,是指佛

   陀的教理非常微妙,这个无上微妙的道理要劳劳地印在心版上;不要像字写在黑板上

   ,很轻易地就可以擦掉。黑板只是短时间的作用,不能永久留下写上去的无上妙道,

   我们应该将文字与道理好好地收摄在心灵□,将道法深刻地印在心版上,若能如此,

   就叫做「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

       今天听到一个道理,内心有所体会,若将这些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事上,

   就能够马上破除诸乱想,这就是内心领会到无上的妙理,所以说:「故不难见」,这

   些妙道是简单易懂的,说什麽「修行会道难」,其实,只要你把道理常常铭记在心,

   则无论何时接触到人与事,就能体会到所听过的道理,这不是很容易吗?

       所以他又说:「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道理就是这麽简单而易

   懂,想要求取真理并不困难,只要立志坚定,努力实行,则很快就能体悟妙道。所以

   我一再鼓励大家,学佛不是光听佛法或坐禅念佛而已,必须身体力行。而慧远大师也

   说,只要立定志愿、身体力行、恒久持续下去,就可以很快求得无上妙法。所以,「

   坐立可待」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叫我们坐禅等待证道,而是说坚志力行才能轻而易举

   地求得正道法。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假若今天告诉你的道理,你都相信,而且都认

   为很有道理,但是一受环境的影响,便心志动摇,开始起疑心,如此就不容易得道了

   。所以说「朝则勤而夕而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早上

   虽然很勤奋,晚上却懈怠懒散,说实在话,这样不仅不能很快见道,恐怕终身都会背

   道而行。

       一个人想追求道,却偷懒懈怠,就会背道而行,无法「会道」———心领神会,

   与道合。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勤精进,建立我们的志向、坚定我们得心念,这样

   ,心与道就不会背道而行了。

       「定能生慧」,「慧」由「定」生,「定」是学佛者三无漏学———戒、定、慧

   之一,想求得智慧必须培养定力。多用心,建立志愿,坚定心念,以增长定力,坚固

   「定根」,「定根」不断地增长,就可破诸乱想,发诸事理,这都靠我们的坚志力行

   。


                § 玉  里  义  诊  与  心  灵  救  拔 §



       有一次,慈济医院义诊服务队下乡,地点是玉里及富里。看了外在境界人与事,

   我深深体会到佛陀来人间的目的。

       佛陀所说的教法,无一不是启发我们智慧的根源,佛陀说「生、老、病、死」是

   人生的四大苦,在人事上则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及五蕴炽盛苦;种种的苦

   难,都在人与事中。我在玉里看到的那些病苦众生,他们不只是病,还加上贫,除了

   物质及身体上的贫病交迫之外,心灵更有严重的缺陷,像这些人就是我常说「贫中之

   贫」的众生———他们除了物质上的匮乏之外,也欠缺常识智慧。

       第一天晚上,我们结束一天的义诊工作,大家聚在一块儿休息,有两位护士坐在

   我的身边,我问她们:「看了这些病患,你们有何感想呢?」她们就说:「我们觉得

   义诊的意义非常好,如果能再进一步为病者服务,那将会更好。」我问说:「你们有

   没有发现比较特殊的个案呢?」其中一位护士回答:「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压及心脏病

   ,而且是严重的心绞痛,随时都可能病发死亡,但是我们没带舌含片出来....。

   如果有了舌含片,并且随身携带,即使他半夜忽然心绞痛,这颗救命药丸立刻可以挽

   救一条生命;可惜我们少带了这种药。」

       我一听她这样说,马上告诉她应该早一点说,因为我随身携带这种药品。她接著

   又谈到这个老人的病情,根据我们医生的诊治说,她必须马上送回医院开刀,但是病

   患不了解自己病情的危险性,还坚持说:「我这个时候怎麽可以到花莲动手术呢?我

   必须回家照顾我的孙媳妇,因为她坐月子,我要帮她的忙。」医生急切地劝她说:「

   你这种病怎麽可以再去操劳?你要赶快到医院做深入的检察及治疗。」她仍轻松地回

   答:「如果有人能帮我照顾孙媳妇一天,我再去看看!」

       像这样,既贫又病的人实在太苦了,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还认为

   这是突发性的病痛,只要痛过就好了,完全不了解这是关系著生死存亡的危机。但是

   话说回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我後来问了这个老人家的家庭环境,才知道她

   有两个儿子,但是却因车祸及癌症先後往生,她的一个媳妇不耐贫苦而离家出走,另

   外一个媳妇患有「超高血压症」,半身不遂,卧病於床,每天让这个老人照顾生活起

   居;而且现在她的孙媳妇又刚分娩,不但无法帮忙家务,还得让她照顾。

       这个老人,今年已经七十六岁,虽然本身带著严重的病痛,不但要照顾一个长卧

   在床的媳妇,又要帮忙孙媳妇坐月子。像这种人生境遇是不是非常可怜呢?家境贫寒

   ,家人又患重疾,她本身也深深埋藏著威胁生命的危机,这种「贫中之贫」的个案,

   确实非常可怜。当然,其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例如富里地区等偏远地带,有很多瘫在床上的患者不能出门看病,幸亏我们的救

   护车随著义诊队为病患服务,来来回回接送这些长年在病床上挣扎的病人前来看病,

   在这些患者中,有许多是必须回慈院做检查、追踪病源的人。当时我询问的结果,得

   知这类病患竟已逾七十人之多。

       还有一位年轻人,车祸受伤,虽然只是一点外伤,却不懂得医疗卫生常识,不知

   道消毒方法,以减少细菌感染,还用粗劣的方法医治。直到那天,他来我们义诊的外

   科部诊治,我看他膝盖上贴著一块很大的布条,行动非常不便,於是走上前去看他的

   病情,护士小姐小心地拆掉那块肮脏的布条,当她掀开布条的那一刹那,我当场感到

   全身毛骨悚然!真的难以形容他伤口的溃烂恶状———只见一堆腐烂坏死的肉下,白

   骨暴露,黑红、青白的颜色交杂混合.....。

       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却被痛苦折磨到这种地步,像这样生活在偏远乡下,

   完全没有医疗常识的人,真是令人同情。

       如果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的人,物质与常识不知比他们好上好几倍,所以说,我

   们真正应该善加惜福,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学习如何去除愚钝贫乏的根源。因此,

   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产生「慧力」,如果我们具足智慧、常识,自然能

   改善自己的家庭环境,也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多一层保障,追求我们永远不息的慧命。

       所以,「慧」是一切成就的泉源,是福与慧的根基,我们应该专一心思去追究—

   ——如何产生智慧的力量。


--
        □□□□ 愿 消 三 障 诸 烦 恼  □□□□
        □□□□  愿 得 智 慧 真 明 了  □□□□
        □□□□  普 愿 业 障 悉 消 除  □□□□
        □□□□  世 世 常 行 菩 萨 道  □□□□
Ξ Origin: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FROM: 140.120.149.64]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