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声」谈到「小品」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cjyeh (苍鹘打参军), 信区: CrossTalk 标 题: 从「相声」谈到「小品」 发信站: 大度山之恋 (Tue Oct 15 02:02:24 1996) 从「相声」谈到「小品」 作者:李凤行 青年日报 82.03.11 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十月二十七日,青年日报副刊 发表国军第二十八届文艺金像奖文字类总评会议纪录,在 综合讨论时,相声评审魏苏说了下面一段话: 「相声这几年在大陆上有很大的改变,现在大陆上称 相声为「小品」,分为三类:相声小品、喜剧小品、幽默 小品等三类,这跟传统的相声有很大的出入,就是不再局 限於二人在台上,也可以有女生在台上表演,灵活运用, 更换不同的道具,以应剧情的需要。所以,建议在下次的 金像奖比赛,能将相声栏目加以扩大,增设一项幽默短剧 ,因为相声若不再突破,就会逐渐式微了。」 笔者和魏苏(龙豪)先生是老友,也是相声艺术的爱 好者,为相声艺术付出过些许心力。魏先生在台湾为相声 播种传热所下的功夫以及所展现的成绩,是社会各界有目 共睹的,他这番寓意深长的话,很值得相声界人士和文艺 推动者的重视。 当时,笔者就有意撰文回应,嗣因身体情况不佳而搁 下来。现在春光明媚,万物都复苏了生机,贱躯也熬过寒 冬,我愿把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观察、认知、建议,毫无保 留的说出来。 先说「小品」的本义,「辞源」载:「今亦谓随笔、 杂感等短篇文字曰小品文。」曲艺中的「小品」,短而精 粹,应是根据这条含义衍释来的。 大陆上现在极为流行的「小品」,是从何时、何地、 何人创始的,一时无法查证,但它是由「相声」演变来的 ,应无疑义,因为它最初的表现特质是喜剧型的,现在绝 大多数的内容仍是如此,这正是「相声」的特质,「相声 」缺少笑料,便不成为「相声」,金科玉律,千古不移。 大陆上流行的「小品」,也许是观众狂热的过度,也 许是演艺圈顺应的过火,「小品」这个名词,已经被广泛 的使用,而且几乎接近□滥的程度,前面魏苏先生所说的 相声、喜剧、幽默等三类小品,已经无法规□了。 据笔者观察,单是曲艺中表演的「小品」,已是目不 暇给,随手拈来,便有「相声小品:戏迷。」「喜剧小品 :执法如山。」「象徵小品:人与猴。」「创意小品:高 度统一。」「摹拟小品:比手画脚。」「抒情小品:接站 。」「形体小品:冲刺。」「科幻小品:谁做我的妻子。 」「杂技小品:时迁闹店。」……以上这些都是属於曲艺 □围,尚有「特技小品」、「魔术小品」等,已非曲艺门 类,凡是短而精粹的表演艺术,都抢占「小品」这一名词 ,这种趋势,是走在前面的人无法料到的。 尽管「小品」是如此的盛行,「相声」表演依然如故 ;也就是说,「相声」是「相声」,「小品」是「小品」 ,两者并不冲突,後者也未代替前者,至於说「小品」比 较受观众欢迎,掩盖了「相声」昔日的光彩,也是事实。 如果因此断定未来的岁月□,「相声」可能为「小品」所 取代,据我看倒也未必,理由如下: 在表演的形式上,「小品」可以一人表演、两人表演 、多人表演;「相声」也有单口、对口、群口,两者旗鼓 相当。在表演的内容上,「小品」取材於现实生活,多与 群众品味有关,占尽便宜;「相声」多靠陈旧的老段子支 撑,新创作的段子甚少佳构,久则生厌,这是它的鲜明的 弱点。在表演的技巧上,「小品」是第一人称,演员是性 格化的,给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相声」是第三人称,演员是多元化的,有时在第一人称和 第三人称之间跳来跳去,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技艺和经验 才能胜任,给人有艺术品味的享受,虽然欣赏层次因人而 异,却是「小品」无法代替的。 从表演的形式、内容上来看,两者相去不远,惟独从 表演技巧上推断,「小品」很难取代「相声」。「相声」 高难度的表演技巧,可能是它进步的绊脚石,但也可能成 为它不被淘汰的护身符。 在大陆「小品」盛行风尚中,许多「相声」演员都投 身「小品」演出,而且都有较好的成绩,说明了这一趋势 锐不可当。但在曲艺世界□,「相声」仍为观众所欢迎, 证明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存在价值。但「相声」经 过这一番刺激和冲击,如果再故步自封而不知求新求变, 恐怕前途日益黯淡了。 「相声」的求新求变,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 剧」的方向走,名称方面,叫「相声剧」、「谐剧」、「 丑剧」都可,只要从实验中取得大家的认同;一条路是往 「小品」的方向走,名称叫「相声小品」、「谐剧小品」 或「喜剧小品」均可,但是要单纯化,名称越多越复杂。 事实上,大陆在「小品」流行风尚□滥中,「相声小品」 、「喜剧小品」、「幽默小品」的含义,已经模糊不清, 无法界定它的□围,我们不必再蹈他们的覆辙。 至於其他曲种、剧种是否也像大陆的现况,竞相使用 「小品」呢?如山东有「吕剧小品」,四川有「谐剧小品 」。那是未来的事,只要「相声小品」定位,就不必顾虑 和其他「小品」混淆,这也是我主张「相声小品」单纯化 的主要原因。 「相声剧」(姑用此名)和「相声小品」的写作和表 演,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不是单凭纸上谈兵所能 奏效的,必须从实验中寻求结果,而且要在过程中不断地 藉经验修正方法和技巧,这要靠相声界人士和爱好者共同 的努力。 基於上述,我对魏苏先生建议「下次金像奖比赛,能 将相声栏目加以扩大,增设一项幽默短剧。」我举双手赞 成,但我认写这样仍嫌不够,巧妇难为无米炊,有了米无 有巧妇,同样做不出好吃的饭。我的建议是,相声界应有 人出面,把大家动员起来,为相声艺术的开拓新境,都投 注下一些心力。 恕我直言,这一份艰辛的责任和工作,应该落在魏苏 先生的肩上,理由如下: 第一,他是台湾地区相声艺术最有力的传播者,相声 在此处落地生根,魏先生有著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第二,他对相声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从理论到实践, 都有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水准。 第三,他在相声界的人际关系,具有某种程度的凝聚 力,动员老、中、青三代艺人,不至於有太多困难。 另外,他有制作「相声剧」(大陆原作丑剧)「三不 愿意」的经验,由他筹划相声开发的专案,应该是可行的 ,缺少的只是支持单位。 相声,是「小众」艺术,相声团队,是演艺圈中的弱 势团体。如何使它成为大众艺术?如何使「相声族」自保 而至茁壮?求新、求变、求突破,是扭转劣势为优势的唯 一途径。现在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正是大好契机,大 陆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和失败的经验,足资我们警惕和借镜的。 -- ※ 来源:.大度山之恋 bbs.thu.edu.tw.[FROM: unix.tceb.edu.t] -- κορη μου ~ ι λουε νομ φογ ευεγ ~ υεγηιε -- ☆ [Origin:椰林风情] [From: xinqiji.math.ncu.edu.tw] [Login: **] [Post: -12]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