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天帝释①告三十三天:‘卿等若入大战中时,设有恐怖畏惧之心者,汝等还顾视我高广之幢②,设见我幢者,便无畏怖。若不忆我幢者,当忆伊沙③天王幢;ⓒ以忆彼幢者,所有畏怖,便自消灭。若不忆我幢,及不忆伊沙幢者,尔时当忆婆留那④天王幢;ⓓ以忆彼幢,所有恐怖,便自消灭。’
“我今亦复告汝等,设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畏怖衣毛竖者,尔时当念我身,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设有恐怖衣毛竖者,便自消灭。
“若复不念我者,尔时当念于法。如来法者甚为微妙,智者所学。ⓔ以念法者,所有恐怖,便自消灭。
“设不念我,复不念法,尔时当念圣众。如来圣众极为和顺,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四双八辈⑤,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事,世间福田,是谓如来圣众。尔时若念僧已,所有恐怖,便自消灭。
“比丘当知,释提桓因⑥犹有ⓖ淫、怒、痴,然三十三天念其主即无恐怖;况复如来无有ⓗ欲、怒、ⓘ痴心,当念有恐怖乎?若有比丘有恐怖者,便自消灭。是故,诸比丘!当念三尊:佛、法、圣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S. 11. 1. 3. Dhajagga.,[No. 99(982-983)]
????
ⓒ 以=已【宋】
“以”,宋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本改作“已”。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以=已【宋】
“以”,宋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本改作“已”。
ⓕ (知)+见【圣】
“见”,圣本作“知见”。 大正藏无“知”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淫=淫【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淫”。
ⓗ 欲=淫【圣】
“欲”,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欲”,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 〔痴〕-【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痴”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① 天帝释: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
② 幢:在高举的竿柱系上丝帛作圆桶状的旗帜。
③ 伊沙:为音译,义译为“自在天”,在佛教造像中常为帝释天左侧的天王。又译为“伊舍那”、“伊沙那”、“伊湿波罗”。
④ 婆留那:为音译,义译为“水天”,在佛教造像中常为帝释天右侧的天王。又译为“婆楼那”。
⑤ 四双八辈:四组共八种圣人,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⑥ 释提桓因: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称为“天帝释”。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拔祇①国界有鬼,名为毘沙。在彼国界,极为ⓐ凶暴,杀民无量,恒日杀一人,或日杀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尔时,诸鬼神、罗刹充满彼国。
是时,拔祇ⓒ人民皆共集ⓓ聚,而作是说:“我等可得避此国至他国界,不须住此。”
是时,毘沙恶鬼知彼人民心之所念,便语彼人民曰:“汝等莫离此处至他邦土。所以然者,终不ⓔ免吾手。卿等日日持一人祠吾,吾ⓕ要不触扰汝。”
是时,拔祇人民日取一人祠彼恶鬼。是时,ⓖ彼鬼食彼ⓗ人已,取骸骨ⓘ掷着他方山中,然彼山中骨满谿谷。
尔时,有长者名善觉,在彼住止,饶财多宝,积财千亿,ⓙ骡、驴、骆驼不可称计,金、银、珍宝、车璩、马瑙、真珠、虎珀亦不可ⓚ称。尔时,彼长者有儿,名那优罗,唯有一子,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尔时,有此限制,那优罗小儿,次应祠鬼。
是时,那优罗父母沐浴此小儿,与着好衣,将至冢间,至彼鬼所。到已,啼哭唤呼,不可称计,并作是说:“诸神,地神,皆共证明:我等唯有此一子,愿诸ⓜ神明当证明此;及二十八大鬼神王当共护此,无令有ⓝ乏,及四天王②咸共归命,愿拥护此儿,使得免济;及释提桓因亦向归命,愿济此儿命;及梵天王亦复归命,愿脱此命;诸有鬼神护世者亦向归命,使脱此厄;诸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我今亦复归命,使脱此厄;诸辟支佛无师自觉亦复自归,使脱此厄;彼如来今亦自归,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获者获,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使般涅槃,无救者与作救护,盲者作眼目,病者作大医王,若天、龙、鬼神、一切人民、魔及魔天,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可敬可贵,为人作良祐福田,无有出如来上者。然如来当鉴察之,愿如来当照此至心。”是时,那优罗父母即以此儿付鬼已,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以天眼清净,复以天耳彻听,闻有此言,那优罗父母ⓞ啼哭不可称计。尔时,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恶鬼住处。时,彼恶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处。是时,世尊入鬼住处而坐,正身正意③,结跏趺坐④。
是时,那优罗小儿渐以至彼恶鬼住处。是时,那优罗小儿遥见如来在恶鬼住处,光色炳⑤然,正身正意,系念在前⑥,颜色ⓟ端政,与世有奇,诸根寂静,得诸功德,降伏诸魔,如此诸德不可称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如须弥山,出诸山顶,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远照。见已,便ⓠ起欢喜心向于如来,便生此念:“此必不是毘沙恶鬼。所以然者,我今见之,极有欢喜之心,设当是恶鬼者,随意食之。”
是时,世尊告曰:“那优罗!如汝所言,我今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故来救汝,及降此恶鬼。”
是时,那优罗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与说妙义。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恶、漏、不净行,出家为要,去诸乱想。尔时,世尊ⓢ以见那优罗小儿心意欢喜,意性柔软,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是时世尊具与彼说。彼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以见法、得法,成就诸法、承受诸法,无有狐疑,解如来教,归佛、法、圣众,而受五戒。
是时,毘沙恶鬼还来ⓤ到本住处。尔时,恶鬼遥见世尊端坐思惟,身不倾动。见ⓥ以,便兴恚怒,雨雷电霹雳向如来所,或雨ⓦ刀剑;未堕地之顷,便ⓧ化优钵莲华。是时,彼鬼倍复瞋恚,雨诸山河石壁;未堕地之顷,化作种种饮食。是时,彼鬼复化作大象,ⓨ吼唤向如来所。ⓩ尔时,世尊复化作师子王。是时,彼鬼ⓐ倍化作师子形向如来所。尔时,世尊化作大火聚。是时,彼鬼倍复瞋恚,化作大龙而有七首。尔时,世尊化作大金翅鸟。
是时,彼鬼便生此念:“我今所有神力,今[*]以现之,然此沙门衣毛不动,我今当往问其深义。”是时,彼鬼问世尊曰:“我今ⓑ毘沙欲问深义,设不能报我者,当持汝两脚掷著海南。”
世尊告曰:“恶鬼当知,我自观察,无ⓒ天及人民、沙门、婆罗门、若人、非人,能持我两脚掷海南者。但今欲问义者,便可问之。”
是时,恶鬼问曰:“沙门!何等是故行?何等是新行?何等是行灭?”
世尊告曰:“恶鬼当知,眼是故行,曩时⑦所造,缘痛成行;耳、鼻、ⓓ口、身意,此是故行,曩时所造,缘痛成行。是谓,恶鬼,此是故行。”
毘沙鬼曰:“沙门!何等是新行?”
世尊告曰:“今身所造身三、口四、意三⑧,是谓,恶鬼!此是新行。”
时恶鬼曰:“何等是行灭?”
世尊告曰:“恶鬼当知,故行灭尽,更不兴起,复不造行,能取此行,永[*]以不生,永尽无余,是谓行灭。”
是时,彼鬼白世尊曰:“我今极饥,何故夺我食?此小儿是我所食,沙门!可归我此小儿。”
世尊告曰:“昔我未成道时,曾为菩萨,有鸽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鸽厄。况我今日ⓔ已成如来,能舍此小儿令汝食啖?汝今恶鬼尽其神力,吾终不与汝此小儿。云何,恶鬼,汝曾迦叶佛时,曾作沙门,修持梵行,后复犯戒,生此恶鬼。”
尔时,恶鬼承佛威神,便忆曩昔所造诸行。尔时,恶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并作是说:“我今愚惑,不别真伪,乃生此心向于如来,唯愿世尊受我忏悔。”如是三、四。
世尊告曰:“听汝悔过,勿复更犯。”尔时,世尊与毘沙鬼说微妙法,劝令欢喜。
时,彼恶鬼手擎数千两金,奉上世尊,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愿世尊与我受之,及此数千两金。”如是再三。
尔时,世尊即受此山谷,便说此偈:
“园果施清ⓖ凉, 及作水桥ⓗ梁,
设能造大船, 及诸养生具。
昼夜无ⓘ懈息, 获福不可量,
法义戒成就, 终后生天上。”
是时,彼鬼白世尊曰:“不审世尊更有何教?”
世尊告曰:“汝今舍汝本形,著三衣,作沙门,入ⓙ拔只城,在在处处作此教令:‘诸贤当知,如来出世,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解脱者令知解脱,无救者与作救护,盲者作眼目,诸天、世人、天、龙、鬼神、魔、若魔天、若人、非人,最尊、最上,无与等者,可敬、可贵,为人作良祐福田。今日度那优罗小儿及降毘沙恶鬼,汝等可往至彼受化。’”
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毘沙鬼作沙门,ⓚ披服著三法衣,入诸里巷,作此教令:“今日世尊度那优罗小儿,ⓛ及降伏毘沙恶鬼,汝等可往受彼教诲。”
当于尔时,拔祇国界人民炽盛。ⓜ是长者善觉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将八万四千人民ⓝ众生,至ⓞ彼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拔祇人民或有礼足者,或有擎手者。尔时,八万四千之众,已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渐与说微妙之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尔时,世尊观察彼八万四千众,心意欢悦。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普与彼八万四千众而说此法,各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白净之衣,ⓟ易染为色。此八万四千众亦复如是,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得法、见法、分别诸法,无有狐疑,得无所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而受五戒。
尔时,那优罗父长者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当受我请。”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彼长者[*]以见世尊默然ⓠ受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退还所在,办种种饮食,味若干Ⓐ种,清旦自白:“时到。”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拔祇城,至长者家,就座而坐。是时,长者[*]以见世尊坐定,ⓡ自手斟酌,行种种饮食,[*]以见世尊食讫,行清净水已,ⓢ便取一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善哉!世尊!若四部之众⑨,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使在我家取之。”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言。”
世尊即与长者说微妙之法,[*]以说法竟,便从坐起而去。
尔时,世尊如ⓣ屈申臂顷,从拔祇不现,还来至舍卫ⓤ祇洹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四部之众,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者,当从那优罗父舍取之。”
尔时,世尊复告比丘:“如我今日优婆塞中第一弟子,无所爱惜,所谓那优罗父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凶=凶【宋】【元】【明】
“凶”,宋、元、明三本作“凶”。 “凶”,大正藏原为“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凶”。
ⓑ 〔二十人〕-【宋】
宋本无“二十人”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十人”三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人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民”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人民”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聚〕-【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免=勉【圣】
“免”,圣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为“免”,今依据圣本改作“勉”。
ⓕ 要=便【宋】【元】【明】【圣】
“要”,宋、元、明、圣四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便”。
ⓖ 彼=恶【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恶”。 “恶”,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
ⓗ 人=饮食【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饮食”。 “饮食”,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食”。
ⓘ 掷=填【宋】【元】【明】
“掷”,宋、元、明三本作“填”。 “填”,大正藏原为“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填”。
ⓙ 骡驴=驴骡【宋】【元】【明】
“骡驴”,宋、元、明三本作“驴骡”。 “驴骡”,大正藏原为“骡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驴骡”。
ⓚ 称+(计)【宋】【元】【明】
“称”,宋、元、明三本作“称计”。 大正藏无“计”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爱敬=欲爱【圣】
“爱敬”,圣本作“欲爱”。 “欲爱”,大正藏原为“爱敬”,今依据圣本改作“欲爱”。
ⓜ 神明=明神【宋】【元】【明】,=神祇【圣】
????
ⓝ 乏=厄【圣】
“乏”,圣本作“厄”。 “厄”,大正藏原为“乏”,今依据圣本改作“厄”。
ⓞ 啼=渧【圣】
“啼”,圣本作“渧”。 “渧”,大正藏原为“啼”,今依据圣本改作“渧”。
ⓟ 端政=端正【宋】【元】【明】【圣】*
“端政”,宋、元、明、圣四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为“端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端正”。
ⓠ 起=发【宋】【元】【明】
“起”,宋、元、明三本作“发”。 “发”,大正藏原为“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发”。
ⓡ 〔已〕-【圣】
圣本无“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已”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 到本住=本【宋】【元】【明】
“到本住”,宋、元、明三本作“本”。 “本”,大正藏原为“到本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本”。
ⓥ 以=已【宋】*【元】*【明】*【圣】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已”。
ⓦ 刀=刃【宋】【元】【明】
“刀”,宋、元、明三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为“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刃”。
ⓧ 化+(作)【宋】【元】【明】【圣】
“化”,宋、元、明、圣四本作“化作”。 大正藏无“作”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吼唤=唤吼【宋】【元】【明】【圣】
“吼唤”,宋、元、明、圣四本作“唤吼”。 “唤吼”,大正藏原为“吼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唤吼”。
ⓩ 尔时=是时【宋】【元】【明】
“尔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是时”,大正藏原为“尔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时”。
ⓐ 倍=复【圣】
“倍”,圣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倍”,今依据圣本改作“复”。
ⓑ 〔毘沙〕-【圣】
圣本无“毘沙”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毘沙”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有)+天【圣】
“天”,圣本作“有天”。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口=舌【圣】
“口”,圣本作“舌”。 “舌”,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圣本改作“舌”。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招=照【圣】
“招”,圣本作“照”。 “照”,大正藏原为“招”,今依据圣本改作“照”。
ⓖ 凉=净【圣】
“凉”,圣本作“净”。 “净”,大正藏原为“凉”,今依据圣本改作“净”。
ⓗ 梁=梁【宋】【元】【明】【圣】
“梁”,宋、元、明、圣四本作“梁”。 “梁”,大正藏原为“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梁”。
ⓘ 懈息=懈怠【元】【明】
“懈息”,元、明二本作“懈怠”。 “懈怠”,大正藏原为“懈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懈怠”。
ⓙ 拔只=拔祇【宋】【元】【明】【圣】
“拔只”,宋、元、明、圣四本作“拔祇”。 “拔祇”,大正藏原为“拔只”,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拔祇”。
ⓚ 披=被【宋】【元】【明】【圣】
“披”,宋、元、明、圣四本作“被”。 “被”,大正藏原为“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被”。
ⓛ 及=乃【宋】【元】【明】
“及”,宋、元、明三本作“乃”。 “乃”,大正藏原为“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乃”。
ⓜ 是+(时)【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众生=之众【宋】【元】【明】,〔众生〕-【圣】
????
ⓞ 〔彼〕-【圣】
圣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易染=染易【圣】
“易染”,圣本作“染易”。 “染易”,大正藏原为“易染”,今依据圣本改作“染易”。
ⓠ 受已即=便【宋】【元】【明】
“受已即”,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受已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 种+(种)【宋】【元】【明】
“种”,宋、元、明三本作“种种”。 大正藏无“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自手=手自【宋】【元】【明】
“自手”,宋、元、明三本作“手自”。 “手自”,大正藏原为“自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手自”。
ⓢ 便=更【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 屈申=屈伸【宋】【元】【明】
“屈申”,宋、元、明三本作“屈伸”。 “屈伸”,大正藏原为“屈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屈伸”。
ⓤ 祇洹=祇桓【宋】【元】【明】
“祇洹”,宋、元、明三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为“祇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祇桓”。
① 拔祇: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提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首都是毘舍离。又译为拔耆、跋耆、跋祇、跋阇、婆祇。
② 四天王:居于六欲天之第一天,分别镇守东南西北四方位。
③ 正身正意:挺直身体,端正心念。
④ 结跏趺坐:禅坐时,将两脚盘于大腿上的坐法。
⑤ 炳:显著、光明。
⑥ 系念在前:专注于当下。
⑦ 曩时:以前。
⑧ 身三、口四、意三: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言)是身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⑨ 四部之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有同学问“眼是故行,曩时所造,缘痛成行”要如何理解?
“行”指造作,也就是“业”。“眼”等感官是过去的业力所造就的(“眼是故行,曩时所造”),凡夫因为感官而有感受(“痛”),因此而有后续的造业(“行”)。
以十二因缘的名词来说,这“痛”(即十二因缘的“受”支)是由《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2经所说凡夫的“无明触”而有的,圣者则是“明触”,就没有后续的轮回。
这边所说的是十二因缘中较粗略的列举,取出其中的受→爱→行来说明,参见下图:
闻如是:
尔时,释种③诸豪姓者数千ⓐ人众,往诣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诸释白世尊曰:“今日当作王,治领此国界,我等种姓便为不朽,无令转轮圣王位于汝断灭。若当世尊不出家者,当于天下作转轮圣王,统四天下,千子具足,我等种姓名称远布,转轮圣王出于释姓。以是故,世尊!当作王治,无令王种断绝。”
世尊告曰:“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所以然者,我今问汝:‘云何,诸释!言转轮圣王七宝④具足,千子勇猛?’我今于三千大千刹土⑤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成就七觉意宝⑥,无数千声闻之子以为营从。”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用此位为? 得已后复失。
此位最为胜, 无终无有始,
ⓑ以胜无能夺, 此胜最为胜,
然佛无量行, 无迹谁迹将?
“是故,诸ⓒ瞿昙!当求方便,正法王治。如是,诸释!当作是学。”
尔时,诸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人=之【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以=已【宋】
“以”,宋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本改作“已”。
ⓒ 瞿昙=释【圣】
“瞿昙”,圣本作“释”。 “释”,大正藏原为“瞿昙”,今依据圣本改作“释”。
① 释翅: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译为“迦毘罗越”、“迦毘罗卫”、“迦维罗卫”。
② 尼拘留园:佛陀的道场之一,是佛陀成道后回故国为父王说法的地方。又译为“尼拘律树园”、“尼拘律园”。
③ 释种:姓释迦的一族。
④ 七宝:指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
⑤ 三千大千刹土:以须弥山为中心,有七山八海交互围绕,更以铁围山为外郭,即是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即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即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十亿。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的,表示这个大千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形成的,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的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的广大,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
⑥ 七觉意宝:指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世尊曰:“颇有此色,恒在不变易耶?久ⓑ在于世,亦不移动?颇有痛、想、行、识,恒在不变易耶?久存于世,亦不移动耶?”
世尊告曰:“比丘!无有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亦复无痛、想、行、识,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若复,比丘!当有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①。ⓒ若痛、想、行、识,久存ⓓ于世、不变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别。是故,比丘!以色ⓔ可分别,不久存于世ⓕ故、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别尽于苦本,痛ⓖ、想、行、识,不久ⓗ存于世,是故梵行乃可分别尽于苦本。”
尔时,世尊取少许土,著ⓘ爪上,语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见此[*]爪上土不?”
比丘对曰:“唯然,见ⓙ已,世尊!”
佛告比丘:“设当有尔许色恒[*]在于世者,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得尽苦际。以是,比丘!以无尔许色在,便得行梵行,得尽苦本。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我昔曾为大王!领四天下,以法治化,统领人民,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
“比丘当知,我ⓚ于尔时,作此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有八万四千神象,象名菩呼。复有八万四千ⓛ羽宝之车,或用师子皮覆,或用狼ⓜ狗皮覆者,尽悬幢高盖。复有八万四千高广之台,犹如天帝所居之处。复有八万四千讲堂,如法讲堂之比。复有八万四千玉女之众,像如天女。复有八万四千高广之座,皆用金银七宝厕间。复有八万四千ⓝ衣被服饰,皆是文绣ⓞ柔软。复有八万四千饮食之具,味若干种。
“比丘当知,我尔时乘一大象,色极白好,口有六牙,金银ⓟ交具,身能飞行,亦能隐形,或大、或小,象名菩呼。我尔时,乘一神马,毛尾ⓠ朱色,行不身动,金银ⓡ交饰,身能飞行,亦能隐形,或大、或小,马名毛王。我于尔ⓢ时,八万四千高广之台,住一台中,台名须尼摩,纯金所作。尔时,我在一讲堂中止宿,讲堂名法说,纯金所造。我于尔时,乘一ⓣ宝羽之车,车名最胜,纯金所造。我于尔时,将一玉女,左右使令亦如姊妹。我于尔时,于八万四千高广之座,在一座上,金银、璎珞不可称计。我于尔时,著一妙服,像如天衣。所食之食,味如甘露。
“当于尔时,我作转轮圣王,时八万四千神象朝朝来至,门外多有伤害,不可称计。我于尔时,便作是念:‘此八万四千神象朝朝来至,门外多有伤害,不可称计。我今意中欲使分为二分,四万二千朝朝来贺。’ⓤ尔时,比丘!我作是念:‘昔作何福?ⓣ复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于是。’复作是念:‘由三事因缘故,使我获此福祐。云何为三?所谓惠施、慈仁、自守。’比丘当观,尔时诸行②永灭无余,尔时游于欲意无有厌足。所谓厌足,于贤圣戒律乃为厌足。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无常耶?”
比丘对曰:“无常也。世尊!”
“若复无常,为变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许,我是彼所乎?”
对曰:“不也。世尊!”
“痛、想、行、识是常ⓥ也?ⓦ是无常耶?”
比丘对曰:“无常也。世尊!”
“设使无常,为变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许,我是ⓧ彼所。”
对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过去、当来、今现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学也。诸所有痛,过去、当来、今现在,若远、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觉知。比丘当作是观,若声闻之人,厌患于眼,厌患于色,厌患眼识,若缘眼生苦乐,亦复厌患。亦厌ⓩ患于耳,Ⓐ厌于声,厌于耳识,若依耳识生苦乐者,亦复厌患。鼻、舌、Ⓑ身……意、法亦复厌患,若依意生苦乐者,亦复厌患。已厌患,便解脱;已解脱,便得解脱之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彼比丘得世尊如是之教,在闲静ⓐ之处,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③,ⓑ剃除须发,著三法衣④,离家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S. 22. 97. Nakhāsikha.
???
ⓑ 在=存【宋】*【元】*【明】*【圣】
“在”,宋、元、明、圣四本作“存”。 “存”,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存”。
ⓒ 若=苦【元】【明】
“若”,元、明二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为“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苦”。
ⓓ 〔于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世”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于世”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在“色”字之后有一“不”字,今依据上下文及相当的南传经文删去。
ⓕ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在“痛”字之前有“亦无”二字,今依据上下文及相当的南传经文删去。
ⓗ 存=在【圣】
“存”,圣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为“存”,今依据圣本改作“在”。
ⓘ 爪=[木*介]【圣】*
“爪”,圣本作“[木*介]”。 “[木*介]”,大正藏原为“爪”,今依据圣本改作“[木*介]”。
ⓙ 〔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羽宝=羽葆【元】【明】
“羽宝”,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为“羽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 狗=豹【宋】【元】【明】
“狗”,宋、元、明三本作“豹”。 “豹”,大正藏原为“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豹”。
ⓝ 衣被服饰=衣服被饰【宋】【元】【明】
“衣被服饰”,宋、元、明三本作“衣服被饰”。 “衣服被饰”,大正藏原为“衣被服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衣服被饰”。
ⓞ 柔软=綩软【宋】,=綩緛【元】【明】
????
ⓟ 交=校【宋】【元】【明】,=挍【圣】
????
ⓠ 朱=珠【宋】【元】【明】【圣】
“朱”,宋、元、明、圣四本作“珠”。 “珠”,大正藏原为“朱”,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珠”。
ⓡ 交=校【元】【明】,=挍【圣】
????
ⓢ 时+(有)【圣】
“时”,圣本作“时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 尔时比丘我=比丘我尔时【圣】
“尔时比丘我”,圣本作“比丘我尔时”。 “比丘我尔时”,大正藏原为“尔时比丘我”,今依据圣本改作“比丘我尔时”。
[29] 〔复作何〕-【圣】
圣本无“复作何”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复作何”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此=彼【圣】【丽-CB】【CB】
“此”,圣、丽-CB、CB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圣、丽-CB、CB三本改作“彼”。
ⓨ 学=觉【宋】【元】【明】
“学”,宋、元、明三本作“觉”。 “觉”,大正藏原为“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觉”。
ⓩ 〔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厌于声〕-【圣】
圣本无“厌于声”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厌于声”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身〕-【圣】
圣本无“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身”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剃=剔【圣】
“剃”,圣本作“剔”。 “剔”,大正藏原为“剃”,今依据圣本改作“剔”。
① 分别:分析;辨别。全句是说如果有任何的色是可恒常存在的,则修行人就不能证得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单这么一点色也有常的、坚固的、常恒的、不变易法,这为了苦的完全灭尽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了知”。
② 诸行: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事物(即“有为法”)。
③ 族姓子: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④ 三法衣:出家人的三衣(三种袈裟),包括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上衣)、安陀会(内衣)。
本经中佛陀先分析了无常,再分析无我,和以下经文脉络相通:
《杂阿含经》卷十第270经:“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闻如是: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难解、难了、难晓、难知,极微极妙智所觉知,我今当先与谁说法?使解吾法者是谁?”尔时,世尊便作是念:“ⓑ罗勒迦蓝③诸根纯熟,应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作此念已,虚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罗勒迦蓝死已七日。”
是时,世尊复作念曰:“何其苦哉,不闻吾法,而取命终;设当闻吾法者,即得解脱。”是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先与谁说法,使得解脱?今ⓔ郁头蓝弗④先应得度,当与说之,闻吾法已,先得解脱。”世尊作是念,虚空中有天语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终。”是时,世尊ⓕ便作是念:“郁头蓝弗何其苦哉!不闻吾法,而取命过;设得闻吾法者,即得解脱。”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谁先闻法而得解脱?”是时,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饶益,我初生时,追随吾后。”是时,世尊复作是念:“今五比丘竟为所在?”即以天眼观五比丘,乃在波罗㮈ⓖ⑤仙人鹿园⑥所止之处。“我今当往先与五比丘说法,闻吾法已,当得解脱。”
尔时,世尊七日之中熟视道树,目未曾眴⑦。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我ⓗ今此坐处, 经历生死苦,
执御智慧斧, 永断根ⓘ元栽。
天王来至此, 及诸魔ⓙ怨属,
复以方便降, 令著解脱冠。
今于此树下, 坐于金刚床,
[*]以获一切智, 逮ⓚ无所碍慧。
我坐此树下, 见生死之苦,
已却死[*]元本, 老病永无余。”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坐起而去,欲向波罗㮈[*]国。
是时,ⓛ优毘伽梵志⑧遥见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见已,白世尊曰:“瞿昙!师主今为所在?为依何人出家学道?恒喜说何法教?为从何来?为欲所至?”
尔时,世尊向彼梵志,而说此偈:
“我成阿罗汉, 世间最无比,
天及世间人, 我今最为上。
我亦无师保, 亦复无与等,
独尊无过者, 冷而无复温。⑨
今当转法轮, 往诣迦尸ⓜ⑩邦,
今以甘露药, 开彼盲冥者。
波罗㮈[*]国界, 迦尸[*]国王土,
五比丘住处, 欲说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 及得漏尽通,
以除恶法ⓝ元, 是故最为胜。”
ⓠ时,世尊往诣波罗㮈[*]。是时,五比丘遥见世尊来,见已各共论议:“此是沙门瞿昙从远而来,情性错乱,心不专ⓡ精。我等勿复共语,亦莫起迎,亦莫请坐。”
尔时,五人便说此偈:
“此人不应敬, 亦莫共ⓢ亲视,
勿复称善来, 亦莫请使坐。”
尔时,五人说此偈已,皆共默然。尔时,世尊至五比丘所,渐渐欲至。时,五比丘渐起来迎,或与敷座者,或与取水者。尔时,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痴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尔时,五比丘称世尊为卿,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卿无上至真.等正觉。所以然者,我今已成无上至真等正觉,已获甘露善。自专念,听吾法语。”
尔时,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昙!本苦行时,尚不能得上人之法⑭,况复今日意ⓤ情错乱,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闻吾妄语乎?”
五比丘曰:“不也。瞿昙!”
世尊告曰:“如来.等正觉已得甘露,汝等悉共专心,听吾说法。”是时,世尊便复作是念:“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当知,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苦[*]习⑮谛、苦尽⑯谛、苦出要⑰谛。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记。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亦复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阴⑱苦,是谓苦谛。
“ⓦ云何苦[*]习谛?所谓受爱之分,ⓧ习之不ⓨ惓,意常贪著,是谓苦ⓩ习谛。
“彼云何苦尽谛?能使彼爱灭尽无余,亦不更生,是谓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谓名为四谛之法。
“然复,五比丘!此四谛之法,苦谛者Ⓑ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⑲,Ⓒ本未闻法。ⓐ复次,苦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谛。苦[*]习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苦[*]习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习谛。苦尽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慧生、光生。复次,苦尽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尽谛。苦出要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苦出要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出要谛。
“五比丘当知,此四谛者,三转十二行,如实不知者,则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我分别此四谛三转十二行⑳,如实知之.是故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尔时,说此法时,ⓑ阿若拘邻㉑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世尊告拘邻曰:“汝今[*]以逮法、得法?”
拘邻报曰:“如是。世尊![*]以得法、逮法。”
是时,地神闻此语已,作ⓒ是唱:“今如来在波罗㮈[*]ⓓ国转法轮。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转者,今日如来转此法轮,阿若拘邻[*]已得甘露之法。”
是时,四天王从地神闻唱令声,复ⓔ传告曰:“阿若拘邻[*]以得甘露之法。”
是时,三十三天复从四天王闻,艶天从三十三天闻,乃至兜术天展转闻声,乃至梵天亦复闻声:“如来在波罗㮈[*]转法轮,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转者,今日如来转此法轮。”尔时,便名为阿若拘邻。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诲,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诲,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取食之。”尔时教诲,此时成无生涅槃法,亦成无生、无病、无老、无死。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尽共人间乞食,慎莫独行。然复众生之类,诸根纯熟,应得度者,我今当往优留毘㉒村ⓕ聚,在彼说法。”
尔时,世尊便往至优留毘村[*]聚所。尔时,ⓖ连若河侧有迦叶㉓在彼止住,知天文、地理,靡不贯博,算数树叶皆悉了知,将五百弟子,日日教化。去迦叶不远有石室,ⓗ于石室中,有毒龙在彼止住。
尔时,世尊至迦叶所。到已,语迦叶言:“吾欲寄在石室中一宿;若见听者,当往止住。”
迦叶报曰:“我不爱惜,但彼有毒龙,恐相伤害耳。”
世尊告曰:“迦叶!无苦!龙不害吾,但见听许,止住一宿。”
迦叶报曰:“若欲住者,随意往住。”
尔时,世尊即往石室,敷座而宿,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是时,毒龙见世尊坐,便吐ⓘ火毒。尔时,世尊入慈三昧,从慈三昧起,入焰光三昧。尔时,龙火、佛光一时俱作。
尔时,迦叶夜起,瞻视星宿,见石室中,有大火光。见已,便告弟子曰:“此瞿昙沙门容貌[*]端政,今为龙所害,甚可ⓙ怜慜!我先亦有此言:‘彼有恶龙,不可止宿。’”是时,迦叶告五百弟子:“汝持水瓶,及ⓚ舆高梯,往救彼火,使彼沙门得济此难。”
尔时,迦叶将五百弟子,往诣石室,而救此火;或持水洒者,或施梯者,而不能使火时灭,皆是如来威神所致。尔时,世尊入慈三昧,渐使彼龙无复瞋恚。时,彼恶龙心怀恐怖,东西驰走,欲得出石室,然不能得出石室。是时,彼恶龙来向如来,入世尊钵中住。
是时,世尊以右手摩恶龙身,便说此偈:
“龙出甚为难, 龙与龙共集,
龙勿起害心, 龙出甚为难。
过去恒沙数, 诸佛般涅槃,
汝竟不遭遇, 皆由瞋恚火。
善心向如来, 速舍此恚毒,
已除瞋恚毒, 便得生天上。”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
ⓐ ~Vinaya, Mahavagga. 1. 6. 15-20 & 54.
???
ⓑ 罗勒迦蓝~Āḷārakālāma.
???
ⓒ 待=侍【圣】
“待”,圣本作“侍”。 “侍”,大正藏原为“待”,今依据圣本改作“侍”。
ⓓ 我=吾【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吾”。 “吾”,大正藏原为“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吾”。
ⓔ 郁头蓝弗~Uddaka-Rāmaputta.
???
ⓕ 便=复【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 “㮈”,明本作“奈”。*
ⓗ 今此坐=念此王【宋】【元】【明】
“今此坐”,宋、元、明三本作“念此王”。 “念此王”,大正藏原为“今此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此王”。
ⓘ 元=原【宋】*【元】*【明】*
“元”,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怨=眷【圣】
“怨”,圣本作“眷”。 “眷”,大正藏原为“怨”,今依据圣本改作“眷”。
ⓚ 无所=所无【宋】【元】【明】
“无所”,宋、元、明三本作“所无”。 “所无”,大正藏原为“无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无”。
ⓛ 优毘伽=优比伽【宋】【元】【明】~Upaka.
“优毘伽”,宋、元、明三本作“优比伽”。 “优比伽”,大正藏原为“优毘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比伽”。
ⓜ “迦尸”,大正藏原为“加尸”,今依据明本改作“迦尸”。*~Kāsī。
ⓝ 元=无【宋】,=原【元】【明】
????
ⓞ “顉”,大正藏原为“俨”,圣本作“▆”,今依据明本改作“顉”。
ⓟ 道=导【明】【圣】
“道”,明、圣二本作“导”。 “导”,大正藏原为“道”,今依据明、圣二本改作“导”。
ⓠ (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精=一【圣】
“精”,圣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为“精”,今依据圣本改作“一”。
ⓢ 亲=观【宋】【元】【明】【圣】
“亲”,宋、元、明、圣四本作“观”。 “观”,大正藏原为“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观”。
ⓣ 卿=轻【宋】【元】【明】
“卿”,宋、元、明三本作“轻”。 “轻”,大正藏原为“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轻”。
ⓤ 情=行【圣】
“情”,圣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情”,今依据圣本改作“行”。
ⓥ 记=计【明】
“记”,明本作“计”。 “计”,大正藏原为“记”,今依据明本改作“计”。
ⓦ (彼)+云何【宋】【元】【明】
“云何”,宋、元、明三本作“彼云何”。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习=集【宋】【元】【明】
“习”,宋、元、明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集”。
ⓨ 惓=倦【宋】【元】【明】
“惓”,宋、元、明三本作“倦”。 “倦”,大正藏原为“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 习=集【宋】【元】【明】【圣】*
“习”,宋、元、明、圣四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集”。
Ⓐ 等=正【圣】*
“等”,圣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等”,今依据圣本改作“正”。
Ⓑ (本未闻法)+眼生【宋】【元】【明】
“眼生”,宋、元、明三本作“本未闻法眼生”。 大正藏无“本未闻法”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本未闻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本未闻法”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本未闻法”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复次〕-【圣】
圣本无“复次”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复次”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阿若拘邻~Aññāta Kodañña.
???
ⓒ 是唱今=此唱令【宋】【元】【明】,=是唱令【圣】
????
ⓓ 〔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传=转【宋】【元】【明】
“传”,宋、元、明三本作“转”。 “转”,大正藏原为“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转”。
ⓕ 聚+(落)【圣】*
“聚”,圣本作“聚落”。 大正藏无“落”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连若=尼连【圣】
“连若”,圣本作“尼连”。 “尼连”,大正藏原为“连若”,今依据圣本改作“尼连”。
ⓗ 〔于石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石室”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于石室”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火毒=毒火【宋】【元】【明】,=火光毒【圣】
????
ⓙ 怜慜=怜愍【宋】【元】【明】【圣】
“怜慜”,宋、元、明、圣四本作“怜愍”。 “怜愍”,大正藏原为“怜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怜愍”。
ⓚ 舆=举【宋】
“舆”,宋本作“举”。 “举”,大正藏原为“舆”,今依据宋本改作“举”。
ⓤ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四=三【圣】
“四”,圣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三”。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①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摩竭陀”。
② 道场树:即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大乔木,株高二十米以上,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打坐时悟道,而称为菩提树、道树、觉树、道场树,原名钵多树、义译吉祥树。
③ 罗勒迦蓝:佛陀成道前的禅定师父之一,住在???的树林中,修成无所有处定。悉达多太子拜师后证得无所有处定,发觉仍不是究竟而离开,详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经罗摩经。又译为“阿罗罗伽罗摩”。
④ 郁头蓝弗:佛陀成道前的禅定师父之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树林中,修成非想非非想定。悉达多太子拜师后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发觉仍不是究竟而离开,详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经罗摩经。又译为“优蓝弗”、“优蹋蓝弗”、“郁陀罗罗摩子”、“优陀罗罗摩子”。
⑤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⑥ 仙人鹿园: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园。传说鹿园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园”。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又译为“鹿苑”、“鹿野苑”、“鹿野园”。
⑦ 目未曾眴:目不转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眴”为眼动,读音同“眩”。
⑧ 优毘伽梵志:
⑨ 独尊无过者,冷而无复温:
⑩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拘萨罗国东南,中印度北部。又译为“伽尸”。
⑪ 顉头:点头;头左右摆动。按在印度将头向左右摆动相当于中国的点头。“顉”读音同“钦”。
⑫ 叉手:双手在胸前合而为一,表示恭敬。又译为“合十”、“合掌”、“叉十”。
⑬ 弹指:弹手指作声。用以表示欢喜、许诺。
⑭ 上人之法: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又译为“上人法”。
⑮ 苦习:“苦集”的另译,指苦的集起,即四圣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苦、集、灭、道”中的集谛。
⑯ 苦尽:“苦灭”的另译,指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即四圣谛中的灭谛。
⑰ 苦出要:“苦灭道”的另译,指圣者所证的出离苦的解脱之道的真理,也就是“八正道”,即四圣谛中的道谛。
⑱ 五盛阴: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有执著的五阴,又称为“五盛阴”。“盛”读音同“成”。参见《杂阿含经》卷2第55、58经。又译为“五受阴”、“五取蕴”。
⑲ 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
⑳ 三转十二行:佛陀初转法轮,三次逐渐的解说四圣谛。另译为“三转十二说”。
㉑ 阿若拘邻: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阿若”为音译,义译为“已了知”,拘邻尊者证果后才被称为“阿若拘邻”。“拘邻”又译为“憍陈如”。
㉒ 优留毘:摩竭提国的村名,“木瓜”的音译。
㉓ 迦叶:这里特指优留毘村的迦叶,和大迦叶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外道大师,佛陀称赞他“将护圣众,四事供养”第一。又译为“优留毘迦叶”、“优毘迦叶”、“优楼频螺迦叶”、“郁鞞罗迦叶”。
初转(谛智) | 二转(作智) | 三转(证智) | |
---|---|---|---|
苦圣谛 | 了知五受阴是苦 | 苦谛当知 | 苦谛已知 |
集圣谛 | 了知无明、贪爱等等因缘导致苦的集起 | 苦集当断 | 苦集已断 |
灭圣谛 | 了知苦的止息(涅槃)即是烦恼的永尽无余 | 灭谛当证 | 灭谛已证 |
道圣谛 | 了知八正道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 | 道谛当修 | 道谛已修 |
本经记载:“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
佛陀是等正觉,也是阿罗汉。阿罗汉又译为“应供”,是“如来十号”(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的第二个,而等正觉是第三个称号。
依据经中所说,阿罗汉和佛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佛的资格(应供)之一。
《阿含经》中多次提及佛也是阿罗汉,例如:
《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第1144经:“我今知故言知,见故言见,真阿罗汉言阿罗汉,真等正觉言等正觉。”(CBETA, T02, no. 99, p. 303, b10-12)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第190经:“如来阿罗呵以无取故,而得成于无上正觉。”(CBETA, T02, no. 100, p. 443, b7-8)
《起世经》卷10〈最胜品12〉:“尔时有迦叶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出现世间。”(CBETA, T01, no. 24, p. 364, a11-12)
大藏经中其余的经典也常将如来十号的“应供”译为“阿罗诃”(阿罗汉):
真谛、留支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赞我住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CBETA, T08, no. 237, p. 763, a16-17)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切如来、阿罗呵、三藐三勃陀,无量众生自然解脱。何以故?以一切趣不坚牢,如幻、如阳炎。”(CBETA, T10, no. 300, p. 907, a2-4)
《大威德陀罗尼经》:“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21, no. 1341, p. 756, c23-24)
经中表示佛陀和阿罗汉的解脱没有差别,如《中阿含经》卷三十六〈梵志品2〉第145经瞿默目揵连经:“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CBETA, T01, no. 26, p. 656, a1-3)
当然,佛并不全等于阿罗汉,毕竟佛陀长久以来修行六波罗蜜,而能在无佛世界觉悟佛法后又教导他人。佛陀和阿罗汉的差别,可见《杂阿含经》卷三第75经:“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能复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CBETA, T02, no. 99, p. 19, c3-10)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84经有更广泛的说明,列出如来十力的殊胜,对此有主题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参阅。
地神为居住于地上的天众,离人间较近,和人类的交集较多,《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8〉第30经世记经:“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CBETA, T01, no. 1, p. 135, a27-b1) 因此佛陀成道后由地神就近知道也是自然的,然后再层层上传至较远的天界。这样由地神先听闻、再层层上传到其他天界的叙述,在佛经中还蛮常见的。
研讨:印度的点头 (连结已失效 ywliu)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尔时,彼恶龙吐舌,舐如来手,熟视如来面。
是时,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恶龙,往诣ⓕ迦叶,语迦叶曰:“此是恶龙,极为凶暴,ⓖ今ⓗ以降之。”
尔时,迦叶见恶龙已,便怀恐怖,白世尊曰:“止!止!沙门!勿复来前,龙备相害。”
世尊告曰:“迦叶!勿惧,我今ⓘ已降之,终不相害。所以然者,此龙[*]已受教化。”
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叹未曾有:“甚ⓙ奇!甚特!此瞿昙沙门极大威神,能降此恶龙,使不作恶;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尔时,迦叶白世尊曰:“大沙门!当受我九十日请,所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当供给。”尔时,世尊默然受迦叶请。
ⓛ时,世尊以此神龙著大海中,而彼恶龙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四天王天上。是时,如来还止石室。
迦叶供办种种饭食已,往白世尊:“[*]饭食[*]已办,可往就食。”
世尊告曰:“迦叶在前,吾正尔当往。”迦叶去后,便往至阎浮提界上,阎浮树下取阎浮果。还,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是时,迦叶见世尊在石室中,白世尊曰:“沙门!为从何道,来至石室?”
佛告迦叶:“汝去之后,吾至阎浮提界上,取阎浮果,还来至此坐。迦叶当知,此[*]果甚为香美,可取食之。”
迦叶对曰:“我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足,有大威力,乃能至阎浮界上,取此美[*]果。虽尔,故不如我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在彼止宿。
迦叶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时[*]以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迦叶去后,便至ⓜ阎浮界上,取阿摩勒①果。还,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迦叶白世尊曰:“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间?”
世尊告曰:“汝去之后,至[*]阎浮界上,取此果来,极为香美。若须者便取食之。”
迦叶对曰:“吾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有大威神,吾去之后,取此果来。虽尔,故不如我,我已得ⓝ道。”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明日,迦叶至世尊所,而作是说:“食时[*]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迦叶去后,世尊至北ⓞ郁单曰,取自然粳米来,还ⓟ至迦叶石室。
迦叶问佛:“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坐?”
世尊告曰:“迦叶当知,汝去之后,吾至[*]郁单曰,取自然粳米,极为香好。迦叶!须者便取食之。”
迦叶对曰:“吾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足,有大神力。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明日,迦叶至世尊所,而作是说:“食时[*]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迦叶去后,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迦叶问佛:“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坐?”
佛告迦叶:“汝去之后,吾至瞿耶尼,取此[*]果来,极为香美。迦叶!须者可取食之。”
迦叶对曰:“ⓡ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有大威神。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明日,迦叶至世尊所而白:“时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迦叶去后,世尊至弗ⓢ于逮,取毘酰勒果,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迦叶问佛:“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坐?”
佛告迦叶:“汝去之后,吾至弗[*]于逮,取此果来,极为香好。迦叶!须者可取食之。”
迦叶对曰:“吾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有大神足。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是时,迦叶时欲大祠,五百弟子执斧ⓤ破薪,手擎斧而斧不下。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必沙门所为。”是时,迦叶问世尊曰:“今欲破薪,斧何故不下也?”
世尊告曰:“欲得斧下耶?”
曰:“欲使ⓥ下。”斧寻时下。
是时,彼斧既下,复不得举。迦叶复白佛言:“斧何故不举?”
世尊告曰:“欲使斧举耶?”
曰:“欲使ⓦ举。”斧寻ⓧ得举。
尔时,迦叶弟子意欲然火,火不得然。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必沙门瞿昙所为。”迦叶白佛:“火何故不然?”
佛告迦叶:“欲使火然耶?”
曰:“欲使然。”火寻时然。
尔时,意欲灭火,火复不灭。迦叶白佛:“火何故不灭?”
佛告迦叶:“欲使火灭耶?”
曰:“欲使灭。”火寻时灭。迦叶便作是念:“此沙门瞿昙,面目ⓨ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欲大祠,国王人民尽当来集,设当见此沙门者,吾不复得供养。此沙门明日不来者,便为大幸。”
是时,世尊知迦叶心中所念:明日清旦,至郁单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至阿耨达泉②而食。竟日在彼住,向暮还至石室止宿。
迦叶明日至世尊所,问曰:“沙门!昨日何故不来?”
佛告迦叶:“汝昨日作是念:‘此瞿昙极为[*]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大祠,若国王人民见者,便断吾供养。设不来者,便是大幸。’我寻知汝心之所念,乃至郁单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达泉上食。竟日在彼,向暮还至石室中止宿。”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大沙门,极有神足,实有威神。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石室止宿。即夜,四天王至世尊所而听经法,四天王亦有光明,佛亦ⓩ大放光,照彼山野,洞然一色。
时,彼迦叶夜见光明。明日清旦,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昨夜是何光明照此山野?”
世尊告曰:“昨夜四天王来至我所而听法,是彼四天王Ⓐ之光明。”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乃能使四天王来听经法。虽ⓑ有此力,由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在彼宿。夜半,释提桓因来至世尊所而听法,天帝光明复照彼山。
时,彼迦叶夜起瞻星,见此光明。明日清旦,迦叶至世尊所,问曰:“瞿昙!昨夜光明极为殊特,有何因缘,有此光明?”
世尊告曰:“昨夜天帝释来至ⓒ此听经,故有此光明耳。”
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极有神力,有大威神,乃能使天帝释来听经法。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在彼宿。夜半,梵天王放大光明照彼山中,至世尊所而听经法。
时,迦叶夜起见光明,明日至世尊所而问曰:“昨夜光明倍有所照,胜于日月光明,有何等因缘,致此光明?”
世尊告曰:“迦叶当知,昨夜大梵天王来至我所而听经法。”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极有神力,乃能使我祖父来至此沙门所而听经法。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尔时,世尊得弊坏五纳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当于何处而浣此衣?”是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吾当于何处蹋浣此衣?”时,四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便举大方石著水侧,白世尊曰:“可在此而蹋衣。”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吾ⓓ何处而ⓔ曝此衣?”时,树神知世尊心中所念,便垂树枝,白世尊曰:“唯愿在此[*]曝衣。”
明日清旦,迦叶至世尊所,问世尊曰:“本无此池,今有此池;本无此树,今有此树;本无此石,今有此石。有何因缘,而有此变?”
世尊告曰:“此是昨夜天帝释知吾欲浣衣,故作此浴池。吾复作是念:‘当于何处蹋浣此衣?’时四天王知吾心中所念,便持此石来。吾复作是念:‘当于何处而曝此衣?’时树神知我心中所念,便垂此树枝耳。”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虽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于彼宿。是时,夜半有大黑云起而作大雨,连若大河,极为ⓕ瀑溢。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河[*]瀑溢,沙门必当为水所ⓖ漂,我今看之。”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往至河所,尔时世尊在水上行,脚不为水所渍。是时,迦叶遥见世尊在水上行。是时,迦叶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沙门瞿昙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脚不污耳。此沙门虽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语迦叶言:“汝亦非阿罗汉,复不知阿罗汉道,汝尚不识阿罗汉名,况得道乎?汝是盲人,目无所睹,如来现尔许变化,故言:‘不如我得道真。’汝方作是语:‘吾能在水上行。’今正是时,可共在水上行耶?汝今可舍邪见之心,无令长夜受此苦恼。”
是时,迦叶闻世尊语已,便前头面礼足:“我今悔过,深知非法,乃触如来,唯愿受ⓗ悔。”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听汝改过,乃能自知触扰如来。”
是时,迦叶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随所宜,我今自归沙门瞿昙。”
是时,五百弟子白迦叶言:“我等先亦有心于沙门瞿昙,当降龙时,寻欲归命。若师自归瞿昙者,我等五百弟子尽自归于瞿昙所。”
迦叶报言:“今正是时,然复我心执此愚痴,见尔许变化,意ⓘ由不解,故自称言:‘我道真正。’”
是时,迦叶将五百弟子,前后围绕,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门!修清净行。”
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着衣裳,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是时,迦叶学术之具及于咒术,尽投水中。
时,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门。”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时,五百Ⓐ弟子即成沙门,袈裟著身,头发自落。
尔时,顺水下流,有梵志,名江迦叶③,在水侧住。是时,江迦叶见咒术之具,尽为水所[*]漂,便作是念:“咄哉!ⓐ我大兄为水所溺?”是时,江迦叶将三百弟子,顺水上流,求兄ⓑ尸骸。遥见世尊在一树下坐,及大迦叶五百弟子前后围绕而为说法。见已,便前至迦叶所,而作是语:“此事为好耶?本为人师,今为弟子。ⓒ大兄何故与沙门作弟子乎?”
迦叶对曰:“此处为妙,无过此处。”
是时,优毘迦叶向江迦叶而说此偈:
“此师人天贵, 我今师事之,
诸佛兴出世, 甚为难得遇。”
是时,江迦叶闻佛名号,甚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世尊:“愿听为道。”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善修梵行,尽于苦际。”
是时,江迦叶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门,袈裟著身,头发自落。是时,江迦叶及三百弟子咒术之具,尽投水中。
尔时,顺水下头有梵志,名伽夷迦叶④,在水侧住。遥见咒术之具,为水所[*]漂,便作是念:“我有二兄,在上学道。今咒术之具,尽为水所[*]漂,二大迦叶必为水所害。”即将二百弟子,顺水上流,乃至学术之处,遥见二兄而作沙门,便作是语:“此处好耶?本为人尊,今为沙门弟子。”
迦叶报曰:“此处最妙,无过此处。”
是时,伽夷迦叶便作是念:“今我二兄多知博学,此处必是善地,使我二兄在中学道,我今亦可在中学道。”是时,伽夷迦叶前白世尊:“唯愿世尊听作沙门。”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善修梵行,尽于苦际。”
是时,伽夷迦叶即成沙门,袈裟著身,头发自落,如似ⓓ剃头,[*]以经七日。
是时,世尊在彼河侧住,尼拘ⓔ类树下,成佛未久,将千弟子,是皆耆旧宿长。是时,世尊以三事教化。云何为三?所谓ⓕ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训诲教化。
彼云何名为神足教化?尔时,世尊或作若干形,还合为一,或ⓖ不现,或现。石壁皆过,无所罣碍,或出地,或入地,犹如流水,无所触碍,或结跏趺坐,满虚空中,如鸟飞空,无有罣碍。亦如大火山,烟出无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如是,世尊现神足。
彼云何名为言教教化?尔时,世尊教诸比丘:“当舍是、置是。当近是、远是。当念是、去是。当观是、不观是。”彼云何当修是、不修ⓗ是者,当修七觉意,ⓘ灭三结。彼云何当观、当不观ⓙ者?当观三结、沙门善:所谓出要乐、无恚乐、无怒乐。彼云何不观?所谓三沙门苦。云何为三?所谓欲观、恚观、怒观。彼云何念、云何不念?尔时,当念苦谛,当念ⓚ习谛,当念尽谛,当念道谛;莫念邪谛:有常见、无常见,有边见、无边见,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来命终、如来不命终,有终、有不终,亦不有终、亦不无终。莫作是念。
彼云何名为训诲教化?复次,当作是去、不应作是去,作是来、不应作是来,默然、作是言说:“当持如是衣、不应持如是衣,应如是入村、不应如是入村。”是谓名为训诲教化。
是时,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世尊ⓛ以见千比丘得ⓜ罗汉,尔时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六师,回坐向迦毘罗卫。
是时,优毘迦叶便作是念:“世尊何故向迦毘罗卫坐?”是时,优毘迦叶即前长跪,白世尊曰:“不审如来,何故向迦毘罗卫坐耶?”
世尊告曰:“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与父说法,三者当与母说法,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是谓,迦叶!如来出世当行此五法。”
是时,优毘迦叶复作是念:“如来故念亲族本邦,故向彼坐耳。”
是时,五比丘渐来至尼连水侧,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尊者优陀耶⑤遥见世尊向迦毘罗卫坐,见已,便作是念:“世尊必当欲往至迦毘罗卫见诸亲里。”是时,优陀耶即前长跪,白世尊曰:“我今堪任欲有所问,唯愿敷演。”
世尊告曰:“ⓟ欲所问者便问之。”
优陀耶白世尊曰:“观如来意,欲向迦毘罗卫。”
世尊告曰:“如是,如汝所言。优陀耶当知,先至白净王所,吾比后当往。所以然者,刹利之种先当遣ⓠ使令知,ⓡ然后如来当往。汝到,语王:‘ⓢ却后七日,如来当来见王。’”
优陀耶对曰:“如是。世尊!”是时,优陀耶即从坐起,整衣服,礼世尊足,于世尊前不现,往至迦毘罗卫,到真净王所。到已,在王前立。
尔时,真净王在大殿上坐,及诸ⓨ婇女。是时,优陀耶飞在空中。时真净王见优陀耶手执钵,持杖而在前立,见已便怀恐怖,而作是说:“此是何人?ⓩ人耶?非人耶?天耶?鬼耶?阅叉、罗刹、天、龙、鬼神Ⓐ耶?”
时,真净王问优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优陀耶说:
“为天为是鬼? 干沓惒等乎?
汝今名为谁? 我今欲知之?”
是时,优陀耶复以此偈报王曰:
“我亦非是天, 非是干沓惒,
于是迦毘国, 大王邦土人。
昔坏十八亿, 弊魔波旬众,
我师释迦文, 是彼真弟子。”
时,真净王复以此偈,向优陀耶说:
“谁坏十八亿, 弊魔波旬众?
谁字释迦文? 汝今叹说之。”
是时,优陀耶复说此偈:
“如来初生时, 天地普大动,
誓愿悉成办, 今ⓐ曰号悉达!
彼降十八亿, 弊魔波旬众,
彼名释迦文, 今日成佛道!
彼人释师子, 瞿昙次弟子,
今日作沙门, 本字优陀耶!”
是时,真净王闻此语已,便怀欢喜,不能自胜,语优陀耶曰:“云何,优陀耶!悉达太子今故在耶?”
优陀耶报言:“释迦文佛今日现在。”
时王问言:“今已成佛耶?”
优陀耶报言:“今已成ⓑ佛。”
王复问言:“今日如来竟为所在?”
优陀耶报言:“如来今在摩竭国界尼拘[*]类树下。”
时王报言:“翼从弟子斯是何人?”
优陀耶报ⓒ曰:“诸天亿数及千比丘、四天王,恒在左右。”
时王问言:“所着衣服,为像何类?”
优陀耶报言:“如来所着衣裳,名ⓓ曰袈裟。”
时王问言:“食何等食?”
优陀耶报言:“如来身者,以法为食。”
王复问曰:“云何,优陀耶!如来可得见不?”
优陀耶报言:“王勿愁悒,却后七日,ⓔ如来当来入城。”
是时,王极欢喜,不能自胜,手自斟酌,供养优陀耶。
是时,真净王击大鸣鼓,敕国界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净,以香汁洒地,悬缯幡盖,作倡伎乐,不可称计。复敕国中诸有ⓕ聋、盲、喑、痖者,尽使不现,却后七日,悉达当来入城。是时,真净王闻佛当来入城,七日之中,亦不睡眠。
是时,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诣迦毘罗卫国。”是时,世尊ⓘ即将诸比丘,前后围遶,往诣迦毘罗卫国。到已,便诣城北萨卢园中。
是时,真净王闻世尊ⓙ已达迦毘罗卫城北萨卢园中。是时,真净王将诸释众,往诣世尊所。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若真净王躬自来者,此非我宜,我今当往与共相见。所以然者,父母恩重,育养情ⓚ甚。”是时,世尊将诸比丘众,往诣城门,飞在虚空,去地七ⓛ仞。
是时,真净王见世尊[*]端政无比,世之希有,诸根寂静,无众多念,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庄身,发欢喜之心,即便头面礼足,而作是说:“我是刹利王种,名曰真净王。”
世尊告曰:“令大王享寿无穷。是故,大王!当以正法治化,勿用邪法。大王当知,诸有用正法治化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是时,世尊即空中行,至真净王宫中。到已,就座而坐。
时,王见世尊坐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世尊食竟,行净水,更取一小座而听ⓝ经。
尔时,世尊与真净王渐说妙义,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行,出要为乐。尔时,世尊见王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向王说。
是时,真净王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世尊与王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真净王普集释众,而作是说:“诸沙门等,颜貌极丑,刹利之种,将诸梵志众,此非其宜;刹利释种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
诸释报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刹利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
是时,王告国中:“诸有兄弟二人,当取一人作道,其不尔者,当重ⓟ谪罚。”
时,诸释众闻王教令:“诸有兄弟二人,当取一人为道,其不从教,当重[*]谪罚。”是时,提婆达兜释种语阿难释言:“真净王今日有教:‘诸有兄弟二人,当分一人作道。’汝今出家学道,我当在家修治家业。”是时,阿难释欢喜踊跃,报言:“如兄来教。”
是时,难陀释语阿那律释言:“真净王有教:‘其有兄弟ⓠ二人者,当分一人作道,其不尔者,当重[*]谪罚。’汝今出家,我当在家。”是时,阿那律释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报曰:“如是。如兄来教。”
是时,真净王将ⓡ斛净、ⓢ叔净释、ⓣ甘露释,至世尊所。尔时,驾四马之车,白车、白盖,白马驾之;第二释乘青车、青盖,青马驾之;第三释乘黄车、黄盖,黄马驾之;第四释乘赤车、赤盖,赤马驾之。是时,诸释有乘象者,有乘马者,皆悉来集。
ⓨ是时,世尊遥见真净王将诸释众而来,告诸比丘:“汝等观此释众,并观真净王众。比丘当知,三十三天出园观时,亦如此法,ⓩ无有Ⓐ异。”
是时,阿难乘大白象、白衣、白盖。见已,告诸比丘:“汝等见此阿难释乘ⓐ白象、白衣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我等见之。”
佛告比丘:“此人当出家学道,第一多闻,堪侍左右。汝等见此ⓑ阿那律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人当出家学道,天眼第一。”
是时,真净王及兄弟四人,并难陀、阿难,皆步进前,除去五好,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真净王白佛言:“昨日夜生此念:‘刹利之众不应将梵志众,还将刹利众,此是其宜。’我便告令国中:‘诸有兄弟二人者,便取一人,使出家学道。’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饶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善知识ⓓ良祐福田,我亦缘善知识,得脱此生、老、病、死。”是时,诸释众便得为道。
是时,真净王白世尊曰:“唯愿世尊教诲此新比丘,当如教诲优陀耶!所以然者,此优陀耶比丘极有神力。愿优陀耶比丘恒在宫中教化,使众生之类,长夜获安隐。所以然者,此比丘极有神力,我初见优陀耶比丘,便发欢喜之心。我便作此念:‘ⓔ弟子尚有神力,况彼如来而无此神力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此优陀耶比丘极有神力,有大威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第一弟子,博识多知,国王所念,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能劝化人民,优陀耶比丘是。有速疾智,所谓摩诃男⑥比丘是。恒喜飞行,所谓须婆休⑦比丘是。空中往来,所谓婆破⑧比丘是。多诸弟子,所谓优毘迦叶比丘是。意得观空,所谓江迦叶比丘是。意得止ⓕ观。所谓象迦叶比丘是。”
尔时,世尊广与真净王说微妙之法。尔时,王闻法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诸比丘及真净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五ⓖ
ⓐ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五=四【圣】*
“五”,圣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圣本改作“四”。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圣】
????
ⓓ (入)+高【圣】
“高”,圣本作“入高”。 大正藏无“入”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第二十四=分【圣】
“第二十四”,圣本作“分”。 “分”,大正藏原为“第二十四”,今依据圣本改作“分”。
ⓕ 迦叶+(所)【元】【明】【圣】
“迦叶”,元、明、圣三本作“迦叶所”。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元、明、圣三本补上。
ⓖ 今+(日)【宋】
“今”,宋本作“今日”。 大正藏无“日”字,今依据宋本补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奇=存【宋】
“奇”,宋本作“存”。 “存”,大正藏原为“奇”,今依据宋本改作“存”。
ⓚ 饭=饮【宋】*【元】*【明】*【圣】
“饭”,宋、元、明、圣四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饮”。
ⓛ (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阎浮+(提)【宋】*【元】*【明】*
“阎浮”,宋、元、明三本作“阎浮提”。 大正藏无“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道+(真)【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道真”。 大正藏无“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郁单曰=郁单越【宋】*【元】*【明】*
“郁单曰”,宋、元、明三本作“郁单越”。 “郁单越”,大正藏原为“郁单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郁单越”。
ⓟ (先)+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先至”。 大正藏无“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后当=当后【宋】【元】【明】
“后当”,宋、元、明三本作“当后”。 “当后”,大正藏原为“后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后”。
ⓡ (我)+不须【宋】【元】【明】
“不须”,宋、元、明三本作“我不须”。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于=乎【圣】*
“于”,圣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乎”。
ⓣ 〔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破=斫【宋】【元】【明】
“破”,宋、元、明三本作“斫”。 “斫”,大正藏原为“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斫”。
ⓥ 下斧=斧下【宋】【元】【明】
“下斧”,宋、元、明三本作“斧下”。 “斧下”,大正藏原为“下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斧下”。
ⓦ 举斧=斧举【圣】
“举斧”,圣本作“斧举”。 “斧举”,大正藏原为“举斧”,今依据圣本改作“斧举”。
ⓧ 得=复【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 端政=端正【宋】【元】【明】【圣】*
“端政”,宋、元、明、圣四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为“端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端正”。
ⓩ 大放=放大【圣】
“大放”,圣本作“放大”。 “放大”,大正藏原为“大放”,今依据圣本改作“放大”。
Ⓐ 〔之〕-【圣】
圣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大)+沙门【宋】【元】【明】
“沙门”,宋、元、明三本作“大沙门”。 大正藏无“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有此力由=尔故【明】
“有此力由”,明本作“尔故”。 “尔故”,大正藏原为“有此力由”,今依据明本改作“尔故”。
ⓒ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于)+何处【宋】【元】【明】【圣】
“何处”,宋、元、明、圣四本作“于何处”。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曝=暴【圣】*
“曝”,圣本作“暴”。 “暴”,大正藏原为“曝”,今依据圣本改作“暴”。
ⓕ 瀑溢=暴逸【圣】*,瀑=暴【宋】*【元】*【明】*
????
ⓖ 漂=[漂*寸]【圣】*
“漂”,圣本作“[漂*寸]”。 “[漂*寸]”,大正藏原为“漂”,今依据圣本改作“[漂*寸]”。
ⓗ (我)+悔【圣】
“悔”,圣本作“我悔”。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由=犹【宋】【元】【明】
“由”,宋、元、明三本作“犹”。 “犹”,大正藏原为“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犹”。
ⓨ 作=成【宋】【元】【明】
“作”,宋、元、明三本作“成”。 “成”,大正藏原为“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成”。
ⓩ 以=已【宋】【元】【明】【圣】*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已”。
Ⓐ 弟子=比丘【宋】【元】【明】
“弟子”,宋、元、明三本作“比丘”。 “比丘”,大正藏原为“弟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比丘”。
ⓐ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尸=尸【圣】
“尸”,圣本作“尸”。 “尸”,大正藏原为“尸”,今依据圣本改作“尸”。
ⓒ 大兄=大师【宋】【元】【明】
“大兄”,宋、元、明三本作“大师”。 “大师”,大正藏原为“大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师”。
ⓓ 剃=剔【圣】
“剃”,圣本作“剔”。 “剔”,大正藏原为“剃”,今依据圣本改作“剔”。
ⓔ 类=律【圣】*
“类”,圣本作“律”。 “律”,大正藏原为“类”,今依据圣本改作“律”。
ⓕ (四)+神【宋】【元】【明】
“神”,宋、元、明三本作“四神”。 大正藏无“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不现或现=现或不现【宋】【元】【明】【圣】
“不现或现”,宋、元、明、圣四本作“现或不现”。 “现或不现”,大正藏原为“不现或现”,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现或不现”。
ⓗ 是+(修)【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修”。 大正藏无“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灭+(者当灭)【宋】【元】【明】
“灭”,宋、元、明三本作“灭者当灭”。 大正藏无“者当灭”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观)+者【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观者”。 大正藏无“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 以见=已具【宋】【元】【明】
“以见”,宋、元、明三本作“已具”。 “已具”,大正藏原为“以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具”。
ⓜ (阿)+罗汉【宋】【元】【明】
“罗汉”,宋、元、明三本作“阿罗汉”。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导=与【宋】【元】【明】
“导”,宋、元、明三本作“与”。 “与”,大正藏原为“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与”。
ⓞ 别=莂【宋】【元】【明】,=记【圣】
????
ⓟ 欲+(有)【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使=信【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信”。 “信”,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信”。
ⓡ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却〕-【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却”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婇=彩【圣】
“婇”,圣本作“彩”。 “彩”,大正藏原为“婇”,今依据圣本改作“彩”。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耶〕-【宋】【元】【明】,耶=也【圣】
????
ⓐ 曰=日【宋】【元】【明】【圣】
“曰”,宋、元、明、圣四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日”。
ⓑ 佛+(道)【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佛道”。 大正藏无“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 曰=为【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 〔如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如来”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如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聋盲=盲聋【宋】【元】【明】
“聋盲”,宋、元、明三本作“盲聋”。 “盲聋”,大正藏原为“聋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盲聋”。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便=复【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 〔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甚=深【宋】【元】【明】【圣】
“甚”,宋、元、明、圣四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为“甚”,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深”。
ⓛ 仞=刃【圣】
“仞”,圣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为“仞”,今依据圣本改作“刃”。
ⓜ 庄身=庄严【宋】【元】【明】【圣】
“庄身”,宋、元、明、圣四本作“庄严”。 “庄严”,大正藏原为“庄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庄严”。
ⓝ 经=法【宋】【元】【明】
“经”,宋、元、明三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为“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 刹利+(种)【宋】【元】【明】
“刹利”,宋、元、明三本作“刹利种”。 大正藏无“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谪=擿【圣】*
“谪”,圣本作“擿”。 “擿”,大正藏原为“谪”,今依据圣本改作“擿”。
ⓠ 二人=一人【元】
“二人”,元本作“一人”。 “一人”,大正藏原为“二人”,今依据元本改作“一人”。
ⓡ 斛净=縠净释【宋】【元】【明】
“斛净”,宋、元、明三本作“縠净释”。 “縠净释”,大正藏原为“斛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縠净释”。
ⓢ (释)+叔【圣】
“叔”,圣本作“释叔”。 大正藏无“释”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甘露+(净)【宋】【元】【明】
“甘露”,宋、元、明三本作“甘露净”。 大正藏无“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是=尔【圣】
“是”,圣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圣本改作“尔”。
ⓩ (而)+无【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而无”。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异+(也)【圣】
“异”,圣本作“异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白象白衣=白车白象【宋】【元】【明】
“白象白衣”,宋、元、明三本作“白车白象”。 “白车白象”,大正藏原为“白象白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白车白象”。
ⓑ 阿那律+(释)【宋】【元】【明】
“阿那律”,宋、元、明三本作“阿那律释”。 大正藏无“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是”。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良祐【宋】【元】【明】【圣】
“良祐”,宋、元、明、圣四本作“之良祐”。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此)+弟子【宋】【元】【明】
“弟子”,宋、元、明三本作“此弟子”。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① 阿摩勒:是音译,即“余甘子”,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余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药用。又译为“菴罗摩罗”、“菴摩罗”、“诃梨勒”。
② 阿耨达泉:义译为“无热恼池”,位于雪山山顶,香醉山以南,是四条大河的发源地,住有阿耨达龙王。又译为“阿耨达池”、“阿耨大池”、“阿耨大萨罗”。
③ 江迦叶:比丘名,优留毘迦叶的弟弟,在江边修行,所以称为“江迦叶”。佛陀称赞他“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第一。又译为“那提迦叶”。
④ 伽耶迦叶:比丘名,优留毘迦叶的弟弟,在象头山的城修行,所以称为“象迦叶”。佛陀称赞他“观了诸法,都无所著”第一。又译为“象迦叶”。
⑤ 优陀耶:比丘名,迦毗罗卫国国师的儿子,未出家前净饭王请他带悉达多太子娱乐,劝悉达多太子打消出家的念头。佛陀成道后,跟随佛陀出家,证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又译为“优陀夷”。
⑥ 摩诃男: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后悟性高,且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佛陀称赞他“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
⑦ 须婆休:比丘名,出家前是波罗奈国的富有长者,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十人之一。他精于神足通,飞行空中有如在平地走路般自然,佛陀称赞他“恒飞虚空,足不蹈地”第一。又译为“善肘”。
⑧ 婆破: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精于神足通,常腾空飞行,相传他飞行时有音爆声,可震慑外道,不像一般的神足通没有声音。佛陀称赞他“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斋法①。云何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八日斋日,四天王遣诸辅臣,观察世间,谁有作善恶者?何等众生有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颇有众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进、三昧、演ⓖ散经义、持八关斋②者?具分别之。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辅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道士,行四等心③,慈愍众生。’时,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是时四天王即往忉利天④上,集善法讲堂,以此因缘具白帝释⑤:‘天帝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帝释、三十三天闻斯语已,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⑥。
“设复有时,若世间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修德清净,不犯禁戒大如毛发。尔时,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白四王:‘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天王闻已,甚怀喜悦,即往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时,帝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地狱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斋日之时,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恶,颇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设无众生修ⓚ五法者,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尔时,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往至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天帝、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众生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尔时,太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白四天王:‘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四天王闻此语已,甚怀喜悦,即往诣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圣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受三自归,慈心谏诤,诚信不欺。’时,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比丘当知,十五日说戒之时,四天王躬自来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如来斋法。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时四天王便怀愁悒,惨然不悦,往至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者。’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是时,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持八关斋。尔时,四天王便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十五ⓞ日持八ⓟ关斋法?”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印。唯愿世尊当为诸比丘布演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于是,比丘!若有善男子⑦、善女人⑧,于月ⓠ十四、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⑨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若ⓢ身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
“云何为八关斋法?持心如真人⑩,尽形寿⑪不杀,无有害心,于众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斋至明日清旦,不杀、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如阿罗汉,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我今字某,尽形寿不盗,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是真人,我今尽ⓔ形寿,不ⓕ淫泆,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复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语,我自今ⓖ以后不复妄语。
“‘如阿罗汉,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我今亦当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复饮酒,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⑫,少食知足,不着于味。我今亦如是,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着于味,从今日至明旦。
“‘如阿罗汉,恒不在高广之床上坐。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是时,阿罗汉不在此八种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罗汉,不着香华、脂粉之饰。我今亦当如是,尽形寿不着香华、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⑬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莫生长寿天⑭上,莫与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释⑮身,亦莫作转轮圣王,恒生佛前。自见佛,自闻法,使诸根不乱。若我誓愿向三乘⑯行,速成道果。’
“比丘当知,若有优婆塞、优婆ⓚ夷,持此八关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当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不杀亦不盗, 不[*]淫不妄语,
避酒远香花, 著味犯斋者。
歌舞作倡伎, 学舍如罗汉,
今持八关斋, 昼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 无有周旋期,
莫与恩爱集, 亦莫怨憎会。
愿灭五阴苦, 诸ⓦ痛生死恼,
涅槃无诸患, 我今自归之。
“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善处者,欲得尽诸漏入涅槃城者,当求方便,成此八关斋法。所以然者,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方便,成此ⓛ斋法。
“我今重告敕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我以是故,而说此义耳。人中荣位不足为贵。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亦生ⓝ艶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终不有虚。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关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愿。何以故尔?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复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欲得生无色天者,亦果其愿。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复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获其愿。欲求作转轮圣王者,亦获其愿。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不分卷及品〔增一…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增一…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一…译”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六=五【圣】*
“六”,圣本作“五”。 “五”,大正藏原为“六”,今依据圣本改作“五”。
ⓓ (入)+高【圣】
“高”,圣本作“入高”。 大正藏无“入”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第二十四=分【圣】
“第二十四”,圣本作“分”。 “分”,大正藏原为“第二十四”,今依据圣本改作“分”。
ⓕ ~A. III. 36 & 70
???
ⓖ 散=布【圣】
“散”,圣本作“布”。 “布”,大正藏原为“散”,今依据圣本改作“布”。
ⓗ 尊长者=诸尊长【宋】【元】【明】
“尊长者”,宋、元、明三本作“诸尊长”。 “诸尊长”,大正藏原为“尊长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尊长”。
ⓘ 察=案【宋】【元】【明】【圣】
“察”,宋、元、明、圣四本作“案”。 “案”,大正藏原为“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案”。
ⓙ 伺=司【圣】
“伺”,圣本作“司”。 “司”,大正藏原为“伺”,今依据圣本改作“司”。
ⓚ 五=正【宋】【元】【明】
“五”,宋、元、明三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有)+孝顺【宋】【元】【明】
“孝顺”,宋、元、明三本作“有孝顺”。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是)+时【圣】
“时”,圣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大王=天王【宋】*【元】*【明】*
“大王”,宋、元、明三本作“天王”。 “天王”,大正藏原为“大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王”。
ⓞ 〔日〕-【宋】【元】
宋、元二本无“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日”字,今依据宋、元二本删去。
ⓟ 关+(日)【宋】【元】
“关”,宋、元二本作“关日”。 大正藏无“日”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 十四=八日十四日【宋】【元】【明】
“十四”,宋、元、明三本作“八日十四日”。 “八日十四日”,大正藏原为“十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八日十四日”。
ⓡ 语=说【宋】【元】【明】
“语”,宋、元、明三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
ⓢ 身+(行)【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行”。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诸有恶=业【圣】
“诸有恶”,圣本作“业”。 “业”,大正藏原为“诸有恶”,今依据圣本改作“业”。
ⓤ (故)+所造【宋】【元】【明】
“所造”,宋、元、明三本作“故所造”。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所)+造【宋】【元】【明】
“造”,宋、元、明三本作“所造”。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斗+(乱)【宋】【元】【明】
“斗”,宋、元、明三本作“斗乱”。 大正藏无“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自〕-【圣】
圣本无“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自”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是〕-【圣】
圣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形〕-【圣】
圣本无“形”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形”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淫=淫【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淫”。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我亦上坐=上坐我亦【圣】,〔我亦〕-【宋】【元】【明】
????
ⓘ 畜生+(中)【宋】【元】【明】
“畜生”,宋、元、明三本作“畜生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中=处【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处”。 “处”,大正藏原为“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处”。
ⓚ 夷=斯【圣】
“夷”,圣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为“夷”,今依据圣本改作“斯”。
ⓥ 死苦=老死【宋】【元】【明】
“死苦”,宋、元、明三本作“老死”。 “老死”,大正藏原为“死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老死”。
ⓦ 痛=病【宋】【元】【明】
“痛”,宋、元、明三本作“病”。 “病”,大正藏原为“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病”。
ⓧ (欲)+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欲得”。 大正藏无“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八关)+斋【宋】【元】【明】
“斋”,宋、元、明三本作“八关斋”。 大正藏无“八关”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天)+上【宋】【元】【明】
“上”,宋、元、明三本作“天上”。 大正藏无“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艶天=艳大【元】
“艶天”,元本作“艳大”。 “艳大”,大正藏原为“艶天”,今依据元本改作“艳大”。
ⓞ 人=者【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 卷第十五终【宋】【元】【明】
???
① 十五日中有三斋法:古印度将农历一个月分为上半月及下半月,每半月的第八天、第十四天、第十五天这三天作为斋日,因此每一个月有六斋日:第八日、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二十三日、第二十九日、第三十日。
② 八关斋:效法阿罗汉无贪瞋痴,戒除“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涂香歌舞、坐卧高广大床、非时食”。又译为“八支斋”。
③ 四等心:慈、悲、喜、护(舍)四无量心。
④ 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另译为“三十三天”。
⑤ 帝释:欲界六天当中第二天(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
⑥ 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天众的势力减弱,阿修罗众的势力增加。因为行善的动机要清净才能往生天界,动机不纯正则往生为阿修罗甚至入三恶道,人心向恶则往生天界的人减少。“阿须伦”即“阿修罗”,是六道众生之一,喜爱战斗,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⑦ 善男子:信佛的在家男性居士。
⑧ 善女人:信佛的在家女性居士。
⑨ 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为“四众”、“四部弟子”。
⑩ 真人:至真之人、证得真理之人,指阿罗汉或佛陀。
⑪ 尽形寿:终身;一辈子。
⑫ 时食:在正当时间内进食。
⑬ 八难:八个难以学佛修行的地方,指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聋哑、邪见、如来不出世。
⑭ 长寿天:寿命极长的天界,例如色界最高天“无想天”的寿命五百大劫,无色界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为八万劫。这些天众寿命极长,再轮回为人时已错过许多佛了,因此为八难之一。
⑮ 释:即帝释。天界因为相当快乐,而难起修行的心,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5经所载大目犍连尊者拜访天帝释的记录。
⑯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本经阐述在家人持八关斋戒的核心法要,这也是为何在家人也能证果的基础。
佛陀指出持“八关斋戒”的核心:一日一夜效法阿罗汉,如阿罗汉的心行而持八戒:
持八关斋戒的功德相当大,纵使没有解脱也能往生殊胜的天界,或在后世得到善果。
志在解脱的同学们务必要找个斋日持八关斋戒,由持八关斋戒、善护根门的清净,而能“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从慧得解脱”。
八关斋戒是高标准地学习阿罗汉的心行,也就是解脱的心行。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由于此世的贪、瞋、痴,造成因缘相续,才有后世的轮回;没有断贪、瞋、痴的人,未来可能因贪、瞋、痴而造作恶业,因此也一并忏悔。
实务上,还是拉回当下,在这一日一夜内学习没有贪、瞋、痴而持戒。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云何为三?信ⓑ现在前,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财①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复ⓒ持梵行②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是谓,比丘!有此三事现在前,获福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信财梵难得, 受者持戒人③,
觉此三事已, 智者随时施。
长夜获安隐, 诸天恒扶将,
在彼自娱乐, 五欲无厌足。
“ⓓ以是,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卷第十六首【宋】【元】【明】,前行+(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九字,但三=四【宋】【元】
????
ⓑ 〔现〕-【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现”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持梵行+(者)【宋】【元】【明】【圣】
“持梵行”,宋、元、明、圣四本作“持梵行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以是=是故【圣】
“以是”,圣本作“是故”。 “是故”,大正藏原为“以是”,今依据圣本改作“是故”。
① 财:在这里特指信众准备用来供养的财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施物”。
② 持梵行:持戒清净的修行人。
③ 受者持戒人:接受布施的是持戒的人。
有信而有布施者,有财而有布施物,有持梵行而有接受布施的清净僧众,三者都有即可供养圣众,因此能让人获福无量。
闻如是:
尔时,拘[*]深比丘恒好斗讼,犯诸恶行,面相谈说,或时刀杖相加。尔时,世尊清旦往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讼,ⓓ莫相是非。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斗讼?”
尔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忧此事!我当ⓔ自虑此理;如此过状,自识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为王种作道③,为ⓕ畏恐故作道,为以ⓖ世俭④故作道耶?”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应作道而复斗诤,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恶声相向。汝等当应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师受,亦当行此六种之法,亦当行此身、口、意行,亦当行此供养诸梵行者。”
诸比丘对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虑此事。”
尔时,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来语乎?方语如来勿虑此事,然汝等自当受此邪见之报。”
ⓙ尔时,世尊重告彼比丘曰:“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然善明刀剑之法,又乏宝物,诸藏ⓜ无充,财货减少,四部之兵,亦复不多,臣佐之属,亦复减少。当于尔时,波罗㮈ⓝ国有王名梵摩达,勇猛刚健,靡不降伏,钱财、七宝,悉皆满藏,四部之兵,亦复不乏,臣佐具足。
“尔时,梵摩达王便作是念:‘此长寿王无有臣佐,又乏财货,无有珍宝,我今可往攻ⓞ罚其国。’尔时,梵摩达王即便兴兵,往[*]罚其国。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罚其国,即设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斗诤。’
“尔时,长寿王不语臣佐,将第一夫人,及将一人,出舍卫城,入深山中。是时,舍卫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见长寿王,便遣信使,往诣梵摩达王所,而作是说:‘唯愿大王来至此土,今长寿王莫知所在。’是时,梵摩达王来至迦尸国中,而自治化。
“然长寿王有二夫人,皆怀ⓟ妊,临欲在产。是时,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见已,便自惊觉,以此因缘白长寿王。ⓡ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缘乃当在舍卫城内,在都市中产乎?汝今欲ⓢ生者,当如鹿生。’是时,夫人曰:‘设我不得如此产者,正尔取死。’是时,长寿王闻此语已,即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将人众,入舍卫城。
“时,长寿王有一大臣,名曰善华,甚相爱念。有小事缘出城,而见长寿王入城。时,彼善华大臣熟视王已,便舍而去,叹息堕泪,ⓣ复道而行。时,长寿王便逐彼大臣,将在屏处而ⓤ语言;‘慎莫出口。’大臣对曰:‘如大王教,不审明王有何教敕?’长寿王曰:‘忆我旧恩,便有ⓥ反复。’时臣对曰:‘大王有教令,我当办之。’长寿王曰:‘我夫人者,昨夜梦在ⓦ市中产,又有四部之兵而ⓧ见围遶,生一男儿,极自端正。若不如梦产者,七日之中,当取命终。’大臣报曰:‘我ⓨ令堪办此事,如王来敕。’作此语已,各舍而去。
“是时,大臣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军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竟为多少。’是时,Ⓐ梵摩达敕左右曰:‘时催上ⓐ兵众,如善华语。’是时,善华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众,在舍卫都市中。是时,彼夫人七日之中,来在都市中。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来,便作是说:‘善来,贤女!今正是时。’
“尔时,夫人见四部兵众已,便怀欢喜,敕左右人,施张大幔。时,夫人日初出时,便生男儿,端ⓑ政无双,世之希有。时,夫人抱儿还诣山中。时,长寿王遥见夫人抱儿而来,便作是语:‘使儿老寿,受命无极。’夫人白王:‘愿王当与立字!’时,王即以立字,名曰长生。
“时,长生太子年向八岁。父王长寿有小因缘入舍卫城。尔时,长寿王昔ⓒ臣劫北⑤ⓓ,见王入城,从头至足而熟观视。见已,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极为放逸,长寿王者今在此城。’时,王瞋恚,敕左右人催收捕长寿王。
“是时,左右大臣将此劫北[*],东西求索。时,劫北[*]遥见长寿王,便ⓔ目示语大臣曰:‘此是长寿王。’即前收捕,至梵摩达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长寿王者此人身是。’国中人民,悉皆闻知ⓖ捉得长寿王身。
“时,夫人亦复闻长寿王为[*]梵摩达所捉得,闻已,便作是念:‘我今复用活为?宁共大王一时同命。’是时,夫人即将太子入舍卫城。夫人语太子曰:‘汝今更求活处。’时,长生太子闻已,默然不语。时,夫人径往至梵摩达王所,王遥见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敕大臣:‘将此夫人及长寿王,至四衢道头,分作四分。’时,诸大臣受王ⓗ教令,将长寿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缚,遶舍卫城,使万民见。尔时,人民之类,莫不痛心!
“时,长生太子在大众中,见将父母诣市取杀,颜色不变。时,长寿王还顾告长生曰:‘汝莫见长,亦莫见短⑥。’尔时,便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是时,诸臣自相谓曰:‘此长寿王极为愚惑,ⓙ长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说此偈?’时,长寿王告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语耳。诸ⓚ贤当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坏此百万之众。然我复作是念:“此众生类死者难数,不可以我一身之故,历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时,彼诸臣将长寿王及夫人身,ⓛ到四衢道头,分作四分,即ⓜ而舍去,各还所在。时,长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维父母而去。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遥见有小儿耶维长寿王及夫人身,见已,敕左右曰:‘此必是长寿王亲ⓝ里,汝催收捉来。’时,诸臣民即往诣彼,未到之顷,儿ⓞ已走去。
“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达王杀我父母,又住我国中,我今当报父母之怨。’是时,长生太子便往至弹琴师所。到已,便作是说:‘我今欲学弹琴。’时琴师问曰:‘今汝姓谁?父母为ⓟ所在?’小儿对曰:‘我无父母,我本住此舍卫城中,父母早死。’琴师报曰:‘欲学者便学之。’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便学弹琴歌曲。时,长生太子素自聪明,未经数日,便能弹琴歌曲,无事不知。是时,长生太子ⓠ抱琴ⓡ诣梵摩达王所,在象厩中,非人之时⑦而独弹琴,并复清歌。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闻弹琴歌曲之声,便Ⓑ问Ⓒ敕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厩中,而独弹琴歌戏?’臣Ⓓ佐报曰:‘此舍卫城中有Ⓔ小儿,Ⓕ而独弹琴歌戯。’时,王告侍者曰:‘Ⓖ汝可约敕使此小儿来在此戯,Ⓗ吾欲见之。’Ⓘ时,彼使人Ⓙ唤此小儿,来至王所。是时,梵摩达王Ⓚ问小儿:‘汝昨夜在象厩中弹琴乎?’对曰:‘如是,大王!’梵摩达曰:‘汝今可在吾Ⓛ侧,弹琴歌舞,我当供给衣被、Ⓜ饭食。’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在梵摩达前,弹琴歌舞,极为精妙。时,梵摩达王闻此琴音,极怀欢喜,便告长生太子:‘当与吾守藏珍宝。’时,长生太子受王教敕,未曾有失,恒随王意,先笑后语,恒ⓢ认王意。尔时,梵摩达王复告敕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极为聪明,今复敕汝宫内可否?汝ⓣ斯知之。’是时,长生太子在内宫中,以此琴音教诸妓女,亦复ⓤ使乘象马ⓥ妓术,无事不知。
“是时,梵摩达意欲出游园ⓦ馆,共相娱乐,ⓧ即敕长生,催驾ⓨ宝羽之车。时,长生太子即受王教,ⓩ令寻驾[*]宝羽之车,Ⓐ被象金银ⓐ鞍勒,还来白王:‘严驾ⓑ已办,王知是时。’梵摩达王乘[*]宝羽之车,使长生御之,及将四部兵众。
“时,长生太子御车ⓒ引导,恒离大众。时,梵摩达王问长生太子曰:‘今日军众,[*]斯为所在?’长生对曰:‘臣亦不知军众所在?’时王告曰:‘可小ⓓ停ⓔ住,吾体疲极,欲小止息。’时,长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懈息。比顷,军众ⓖ未至。
“比丘当知,尔时,梵摩达王即枕太子长生膝上睡眠。时,长生太子[*]以见王眠,便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时当报ⓚ怨?我ⓛ今断其命根。’时,长生太子右手ⓜ自拔剑,左手ⓝ摸王发,然复作是念:‘我父临欲命终时,而告我言:“长生当知: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加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我今舍此怨。’即还内剑。如是再三,复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界,今不报怨者,何日当克?我今正尔断ⓟ此命根,乃名为报怨。’是时,复ⓠ作忆念:‘汝长生,亦莫见长,亦莫见短。父王有是教敕:“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今可舍此怨。’即还内剑。
“是时,王梵摩达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欲取我杀,即便恐惧,寻时ⓡ得觉。时,长生太子曰:‘大王!何故惊起,乃至于斯?’[*]梵摩达曰:‘向者睡眠,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拔剑欲取吾杀,是故惊耳。’
“是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长生太子。’即右手拔剑,左手捉发,而语王Ⓑ曰:‘我今正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何日当克?’时,梵摩达王即向长生而作是说:‘我今命在汝手,愿垂Ⓓ原舍,得全生命!’长生报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报长生:‘Ⓔ唯愿垂济,吾终不取汝杀!’是时,Ⓕ长生太子与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济命者,终不相害。’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即活王命。是时,梵摩达王语长生太子言:‘愿太子还与我严驾[*]宝羽之车,还诣国界。’是时,太子即严驾[*]宝羽之车,二人共乘,径来至舍卫城。
“时,王梵摩达即集群臣而作是说:‘设卿等见长寿王儿,欲取何为?’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说:‘当断手足。’或有言:‘当分身三段。’或有言:‘当取杀之。’是时,长生太子在王侧坐,正身正意,思惟来言。时,梵摩达王躬自手捉长生太子,语诸人言:‘此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复Ⓖ有语,敢有所说。所以然者,长生太子见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时,诸群臣闻此语已,叹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于怨而不报怨。’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曰:‘汝应取我杀,何故见放,复不杀之。将有何因缘?今愿闻之。’长生对曰:‘大王!善听,父王临欲命终之时,而作是说:“汝今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又作是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是时,群臣闻父王此语,皆相谓言:“Ⓙ此狂惑,多有所说,长生者竟是何人?”长寿王对曰:“卿等当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语耳。”忆父Ⓚ王此语已,是故全王命Ⓛ根耳。’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奇所作,叹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敕,不有所堕。
“时,梵摩达王语太子曰:‘汝今所说之义,吾犹不解,今可与吾说其义,使得意解。’时,长生太子对曰:‘大王!善听!我当说之。梵摩达王取长寿王杀,设复长寿王本所有群臣极有亲者,亦当取王杀之;设复梵摩达王所有臣佐,复当取长寿王臣佐杀之,是谓怨怨终不断绝。欲使怨断者,唯有无报Ⓜ人。我今观此义已,是故不害王也。’是时,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怀踊跃,不能自胜,此王太子极为聪明,乃能广演其义。
“时,王梵摩达即向忏悔:‘是我罪过,而取长寿王杀之。’即自脱天冠与长生使著,Ⓝ复加嫁女,Ⓞ还付舍卫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领,王Ⓟ还波罗㮈[*]治。
“比丘当知,然古昔诸王有此常法;虽有此诤国之法,犹相堪忍,不相伤害。ⓢ况汝等比丘,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舍贪欲、瞋恚、愚痴ⓣ心,今复诤竞不相和顺,各不相忍而不忏改。诸比丘!当以此因缘,知斗非其宜然。同一师侣,共一水乳,勿共斗讼。”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无斗无有诤, 慈心愍一切,
无患于一切, 诸佛所叹誉。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忍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是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虑此事,我等自当分明此法。世尊!虽有此语,其事不然。”是时,世尊便舍而去,诣跋耆国。
ⓥ尔时,跋耆国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难提⑧、ⓨ金毘罗⑨。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后住者便扫洒地使净,事事不乏。其得食来者分与使食,足者则善,不足者随意所如。有遗余者,ⓩ泻著器中,便舍而去。若复最后乞食来者,足者则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著钵中。尔时,便取水瓶,更Ⓐ著一处,即当一日扫除房舍,复更在闲静之处,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复彼人终不共语,各自寂然。
尔时,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净想,念持ⓐ喜安而游初禅。是时,难提、金毘罗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复思惟欲不净想,念持[*]喜安而游初禅。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禅、三禅、四禅,尔时尊者难提、金毘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是时尊者难提ⓒ亦复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灭尽定,尔时尊者难提,[*]亦复思惟灭尽定。如此ⓓ诸法,诸贤思惟此法。
尔时,世尊往师子国中。尔时,守ⓔ国人遥见世尊来,便作是说:“沙门勿来ⓕ入[*]国中。所以然者,此[*]国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难提、金毘罗,慎莫触娆。”
是时,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净及天耳通,闻守[*]国人与世尊作如是说,使世尊不得入[*]国。是时,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门人曰:“勿遮,世尊今来,欲至此看。”
是时,尊者阿那律寻入告金毘罗曰:“速来,世尊今在门外。”是时,尊者三人即从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各自称言:“善来,世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钵,尊者难提前敷座,尊者金毘罗取水与世尊洗足。
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无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为劳。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禅时,尔时难提、金毘罗亦复思惟初禅。若我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三昧,尔时难提、金毘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为颇有是时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报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复我等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满其中,无数无限,不可称计,而自游戏。复以ⓙ悲心、喜心、护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而自游戏。是谓,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尔时,尊者难提、金毘罗语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许问此义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称说。”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许而问此义?但诸ⓚ天来至我所而说此义。是故,在世尊前而说此义耳。但我长夜之中知诸贤心意,然诸ⓛ贤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说此语耳。”
尔时,说此法时,长寿大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长寿大将白世尊曰:“今日,世尊与此诸人而说法乎?”
是时,世尊以此因缘具向长寿大将说之。
是时,大将白世尊曰:“跋耆大国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游化:阿那律、难提、金毘罗。”
世尊告曰:“如是,大将!如汝所言,跋耆大国快得善利⑩。且舍跋耆大国,摩竭大国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当摩竭大国人民之类,忆此三族姓子,便长夜获安隐。大将当知,ⓜ若县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类,长夜获安ⓞ隐。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获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种亲族,若当忆此三人者,亦获大利。若复天、龙、鬼神忆此三族姓子者,亦获大利。若有人叹说阿罗汉者,亦当叹说此三人。若有人叹说无贪欲、无愚痴、无瞋恚者,亦当叹说此三人。若有人叹说此福田者,亦当叹说此三人。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懃苦,成无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义。是故,大将!当于此三族姓子,起欢喜心。如是,大将!当作是学。”
尔时,大将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 ~M. 48. Kosambiya.(初部); M. 128. Upakkilesiya.,[No. 26(72)]
????
ⓑ 拘深城瞿师罗园~Kosambī, Ghositārāma.
???
ⓒ 深=睒弥【圣】*
“深”,圣本作“睒弥”。 “睒弥”,大正藏原为“深”,今依据圣本改作“睒弥”。
ⓓ 莫=共【圣】
“莫”,圣本作“共”。 “共”,大正藏原为“莫”,今依据圣本改作“共”。
ⓔ 自=息【圣】
“自”,圣本作“息”。 “息”,大正藏原为“自”,今依据圣本改作“息”。
ⓕ 畏恐=恐畏【圣】
“畏恐”,圣本作“恐畏”。 “恐畏”,大正藏原为“畏恐”,今依据圣本改作“恐畏”。
ⓖ 世俭=世险【宋】【元】【明】
“世俭”,宋、元、明三本作“世险”。 “世险”,大正藏原为“世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世险”。
ⓗ 是以=以是【圣】
“是以”,圣本作“以是”。 “以是”,大正藏原为“是以”,今依据圣本改作“以是”。
ⓘ 拳=卷【圣】
“拳”,圣本作“卷”。 “卷”,大正藏原为“拳”,今依据圣本改作“卷”。
ⓙ 以下~Jātaka. 428.
???
ⓚ 长寿~Dīghāyu.
???
ⓛ 〔王〕-【圣】
圣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无=不【宋】【元】【明】【圣】
“无”,宋、元、明、圣四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不”。
ⓝ “㮈”,明本作“奈”。*
ⓞ 罚=伐【元】【明】*
“罚”,元、明二本作“伐”。 “伐”,大正藏原为“罚”,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伐”。
ⓟ 妊=任【圣】
“妊”,圣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为“妊”,今依据圣本改作“任”。
ⓠ 生=产【圣】
“生”,圣本作“产”。 “产”,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圣本改作“产”。
ⓡ (时长寿)+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时长寿王”。 大正藏无“时长寿”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生=产【宋】【元】【明】
“生”,宋、元、明三本作“产”。 “产”,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产”。
ⓣ 复=著【宋】【元】【明】【圣】
“复”,宋、元、明、圣四本作“著”。 “著”,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著”。
ⓤ 语言=共言语【宋】【元】【明】
“语言”,宋、元、明三本作“共言语”。 “共言语”,大正藏原为“语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共言语”。
ⓥ 反=返【宋】【元】【明】【圣】
“反”,宋、元、明、圣四本作“返”。 “返”,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返”。
ⓦ (都)+市【宋】【元】【明】
“市”,宋、元、明三本作“都市”。 大正藏无“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见=自【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 令=今【圣】
“令”,圣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圣本改作“今”。
ⓩ 〔兵车〕-【圣】
圣本无“兵车”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兵车”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梵摩达+(王)【宋】*【元】*【明】*
“梵摩达”,宋、元、明三本作“梵摩达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兵〕-【圣】
圣本无“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兵”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政=正【宋】【元】【明】【圣】
“政”,宋、元、明、圣四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正”。
ⓒ 臣=日【圣】
“臣”,圣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为“臣”,今依据圣本改作“日”。
ⓓ “北”,大正藏原为“比”,今依据圣本改作“北”。[*]
ⓔ 目=指【宋】【元】【明】,=自【圣】
????
ⓕ 言大王=王大言【宋】【元】,=大王言【明】,=王言【圣】
????
ⓖ (传)+捉【宋】【元】【明】,(捕)+捉【圣】
????
ⓗ 教令=教命【宋】【元】【明】
“教令”,宋、元、明三本作“教命”。 “教命”,大正藏原为“教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教命”。
ⓘ 返=反【宋】【元】【明】【圣】
“返”,宋、元、明、圣四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返”,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反”。
ⓙ 〔长生…时〕十七字-【圣】
圣本无“长生…时”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长生…时”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贤+(者)【宋】【元】【明】
“贤”,宋、元、明三本作“贤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到=至【宋】【元】【明】
“到”,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 而舍=舍而【宋】【元】【明】
“而舍”,宋、元、明三本作“舍而”。 “舍而”,大正藏原为“而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舍而”。
ⓝ 里=理【圣】
“里”,圣本作“理”。 “理”,大正藏原为“里”,今依据圣本改作“理”。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何)+所在【宋】【元】【明】
“所在”,宋、元、明三本作“何所在”。 大正藏无“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抱=执【宋】
“抱”,宋本作“执”。 “执”,大正藏原为“抱”,今依据宋本改作“执”。
ⓡ (往)+诣【宋】【元】【明】
“诣”,宋、元、明三本作“往诣”。 大正藏无“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问〕-【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问”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敕〕-【圣】
圣本无“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敕”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佐报曰=左右白王【圣】
“佐报曰”,圣本作“左右白王”。 “左右白王”,大正藏原为“佐报曰”,今依据圣本改作“左右白王”。
Ⓔ (一)+小儿【宋】【元】【明】
“小儿”,宋、元、明三本作“一小儿”。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而独=在彼【圣】
“而独”,圣本作“在彼”。 “在彼”,大正藏原为“而独”,今依据圣本改作“在彼”。
Ⓖ 〔汝〕-【圣】
圣本无“汝”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汝”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吾欲见之〕-【圣】
圣本无“吾欲见之”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吾欲见之”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时彼=是时【宋】【元】【明】【圣】
“时彼”,宋、元、明、圣四本作“是时”。 “是时”,大正藏原为“时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是时”。
Ⓙ (受王敕已即王)+唤【宋】【元】【明】,(受王敕已即往)+唤【圣】
????
Ⓚ 问小儿+(曰)【宋】【元】【明】
“问小儿”,宋、元、明三本作“问小儿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侧=前【宋】【元】【明】
“侧”,宋、元、明三本作“前”。 “前”,大正藏原为“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前”。
Ⓜ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 认=忍【宋】【元】【明】【圣】
“认”,宋、元、明、圣四本作“忍”。 “忍”,大正藏原为“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忍”。
ⓣ 斯=悉【宋】【元】【明】【圣】*
“斯”,宋、元、明、圣四本作“悉”。 “悉”,大正藏原为“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悉”。
ⓤ 使=教【圣】
“使”,圣本作“教”。 “教”,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圣本改作“教”。
ⓥ 妓术=技术【宋】【元】【明】
“妓术”,宋、元、明三本作“技术”。 “技术”,大正藏原为“妓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技术”。
ⓦ 馆=观【圣】
“馆”,圣本作“观”。 “观”,大正藏原为“馆”,今依据圣本改作“观”。
ⓧ 〔即敕长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即敕长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即敕长生”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 〔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被=鞁【元】【明】
“被”,元、明二本作“鞁”。 “鞁”,大正藏原为“被”,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鞁”。
ⓐ 鞍=案【圣】
“鞍”,圣本作“案”。 “案”,大正藏原为“鞍”,今依据圣本改作“案”。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引导=引道【宋】【元】【明】【圣】
“引导”,宋、元、明、圣四本作“引道”。 “引道”,大正藏原为“引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引道”。
ⓓ 停=亭【圣】*
“停”,圣本作“亭”。 “亭”,大正藏原为“停”,今依据圣本改作“亭”。
ⓔ 住=车【圣】*
“住”,圣本作“车”。 “车”,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圣本改作“车”。
ⓕ 懈息=憩息【元】【明】
“懈息”,元、明二本作“憩息”。 “憩息”,大正藏原为“懈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憩息”。
ⓖ 未=来【圣】
“未”,圣本作“来”。 “来”,大正藏原为“未”,今依据圣本改作“来”。
ⓗ 〔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加=又【宋】*【元】*【明】*
“加”,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 〔怨〕-【圣】
圣本无“怨”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怨”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今+(正尔)【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正尔”。 大正藏无“正尔”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自〕-【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摸=捉【宋】【元】【明】
“摸”,宋、元、明三本作“捉”。 “捉”,大正藏原为“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捉”。
ⓞ (国)+界【宋】【元】【明】,界=国【圣】
????
ⓟ 此=其【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 作=更【圣】
“作”,圣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为“作”,今依据圣本改作“更”。
ⓡ 〔得觉时〕-【圣】
圣本无“得觉时”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得觉时”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 〔之〕-【圣】
圣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原=元【圣】
“原”,圣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圣本改作“元”。
Ⓔ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为“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 (王及)+长【圣】
“长”,圣本作“王及长”。 大正藏无“王及”二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有〕-【圣】
圣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甚〕-【圣】
圣本无“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甚”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及=乃【宋】【元】【明】【圣】
“及”,宋、元、明、圣四本作“乃”。 “乃”,大正藏原为“及”,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乃”。
Ⓙ 此+(王)【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根〕-【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根”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根”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人=耳【宋】【元】【明】,〔人〕-【圣】
????
Ⓝ 复加=又复【宋】【元】【明】
“复加”,宋、元、明三本作“又复”。 “又复”,大正藏原为“复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复”。
Ⓞ 还付舍卫=与还将舍卫城【宋】【元】【明】,=与还治舍卫【圣】
????
Ⓟ 还+(去)【宋】【元】【明】
“还”,宋、元、明三本作“还去”。 大正藏无“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况=然【宋】【元】【明】
“况”,宋、元、明三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为“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然”。
ⓣ (之)+心【宋】【元】【明】
“心”,宋、元、明三本作“之心”。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是故=是时【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是时”,大正藏原为“是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时”。
ⓥ 以下~M. 128. p. 155ff.
???
ⓦ 阿那律~Anuruddha.
???
ⓧ 难提~Nandiya.
???
ⓨ 金毘罗~kimbila.
???
ⓩ 泻=写【宋】【元】【圣】
“泻”,宋、元、圣三本作“写”。 “写”,大正藏原为“泻”,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写”。
Ⓐ 著+(水安置)【圣】
“著”,圣本作“著水安置”。 大正藏无“水安置”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持”,大正藏原为“恃”,明本作“得”,今依据圣本改作“持”。*
ⓑ 相=想【圣】【丽-CB】【CB】
“相”,圣、丽-CB、CB三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圣、丽-CB、CB三本改作“想”。
ⓒ (金毘罗)+亦复【宋】*【元】*【明】*
“亦复”,宋、元、明三本作“金毘罗亦复”。 大正藏无“金毘罗”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诸〕-【圣】
圣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国=园【宋】*【元】*【明】*
“国”,宋、元、明三本作“园”。 “园”,大正藏原为“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园”。
ⓕ (勿)+入【宋】【元】【明】
“入”,宋、元、明三本作“勿入”。 大正藏无“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二禅〕-【圣】*
圣本无“二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为=等【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等”。
ⓘ (之)+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之法”。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慈心)+悲心【宋】【元】【明】,(慈)+悲心【圣】
????
ⓚ 天=大【元】
“天”,元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元本改作“大”。
ⓛ 贤+(者)【宋】【元】【明】
“贤”,宋、元、明三本作“贤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若+(当)【宋】【元】【明】【圣】
“若”,宋、元、明、圣四本作“若当”。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三〕-【明】
明本无“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三”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 〔隐〕-【圣】
圣本无“隐”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隐”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懃=勤【宋】【元】【明】【圣】
“懃”,宋、元、明、圣四本作“勤”。 “勤”,大正藏原为“懃”,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勤”。
① 拘深:古代印度都市名,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蹉国(拔沙国)的首都,相当于现今的 Kosam,位于恒河支流 Yamunā 河沿岸。另译为“拘舍弥”、“拘睒弥”、“俱睒弥”。
② 瞿师罗园:佛陀的道场之一,由瞿师罗长者所布施。另译为“瞿沙罗园”、“瞿师园”。
③ 为王种作道:因为国王的命令而出家的。??
④ 世俭:饥荒。“俭”在这里指“收成不好”。
⑤ 劫北:“理发师”的音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理发师”。
⑥ 汝莫见长,亦莫见短:你不要计较。
⑦ 非人之时:天人拜访人间的时段,特指“后夜”(夜晚的最后四分之一,约凌晨三点至六点)。
⑧ 难提:比丘名,佛陀称赞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⑨ 金毘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
⑩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结使,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云何为三?ⓐ所谓身ⓑ邪、戒盗①、疑。”
“ⓒ彼云何ⓓ名为ⓔ身邪?所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着,是谓名为身[*]邪之结。
“ⓖ云何名为疑结?所谓有我耶?无我耶?有生耶?无生耶?有我、人、寿命耶?无我、人、寿命耶?有父母耶?无父母耶?有今世、后世耶?无今世、后世耶?有沙门、婆罗门耶?无沙门、婆罗门耶?世有阿罗汉耶?世无阿罗汉耶?有得证者耶?无得证ⓗ者耶?是谓名为疑结。
“[*]彼云何名为戒盗结?所谓戒ⓘ盗者,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是谓,比丘!有此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三结所系,不能得从此岸至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是谓,比丘!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三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所谓=第一【宋】【元】,〔所谓〕-【明】
????
ⓑ 邪=见【圣】*
“邪”,圣本作“见”。 “见”,大正藏原为“邪”,今依据圣本改作“见”。
ⓒ 〔彼〕-【圣】*
圣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名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名为”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身邪+(结)【宋】【元】【明】
“身邪”,宋、元、明三本作“身邪结”。 大正藏无“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彼)+云何【宋】【元】【明】*
“云何”,宋、元、明三本作“彼云何”。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盗者我〕-【圣】
圣本无“盗者我”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盗者我”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是谓=如是【宋】【元】【明】
“是谓”,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 轭=枙【宋】【元】【明】【圣】
“轭”,宋、元、明、圣四本作“枙”。 “枙”,大正藏原为“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枙”。
ⓛ 〔是〕-【圣】
圣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① 戒盗: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又译为“戒取”。
断三结可得初果。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幢.毘沙.法王 瞿默.神足化
斋戒.ⓜ现在前 长寿.结.三昧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六ⓝ
ⓐ ~A. III. 163.
???
ⓑ (有)+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有此”。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空三昧~Suññata Samādhi.
???
ⓓ 无愿~Appaṇihita.
???
ⓔ 无想~Animitta.,想=相【宋】*【元】*【明】*
????
ⓕ 〔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名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名为”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有〕-【圣】
圣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不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不得”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不得”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寤=悟【宋】【元】【明】,〔寤〕-【圣】
????
ⓚ 如是=是故【圣】
“如是”,圣本作“是故”。 “是故”,大正藏原为“如是”,今依据圣本改作“是故”。
ⓛ 幢=僮【圣】
“幢”,圣本作“僮”。 “僮”,大正藏原为“幢”,今依据圣本改作“僮”。
ⓜ 现在=神现【宋】【元】【明】
“现在”,宋、元、明三本作“神现”。 “神现”,大正藏原为“现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神现”。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