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3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时,尊者摩诃迦叶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教戒ⓐ、教授。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戒[*]、教授,汝亦应尔。”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教授,或有比丘不忍闻说。”
佛告摩诃迦叶:“汝何因缘作如是说?”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有两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难弟子;二名阿浮毘ⓓⓔ,是摩诃目揵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各言:‘汝来当共论议,谁所知多?谁所知胜?’”
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以扇扇佛,语尊者摩诃迦叶言:“且止,尊者摩诃迦叶!且忍,尊者迦叶!此年少比丘少智、恶智。”
尊者摩诃迦叶语尊者阿难言:“汝且默然①,莫令我于僧中问汝事。”
时,尊者阿难即默然住。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槃稠ⓕ比丘、阿浮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师语汝。’”时,彼比丘即受教,至槃稠[*]比丘、阿浮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师语汝。”
时,槃稠[*]比丘、阿浮毘[*]比丘答言奉教,即俱往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实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
二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比丘:“不应以经文作竞诤的工具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②、祇夜③、受记④、伽陀⑤、优陀那⑥、尼陀那⑦、阿波陀那⑧、伊帝目ⓗ多伽⑨、阇多伽⑩、毘富罗⑪、阿浮多达摩⑫ⓘ、优波提舍⑬等法,而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
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而自调伏,自止息⑭,自求涅槃耶?”
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汝愚痴人,应共诤论,谁多谁胜耶?”
时,二比丘前礼佛足,重白佛言:“悔过,世尊!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辩,而共诤论。”
佛告二比丘:“汝ⓚ实知罪悔过,愚痴、不善、不辩,而共诤论。今已自知罪,自见罪,知见悔过,于未来世律仪戒生。我今受汝,怜愍故,令汝善法增长,终不退减ⓛ。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见罪,知见悔过ⓜ,于未来世律仪戒生,终不退减[*]。”
时,二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戒”。[*]
ⓑ “诸”,大正藏原为“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 “槃稠”,巴利本作 Bhaṇḍa。
ⓓ “阿浮毘”,宋、元、明三本作“阿毘浮”。[*]
ⓔ “阿浮毘”,巴利本作 Abhijika。
ⓕ “稠”,大正藏原为“禂”,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稠”。[*]
ⓖ “试”,圣本作“诫”。[*]
ⓗ “目”,圣本作“日”。
ⓘ “摩”,圣本作“磨”。
ⓙ “波”,圣本作“婆”。
ⓚ 大正藏无“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减”,圣本作“咸”。[*]
ⓜ “悔过”,宋、元、明、圣四本作“忏悔”。
[注解]
① 默然:沉静无声。
② 修多罗:为音译,义译为“契经”,佛陀所说法中简单散文形式的经文。又译为“贯经”、“正经”。按:这段的修多罗、祇夜……优波提舍即十二部经,是将佛陀说法依据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的佛经。“修多罗”可广义地指全部的佛经,在这里则是狭义地指十二部经之一。
③ 祇夜:为音译,义译为“歌咏”,本意是“可以唱出来的”,但在文学形式里是指以韵文形式的偈颂来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经文。例如经中的摄颂(结集经典时将佛经中的关键名词以偈颂代表,以避免遗漏、并方便记忆,常见将每十经的关键名词整理为一摄颂),以及在《杂阿含经》以八众为说法对象的经文(八众诵)中,常见佛陀在问答后所说的偈颂。又译为“祇夜经”。
④ 受记:原指佛陀说法中进一步详细解说教理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的部分,后转指佛陀确知地预言弟子将证得的果位或往生去处。又译为“授记”、“授决”、“记说”、“记别”、“受记经”。
⑤ 伽陀:为音译,义译为“偈咃”,是一种只有韵文的文学形式,例如《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又译为“偈”、“偈经”。
⑥ 优陀那:为音译,义译为“自说”,佛陀有感而发、不问自说的法。佛陀通常是应别人的请求而说法,未经他人请求而自己说出来的法即为自说经。又译为“此说”、“说”、“无问自说”、“广演”、“法句经”。
⑦ 尼陀那:为音译,义译为“因缘”,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定戒律由来的部分。另译为“天本经”。
⑧ 阿波陀那:为音译,义译为“譬喻”,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杰出的表现,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这样将过去、现在以因果业报串连起来的故事。又译为“撰录”、“证喻经”。
⑨ 伊帝目多伽:为音译,义译为“本末”,过去佛的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或过去转轮王的故事;过去世所发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萨行的过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过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译为“本起”、“本事”、“相应经”、“如是语”。
⑩ 阇多伽:为音译,义译为“生经”,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经》、《六度集经》等。又译为“本缘经”、“生处”、“本生经”。
⑪ 毘富罗:为音译,义译为“方等”,广说种种甚深的法义,也指大乘经典。又译为“广解”、“广经”、“方广”,又音译为“毘佛略”。
⑫ 阿浮多达摩:为音译,义译为“未曾有法”,佛陀所说希有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经》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经文。又译为“未曾有”、“未曾有经”。
⑬ 优波提舍:为音译,义译为“广普”,对佛陀所说经典的注释说明,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2经。又译为“说义”、“论议”、“大教经”。
⑭ 止息:停止;熄灭,相当的南传经文常作“宁静(passaddhi,古译为“轻安”)与冷静”。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不应以经文作竞诤的工具
有两位比丘诤论谁背经文比较厉害,吵了起来,想要一较高下。
大迦叶尊者看不下去,而反映给佛陀。佛陀于是找来这两位比丘,问他们是否有拿经文想要一较高下?两位比丘承认了。
佛陀接着问他们在诤论时,是在受持十二部经当中所说的教诲吗?也就是说十二部经有教过他们该诤论谁背经文比较厉害吗?
当然没有。
佛陀所说的法都是为了让人“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槃”的,而不是让人比胜负的。
佛弟子在引用经文而议论佛法时,也要思考:是否放下自我,以经文来修正自己、而不是为自己脸上贴金?是否如实客观地引用经文、而不是断章取义?是否以经、律为师,而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槃?
除了本经的对应经典外,其他经典中也常这么强调,例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八〈礼三宝品50〉:“若有愚人习于法行,所谓契经、祇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虽诵斯法,不解其义;以不观察其义,亦不顺从其法,所应顺法终不从其行。所以诵斯法者,从欲与人共竞诤,意计胜负,亦不自为己有所济及,彼诵法已,则犯制限。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恶蛇,彼若见极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其尾,然彼蛇回头螫蜇其手,由此缘报,便致命终,此亦如是,若有愚人玩习其法,十二部经靡不斟酌,亦不观察其义。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义故。”(CBETA, T02, no. 125, p. 813, a15-27)
- 大迦叶尊者为何要阿难别说了?
本经中大迦叶尊者将问题反映给佛陀时,阿难尊者要大迦叶尊者不要理他们,但大迦叶尊者却要阿难尊者别说了。
为什么?
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尊者迦叶语阿难言:“尔止!阿难!汝莫僧中作偏党语。”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及南传经文则没有此句。
若根据《杂阿含经》及《别译杂阿含经》的经文,或许阿难尊者心肠较软,因此大迦叶尊者不希望他为弟子开脱,而是由佛陀制止不当的行为,回归律制,也可作为后世佛弟子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