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
一时,佛在ⓓ释翅迦毘罗卫①尼拘屡园中。
是时,ⓔ摩呵男释②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摩呵男释白世尊言:“躬从如来受此言教:‘诸有善男子、善女人断三结③使,成须陀洹,名不退转,必成道果,更不求诸外道异学,亦复不观察余人所ⓕ说。’设当尔者,此事不然。我若见暴牛、马、骆驼,即时恐惧,衣毛皆竖,复作是念:‘设我今日怀此恐惧,当取命终者,为生何处?’”
勤修佛法不怕命终时忘了三宝世尊ⓖ告摩呵男:“勿起恐畏之心,设当取命终,不堕三恶趣。所以然者,今有三消灭之义。云何为三?如有着于淫欲而起恼乱,复起害心向他人,已无此欲,则不起杀害之心,于现法中不起苦恼,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设无此者,则无扰乱,便无愁忧。是谓,摩呵男,此三义,诸恶不善法便堕在下,诸善之法便在于上。亦如ⓗ酥瓶在水中坏,是时瓦石便沈在下,[*]酥便浮在上。此亦如是,诸恶不善之法便在于下,诸善之法便浮在上。摩呵男!当知我昔日未成佛道,在优留毘六年勤苦,不ⓘ食ⓙ美味,身体极为ⓚ羸瘦,如似百年之人,皆由不食之所致。若我欲起时,便自堕地。时,我复作是念:‘设我于中命终者,当生何处?’时,我复作是念:‘我今命终者,必不生恶道中。’然复义趣不可从乐至乐,要当由苦然后ⓛ至乐。
“我尔时复游在仙人窟中。尔时,有众ⓜ多尼揵子④在彼学道。是时,尼揵子举手指日,暴ⓝ体学道,或复ⓞ有蹲而学道。我尔时往至彼所,语尼揵子:‘汝等何故离ⓟ坐举手翘足乎?’彼尼揵子曰:‘瞿昙当知,昔我先师作不善行,今所以苦ⓠ者,欲灭其罪;今虽露形体,有惭辱分,亦[*]有消灭此事。瞿昙当知,行尽苦亦尽,苦尽行亦尽,苦行[*]已尽,便至涅槃。’
“我尔时复语尼揵子曰:‘此事不然,亦ⓡ无由行尽苦亦尽,亦不由苦尽行亦尽,得至涅槃;但ⓢ今苦行尽得至涅槃者,此事然矣!但不可从乐至乐。’尼揵子曰:‘频婆ⓣ娑罗王从乐至乐,有何苦哉?’我尔时复语尼揵子曰:‘频婆[*]娑罗王乐,何如我乐?’尼揵子报我言:‘频婆ⓤ[裟>娑]罗王乐,胜汝乐也。’我尔时复语尼揵子曰:‘频婆[*]娑罗王能使我七日七夜结跏趺坐,形体不移动乎?正使六、五、ⓥ四、三、ⓦ二,乃至一日结跏趺坐乎?’尼揵子报曰:‘不也。瞿昙!’世尊告曰:‘我能堪任结跏趺坐,形不移动。云何,尼揵子!谁者为乐?频婆ⓧ娑罗王乐耶?为我乐耶?’尼揵子ⓨ曰:‘瞿昙沙门乐。’
“如是。摩呵男!当ⓩ作此方便⑤,知不可从乐至乐,要当从苦至乐。犹如,摩呵男!大村左Ⓐ右有大池水,纵[横>广]一由旬,水满其中。若复有人,来取彼一Ⓑ渧水。云何,摩呵男!水何者为多?一[*]渧水多?为池水多乎?”
摩呵男曰:“池水多,非一[*]渧水多也。”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贤圣弟子诸苦已尽,永无复有,余存在者如一[*]渧水耳。如我众中最下道者,不过七死七生而尽苦际。Ⓒ若复勇猛精进,便为家家Ⓓ⑥,即得道迹。”
尔时,世尊重与摩呵男说微妙之法,彼闻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摩呵男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增壹…经〕-【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增壹…经”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壹…经”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一〕-【圣】
圣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一”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S. 55. 21. Mahānāma.,[Nos. 99(930), 100(155.)]
????
ⓓ 释翅~Sakka.
???
ⓔ 摩呵男~Mahānāma.
???
ⓕ 说=为【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 告+(曰)【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告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酥=苏【宋】【圣】*
“酥”,宋、圣二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苏”。
ⓘ 食=贪【宋】
“食”,宋本作“贪”。 “贪”,大正藏原为“食”,今依据宋本改作“贪”。
ⓙ 美=著【宋】,=膳【元】【明】,=膳【圣】
????
ⓚ 大正藏无“极为”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后”,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后”。
ⓜ 大正藏无“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暴”,大正藏原为“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暴”。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者=之【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无=不【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婆”。*
ⓤ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婆”。*
ⓥ 〔四〕-【宋】
宋本无“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四”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婆”。
ⓨ (报)+曰【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报曰”。 大正藏无“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作=以【宋】【元】【明】
“作”,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渧=滴【宋】*【元】*【明】*
“渧”,宋、元、明三本作“滴”。 “滴”,大正藏原为“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 若=苦【元】
“若”,元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为“若”,今依据元本改作“苦”。
Ⓓ “家家”,宋、明二本作“寂灭”。
① 释翅迦毘罗卫: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
② 摩呵男释:优婆塞名,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佛陀称赞他“心恒悲念一切之类”第一。《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中阿含经》卷二十五记载他与佛陀多次的问答。《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34〉第2经等经律则记载,流离王挥兵入释迦族的城中时,他请求流离王在他潜入水中的这段时间让释迦族人逃生,浮起后才继续杀戮。流离王答应后,他潜到水底,将头发绑在树根上而溺毙,不再浮起,帮许多释迦族人争取到逃命的时间。又译为“摩呵男”、“摩诃男”、“释氏摩诃男”、“释摩男”、“摩诃纳释种”。按:经中有几位同名为“摩诃男”(摩呵男)的不同人,例如最初随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为摩诃男尊者,或《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所提到舍卫国极富有但对自己及他人都极吝啬而堕地狱的摩诃男长者,因此对于这位释迦族的摩诃男,通常加上“释”、“释氏”或“释种”的描述。
③ 三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断除三结,即为初果圣者。
④ 尼揵子:“尼揵”外道的门徒。“揵”也作“犍”。“尼揵”特点为修裸形涂灰等苦行。
⑤ 方便:可达成目标的方法;努力。
⑥ 家家:“须陀洹果”的圣人中,只须天界及人间总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须陀洹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为从人间的“家”生于天界的“家”、又从天界的“家”生于人间的“家”没几次就能涅槃,所以名为“家家”。
对于凡夫命终后会往生到哪里,佛陀常强调业力是根本,例如本经所说:“诸恶不善法便堕在下,诸善之法便在于上”,《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7经伽弥尼经则以重石沈水比喻恶贯满盈的人:“十种不善业道,黑有黑报,自然趣下,必至恶处。”
随业受报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例如《中阿含经》卷四十四〈根本分别品2〉第171经分别大业经:“或复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也就是说临终时的心念也会有所影响,尤其忆念三宝或六念有助于往生善处,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38〉第10经所说:“众生身、口、意行恶,彼若命终,忆如来功德,离三恶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得生天上,是谓第六如来功德。”
相对地,横死或被陷害而死的人,由于不甘愿或瞋心,也可能对往生去向造成负面影响。摩呵男怕遭遇这种意外而问佛,佛陀则要他不必担心,由于他长久修习佛法,不因贪欲、瞋恼而害人,纵使意外身亡,也不会往生恶道。
后世的论师也有将这些因素整理为随重、随习、随念,例如提婆达兜造五逆恶业而堕地狱是随重,本经提到摩呵男修行去恶向善而不堕恶道是随习,临终时忆念三宝或六念而往生善处则为随念。
平日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不仅能确保本经所提到的随习去向,也能预防重大恶业,甚至成就禅定等重大善业,并成为临终时随念的基础。
从本经中摩呵男的提问来看,他可能性格较为小心谨慎,深怕任何的意外导致命终时不能往生善道。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34〉第2经、《出曜经》卷三〈无常品1〉下、《五分律》卷二十一等经律记载,流离王挥兵入释迦族的城中屠城时,摩呵男请求流离王在他潜入水中的这段时间让释迦族人逃生,浮起后才继续杀戮。流离王答应后,摩呵男潜到水底,将头发绑在树根上而溺毙,不再浮起,因此救了非常多释迦族人,并让流离王生起了一丝悔意。
若就摩呵男小心谨慎的个性,纵然可以救许多人,或许也不敢溺毙自己,毕竟这可能算是某种程度的自杀,而自杀通常会感召地狱恶报。或许,佛陀在本经的这番开示,让他更深入了解因果的原理,也才能从容赴义、无所畏惧地舍己救人,不再担忧往生去处。
本经中佛陀说“不可从乐至乐,要当由苦然后至乐”,这句话的意义较难解,因为佛陀在别的经中也说过行善修行的人可以从乐(升天)至乐(涅槃)。
一种合理的解读,以禅定的层次为例,虽然禅定可获得喜乐,但从较高的禅定层次来看,较低的禅定层次则是较苦的,这些快乐仍都是无常的,一直要到涅槃才是真正的快乐,《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 46〉第9经也说可修行“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另一方面,凡夫通常认为世间的欲乐才是快乐,修行不执著于欲乐对凡夫会觉得苦,因此对一般人来看,修行是由苦然后至乐。
闻如是:
一时,尊者那ⓐ伽波罗①在鹿ⓑ野城中。
是时,有一婆罗门②年垂朽迈,昔与尊者那伽波ⓒ罗少小旧款③。是时,婆罗门往至那伽波[*]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梵志④语那伽波[*]罗曰:“汝今ⓓ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那伽波[*]罗曰:“汝观何等义,而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婆罗门报曰:“我频七日中,七男儿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难及;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⑤无常,能堪作使,无有懈怠;近五日[*]已来,四兄弟无常,多诸ⓔ妓术,无事不ⓕ闲;近四日[*]已来,父母命终,年向百岁,舍我去世;近三日[*]已来,二妇复死,颜貌端ⓖ政,世之希有;又复家中有八窖珍宝,昨日求之而不知处;如我今日遭此苦恼,不可称计。然,尊者!今日永离彼患,无复愁忧,ⓗ正以道法而自娱乐⑥,我观此义已,故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告彼梵志曰:“汝何为不作方便,使彼尔许之人而不命终乎?”
梵志对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财,亦复随时布施,作诸功德,祠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诵ⓙ诸咒术,亦能瞻视星宿,亦复能和合药草,亦以甘馔饮食施彼穷厄,如此之比不可称也。然复不能济彼命根。”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便说此偈:
“药草诸咒术, 衣被饮食具,
虽施而无益, 犹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计挍此原本, 无能疗治者。
假使施诸物, 精进持梵行,
计挍此原本, 无能疗治者。”
是时,梵志问曰:“当行何法,使无此苦恼之患?”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便说此偈:
“恩爱无明本, 兴诸苦恼患,
彼灭而无余, 便无复有苦。”
是时,ⓚ彼梵志正闻语已,即时便说此偈:
“虽老不极老, 所行如弟子,
愿听出家学, 使得离此灾。”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学,又告之曰:“汝今,比丘!当观此身从头至足,此发、毛、ⓜ爪、齿为从何来?形体、皮ⓝ肉、骨髓、肠胃悉从何来?设从此ⓞ去,当至何所?是故,比丘!勿多忧念世间苦恼,又当观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谛⑦。”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便说此偈:
“除想勿多忧, 不久成法眼,
无常行如电, 不遇此大幸⑧。
一一观毛孔, 生者灭者原⑨,
无常行如电, 施心向涅槃。”
是时,彼长老比丘受如是言教,在闲静之处,思惟此ⓟ业。所以ⓠ然族姓子⑩,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是时,有天是彼比丘旧知识,见彼比丘成阿罗汉已,便往至那伽波[*]罗所,在虚空中而说此偈:
“ⓡ以得具足戒, 在彼闲静处,
得道心无著, 除诸原恶本。”
是时,彼天复以天华散尊者上,即于空中没不ⓢ现。
尔时,彼比丘及ⓣ天闻尊者那伽波[*]罗所说,欢喜奉行。
ⓐ “那”,圣本作“阿”。
ⓑ 圣本无“鹿”字。
ⓒ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 于=所【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 妓=伎【宋】,=技【元】【明】
????
ⓕ 闲=开【圣】
“闲”,圣本作“开”。 “开”,大正藏原为“闲”,今依据圣本改作“开”。
ⓖ 政=正【宋】【元】【明】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正〕-【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正”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财=时【宋】
“财”,宋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财”,今依据宋本改作“时”。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彼梵…语=梵志闻是说【宋】【元】【明】
“彼梵…语”,宋、元、明三本作“梵志闻是说”。 “梵志闻是说”,大正藏原为“彼梵…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梵志闻是说”。
ⓛ 学+(道)【明】
“学”,明本作“学道”。 大正藏无“道”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 爪=圿【圣】
“爪”,圣本作“圿”。 “圿”,大正藏原为“爪”,今依据圣本改作“圿”。
ⓝ 肉=肤【宋】【元】【明】,=肉【圣】
????
ⓞ 去=法【圣】
“去”,圣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为“去”,今依据圣本改作“法”。
ⓟ 业=义【宋】【元】【明】
“业”,宋、元、明三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以=已【宋】【元】【明】【圣】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已”。
ⓢ (复)+现【宋】【元】【明】
“现”,宋、元、明三本作“复现”。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天〕-【圣】
圣本无“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天”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① 那伽波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晓了星宿,预知吉凶”第一。
② 婆罗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③ 少小旧款:小时候即认识的老朋友。又译为“少小旧好”。
④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
⑤ 作使人:供差遣的仆人。
⑥ 自娱乐: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又译为“具足住”、“成就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入后住于”。
⑦ 当观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谛:应该观察这身体(小至)毛孔(等等成分,例如都是不净的),来求得证悟四圣谛的方法。
⑧ 无常行如电,不遇此大幸: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有如电般忽然生灭,难得非常幸运地遇上(出家的机缘)。
⑨ 一一观毛孔,生者灭者原:一一观察这身体(小至)毛孔(等等成分,例如都是不净的),生起是灭去的原因(凡是因缘生起的就会因缘而灭)。
⑩ 族姓子: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七处之善,又察四法,于此现法之中名为上人。云何,比丘!观七处之善?于是,比丘!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尽于世间以慈心遍满其中。悲、喜、护心,空,无相、愿,亦复如是。诸根具足,饮食自量,恒自觉悟。如是,比丘!观七处。
“云何,比丘!察四处之法?于是,比丘!内自观身,除去愁忧,身意止,外复观身ⓒ身意止;内外观身身意止。内自观痛痛意止;外自观痛痛意止;内外观痛痛意止。内观心心意止;外观心心意止;内外观心心意止,除去愁忧,无复苦患。内观法法意止;外观法法意止,内外观法法意止。如是,比丘!观四法之善。
“若复,比丘!ⓓ如是七处善及察四法,于此现法中ⓔ为上人。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办七处之善及观四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S. 22. 57. Sattaṭṭhāna.
???
ⓑ 〔二方〕-【圣】
圣本无“二方”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方”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身〕-【圣】
圣本无“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身”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能)+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能如”。 大正藏无“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名)+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名为”。 大正藏无“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本经中“观七处之善”是指修行四无量心及三三昧,“察四处之法”即修行四念处。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44经和第745经则分别提到可以从四无量心或空入处定入手,修行四念处,完成七觉支。
本经的“七处善”和《杂阿含经》卷二第42经的“七处善”(熟练于了知五阴及其集、灭、道、味、患、离等七处)虽然文字相近,但没有直接关系。
闻如是:
一时,佛在释翅ⓐ迦毘罗越城尼拘ⓑ屡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欲诣北方游化。”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世尊复告比丘曰:“汝等为辞舍利弗比丘乎?”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往辞舍利弗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恒与诸梵行人教ⓓ诫其法,说法无厌足。”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微妙之法,诸比丘闻法已,即从座起,礼世尊足,遶佛三匝①,便退而去。
尔时,舍利弗在释翅神寺中游。尔时,众多比丘往至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欲诣北方人间游化,今已[*]辞世尊。”
舍利弗言:“卿等当知,北方人民、沙门、婆罗门②皆悉聪明,智慧难及,复有人民ⓔ憙来相试。若当来问卿:‘诸贤师,作何等论?’设当作是问者,欲云何报之?”
诸比丘报曰:“设当有人来问者,我当以此义报之:‘色者无常,其无常者即是苦ⓕ也;苦者无我,无我者ⓖ空,以空无我、彼空,如是智者之所观也。痛、想、行、识亦复无常、苦、空、无我,其实空者彼无我、空,如是智者之所学也。此五盛阴皆空、皆寂,因缘合会皆归于磨灭,不得久住。八种之道,将从有七,我师所说正谓此耳。’若刹利、婆罗门、人民之类,来问我义者,我等当以此义报之。”
是时,舍利弗语众多比丘曰:“汝等坚持心意,勿为轻举③。”
是时,舍利弗具足与诸比丘说微妙ⓗ之法,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去不远,舍利弗告ⓘ比丘:“当云何行八种[*]之道及七ⓙ种[*]之法?”
是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乃从远来,欲闻其义,唯愿说之。”
舍利弗报曰:“汝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当说。”是时,[*]比丘而受其教。
舍利弗告曰:“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悉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去诸结,定觉意也;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设当有人来问此义:‘云何修八种道及七法?’汝等当如是报之。所以然者,八种道及七法,其有比丘ⓛ修此者,有漏心便得解脱。
“我今重告ⓜ汝,其有比丘修行思惟八种道及七法者,彼比丘便成二果而无狐疑,得ⓝ阿罗汉。且舍此事。若不能多,一日之中行此八种道及七法者,其福不可称计,得阿那含、若阿罗汉。是故,诸贤,当求方便,行此八种道及七法者,于取道无有狐疑。”
尔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 迦=伽【宋】【元】【明】【圣】
“迦”,宋、元、明、圣四本作“伽”。 “伽”,大正藏原为“迦”,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伽”。
ⓑ 屡=律【圣】
“屡”,圣本作“律”。 “律”,大正藏原为“屡”,今依据圣本改作“律”。
ⓒ 时+(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时是时”。 大正藏无“是时”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诫=戒【圣】
“诫”,圣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圣本改作“戒”。
ⓔ 憙=喜【圣】
“憙”,圣本作“喜”。 “喜”,大正藏原为“憙”,今依据圣本改作“喜”。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空+(也)【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种〕-【圣】
圣本无“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种”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谛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谛听”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谛听”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修+(行)【宋】【元】【明】
“修”,宋、元、明三本作“修行”。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汝+(等)【元】【明】
“汝”,元、明二本作“汝等”。 大正藏无“等”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阿那含若)+阿【宋】【元】【明】
“阿”,宋、元、明三本作“阿那含若阿”。 大正藏无“阿那含若”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① 匝:环绕一圈称为一匝。
② 沙门、婆罗门:修行人的统称。
③ 轻举:举止浮躁,随意行事。
“八正道”是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又译为“八圣道”。
八正道一般定义为: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
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纳衣①随时乞食,快乐无比。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坐贪着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②,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③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凋落。是时,众生无复精光④,ⓗ以无精光,寿命遂短。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叶当知,吾ⓙ般涅槃后千岁余,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⑤;亦ⓚ无乞食、著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⑥,但著余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著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尔时,檀越⑦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
“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
“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⑧及七种[*]之法⑨,如我今日于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
“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
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余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一不可称计,然不嘱累?”
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⑩。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一切行无常, 起者必有灭,
无生则无死, 此灭ⓧ最为乐。”
是时,大迦叶及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 语=告【宋】【元】【明】
“语”,宋、元、明三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告”。
ⓑ 已=以【宋】【圣】
“已”,宋、圣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以”。
ⓒ (亦)+当【圣】
“当”,圣本作“亦当”。 大正藏无“亦”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圣贤=贤圣【宋】【元】【明】
“圣贤”,宋、元、明三本作“贤圣”。 “贤圣”,大正藏原为“圣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贤圣”。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毁坏故=坏【宋】【元】【明】
“毁坏故”,宋、元、明三本作“坏”。 “坏”,大正藏原为“毁坏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坏”。
ⓖ 凋=雕【圣】
“凋”,圣本作“雕”。 “雕”,大正藏原为“凋”,今依据圣本改作“雕”。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友=祐【宋】【元】【明】
“友”,宋、元、明三本作“祐”。 “祐”,大正藏原为“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祐”。
ⓙ 〔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无=不【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受)+其【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受其”。 大正藏无“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当”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剃+(除)【宋】【元】【明】
“剃”,宋、元、明三本作“剃除”。 大正藏无“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停=保【宋】【元】【明】,=亭【圣】
????
ⓠ 后=彼【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虽)+饭【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虽饭”。 大正藏无“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老=耆【圣】
“老”,圣本作“耆”。 “耆”,大正藏原为“老”,今依据圣本改作“耆”。
ⓣ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第一=弟子【宋】【元】【明】
“第一”,宋、元、明三本作“弟子”。 “弟子”,大正藏原为“第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弟子”。
ⓥ 不复语=意须是不须【宋】【元】【明】
“不复语”,宋、元、明三本作“意须是不须”。 “意须是不须”,大正藏原为“不复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意须是不须”。
ⓦ 偈言=此偈【宋】【元】【明】
“偈言”,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此偈”,大正藏原为“偈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偈”。
ⓧ 最为=为最【宋】【元】【明】
“最为”,宋、元、明三本作“为最”。 “为最”,大正藏原为“最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最”。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① 纳衣:捡拾被丢弃的衣物,清洗后缝制成的衣服。又译作“粪扫衣”。穿粪扫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② 舍服为白衣:由出家的僧人身份舍戒还俗为在家人。
③ 四部之众: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优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优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译为“四众”。
④ 众生无复精光:众生精神萎靡、面色枯黄。
⑤ 头陀之法: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炼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有十二项规定:(1) 在阿兰若处:居于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时沿门托钵,不分贫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节量食:不吃过多,钵中只受一团饭。(6) 中后不得饮浆:日中一食后不再饮浆。(7) 著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没有多余的衣服。(9) 冢间住:住于墓地。(10) 树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卧:不躺下。又译为“十二头陀”。
⑥ 大小便为药:大小便指已被丢弃的药渣滓。“大小便为药”为捡拾被丢弃的药渣滓再煎煮之后服用当药。亦可称为“腐烂叶”。
⑦ 檀越:为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等的人。
⑧ 八种道:即“八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
⑨ 七种之法:即“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⑩ 法存则存,法没则没:佛法存在时有头陀行者,佛法灭亡后则无头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