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
尔时,弥萨罗①ⓓ有梵志ⓔ②,名曰梵摩ⓕ,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③种种具足丰饶ⓖ,弥萨罗乃至水草木,谓摩竭陀④王未生怨鞞陀提子特与梵封。梵志梵摩有一摩纳⑤,名优多罗,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⑥,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
听闻佛陀名声
梵志梵摩闻有沙门瞿昙释种子⑦舍释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彼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⑧,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听闻佛陀形相
复次,闻彼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⑨,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⑩,聪明智慧,有四种军⑪,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梵志梵摩闻已,告曰:“优多罗ⓚ!我闻如是:‘彼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优多罗!‘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彼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复次,优多罗!‘彼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优多罗!汝受持诸经,有三十二大人之相⑫,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优多罗答曰:“唯然。尊ⓜ⑬!我受持诸经,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验证三十二大人相
梵志梵摩告曰:“优多罗!汝往诣彼沙门瞿昙所,观彼沙门瞿昙为如是,为不如是?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耶?”
优多罗摩纳闻已,稽首梵志梵摩足,绕三匝而去,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观世尊身三十二相。彼见世尊身有三十相,于二相疑惑,阴马藏及广长舌。世尊念曰:“此优多罗于我身观三十二相,彼见有三十相,于二相疑惑,阴马藏⑭及广长舌⑮。我今宁可断其疑惑。”世尊知已,即如其像作如意足,如其像作如意足已,令优多罗摩纳ⓞ见我身阴马藏及广长舌。
于是,世尊即如其像作如意足,如其像作如意足已,优多罗摩纳见世尊身阴马藏及广长舌。广长舌者,从口出舌,尽覆其面。优多罗摩纳见已,而作是念:“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优多罗摩纳复作是念:“我宁可极观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于是,优多罗摩纳寻随佛行,于夏四月观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优多罗摩纳过夏四月,悦可世尊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白曰:“瞿昙!我今有事,欲还请辞。”
世尊告曰:“优多罗!汝去随意。”
优多罗摩纳闻世尊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绕三匝而去,往诣梵志梵摩所。稽首梵志梵摩足,却坐一面。
梵志梵摩问曰:“优多罗!实如所闻,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为如是,为不如是?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耶?”
优多罗摩纳答曰:“唯然。尊!实如所闻,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是,非不如是,实有三十二相。尊!沙门瞿昙足安平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足指纤长,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足周正直,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足跟踝后两边平满,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足两踝𦟛ⓠ,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身毛上向,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手足网缦⑯,犹如鹅ⓡ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手足极妙,柔弱濡ⓢ软,犹兜罗华,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肌皮濡[*]细,尘水不着,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一孔一毛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鹿腨ⓣ肠,犹如鹿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阴马藏,犹良马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身形圆好,犹尼拘类树,上下圆相称,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身黄金色,如紫磨金,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身七处满,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其上身大,犹如师子!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师子颊车⑰,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脊背平直,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两肩上连,通颈平满,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四十齿,平ⓦ齿不疏、齿白、齿通味第一味,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梵音可爱,其声犹如迦罗毘伽ⓧ,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广长舌,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承泪处满,犹如牛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眼色绀青⑱,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尊!沙门瞿昙眉间生毛,洁白右萦,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是谓,尊!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威仪
“复次,尊!我见沙门瞿昙着衣、已着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园、已出园,行道至村间,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澡手,受饮食、已受饮食,食、已食,澡手咒愿,从座[*]起,出家、已出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园、已入园,入房、已入房。尊!沙门瞿昙着衣齐整,不ⓩ高不下,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尊!沙门瞿昙被衣齐整,不高不下,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尊!沙门瞿昙常著新衣,随顺于圣,以刀割截,染作恶色,如是彼圣染作恶色,彼持衣者,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为障蔽蚊虻、风日之所触故,及为惭愧,覆其身故。
“彼出房时,身不低仰,尊!沙门瞿昙出房时,终不低身,尊!沙门瞿昙若欲行时,先举右足,正举正下,行不扰乱,亦无恶乱。行时两踝Ⓐ终不相掁Ⓑ⑲,尊!沙门瞿昙行时不为尘土所坌。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彼出园时,身不低仰。尊!沙门瞿昙出园时,终不低身,往到村间,身极右旋,观察如龙,遍观而观,不恐不怖,亦不惊惧,观于诸方。所以者何?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彼入村时,身不低仰。尊!沙门瞿昙入村时,终不低身,彼在街巷不低视,亦不仰视,唯直正视,于中不碍所知所见。
“尊!沙门瞿昙诸根常定。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彼入家时,身不低仰。尊!沙门瞿昙入家时,终不低身。尊!沙门瞿昙回身右旋,正床而坐,彼于床上不极身力坐,亦不以手案髀⑳坐床,彼坐床已,不悒悒㉑,不烦恼,亦复不乐。受澡水时,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彼受饮食,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尊!沙门瞿昙受食平钵,等羹饭Ⓒ食。尊!沙门瞿昙抟Ⓓ食㉒,齐整徐著口中,抟[*]食未至,不豫张口,及在口中三嚼而咽,无饭及羹亦不断碎,有余在口,复内后抟[*]]]㉓。
“尊!吃饭只是为维持生命以修行沙门瞿昙以三事清净,食欲得味,不欲染味彼食,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欲存身,久住无患,用止故疹㉔,不起新病,存命无患Ⓕ,有力快乐。饭食已讫,受澡Ⓖ手水,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受澡钵水,不高不下,不多不少。彼洗手净已,其钵亦净,洗钵净已,其手亦净,拭手已,便拭钵,拭钵已,便拭手,彼洗拭钵已,安著一面,不近不远,不数观钵,亦不为钵。彼不毁呰此食,亦不称誉彼食,但暂Ⓗ默然Ⓘ已。为诸居士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便退而还,彼出家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出家时,终不低身。彼在街巷不低视,亦不仰视,唯直正视,于中不碍所知所见。尊!沙门瞿昙诸根常定。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彼出村时,身不低仰。尊!沙门瞿昙出村时,终不低身,彼入园时,身不低仰。尊!沙门瞿昙入园时,终不低身。彼中食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著于肩上,入房宴Ⓛ坐。尊!沙门瞿昙饶益世间故,入房宴[*]坐。尊!沙门瞿昙则于晡时从宴[*]坐起,面色光泽。所以者何?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
“尊!沙门瞿昙口出八种音声㉕,一曰甚深,二曰毘摩楼簸Ⓜ,三曰入心,四曰可爱,五曰极满,六曰活瞿,七曰分了,八曰智也。多人所爱,多人所乐,多人所念,令得心定。尊!沙门瞿昙随众说法,声不出众外,唯在于众,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归还Ⓝ本所。尊!沙门瞿昙其像如是,但有殊胜复过于是。尊!我欲诣彼沙门瞿昙,从学梵行。”
梵志梵摩告曰:“随意。”
学生随佛出家
于是,优多罗摩纳稽首梵志梵摩足,绕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愿从世尊学道受具足,成就比丘,得从世尊修行梵行。”
于是,世尊度优多罗摩纳,令学道受具足。度优多罗摩纳,令学道受具足已,游行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展转进前,到弥萨罗,住弥萨罗大天㮈林㉖Ⓞ。
居民皈依佛陀
彼弥萨罗梵志、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行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展转来至此弥萨罗,住大天㮈林。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敬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㉗,我等宁可共往见彼沙门瞿昙!礼拜供养。
彼弥萨罗梵志、居士各与等类眷属相随,从弥萨罗出,北行至大天㮈林,欲见世尊礼拜供养。往诣佛已,或有弥萨罗梵志、居士Ⓟ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有与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或有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有遥见佛已,默然而坐。彼弥萨罗梵志、居士各各坐已,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老师皈依佛陀
梵志梵摩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行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展转来至此弥萨罗国,住大天㮈林。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彼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敬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我宁可往见沙门瞿昙!礼拜供养。
梵志梵摩告御者曰:“汝速严驾!讫还Ⓠ欲往诣沙门瞿昙!”
御者受教,即速严驾讫,还白曰:“严驾已毕,尊自知时。”于是,梵摩乘极贤妙车,从弥萨罗出,北行至大天㮈林,欲见世尊礼拜供养。
尔时,世尊在无量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梵志梵摩遥见世Ⓡ尊在无量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见已,恐怖。于是,梵摩即避在道侧,至树下住,告一摩纳:“汝往诣彼沙门瞿昙,为我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瞿昙!我师梵摩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瞿昙!我师梵摩欲来见沙门瞿昙!’”
于是,摩纳即受教行,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我师梵摩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瞿昙!我师梵摩欲来见Ⓢ沙门瞿昙!”
世尊告曰:“摩纳!令梵志梵摩安隐快乐,令天及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安隐快乐。摩纳!梵志梵摩欲来随意。”
于是,摩纳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去,还诣梵志梵摩所,白曰:“尊!我已通沙门瞿昙,彼沙门瞿昙今住待尊,唯尊知时。”
梵志梵摩即从车下,步诣佛所。彼众遥见梵志梵摩来,即从座Ⓤ起,开道避之。所以者何?以有名德及多识故。
梵志梵摩告彼众曰:“诸贤!各各复坐,我欲直往见沙门瞿昙。”于是,梵摩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尔时,梵摩不坏二根,眼根及耳根㉘。梵志梵摩坐已,谛观佛身三十二相,彼见三十相,于二相有疑,阴马藏及广长舌。梵志梵摩即时以偈问世尊曰:
“如我昔曾所闻, 三十二大人相,
于中求不见二, 尊沙门瞿昙身。
为有阴马藏不? 一切人尊深密,
云何为人最尊, 不现视微妙舌?
若尊有广长舌, 唯愿令我得见,
今实有疑惑心, 愿调御决我疑。”
世尊作是念:“此梵志梵摩求我身三十二相,彼见三十,于二有疑,阴马藏及广长舌,我今宁可除彼疑惑。”世尊知已,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梵志梵摩见世尊身阴马藏及广长舌,于中广长舌者,舌从口出,尽覆其面。世尊止如意足已,为梵志梵摩说此颂曰:
“谓汝昔曾所闻, 三十二大人相,
彼一切在我身, 满具足最上正。
调御断于我疑, 梵志发微妙信。
至难得见闻, 最上正尽觉。
出世为极难, 最上正尽觉,
梵志我正觉, 无上正法王。”
梵志梵摩闻已,而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谓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此梵志梵摩长夜无谀Ⓨ谄、无欺诳,所欲所问者,一切欲知非为触娆,彼亦如是,我宁可说Ⓩ彼甚深阿毘昙㉙。”世尊知已,为梵志梵摩即说颂曰:
“现世乐法故, 饶益为后世,
梵志汝问事, 随本意所思。
彼彼诸问事, 我为汝断疑。”
老师问佛法义
世尊既⒜许问, 梵志梵摩故,
便问世尊事, 随本意所思⒝:
“云何为梵志, 三达⒞㉚有何义?
以何说无著, 何等正尽⒟觉?”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灭恶不善法, 立住释⒠梵行,
修习梵志行⒡, 以此为梵志。
明达于过去, 见乐及恶道,
得尽无明⒢讫⒣㉛, 知是立牟尼。
善知清净心, 尽脱淫怒痴,
成就于三明, 以此为三达。
远离不善法, 正住第一义㉜,
第一世所敬, 以此为无著。
饶益天及人, 与眼灭坏诤,
普知现视尽, 以此为正⒤觉。”
于是,梵摩即从座⒥起,欲稽首佛足,彼时大众同时俱发高大音声:“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出生故。梵志梵摩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㉝尊⒦敬作礼,供养奉事。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学书故。梵志梵摩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
“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财物故。梵志梵摩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丰饶⒧,弥萨罗乃至水草木,谓王摩竭提⒨未生怨鞞陀提子特⒩与梵封,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寿命故。梵志梵摩极大长老,寿命具足,年百二十六,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
是时,世尊以他心智㉞知彼大众心之所念,世尊知已,告梵志梵摩:“止!止!梵志!但心喜⒪足,可还复坐,为汝说法。”
梵志梵摩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为说是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所说正心⒬,世尊具为彼说苦、集⒭、灭、道。梵志梵摩即于座⒮上见四圣谛,苦、集[*]、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如是⒯梵摩即于座[*]上见四圣谛,苦、集[*]、灭、道。
于是,梵摩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时,梵志梵摩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愿明日垂顾受请,及比丘众。”世尊为梵志梵摩故,默然而受。
梵志梵摩知世尊默然受已,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即于其夜施设肴馔极妙上味⒱、种种丰饶食啖含消,施设已讫,平旦敷床,至时唱曰:“世尊!饮⒲食已办,唯圣知时。”
于是,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比丘翼从,世尊在前,往诣梵志梵摩家,于比丘众前敷座而坐。梵志梵摩知世尊及比丘众众坐已定,自行澡水,以上味肴馔、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令极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竟,取一小床,坐受咒愿。
梵志梵摩坐已,世尊为彼说咒愿曰:
“咒火第一斋, 通音诸音本㉟,
王为人中尊, 海为江河长,
月为星中明, 明照无过日,
上下维诸方, 及一切世间,
从人乃至天, 唯佛最第一。”
于是,世尊为梵志梵摩说咒愿已,从座起去,弥萨罗国住经数日,摄衣持钵,则便游行至舍卫国,展转进前⒳,到舍卫国,住胜林给孤独园。于是,众多比丘舍卫乞食时,闻彼弥萨罗梵志梵摩以偈问佛事,彼便命终。诸比丘闻已,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著于肩上,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等众多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时,闻彼弥萨罗梵志梵摩以偈问佛事,彼便命终。世尊!彼至何处,为生何许,后世云何?”
世尊答曰:“比丘!梵志梵摩极有大利,最后知法,为法故不烦劳我。比丘!梵志梵摩五下分结㊱尽,生彼得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尔时,世尊记说梵摩得阿那含。
佛说如是。梵志梵摩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梵摩经第十竟🄐(六千七百七十六字)🄑
中阿含🄒梵志品第一竟🄓(三万四百五十四字)🄔(第四分别诵)🄕🄖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六千七百七十六字)🄗🄘
ⓐ “第十”,明本作“第二十”。
ⓑ 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
ⓒ “鞞陀提”,巴利本作 Videha。
ⓓ “弥萨罗”,巴利本作 Mithilā。
ⓔ “梵志”,巴利本作 Brāhmaṇa。
ⓕ “梵摩”,巴利本作 Brahmāyu。
ⓖ “丰饶”,大正藏原为“食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丰饶”。
ⓗ “四典经”,巴利本作 Tiṇṇa veda。
ⓘ “士”,大正藏原为“土”,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士”。
ⓙ “正”,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优多罗”,巴利本作 Uttara。
ⓛ 圣本无“法”字。
ⓜ 大正藏在“尊”字之前有一“世”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 “相”,明本作“之相”。
ⓞ “摩纳”,巴利本作 Mānava。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明本改作“座”。[*]
ⓠ “𦟛”,宋本作“𦢚”。
ⓡ “鹅”,大正藏原为“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鹅”。
ⓢ “濡”,大正藏原为“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濡”。[*]
ⓣ “腨”,大正藏原为“𨄔”,元、明、圣三本作“腨”,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腨”。
ⓤ “伸”,圣本作“申”。
ⓥ “颈”,大正藏原为“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颈”。
ⓦ “平”,大正藏原为“牙”,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平”。
ⓧ “迦罗毘伽”,巴利本作 Karavīka-bhāṇi。
ⓨ “裟”,大正藏原为“娑”,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裟”。
ⓩ “不”,元本作“人”。
Ⓐ “踝”,宋本作“腂”。
Ⓑ “掁”,宋本作“撑”,圣本作“棠”。
Ⓒ “饭”,大正藏原为“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饭”。
Ⓓ “抟”,圣本作“揣”。[*]
Ⓔ “贡”,圣本作“切”。
Ⓕ “患”,宋、元、明、圣四本作“恶”。
Ⓖ “澡”,大正藏原为“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澡”。
Ⓗ “暂”,大正藏原为“惭”,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暂”。
Ⓘ “然”,圣本作“然食”。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坛”,大正藏原为“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坛”。
Ⓛ “宴”,圣本作“燕”。[*]
Ⓜ “簸”,圣本作“薮”。
Ⓝ “归还”,大正藏原为“还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归还”。
Ⓞ “大天㮈林”,巴利本作 Makhādevambavana。
Ⓟ “士”,元本作“寺”。
Ⓠ “讫还”,大正藏原为“我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讫还”。
Ⓡ “世”,元本作“出”。
Ⓢ “见”,宋、元、明三本作“欲见”。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 “座”,圣本作“坐”。
Ⓥ “宝”,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 “杖”,大正藏原为“枝”,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杖”。
Ⓧ “裟”,大正藏原为“娑”,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裟”。
Ⓨ “谀”,圣本作“谕”。
Ⓩ “说”,圣本作“请”。
⒜ “既”,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既”。
⒝ “世尊既许问,梵志梵摩故,便问世尊事,随本意所思”,巴利本作 Athakho Brahmāyu brāhmaṇo Bhagavanta gāthāhiṃ ajjhabhāsi。
⒞ “三达”,巴利本作 Tevijja。
⒟ “尽”,圣本作“真”。
⒠ “释”,大正藏原为“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释”。
⒡ “行”,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行”。
⒢ “尽无明”,大正藏原为“无明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尽无明”。
⒣ “讫”,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讫”。
⒤ “为正”,大正藏原为“正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正”。
⒥ “座”,宋本作“坐”。
⒦ 圣本无“尊”字。
⒧ “丰饶”,大正藏原为“食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丰饶”。
⒨ “提”,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提”。
⒩ “特”,宋、元、明、圣四本作“待”。
⒪ “喜”,圣本作“意”。
⒫ “堪受”,大正藏原为“受佛”,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堪受”。
⒬ “心”,大正藏原为“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心”。
⒭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 “座”,圣本作“坐”。[*]
⒯ “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如是”,巴利本作 Seyyathāpi nāma suddham vattham apagatakāḷakaṃ sammadeva rajanaṃ patigaṇheyya, evaṃ evaṃ。
⒰ “叉”,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叉”。
⒱ “味”,元、明二本作“法”。
⒲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 “进前”,大正藏原为“前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进前”。
⒴ “坛”,大正藏原为“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坛”。
⒵ “我”,宋本作“众”。
🄐 明本无“梵摩经第十竟”六字。
🄑 “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宋本作“六千七百六十四字”,元、明、圣三本无“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八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第一竟”,明本作“第二十竟”。
🄔 “三万四百五十四字”,明本无“三万四百五十四字”八字。
🄕 大正藏原无“第四分别诵”五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 圣本在“诵”字之后有“性空佛海德佛药王佛天王佛观世音菩萨药王菩萨”二十一字及光明皇后愿文。
🄗 宋、元、明、圣四本无“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八字。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大正藏原将“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六千七百七十六字)”十七字置于“中阿含梵志品第一竟(三万四百五十四字)(第四分别诵)”前行,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置卷末。
① 弥萨罗: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国的首都,属于跋耆族。《中阿含经》卷十四第67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曾于此城的林中作转轮圣王,之后出家修行但没有解脱。又译为“弥梯罗”、“弥𫄨罗”。
②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音译为“婆罗门”。
③ 食邑: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首府是王舍城。另译为“摩竭提”。
⑤ 摩纳:少年或少年学生。又译为“摩那婆”、“摩纳磨”。
⑥ 四典经:即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
⑦ 释种子:释迦族血统的人,这里特指佛陀。
⑧ 初妙、中妙、竟亦妙:从开始、中间、到最后都是善的。
⑨ 三十二大人之相: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⑩ 转轮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圣王”。
⑪ 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⑫ 汝受持诸经,有三十二大人之相:你读过各种婆罗门经典,里面就有记载“三十二大人之相”。
⑬ 尊:相当的南传经文为“亲爱的梵摩”。在下文当中也见到优多罗多次称梵摩为“尊”。
⑭ 阴马藏:指男性阴部(根部)像马一样隐藏于体内。
⑮ 广长舌:舌头既广且长,从口伸出可覆盖整个脸部直到发际。
⑯ 手足网缦:手、足的指间,有如网络般交错的纹路。
⑰ 师子颊车:两颊丰满,如同狮子颊。
⑱ 绀青:颜色青而含赤。
⑲ 掁:读音“成”,碰触。
⑳ 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㉑ 悒悒:不安。
㉒ 抟食:进食。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称为抟食。“抟”读音同“团”。
㉓ 抟食未至,不豫张口,及在口中三嚼而咽,无饭及羹亦不断碎有余在口,复内后抟:不在食物还没送到嘴巴前就先张开嘴巴(嘴馋),食物送入口中后,咀嚼三次才咽下(细嚼慢咽),等到口中没有剩饭、剩粥、或其他残渣时,才会再将食物送到口中(再吃一口食物)。
㉔ 用止故疹:因此而止住旧有的疾病。
㉕ 八种音声:形容佛陀说话声音的八种特色,《一切经音义》解说为“极好、柔软、和适、尊慧、不女、不误、深远、不竭”,南传作“流畅、明了、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
㉖ 大天㮈林:大天芒果林,曾为释迦牟尼佛前世大天转轮圣王的根据地,详见《中阿含经》卷十四〈王相应品 1〉第67经大天㮈林经。
㉗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㉘ 不坏二根,眼根及耳根:眼和耳都健康;耳聪目明,
㉙ 阿毘昙:为音译,其中“阿毘”指殊胜,“阿毘昙”字面直译为“胜法”,又译为“论”,指为阐明法义的问答论议,后来也指佛弟子对经的论述。又译作“阿毘达磨”。
㉚ 三达: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又译为“三明”、“三达明”。以此对照婆罗门的三明:七代(宿世)血统、诸吠陀经典、外貌端正。对照经典有《杂阿含886经》《长阿含三明经》《长部13经》
㉛ 明达于过去,见乐及恶道,得尽无明讫:通晓过去世(宿命明),见到未来世往生去处为乐的善道或苦的恶道(天眼明),得以灭尽了无明(漏尽明)。
㉜ 第一义:第一的义理;究竟的真理。
㉝ 下意:谦卑。
㉞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
㉟ 咒火第一斋,通音诸音本:祭祀时所供的火(能烧尽一切)是最清净的,通用的音韵是各种发音的根本。
㊱ 五下分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贪欲、瞋恚。断除五下分结,即为第三果圣者。
本经提到“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可见佛陀在世时对一般人的形象为标准的佛教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袈裟。其他经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85经:“尔时,世尊新剃须发,于后夜时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以衣覆头。”(CBETA, T02, no. 99, p. 155, c1-2)
因为婆罗门教的修行人蓄发的较多,有的外道会以“秃头沙门”、“剃头沙门”来骂佛陀,例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7经:“火与婆罗门遥见佛来,作是念:‘秃头沙门何故数来,贪美食耶?’”(CBETA, T02, no. 99, p. 308, a7-9)
佛陀强调他也是僧众的一分子,经中也有记载许多人遇到佛陀却不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只知道他是僧团的一分子。僧众的穿着都很朴素,佛陀平日穿着也如此,因此外人才分不出来。
那么为何北传、南传、藏传,包含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少见比丘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像呢?
因为佛世时不流行造佛像,当时的弟子通常以菩提树代表佛陀成道,法轮代表佛陀说法,足印代表佛陀游化,佛塔代表佛陀涅槃,礼佛通常就礼佛陀本人,或是礼这些象征物,自然很少真正的佛陀造像。(至于网络谣言号称诸如大英博物馆所收录佛陀在世时的绘像,其实都是假的。)
佛像是在像法时期才开始盛行的,佛像旨在让人有忆念佛陀的目标,但是塑像并不等同佛陀。此时距离佛陀的时代已过了约五百年,塑造佛像的艺术家只能从经典中提到佛陀的“三十二相”找寻灵感,其中的“顶上肉髻”相在本经也记载为:“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就具相化成为“螺丝发型”,搭配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的造像艺术,而有了典雅庄严的佛像。因此释迦牟尼佛像上的“螺丝发型”其实不是头发,更不是发型,而是“顶上肉髻”相的视觉化。
佛陀刚出生还没头发时,就被看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古印度的命相用语,为凸显特定表征的讲法,不是写实的叙述。就如同中国古代命相所说的“断掌”并不是说手掌断掉了。根据命相用语所作的视觉化,自然不会是精确的佛陀形象。至于婆罗门命相用语的原义如何?经过了几千年,许多已不可考。
无论如何,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发型如何都不影响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佛像只要能让人忆念佛陀,就能发挥其功效,而在念佛时我们心中去除贪瞋痴、生起慈悲与智慧,就是佛像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