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天界有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有六天,最接近人间的是四天王天,其上是忉利天。
忉利天以天帝释为天主,居于中央的善见城,四方各有八天,总共三十三天,因此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
天帝释的大福报是由过去世的善业所造成,是由哪些善业所造成的呢?第1104、1105经即记载让天帝释有这些福报的因缘,而第1106经则记载天帝释名字的因缘。
《杂阿含经》“帝释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104~1120经和卷四十六第1222~1225经,是和天帝释有关的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受①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处。谓ⓑ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②;于悭悋③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舍ⓒ④,施会供养⑤,等施一切。”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麁言两舌。
调伏悭悋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天帝释”,巴利本作 Sakka-devānam inda。
ⓑ “谓”,宋、元、明三本作“诸”。
ⓒ “舍”,大正藏原为“施”,成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舍”。
ⓓ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ṃsā。
① 七种受:七个受持的行为准则。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七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七个誓言”。
② 真实言:真实的话,不妄语。又作“真实语”。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实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真实语”。
③ 悭悋:吝啬。
④ 常乐行舍:时常乐于修行施舍;时常以布施锻炼自己能欢喜地舍离、放下。
⑤ 施会供养:在有人需要布施的场所供给衣服、饮食等生活用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没有这几个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回应乞求”。
天帝释之所以成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是因为过去世受持七法,这七法在各译本的记载表列如下:
《杂阿含经》第1104经 | 《别译杂阿含经》第33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 |
---|---|---|
供养父母 | 孝顺父母 | 奉养父母 |
供养家诸尊长 | 恭敬尊长 | 尊敬家中年长 |
和颜软语 | 所言柔软 | 柔和语 |
不恶口 | 不起瞋恚,设生嫌恨,寻思灭之 | 没愤怒者,如果我的愤怒生起,会急速地排除 |
不两舌 | 断于两舌 | 离离间语 |
常真实言 | 恒修实语,终不欺诳 | 真实语 |
于悭悋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 好施、无悭 | 以离悭垢之心住于在家,自在地施舍,亲手施与,乐于舍,回应乞求,乐于均分与布施 |
如是我闻:
时,有离车ⓑ②名摩诃利ⓒ,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见天帝释不?”
佛答言:“见。”
离车复问:“世尊!见有鬼似帝释形以不③?”
佛告离车:“我知天帝释,亦知有鬼似天帝释,亦知彼帝释法,受持彼法缘故,得生帝释处。离车!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乃至行平等舍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麁言两舌。
调伏悭悋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佛说此经已,时摩诃利离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鞞舍离”,巴利本作 Vesāli。
ⓑ “离车”,巴利本作 Licchavi。
ⓒ “摩诃利”,巴利本作 Mahāli。
① 鞞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按:“鞞舍离”一词之后的“国”或“城”为汉译者所加,梵文或巴利经文中通常不区分地名为国名或城名,汉译地名则常见“国”和“城”混用的状况。另译为“毘舍离”、“毘耶离”、“广严城”。
② 离车:古代居住在毘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名。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佛陀涅槃后,此族的民众也分得佛舍利,起塔供养。
③ 见有鬼似帝释形以不:会不会是见到形似天帝释的鬼,而以为是天帝释?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有夜叉鬼,状似帝释,世尊所见将无是彼夜叉鬼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必定是看起来像释天者,大德!因为天帝释是难见的”。
④ 平等舍:平等地施舍。又译为“平等施”、“等施一切”、“等心行施”、“等心普施”、“平等心而以惠施”。
摩诃利问了一个表面的问题:佛陀能否看到天帝释?
佛陀不只能看到天帝释,还知道天帝释为何能成为天帝释的因缘:奉行七法,生忉利天。
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会有看似天帝释的鬼?以天帝释的福德,应该具备三十二大人相,为什么会像鬼?”
鬼类可以变化身形,并且有他心通,能察觉来者内心的期待,从而改变自身形貌,以符合对方的预期。
自古以来,就常有鬼类变形冒充神祇乃至佛菩萨,以享受香火供奉。这也是为何通灵人会见到孙悟空等虚构的神祇,信以为真。
天帝释自古便是印度广为人知的神祇,自然也有许多假扮他的鬼类。由于天帝释相对于俗人是高高在上的神祇,普通人难以见到,多数所见的往往是那些假冒天帝释的鬼类。因此,不清楚佛陀能力的摩诃利,才会询问佛陀所见的是否只是形似天帝释的鬼。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名释提桓因?”
佛告比丘:“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行于顿施①;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饮食、钱财、谷、帛、华、香、严具②、床卧、灯明,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③。”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故,释提桓因复名富兰陀罗④ⓐ?”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数行施衣被、饮食,乃至灯明。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
比丘复白佛言:“何因、何缘故,复名摩伽婆ⓒ。”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名摩伽婆故,释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比丘复白佛言:“何因、何缘复名娑婆婆ⓓ?”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以婆诜私⑤ⓔⓕ衣布施供养。以是因缘故,释提桓因名娑婆婆。”
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族姓人。以是因缘故,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
比丘问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名舍脂钵低ⓖ⑥?”
佛告比丘:“彼阿修罗女名曰舍脂,为天帝释第一天后,是故帝释名舍脂钵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千眼?”
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聪明智慧,于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复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复名因提利⑦?”
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诸三十三天,为王为主。以是因缘故,彼天帝释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受持七种受。以是因缘,得天帝释。何等为七?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供养父母;乃至等行惠施,是为七种受。以是因缘,为天帝释。”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如上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富兰陀罗”,巴利本作 Purindada。
ⓑ “罗”,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 “摩伽婆”,巴利本作 Maghavā。
ⓓ “娑婆婆”,巴利本作 Sahassakkha。
ⓔ “私”,宋、元、明三本作“和”。
ⓕ “婆诜私”,巴利本作 Vāsava。
ⓖ “舍脂钵低”,巴利本作 Sujampat。
① 顿施:不怠慢地布施;恭敬地布施。“顿”为立刻,在这里引申特指不怠慢。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所有布施生纯信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恭敬布施”。
② 严具:装饰品。又译为“庄严具”。
③ 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因为有能力,所以称为释提桓因。按:“释提桓因”是音译,其中“释”(梵语Śakro)义译为“能”,“提桓”(梵语devānāj)义译为“天”,“因”(梵语Indra)义译为“主”。
④ 富兰陀罗:为音译,其中“富兰”义译为“城”,“陀罗”义译为“破”或“施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城市施与者”。
⑤ 婆诜私:为音译,义译为“衣”。
⑥ 舍脂钵低:为音译,义译为舍脂的丈夫。舍脂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的女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脂之夫”。
⑦ 因提利:为梵语Indra的音译,又译为“因陀罗”,义译为“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天之主”。
阿修罗军不时会进攻三十三天,天帝释却可以不瞋而打胜仗,这样的能耐值得在五浊恶世的佛弟子效法。
如何不瞋而胜?可好好思考以下第1107经至1110经所记载天帝释的不瞋、忍辱与善论。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①,有一夜叉②ⓐ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三十三天ⓑ见此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见已,咸各瞋恚。诸天如是极瞋恚已,彼鬼如是、如是随瞋恚渐渐端正。
“时,三十三天往诣天帝释所ⓒ,白帝释言:‘憍尸迦!当知有一异鬼,丑陋恶色,在天王空座上坐,我等诸天见彼鬼丑陋恶色,坐ⓓ天王座,极生瞋恚,随彼ⓔ诸天瞋恚,彼鬼随渐端正。’释提桓因告诸三十三天:‘彼是瞋恚对治鬼③。’
“尔时,天帝释自往彼鬼所,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三称名字而言:‘仁ⓕ者!我是释提桓因。’随释提桓因如是恭敬下意④,彼鬼如是、如是随渐丑陋,即复不现。
“时,释提桓因自坐已,而说偈言:
“‘人当莫瞋恚, 见瞋莫瞋报,
于恶莫生恶, 当破坏憍慢。⑤
不瞋亦不害, 名住贤圣众,
恶罪起瞋恚, 坚住如石山⑥。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马车,
我说善御士, 非谓执绳者⑦。’”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叹说不瞋。汝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赞叹不瞋,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夜叉”,巴利本作 Yakkha。
ⓑ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Devā Tāvatiṃsā。
ⓒ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坐”,宋、元、明、圣四本作“坐空”。
ⓔ “彼”,圣本作“彼彼”。
ⓕ “而言仁”,圣本作“言人”。
① 过去世时:从前。这里的“过去世”指现在以前,不是指前一世。
② 夜叉: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
③ 瞋恚对治鬼:针对瞋恚的鬼。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有是夜叉,得诸骂詈,形色转好,名助人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食忿夜叉”。
④ 下意:谦卑;虚心。
⑤ 人当莫瞋恚,见瞋莫瞋报,于恶莫生恶,当破坏憍慢:做人别生气,见到生气的人时不要回报以生气,不要因为他人造恶而自己跟着造恶,应当破除自己的傲慢。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若他来侵欺,莫还侵欺彼,于来侵害者,皆生于慈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要愤怒征服你们,以及你们不要对生气者生气”。
⑥ 不瞋亦不害,名住贤圣众,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没有瞋怒的心也没有加害的心,名为在贤圣之列,由于恶、不善法而发怒,这发怒跟石山一般(是障碍)。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无瞋无害者,常应亲近之,彼即是贤圣,亦贤圣弟子。诸有瞋恚者,为瞋山所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愤怒的与无加害:在圣者们中是道迹,还有愤怒如山,压碎恶人”。
⑦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如同控制狂奔的马车,在很愤怒的情况下能把持住,这才是我说能善加调御的人,并非指握著缰绳的马夫。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若有瞋恚时,能少禁制者,是名为善法,如辔制恶马”,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这句。
靠瞋恚壮大的鬼故意坐在天帝释的座位上,现丑陋容貌,让大家生气。
三十三天众感到生气,于是靠瞋恚壮大的鬼得到滋养,相貌越来越端正。
天帝释不生气,谦和地对待他,鬼就逐渐变回丑陋的容貌乃至消失。
《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品2〉第72经长寿王本起经:“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坛,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师坛,坐一树下,入昼ⓐ正受。
尔时,祇桓ⓑ中有两比丘诤起,一人骂詈①,一人默然。其骂詈者,即便改悔忏谢于彼②,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忏故,时,精舍中众多比丘共相劝谏,高声闹乱。
尔时,世尊以净天耳过于人耳,闻祇桓[*]中高声闹乱。闻已,从禅觉,还精舍,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还至安陀林,坐禅入ⓒ昼正受,闻精舍中高声大声,纷纭闹乱③,竟为是谁?”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一比丘骂,一者默然。时,骂比丘寻向悔谢④,而彼不受。缘不受故,多人劝谏,故致大声,高声闹乱。”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诤,说偈教诫言:
“‘于他无害心, 瞋亦不缠结,
怀恨不经久, 于瞋以不住。
虽复瞋恚盛, 不发于麁言,
不求彼阙ⓓ节, 扬人之虚短⑤。
常当自防护, 以义内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与贤圣俱。
若与恶人俱, 刚彊犹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马车。
我说为善御, 非谓执绳者。’”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行忍辱,赞叹忍者,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昼”,元、明、圣三本作“尽”。*
ⓑ “桓”,明本作“洹”。*
ⓒ “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入”。
ⓓ “阙”,大正藏原为“开”,宋本作“关”,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阙”。
ⓔ “怒”,宋、圣二本作“恕”。
ⓕ “害”,圣本作“虚”。
① 詈:责骂。读音同“厉”。
② 改悔忏谢于彼:向对方表示悔改、忏悔、谢罪。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求欲忏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面忏悔罪过为罪过”。
③ 纷纭闹乱:吵杂混乱。“闹”同“闹”。
④ 悔谢:忏悔、谢罪。
⑤ 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不要寻求别人的缺失和不足,不要宣扬别人的缺点和短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所讳如要脉,我终不伤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你们的友谊上不要成为衰老”。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毘摩质多罗①ⓑ阿修罗王:‘莫得各各共相杀害,但当论议ⓒ,理屈者伏。’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言:‘设共论议[*],谁当证知理之通塞?’天帝释言:‘诸天众中自有智慧明记识者,阿修罗众亦复自有明记识者。’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言:‘可尔。’释提桓因言:‘汝等可先立论,然后ⓓ我当随后立论,则不为难。’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说偈立论言:
“‘我若行忍者, 于事则有阙,
愚痴者当言, 怖畏故行忍。’
“释提桓因说偈答言:
“‘正ⓔ使愚痴者, 言恐怖故忍,
及其不言者, 于理何所伤。
但自观其义, 亦观于他义,
彼我悉获安, 斯忍为最上ⓕ②。’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复说偈言:
“‘若不制愚痴, 愚痴则伤人,
犹如凶恶牛, 舍走ⓖ逐触人③。
执杖而强制, 怖畏则调伏,
是故坚持杖, 折伏彼愚夫。’
“帝ⓗ释复说偈言:
“‘我常观察彼, 制彼愚夫者,
愚者瞋恚盛, 智以静默伏。
不瞋亦不害, 常与贤圣俱,
恶罪起瞋恚, 坚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马车,
我说善御士, 非谓执绳者。’
“尔时,天众中有天智慧者,阿修罗众中有阿修罗智慧者,于此偈思惟称量观察,作是念:‘毘摩质多罗阿修罗所说偈,终竟长夜起于斗讼战诤,当知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教人长夜斗讼战诤;释提桓因所说偈,长夜终竟息于斗讼战诤,当知天帝释长夜教人息于斗讼战诤,当知帝释善论得胜。’”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以善论议[*]伏阿修罗。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立于善论,赞叹善论。汝等ⓘ比丘亦应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善论,赞叹善论,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阿修罗”,巴利本作 Asura。
ⓑ “毘摩质多罗”,巴利本作 Vepacitti。
ⓒ “议”,宋、元、明、圣四本作“义”。*
ⓓ “然后”,圣本作“能复”。
ⓔ “正”,圣本作“政”。
ⓕ 宋、元二本无“但自观其义,亦观于他义,彼我悉获安,斯忍为最上”二十字。
ⓖ “走”,圣本作“之”。
ⓗ “帝”,圣本作“天帝”。
ⓘ “等”,宋、元、明、圣四本无“等”字。
①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名,他的女儿舍脂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又译为“毗摩质多”。
② 正使愚痴者,言恐怖故忍,及其不言者,于理何所伤。但自观其义,亦观于他义,彼我悉获安,斯忍为最上:不管愚痴的人说我是怕他所以才忍辱,或是没有这么说,都没有关系;只要观察如何对自己有利益,也对他人有利益,让双方都能获得安乐,这样忍辱是最上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随彼言怖畏,己利最为胜,财宝及诸利,无胜忍辱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任他认为或不:以害怕我––这位忍耐,以自己为最高利益的诸利益,比忍耐更高的没被发现”。
③ 逐触人:追逐并用角抵触人。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主张“以暴制暴”,认为若选择忍耐,愚昧的人会误以为自己惧怕对方,才选择忍辱。
天帝释则认为,无论对方是否愚昧地这样想,更重要的是观察何种方式对自己与对方皆有益,能够让双方获得安乐。因此而忍辱,才是最好的抉择。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进一步主张,若不以强硬手段制衡对方,愚痴的人便如同暴走的狂牛,肆意伤人,唯有打到对方惧怕,才能使其顺服。
对此,天帝释回应道,根据他的观察,面对他人的过错时,愚昧的人容易被怒火驱使,最终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而智者则能保持冷静,心平气和地应对,进而真正调伏对方。
经过深思熟虑后,天众与修罗众中的智者们普遍认同天帝释的观点——毕竟,若只会以暴制暴,仇恨终将无止尽地延续,冤冤相报何时了?天帝释的见解,才能让纷争真正平息,也值得修行人作为借镜。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三十三天众言:‘今日诸天与阿修罗军战,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①还天宫。’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告阿修罗众:‘今日诸天、阿修罗共战,若阿修罗胜,诸天不如者,当生擒释提桓因,以五系缚,将还阿修罗宫。’当其战时,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
“时,彼诸天捉得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缚在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帝释从此门入出之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缚在门侧瞋恚骂詈。
“时,帝释御者②见阿修罗王,身被五缚,在于门侧,帝释出入之时辄瞋恚骂詈。见已即便说偈,白帝释言:
“‘释今为畏彼, 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罗, 面前而骂辱。’
“帝ⓐ释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𭶑慧人, 而与愚夫对。’
“御者复白言:
“‘若但行忍者, 于事则有阙③,
愚痴者当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当苦治④, 以智制愚痴。’
“帝释答言:
“‘我常观察彼, 制彼愚夫者,
见愚者瞋盛, 智以静默伏。
非力而为力, 是彼愚痴力,
愚痴违远法, 于道则无有⑤。
若使有大力, 能忍于劣者,
是则为上忍。 无力何有忍?
于他极骂辱, 大力者能忍,
是则为上忍。 无力何所忍?
于己及他人, 善护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还自守静默,
于二义俱备, 自利亦利他ⓑ⑥。
谓言愚夫者, 以不见法故,
愚夫谓胜忍, 重增其恶口,
未知忍彼骂, 于彼常得胜⑦。
于胜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⑧;
于等者行忍, 是名忍诤忍;
于劣者行忍, 是则为上忍。’”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于忍,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大正藏无“帝”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宋、元、明、圣四本在“他”字之后重复“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四句二十字。
ⓒ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① 将:拿、持。读音同“江”。
② 御者:驾驭车马的人。
③ 阙:缺少。
④ 苦治:尽全力地惩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再强制惩治”。
⑤ 非力而为力,是彼愚痴力,愚痴违远法,于道则无有:把不是真正的力量当作是力量,这是愚痴的人所认为的力量;愚痴的人违背、远离正法,在正道上则不会这样。
⑥ 于己及他人,善护大恐怖,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为了妥善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免于恐惧之苦,知道对方正在气头上时,要守护自心,平静下来,而能自利利他,让双方都得益。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除己并与他,灭除诸难畏,见他瞋恚盛,但能行默忍,彼瞋自然灭,不烦刀杖力,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两者的利益:自己的与对方的,知道对方被激怒后,凡具念地平静下来。对两者的治疗者:自己的与对方的”。
⑦ 谓言愚夫者,以不见法故,愚夫谓胜忍,重增其恶口,未知忍彼骂,于彼常得胜:所谓愚痴的人,因为不知正法的缘故,自以为不需要忍耐,而加重自己的口出恶言,却不知道能忍耐他辱骂的人,才是常得胜利的一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愚者谓忍怯,贤智之所赞”,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人们认为‘是愚者’:凡法的不熟知者”。
⑧ 于胜己行忍,是名恐怖忍: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行忍辱,叫做怕对方而忍辱。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忍于胜己者,怖畏患害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弱者常忍耐”。
有同学提问:“帝释天贵为三十三天主,又称为自在王,为什么常行忍辱、赞叹于忍?”
这就跟为什么要守五戒一般,是为了避免之后的苦果:杀生折损寿命,偷盗削减福报,邪淫毁坏亲属,妄语丧失信用,饮酒降低智慧,至于不忍辱地姿意妄为,则会让对方的瞋心愈烧愈旺,最终烧到自己身上。
忍耐比自己强的人,是不得已,没有更好的选择,不忍就吃大亏;忍耐跟自己一样强弱的人,可避免冤冤相报,两败俱伤;忍耐比自己弱的人,是智慧的选择,可避免对方未来的报复,让双方皆能安乐。所以本经说:“于己及他人,善护大恐怖,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
本卷接下来的经文大致围绕着佛、法、僧、戒的主题:
佛、法、僧、戒也是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的坚固信心)的主题。
咦!四不坏净不是初果圣者达成的吗?和天帝释有什么关系?
根据《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4经释问经、《长阿含经》卷十释提桓因问经等经记载,天帝释曾向佛请法,听完法后他也证得法眼净而得初果了。因此他在学佛后的所行能跟四不坏净相应。
六念中也有“念天”,忆念天人的德性,例如本卷中佛陀所提到天帝释值得修行人效法的德性,有为者亦若是。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欲入园观①。时,敕其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诣于园观。御者奉敕②,即严驾千马之车,往白帝释:‘唯!俱尸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③。’天帝释即下常胜殿ⓑ④,东向合掌礼佛⑤。尔时,御者见,则ⓒ心惊毛竖,马鞭落地。
“时,天帝释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落地,即说偈言:
“‘汝见ⓓ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常见天帝释,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⑥。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王ⓔ,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王[*],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师⑦, 故我稽首礼。’
“御者复白言: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时,天帝释,舍脂之夫说如是偈,礼佛已ⓖ,乘千ⓗ马车,往诣园观。”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尚恭敬佛,亦复赞叹恭敬于佛。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亦当赞叹恭敬佛者,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唯”,宋、元、明、圣四本作“惟”。[*]
ⓑ “常胜殿”,巴利本作 Vejayantapāsādā。
ⓒ “则”,大正藏原为“即”,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则”。
ⓓ “汝见”,宋、元、明、圣四本作“鬼汝”。
ⓔ “王”,宋、元、明、圣四本作“主”。[*]
ⓕ “大”,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 “已”,宋、元、明三本作“已来”。
ⓗ 宋本无“千”字。
① 园观:供观赏娱乐的园林。
② 奉敕:遵照吩咐。
③ 严驾已竟,唯王知时:马车已备妥,看天帝释决定何时要出发。
④ 常胜殿:天帝释的超大宫殿,是这个小千世界最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善见城中。音译为“毘阇延堂观”、“毘禅延堂”。
⑤ 东向合掌礼佛:向着东方双手合十,礼敬佛陀。按:《杂阿含经》、《别译杂阿含经》以及南传关于天帝释的不同小经中,天帝释礼敬佛陀时所朝向的方位不同,可能为礼敬时佛陀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天帝释的方向。
⑥ 四护世主:指四天王天,因为四天王天是离人间最近的天界,守护人间。又译为“护世四王”。
⑦ 名号满大师:德行高而最有名的大师。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最大名称世间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高名字的大师”。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广说如上。差别者:“尔时,帝释下常胜殿,合掌东向敬礼尊法。”乃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广说。差别者:“尔时,帝释说偈答ⓐ御者言:
“‘我实为大地,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如是等一切, 悉尊重恭敬,
然复有净戒, 长夜入正受。
正信而出家, 究竟诸梵行,
故我于彼所, 尊重恭敬礼。
又调伏贪恚, 超越愚痴境,
修学不放逸, 亦恭敬礼彼。
贪欲瞋恚痴, 悉已永不着,
漏尽阿罗汉, 复应敬礼彼。
若复在居家, 奉持于净戒,
如法修布萨①, 亦复应敬礼。’
“御者白帝释言:
“‘是必世间胜, 故天王敬礼,
我亦当如是, 随天王恭敬。’
“诸比丘!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敬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答”,圣本作“答王”。
① 布萨:说戒、忏悔的集会。在出家人来说,是指每半月的集会说戒,若有犯戒的人则在僧众前忏悔,以维持戒行的清净。对在家人来说,则是在斋日受持八关斋戒。
本经说“若复在居家,奉持于净戒,如法修布萨,亦复应敬礼”,天帝释也会向持八关斋戒,身在家、心出家的居士敬礼。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欲入园观,王敕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御者受教,即严驾已,还白帝释:‘乘已严驾,唯[*]王知时。’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敬①。
“时,彼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向诸方,合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落地,而说偈言:
“‘诸方唯有人, 臭秽胞胎②生,
神处秽死尸③, 饥渴常燋然④。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⑤?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城邑国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⑥资生具⑦,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缘ⓐ,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修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于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⑧,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如是说已,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昇于马车,游观园林。”
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而常恭敬众僧,亦常赞叹恭ⓑ敬僧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恭敬众僧,亦当赞叹敬僧功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缘”,大正藏原为“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缘”。
ⓑ 明本无“恭”字。
① 周向诸方,合掌恭敬:向各个方向合十礼敬。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合掌西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作合掌后,礼敬比丘僧团”。
② 胞胎:母胎。“胞”是包裹在胎儿外面的薄膜,又称胞衣;“胎”是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
③ 神处秽死尸:神识处于像尸体般的臭皮囊中。
④ 燋然:火烧的样子。
⑤ 故重于非家:特别重视出家人。
⑥ 畜:储存、积聚。通“蓄”。
⑦ 资生具:能资助活命的东西,例如衣服、饮食、卧具(床榻)、汤药(医药)。
⑧ 不醉亦不荒:不沉醉也不荒淫(于财色)。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彼心皆舍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们是无取著者”。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三十三天欲共斗战。时,天帝释闻阿修罗王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来欲共ⓒ战。闻已,即告宿毘梨ⓓ天子言:‘阿公知不?阿修罗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欲与三十三天共战。阿公可敕三十三天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彼阿修罗共战。’尔时,宿毘梨天子受帝释教,还自天宫,慢缓宽纵,不勤方便。
“阿修罗众已出在道路,帝释闻已,复告宿毘梨天子:‘阿公!阿修罗军已在道路,阿公可速告令起四种兵与阿修罗战。’宿毘梨天子受帝释教已,即复还宫,懈怠宽纵。
“时,阿修罗王军已垂至,释提桓因闻阿修罗军已在近路,复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罗军ⓔ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诸天起四种兵。’
“时,宿毘梨天子即说偈言:
“‘若有不起处①, 无为安隐乐,
得如是处者, 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 令我得安隐。’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若有不起处, 无为安隐乐,
若得是处者, 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②我去。’
“宿毘梨天子复说偈言:
“‘若处无方便, 不起安隐乐,
若得彼处者, 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 令我得安隐③。’
“时,天帝释复说偈答言:
“‘若处无方便, 不起安隐乐,
若人得是处, 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天子复说偈言:
“‘若处不放逸④, 不起安隐乐,
若人得是处, 无作亦无忧。
当与我是处, 令得安隐乐。’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处不放逸, 不起安隐乐,
若人得是处, 无作亦无忧。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复说偈言:
“‘懒惰无所起, 不知作已作⑤,
行欲悉皆会⑥, 当与我是处。’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懒惰无所起, 得究竟安乐,
汝得彼处者, 亦应将我去。’
“宿毘梨天子复说偈言:
“‘无事而ⓕ得乐, 无作亦无忧,
若与我是处, 令我得安乐。’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见若复闻, 众生无所作,
汝得是处者, 亦应将我去。
汝若畏所作, 不念于有为,
但当速净除, 涅槃之径路⑦。’
“时,宿毘梨天子严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与阿修罗战,摧阿修罗众,诸天得胜,还归天宫。”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精勤得胜。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以精勤方便,亦常赞叹精勤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勤精进,赞叹精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阿修罗”,巴利本作 Asura。
ⓑ “与”,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与”。
ⓒ 宋本无“共”字。
ⓓ “宿毘梨”,巴利本作 Suvīra。
ⓔ 宋、元、明、圣四本无“军”字。
ⓕ “而”,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而”。
ⓖ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① 不起处:不须起身的地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清闲[……]处”,相当的经文作“不奋起、不精进之处”。
② 将:率领。读音同“匠”。
③ 若处无方便,不起安隐乐,若得彼处者,无作亦无忧。当与我是处,令我得安隐:如果有地方不须精进、不须起身、安稳快乐;如果有这样的地方的话,不须要作事也没有忧虑,应当给我这样的地方,让我得到安稳。
④ 不放逸:这边特指不外求、不做事,和经中一般的用法不同。
⑤ 不知作已作:连事情作了没都不知道,指行为很荒废。
⑥ 行欲悉皆会:要什么欲望都能够享受到。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五欲自恣受快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会有一切欲的达成”。
⑦ 汝若畏所作,不念于有为,但当速净除,涅槃之径路:你如果怕事而不想要有所作为,那就该赶快准备走上前往涅槃的道路。
天帝释得知阿修罗军要攻打过来了,就请宿毘梨天子备战,但宿毘梨天子回天宫享乐就把备战一事置之脑后,天帝释讲了三次,他也忘了三次,甚至说起偈来,感叹有没有地方可以不做事就得安乐?
天帝释答道:“如果有这样的地方,我就跟你去!”意指没有这么好康的地方。
宿毘梨天子用不同的言词,讲了五次类似意思的偈子,种种颓废,就是不想做事。最后天帝释说这种地方也不是完全没有,涅槃就是,赶快精进求涅槃吧!
宿毘梨天子接不下去,只好去备战了,而佛陀也以此事件提醒弟子们精进的重要性。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聚落,有诸仙人于聚落边空闲处住止。
“时,有诸天、阿修罗去聚落不远,对阵战斗。
“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①,脱去天冠,却伞盖,除剑刀,屏宝拂,脱革屣,至彼仙人住处,入于门内,周向看视,不顾眄诸仙人,亦不问讯。看已,还出。
“时,有一仙人遥见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入园,看已,还出。见已,语诸仙人言:‘此何等人?有不调伏色,不似人形,非威仪法,似田舍儿,非长者子,除去五饰,入于园门,高视观看,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有一仙人答言:‘此是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观看而去。’彼仙人言:‘此非贤士,不好不善,非贤非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看已,还去,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以是故,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损减。’
“时,释提桓因除去五饰,入仙人住处,与诸仙人面相问讯慰劳,然后还出。
“复有仙人见天帝释除去五饰,入于园门,周遍问讯。见已,问诸仙人:‘此是何人?入于园林,有调伏色,有可适人色,有威仪色,非田舍儿,似族姓子,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出。’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释,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彼仙人言:‘此是贤士,善好真实威仪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以是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众损减。’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仙人称叹诸天,闻已,瞋恚炽盛。
“时,彼空处仙人闻阿修罗王瞋恚炽盛,往诣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所,而说偈言:
“‘仙人故来此, 求乞施无畏②,
汝能施无畏, 赐牟尼③恩教。’
“毘摩质多罗以偈答言:
“‘于汝仙人所, 无有施无畏,
违背阿修罗, 习近帝释故。
于ⓐ此诸无畏, 当遗④以恐怖。’
“仙人复说偈言:
“‘随行植ⓑ种子, 随类果报生,
来乞于无畏, 遗之以恐怖。
当获无尽畏, 施畏种子故。’
“时,诸仙人于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面前说咒已,凌ⓒ虚而逝。
“即于是夜,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惊三起,眠中闻恶声言:‘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惊觉恐怖,虑战必败,退走而还阿修罗宫。
“时,天帝释敌退得胜已,诣彼空闲仙人住处,礼诸仙人足已,退于西面诸仙人前,东向而坐。
“时,东风起,有异仙人⑤即说偈言:
“‘今此诸牟尼, 出家来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顺坐风下。
千眼可移坐, 此臭难可堪。’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种种众香华, 结以为华鬘,
今之所闻香, 其香复过是,
宁久闻斯香, 未曾生厌患。’”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赞叹出家人,亦常赞叹恭敬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常应恭敬诸梵行者,亦当赞叹恭敬之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于”,圣本作“施”。
ⓑ “植”,大正藏原为“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 “凌”,宋、元、明、圣四本作“陵”。
ⓓ “兴”,宋、元、明三本作“有”。
①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经文则记载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戴着五种容饰,没有拿下来。
② 求乞施无畏:乞求让我们不会恐惧的布施,在这里特指乞求阿修罗王不要愤怒而让人畏惧。“施无畏”即施予无畏惧,拔除众生的恐惧。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施我等无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乞求无恐惧之施”。
③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圣贤,在这里特指仙人。
④ 遗:留下。
⑤ 异仙人:某位大家较不熟悉的仙人。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天帝释晨朝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以帝释神力,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精舍。
时,释提桓因说偈问ⓐ言:
“为杀①于何等, 而得安隐根ⓑ?
为杀ⓒ于何等, 而得无忧畏?
为杀何等法ⓓ, 瞿昙所赞叹?”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害凶恶瞋恚, 而得安隐根[*],
害凶恶瞋恚, 心得无忧畏。
瞋恚为毒根ⓔ, 灭ⓕ彼ⓖ苦种子,
灭彼苦种子, 而得无忧畏。
彼苦种灭故, 贤圣所称叹。”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大正藏在“问”字之下有一“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根”,大正藏原为“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根”。[*]
ⓒ “杀”,宋、圣二本作“说”。
ⓓ “何等法”,圣本作“于何等”。
ⓔ “根”,宋、元、明三本作“蛇”。
ⓕ “灭”,宋本作“我”。
ⓖ “彼”,宋、圣二本作“恬”,元、明二本作“活”。
① 杀:本经中的“杀”、“害”都指破坏、去除。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除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切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月八日,四大天王敕遣大臣,案行①世间:‘为何等人②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宗亲尊重,作诸福德,见今世恶,畏后世罪,行施作福,受持斋戒,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变月③,受戒布萨?’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观察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至十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间,观察众生:‘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诸比丘!尔时,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
“时,四天王即往诣三十三天集法讲堂④,白天帝释:‘天王当知,今诸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时,三十三天众闻之不喜,转相告语:‘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类,无真实行⑤,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缘斯罪故,诸天众减,阿修罗众当渐增广。’
“诸比丘!尔时,世间若复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四天王至三十三天集法讲堂,白天帝释:‘天王当知,今诸世间,多有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时,三十三天心皆欢喜,转相告语:‘今诸世间,贤善ⓐ真实如法,多有人民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缘斯福德,阿修罗众减,诸天众增ⓑ广。’
“时,天帝释知诸天众皆欢喜已。即说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变之月, 受持八支斋⑥。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天帝释所说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变之月, 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此非善说。所以者何?彼天帝释自有贪、恚、痴患,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故。
“效法阿罗汉而持八关斋戒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诸有结,心善解脱,说此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变之月, 受持八支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如是说ⓒ者,则为善说。所以者何?阿罗汉比丘离贪、恚、痴,已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故此偈则为善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善”,大正藏原为“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善”。
ⓑ 宋、元、明三本无“增”字。
ⓒ “说”,宋本无此字,元、明二本作“之”。
① 案行:巡行;巡视。
② 为何等人:有哪些人?
③ 神变月:农历一、五、九月三个长斋月,这三个月中四天王天以神足通视察人间善恶,所以称神变月。又译为“神足月”、“神变之月”、“神通瑞应月”。
④ 法讲堂:说法、议事的讲堂,在这里特指三十三天善见城外西南角的“善法讲堂”,是三十三天议事的殿堂。又译为“善法讲堂”、“善法堂”、“正法殿”。
⑤ 真实行:正确的行为,不作恶。
⑥ 八支斋:效法阿罗汉无贪、瞋、痴,戒除“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涂香歌舞、坐卧高广大床、非时食”。又译为“八关斋”。
From Boris:觉得对应经典中的“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3〈天使品4〉第36经”不若另外两对应经 典来得与1117经对应。
每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还有神变月,四天王天的大臣、太子、天王会轮流巡视人间,看看有哪些人行善、持八关斋戒的?
如果看到人间做坏事的人多、做善事的人少,诸天就彼此通报说麻烦大了,升天的人少、变阿修罗的人多,因此天界的势力减弱、阿修罗的势力增长。
因为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是人间的五十年,现在爱做坏事的人,对四天王天来说,明天就死了,而投生恶道或修罗道。反之亦然。
不只诸天赞叹持八关斋戒,佛陀更是鼓励在家弟子在六斋日效法阿罗汉而持八关斋戒:
本经提到每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就是农历每月的“六斋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经文说“今世间人,不贤不善,不好不类,无真实行,不供养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萨。缘斯罪故,诸天众减,阿修罗众当渐增广。”不贤不善,不好不类的人不是会入三恶道吗?为何阿修罗众会增加?
行恶的人入三恶道,至于有福德但不清净的人,例如有布施、持戒却瞋心重,则会入阿修罗道。
主要是在于“如我所修行”一句,天帝释所说的八支斋是要效法天帝释,修成后得以生天,而效法阿罗汉持八支斋则最终可以获得解脱、无贪瞋痴,自然更为殊胜。
本经中佛陀强调八支斋的修习要以阿罗汉为基准,呼应《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晡利多品3〉第202经持斋经、《增壹阿含经》卷十六〈高幢品24〉第6经等经所指出的,持八关斋戒的核心是一日一夜效法阿罗汉,如阿罗汉的心行而持八戒。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疾病困笃,往诣释提桓因所,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当知我今疾病困笃,为我疗治,令得安隐。’释提桓因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言:‘汝当授我幻法,我当疗治汝病,令得安隐。’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语帝释言:‘我当还问诸阿修罗众,听我者,当授帝释阿修罗幻法。’
“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即往至诸阿修罗众中,语诸阿修罗言:‘诸人当知,我今疾病困笃,往诣释提桓因所,求彼治病。彼语我言:“汝能授我阿修罗幻法者,当治汝病,令得安隐。”我今当往为彼说阿修罗幻法。’
“时,有一诈伪阿修罗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其彼天帝释质直①好信不虚伪,但语彼言:“天王!此阿修罗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受罪无量百千岁。”彼天帝释必当息意,不复求学,当言:“汝去,令汝病瘥ⓑ②,可得安隐。”’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复往帝释所,说偈白言:
“‘千眼尊天王, 阿修罗幻术,
皆是虚诳法, 令人堕地狱。
无量百千岁, 受苦无休息。’
“时,天帝释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言:‘止!止!如是幻术,非我所须,汝且还去,令汝身病寂灭休息,得力安隐。’”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长夜真实,不幻不伪,贤善质直。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不幻不伪,贤善质直,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巴利本作 Vepacitti asurinda。
ⓑ “瘥”,大正藏原为“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瘥”。
① 质直:朴实正直。
② 瘥:病痊愈。
阿修罗幻法是阿修罗研发的的独特战斗技术,三十三天没有此技术。天帝释被阿修罗幻法所困扰的状况,记载于《金有陀罗尼经》:“天帝百施白佛言:‘世尊!我入战阵而斗战时,以阿修罗幻惑咒术药力堕于负处。’”
相对的,三十三天的医学技术比阿修罗发达,能治阿修罗所不能治的病。
在这样的背景下,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得重病时,不得已而请天帝释医治他,天帝释则要求以阿修罗幻法作为交换。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不想交出阿修罗幻法,因此跟天帝释说学阿修罗幻法的代价是堕地狱。天帝释宁愿相信这个说词也不愿堕地狱,就不再要求以阿修罗幻法作为交换。
有福德的善人和天界相应,有福德但奸诈的人则和阿修罗界相应。佛弟子为了得到更为长久的安乐,宁愿吃点亏做好人,也不愿造作地狱恶业。
有同学提问:“三十三天与阿修罗本是战场上的宿敌,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又不交出阿修罗幻法,天帝释医治他似乎毫无好处。既然天帝释聪明绝顶,素有‘千眼’之誉,他为何仍选择救治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姑且不论天帝释是否为不计利益地援救敌人的大善人,毕竟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是天帝释的岳父,且曾多次拜访佛陀。两人虽为冤家,却未必是不共戴天的死敌。
此外,若以现代国家来类比,天帝释统领的是物产丰饶的富裕国家,而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则统领资源匮乏、却战力强悍的军事强权。若军事强权的领导人病死,势必会有新的军事强人替补,后续发展难以预料。与其让未知的敌人取而代之,不如让这位与自己有姻亲关系、且欠自己一命的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继续掌权,相较之下,风险反而更可控。因此,天帝释选择救治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未必对三十三天毫无助益。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时,有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①阿修罗王,有绝妙之容,于晨朝时,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身诸光明,普照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鞞卢阇那ⓑ阿修罗王说偈白佛:
“人当勤方便, 必令利满足,
是利满足已, 何须复方便。”
时,天帝释复说偈言: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满足,
是利满足已, 修忍无过上②。”
说是偈已,俱白佛言:“世尊!何者善说?”世尊告言:“汝等所说,二说俱善。”
然今汝等复听我说。
“一切众生类, 悉皆求己利,
彼彼诸众ⓒ生, 各自求所应。
世间诸和合, 及与第一义,
当知世和合, 则为非常法③。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满足,
是利满足已, 修忍无过上。”
尔时,天帝释及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修行于忍,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修行于忍,赞叹于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鞞卢阇那”,巴利本作 Verocana。
ⓑ 圣本无“那”字。
ⓒ “众”,宋、元、圣三本作“生”。
ⓓ “鞞”,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圣本、高丽藏二本改作“鞞”。
① 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名,他的父亲是“鞞卢阇那”阿修罗王,他的名字叫“婆稚”。
② 若人勤方便,必令利满足,是利满足已,修忍无过上:如果有人精勤努力,一定能让他的利益得到满足,利益得到满足后,修行忍辱才是至高无上的。
③ 世间诸和合,及与第一义,当知世和合,则为非常法:世间众生和谐共处,而能达成最好的利益,要知道世间和谐并非理所当然(而需要修行忍辱方能长久维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等同利欲适愿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然而,一切生物的结合,是受用中最高的,已完成的目标是闪亮的”。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鞞卢阇那子婆稚阿修罗王认为只要精勤努力,人人皆能满足自身的利益;满足自身的利益就够了,无需再努力。
天帝释则认为,满足自身的利益后,仍应修行忍辱,这才是最理想的做法。
佛陀则综合两人所说,并加以补充:只要精勤努力,人人皆能满足自身的利益;除了满足自身利益之外,还要与众生和谐共处,方能自利利他,实现圆满的利益。但要知道,与众生和谐共处得来不易,并非理所当然,唯有透过修行忍辱,方能长久维持。因此满足自身的利益后,仍应修行忍辱,这才是最理想的做法。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我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要ⓐ不反报加恼于彼。”’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天帝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我不反报加恼于彼。’闻已,执持利剑,逆道而来。
“时,天帝释遥见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执持利剑,逆道而来,即遥告言:‘阿修罗!住!缚汝勿动。’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不得动,语帝释言:‘汝今岂不受如是戒:“若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必不还报。”耶?’天帝释答言:‘我实受如是戒,但汝自ⓑ住受缚。’阿修罗言:‘今且放我。’帝释答言:‘汝若约誓不作乱者,然后放汝。’阿修罗言:‘放我当如法作。’帝释答言:‘先如法作,然后放汝。’
“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说偈言:
“‘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语之所趣, 谤毁贤圣趣。
我若娆乱者, 趣同彼趣趣①。’
“释提桓因复告言:‘放汝令去,随汝所安。’
“尔时,天帝释令阿修罗王作约誓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佛前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尽其形寿,有恼我者,我不反报。”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我受戒,手执利剑,随路而来。我遥见已,语言:“阿修罗!住ⓒ!缚汝勿动。”彼阿修罗言:“汝不受戒耶?”我即答言:“我实受戒,且汝今住,缚汝勿动。”彼即求脱,我告彼言:“若作约誓不作乱者,当令汝脱。”阿修罗言:“且当放我,当说约誓。”我即告言:“先说约誓,然后放汝。”彼即说偈,作约誓言:
“‘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语之所趣, 谤毁贤圣趣,
我若作娆乱, 趣同彼趣趣。’
“‘如是,世尊!我要彼阿修罗王令说约誓,为是法不?彼阿修罗复为娆ⓓ乱不?’
“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汝要彼约誓,如法不违,彼亦不复敢作娆乱。’尔时,天帝释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不为娆乱,亦常赞叹不娆乱法。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不娆乱,亦当赞叹不扰乱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要”,圣本作“恶”。
ⓑ “自”,大正藏原为“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 大正藏在“住”字之下有一“住”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娆”,宋、元、明三本作“扰”。
ⓔ 宋、元、明、圣四本无“释”字。
① 贪欲之所趣,及瞋恚所趣,妄语之所趣,谤毁贤圣趣。我若娆乱者,趣同彼趣趣:贪欲、瞋恚、妄语、毁谤贤圣的人所趣向的地方(是恶道),我如果再扰乱的话,就会往生他们所趣向的恶趣。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贪瞋妄语谤贤圣,如是恶报使我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凡虚妄说者的恶,凡斥责圣者的恶,以及凡背叛朋友的恶,凡不知恩者的恶,须阇之夫!就令那种恶触达,凡如果伤害你”。
天帝释受戒修忍辱、打不还手,阿修罗王听说天帝释打不还手,就来攻打天帝释,却反被天帝释生擒。天帝释要求阿修罗王发誓以后不捣乱,才放了他。
佛弟子修行忍辱,但也要有对应的防护手段,保护自己也减少他人造业。就以财物而言,可见《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 圣本在“十”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