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7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若人有所知觉,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诸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于因缘,于未来世无复诸漏。诸漏尽故业尽,业尽故苦尽,苦尽者究竟苦边。’今瞿昙所说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耳,不审、不,愚痴、不善、不辩。所以者何?或从风起苦,众生觉知,或从痰起,或从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节气。彼自害者,或拔发、或拔须,或常立举手,或蹲地,或卧灰土中,或卧棘刺上,或卧杵上、或板上,或牛屎涂地而卧其上,或卧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随日转。如是众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为他手、石、刀、杖等,种种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若复时节所害,冬则大寒,春则大热,夏寒暑俱,是名节气所害。世间真实,非为虚妄。尸婆!世间有此真实,为风所害,乃至节气所害,彼众生如实觉知。汝亦自有此患,风痰[*]涎[*]唾,乃至节气所害觉,如是如实觉知。尸婆!若彼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人所知觉者皆是本所造因,舍世间真实事而随自见,作虚妄说。

“尸婆!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心法忧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尸婆!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缠、不起心法忧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不起心法忧苦。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尸婆!复有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说是法时,尸婆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尸婆外道出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离诸狐疑,不由于他,入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洛漠”,圣本作“略演”。

“痰”,圣本作“淡”。[*]

“涎”,大正藏原为“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涎”。[*]

“棘刺”,圣本作“蕀𠞦”。

“上”,明本作“土”。

宋、元、明三本无“缠”字。

宋、元、明三本无“五”字。

宋、元二本无“法”字。

“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缠不起心法忧苦尸婆”四十四字,大正藏作“苦”,圣本作“苦离”,今依明本补上。

“远”,明本作“离”。

“离诸”,宋、元、明三本作“得离”。

“可”,圣本作“何可”。

[注解]

本所作:过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洛漠说:言谈疏漏、没有道理。

数:读音“属”,计算。

涎唾:口水、唾液。“涎”读音同“闲”,口水、唾液。

等分起:(风、痰、唌唾等原因)混合(合并症)所引起。

节气:季节气候。

一足而立,身随日转:单脚站着,身体面向太阳,随着太阳的升降而改变身体面对的方向。这是外道的一种苦行。

夏寒暑俱:夏天时忽冷忽热。

世间真实,非为虚妄:世间真得有这样的现象,而不是乱讲的。

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当生就能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正确地在这里当下看到,亲自能体证。(这形容佛法特质的定型句在经中常出现,详见本经线上“进阶辨正”中的比对。)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解说我们所觉知(感受)的,并不全由过去世的业力所造成,还有从以下的各种原因而来:

  • 身体四大不调(风、痰、涎唾、三者混合因素)
  • 自害(苦行自虐)
  • 他害(他人加害)
  • 节气(气候变化)

身体有这些感受,内心不必然忧苦。心法忧苦从何而来?

  1. 贪欲
  2. 瞋恚
  3. 睡眠
  4. 掉悔

也就是“五盖”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没有了五盖,就能生起七觉支,走在觉悟解脱的道路上。

如何能不生心法忧苦?则要离于五盖、行八正道。

依本经所说,宿命论(今生所有的遭遇全都源自于过去所造的业)是错误的,认为吃苦就能解脱(修苦行能消过去的业,并不造新业,就能涅槃)也不正确。这种错误的知见是耆那教的看法,可能让信徒在面对事情前不好好准备、事后消极不加以补救,基于错误的因果观而一味地逆来顺受,不知可以八正道积极地开创未来。

佛教则不是宿命论,而是因缘观,除了过去的业力外,此生甚至当下的物理因素和心的染著都会影响我们的际遇;由于此生能行八正道,乃至当下能解脱五盖等烦恼,终究能“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亲证解脱。

造成今世感受的原因,本经及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经文对比如下:

项目 《杂阿含经》第977经 《别译杂阿含经》第211经 《相应部尼柯耶》36.21
主题 若人有所知觉 随所作业 凡这个人感受任何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涎唾 胆(汁)
原因4 等分 四大增损 集合
原因5 自害 自己所作 不正确的姿势、行为
原因6 他害 从他作苦 他人突然的袭击
原因7 节气 风冷 季节变化
原因8 (未明列) (未明列) 过去的业


虽然本经没有强调过去的业的重要性,而是指出今生的内外各因素也会造成影响,但综合各经所说,业力还是主因,本经所说的各种原因也都可算在广义的因缘之中,卷十七第481经即详细地分析产生各种受的微观及巨观的因缘。对于业报的法则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研读《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1经盐喻经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