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7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若人有所知觉,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诸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于因缘,于未来世无复诸漏。诸漏尽故业尽,业尽故苦尽,苦尽者究竟苦边。’今瞿昙所说云何?”

身体病苦的原因佛告尸婆:“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耳,不审、不,愚痴、不善、不辩。所以者何?身体四大不调或从风起苦,众生觉知,或从痰起,或从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节气自害彼自害者,或拔发、或拔须,或常立举手,或蹲地,或卧灰土中,或卧棘刺上,或卧杵上、或板上,或牛屎涂地而卧其上,或卧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随日转。如是众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他害者,或为他手、石、刀、杖等,种种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节气所害若复时节所害,冬则大寒,春则大热,夏寒暑俱,是名节气所害。世间真实,非为虚妄。尸婆!世间有此真实,为风所害,乃至节气所害,彼众生如实觉知。汝亦自有此患,风痰[*]涎[*]唾,乃至节气所害觉,如是如实觉知。尸婆!若彼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人所知觉者皆是本所造因,舍世间真实事而随自见,作虚妄说。

心生忧苦的原因“尸婆!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心法忧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尸婆!心不忧苦的原因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缠、不起心法忧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不起心法忧苦。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尸婆!复有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说是法时,尸婆外道出家尘离垢得法眼净。时,尸婆外道出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离诸狐疑,不由于他,入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洛漠”,圣本作“略演”。

“痰”,圣本作“淡”。[*]

“涎”,大正藏原为“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涎”。[*]

“棘刺”,圣本作“蕀𠞦”。

“上”,明本作“土”。

宋、元、明三本无“缠”字。

宋、元、明三本无“五”字。

宋、元二本无“法”字。

“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缠不起心法忧苦尸婆”四十四字,大正藏作“苦”,圣本作“苦离”,今依明本补上。

“远”,明本作“离”。

“离诸”,宋、元、明三本作“得离”。

“可”,圣本作“何可”。

[注解]

若人有所知觉,彼一切本所作因:人生在世所受的一切苦乐,都起因于过去的造作。其中“本所作”即过去的造作,又译为“本行所作”。按:这是说一个人今世遭遇的一切完全由自己过去世的业力所造就,一切都是过去世所造业的果报。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随所作业,悉是过去本所作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凡这位男子个人感受任何乐、或苦、或不苦不乐,那全部是过去所作之因”。

修诸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于因缘,于未来世无复诸漏:修行各种(自己给自己施加痛苦的)苦行,来消耗掉过去世的业力,并且不再造作新的业,这样就能除去因缘,在未来世不再有各种烦恼。按:本段讲的是耆那教的教义,认为只要吃苦就能消耗业力,因此自虐以加快业力的消耗,业力消耗完毕就能解脱了。

洛漠说:言谈疏漏、没有道理。

数:读音“属”,计算。

涎唾:口水、唾液。“涎”读音同“闲”,口水、唾液。

等分起:(风、痰、唌唾等原因)混合(合并症)所引起。

节气:季节气候。

一足而立,身随日转:单脚站着,身体面向太阳,随着太阳的升降而改变身体面对的方向。这是外道的一种苦行。

夏寒暑俱:夏天时忽冷忽热。

世间真实,非为虚妄:世间真的有这样的现象,而不是乱讲的。

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当生就能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正确地在这里当下看到,亲自能体证。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受苦受乐的原因,以及离苦的方法

本经中佛陀解说人生在世受多少苦、受多少乐的境遇,并不全由过去世的业力所造成。以身体的病苦来说,除了过去造业的果报,还有以下各种原因:

  • 身体四大不调(风、痰、涎唾、三者混合因素)
  • 自害(苦行自虐)
  • 他害(他人加害)
  • 节气(气候变化)


身体有这些感受,内心不必然忧苦。心中的忧苦从何而来?

  1. 贪欲
  2. 瞋恚
  3. 睡眠
  4. 掉悔

也就是“五盖”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没有了五盖,就能生起七觉支,走在觉悟解脱的道路上。

如何心中能不生忧苦?则要离于五盖、行八正道。

虽然本经没有强调过去所作业的重要性,而是指出今生的内外各因素也会造成影响,但综合各经所说,业力还是今生所受果报的主因,卷十七第481经即详细地分析产生各种受的微观及巨观的因缘。对于业报的法则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研读《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1经盐喻经

  • 错误的因果观

依本经所说,主张“今生所有的遭遇全都源自于过去所造业”的宿命论是错误的,主张“吃足够苦就能消完过去的业,并不再造新业就能解脱”的自虐苦行也不正确。这种错误的知见是耆那教的看法,可能让信徒在面对事情前不好好准备、事后消极不加以补救,基于错误的因果观而一味地逆来顺受,不知可由八正道积极地开创未来。

佛教则不是宿命论,而是因缘观,除了过去的业力外,此生甚至当下的物理因素和心的染著都会影响我们的际遇;由于此生能行八正道,乃至当下能解脱五盖等烦恼,终究能“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亲证解脱。

由佛陀对身体病因的分析,也可知“生病不要看医生吃药,只要拜佛”一类的观点是错误的。佛陀曾苦行六年导致终身背疾,这也是本经中提到“自害(苦行自虐)”造成的病痛;三藏中有许多佛陀看医生以缓解背疾的记载,连有转轮王福报的佛陀都要看医生了,何况一般人。相反地,如果该就医却不就医而导致死亡,称为“得病无医”导致的“横死”。

也由于人生的境遇并不全由过去世的业力所造成,对于遭逢厄运的人,例如天灾受灾户,佛弟子不会主张他们是过去世做了坏事而活该受灾,而是以慈悲心应对。我们不知道对方受灾是因业力还是气候变化所造成,但我们自己是以善心还是恶心来应对,将决定自己是行于八正道还是陷于五盖中。

  • 经文对照

造成今世感受的原因,本经及其余的相当经文对比如下:

项目 《杂阿含经》第977经 《别译杂阿含经》第211经 《相应部尼柯耶》36.21
主题 若人有所知觉 随所作业 凡这个人感受任何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涎唾 胆(汁)
原因4 等分 四大增损 集合
原因5 自害 自己所作 不正确的姿势、行为
原因6 他害 从他作苦 他人突然的袭击
原因7 节气 风冷 季节变化
原因8 (未明列) (未明列) 过去的业


其中包括古代印度医学对身体病因的看法,也可见卷十五第389经:“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痰癊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增壹阿含经》卷十二〈21 三宝品〉第7经:“风为大患,痰为大患,冷为大患”。

  • 为何苦乐不全由业力所造成?

常有同学读了本经后提问:“佛教有因果律,论中更主张‘果必由因’,为何本经表示人生的苦乐不全由业力所造成?若由物理学来看物理世界的因果,如果能掌握所有的物理因素,也将能掌握物理世界变化的结果?”

佛教的确主张因果,但佛教的因果并非单一线性因果(甲原因必然造成乙后果),而且要考虑“心”是否故意造作,没有故意造作的行为不见得有果报。后世各宗派对于因果理论各自有其拓展,甚至拓展到涵盖世间一切,但在《阿含经》中记载的因果是基于“十二因缘(无明、贪爱、执著等等造成苦果及轮回)”以及“故作业必受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着重在心的造作对于后世受苦受乐的影响,并没有将世间一切全都纳入因果律的阐述范围中。像本经提到的“四大不调”及“节气(气候变化)”,不见得是由故意造作产生的后果,也就不见得由业力所造成。

再者,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决定,都造就新的“因”,使得因果不断受到新因素的影响,像本经提到的“自害(苦行自虐)”及“他害(他人加害)”,就可能是现在世的新影响。

“如果能掌握所有的物理因素,也将能掌握物理世界变化的结果”这在物理学中叫做“决定论”,主张宇宙在任何特定时间的状态和物理基本定律完全决定了宇宙向后的历史和向前的演化。“决定论”在十九世纪的古典物理曾为显学,但量子物理的发现早已让“决定论”走下神坛。举例而言,“电子双狭缝实验”发现测量本身就会影响测量的结果: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斥的,但测量波动性时会显示波动性,测量粒子性时会显示粒子性。进一步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则表明不能准确预测测量的结果,量子态的波函数在与外界发生某些作用(如测量或观察)时才塌缩到单一本征态,在量子塌缩前则是未定的几率分布,只知道可能性而非单一结果,也就是说量子的世界并不是“决定论”的。

因此不论从佛学角度还是物理学角度,“宿命论”或“决定论”都无法完善描绘这个世界的运作。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