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曜祯

前些日子被大德示警将来有变成野狐之虞,害末学着实不安了好几天。;) 不过末学想起野狐的故事,疑问不禁又兴起,希望不会因为这样的疑问,而从野狐再变成野狐身上的虱子,阿弥陀佛!

末学的疑问是这样: 禅师因回答大成就者不落因果的邪见而堕落。所以正见应是所有众生都在因果律支配下,只是大成就者不眛,能了知,能安受。但阿罗汉是自知不受后有,不再轮回。难道这些像舍利弗,大迦叶等阿罗汉圣者的业都尽了吗?感恩大德知识赐敖。


From: David Chiou

这是大哉问,我们斗升小民要怎样谈佛法,才不会变野狐禅?要不然谈这个也会变野狐、谈那个也会变野狐,还有人能谈佛法吗?寺院不成了动物园吗?

其实就是佛陀常教我们的,要依经、依律而谈。依经而说,起码不是我们自作主张,而是佛说的。除非断章取义或是误解意义,否则谁敢说佛说的是野狐禅?

回到原提问,佛陀的看法是什么?

其实,两千六百年前,就有人问过佛陀这个问题了,等下我再贴上来。


From: David Chiou

佛陀曾反复再三被问过这个问题,在《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乃至其它北传经典都有记载这个问答,可见在佛世时这是个 FAQ。很可惜的,到了现代,这个 FAQ 却变成大多人不知道、或不敢回答的问题了,也可见佛法是式微了。

经上是这样记载的:

《杂阿含经》卷35:“尔时,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若人有所知觉,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诸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于因缘,于未来世无复诸漏。诸漏尽故业尽,业尽故苦尽,苦尽者究竟苦边。’今瞿昙所说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说耳,不审不数,愚痴不善不辩。” (CBETA, T02, no. 99, p. 252, c13-21)

《中阿含经》卷4〈2 业相应品〉:“诸尼揵等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业因苦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尽,诸业尽已,则得苦尽,得苦尽已,则得苦边。” (CBETA, T01, no. 26, p. 442, c2-5)

简单讲,尼犍子外道认为人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因为过去自己所造的业而造成的。因此尼犍子主张以“苦行”来“消耗”过去的业,尼犍子以为自讨苦吃能让业快点消耗掉,业消耗光了就解脱了,止息一切烦恼、证得涅槃。

到今天印度还可以看到耆那教外道修苦行的,例如一辈子举起一只手不放下、一辈子站着不坐、或是号称日食一麻等等,认为虐待自己就能快速证道。

尼犍子的看法正确吗?

我想,在场各位都知道尼犍子外道的看法是不对的,因为自己虐待自己的苦行也是在愚痴下造业,而不能“消耗”业力。

佛陀也明白的说尼犍子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什么看法才是正确的呢?

经文一大堆,晚点再来交待了


From: David Chiou

就佛教来说,要怎么才能解脱、涅槃?圣者和业的关系如何?

上面引用的二经中,佛陀都有作详细的说明,以下是其中的重点经文: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5.html#九七七

《杂阿含经》卷35:“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心法忧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缘瞋恚、睡眠、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尸婆!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忧苦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是名五因五缘不起心法忧苦。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尸婆!复有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CBETA, T02, no. 99, p. 253, a8-18)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19.html#一九_中阿含业相应品尼干经第九_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4〈2 业相应品〉:“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若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若有比丘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彼于未来苦,便自知我无未来苦,如法得乐而不弃舍。彼或欲断苦因,行欲,或欲断苦因,行舍欲,彼若欲断苦因,行欲者,即修其行欲,已断者,苦便得尽。彼若欲断苦因,行舍欲者,即修其行舍欲,已断者,苦便得尽。若彼比丘便作是念:‘随所为、随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灭,若自断苦,不善法灭而善法生,我今宁可自断其苦。’便自断苦。自断苦已,不善法灭而善法生,不复断苦。所以者何?比丘!本所为者,其义已成,若复断苦,是处不然。” (CBETA, T01, no. 26, p. 444, a8-24)

这些经中佛陀回答的义理是相通的,平日用功读经的同学应该已读懂了。为减少对其他同学文字上的障碍,我也简单说明佛陀回复的重点:

就佛法来看,若要解脱于苦,就要离贪、瞋、痴、慢、疑;若要未来没有更多的恶报,就要身、口、意修善,而不再造恶。

耆那教认为要消过去的恶业,要苦行,佛陀则表示要离贪瞋痴慢疑; 耆那教认为要不造未来的恶业,要苦行,佛陀则表示要修善而不造恶。 佛陀认为,愚痴的苦行无法消业、无法避免造未来的恶业,因为基于愚痴而苦行自残本身就是在造业。

在遇境生心的当下,在眼见色、耳听声……根境和合生识的当下,如果不起贪瞋痴慢疑,就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当下就不受苦,当下就是解脱,也就没有烦恼(无漏)。

“十二因缘”是圣人真正可以断的因缘、断了就离苦的因缘。

因此,许多经中也解释什么是佛教说的“业灭尽”?

《中阿含经》卷27〈5 林品〉:“云何知业灭尽?谓更乐灭业便灭,是谓知业灭尽。云何知业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业灭道。若比丘如是知业,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业。” (CBETA, T01, no. 26, p. 600, b3-8)

“更乐”是“触”的另译,就是指根境和合生识的触,触是十二因缘的一支,“触灭”即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而能尽一切业。

《本事经》卷1〈1 一法品〉:“云何应知诸业尽灭。业尽灭者。谓爱灭故。诸业尽灭。” (CBETA, T17, no. 765, p. 663, b19-20)

“爱”也是十二因缘的一支,“爱灭”也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只要能断十二因缘的锁链,就是佛教所谓的“业灭尽”。

要怎么断十二因缘的锁链呢?在这些经中佛陀都说了答案:八正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证得四圣谛,自然断十二因缘的锁链。

佛教的“消业”并不是自讨苦吃而能消耗什么业,而是要能断十二因缘的锁链,才是业尽灭。圣者眼睛能够看见东西、耳朵能够听到东西,但圣者没有“我见”,不执著这些是“我的”,不会因此起贪著、起烦恼,自然也就没有苦,而能解脱。


From: David Chiou

有了以上的认知,在读不同的“论”时,对于其中关于“业”或“消业”的讨论,就比较能理解了。因为“消业”这词不是专有名词,不同的论中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而且在佛教和外道来看也是全然不同的看法。了解其意义、前后文,比起字面来得重要。

来看看后世的论师怎么说的?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7:“烦恼尽故而般涅槃,非由业尽。故业非漏,诸阿罗汉业积如山,后蕴不续,般涅槃故。” (CBETA, T27, no. 1545, p. 244, c6-8)

白话翻译:没有烦恼所以称为涅槃,而不是因为没有过去的业所以称为涅槃。所以“业”不一定是“漏”(烦恼),阿罗汉过去世可以有如山一般高的业,但(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而)涅槃、不受后有。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所以说:业尽报息,则入涅槃。业尽的尽,不是没有了,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这样,烦恼一断,业种就干枯了,生死的果报,也就从此永息。”

学佛以经、律为依归,有了经、律的了解,自然论也变简单了,论中的不同文字也就不会造成困扰了。

 
agama/研討_阿羅漢業盡了嗎.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320859432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