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5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昇于胜处①,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何等为六?念佛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②。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一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③。
“念法复次,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④。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二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念僧复次,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⑤,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⑥,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念戒复次,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⑦。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四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念施复次,圣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庆。我今离悭ⓖ贪⑧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若圣弟子念于自所施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于何染著?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五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念天复次,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⑨,于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于何染著?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六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尊者摩诃迦旃延说此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六”,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六”。
ⓑ “念佛”,宋、元、明、圣四本作“佛念”。
ⓒ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 圣本无“于”字。
ⓔ 宋、元、明三本无“习”字。
ⓕ “憎”,宋、元、明三本作“增”。[*]
ⓖ 宋、元、明三本无“悭”字。
ⓗ “虽”,大正藏原为“离”,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虽”。
ⓘ “王天”,圣本作“天王”。[*]
[注解]
① 六法出苦处昇于胜处:有六种方法可以出离诸苦而达到更好的境界。
② 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脱离感官之欲的意向、生气的意向、加害他人的意向。
③ 如实法:不变的真理。“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变。“实”是指真实、真理。又译为“真如法”。
④ 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灭除炽热的烦恼,不须等待,趣向涅槃,就在当下,亲自能体证。
⑤ 善向、正向、直向、等向:良善的趣向,正确的趣向,正直的趣向,如法的趣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⑥ 四双八士:即“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些数起来为四双、八种。另译作“四双八辈”。
⑦ 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不缺漏戒、不毁坏戒、纯净深厚的戒、不离开戒、不犯戒、完善圆满的戒、值得赞叹的戒、清净的修行者不嫌恶的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毁坏、无瑕疵、无污点、无杂色、智者所称赞、不取著、导向定”戒。
⑧ 悭贪:吝啬与贪心。“悭”是吝啬,不舍得给别人东西;“贪”是贪心,想要更多而不满足。
⑨ 信、戒、施、闻、慧:净信、持戒、布施、闻法、智慧,为优秀的在家佛教徒应该具足的五个条件,俗称“在家五法”,其定义详见卷三十三第927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杂阿含经》及《增壹阿含经》记载的念佛行法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十、三十三所记载念佛是“念如来事”,并以如来十号(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例。卷三十第857经并强调最好行、住、坐、卧随时念佛。
《增壹阿含经》卷二记载念佛是以观如来形象入手,思惟佛的功德,如五分法身(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及觉他的层面。在实作上是以坐姿念佛为主。
其中《杂阿含经》的念如来十号,或许是后世持名念佛的本源;《增壹阿含经》的观如来形象,或许是后世观想念佛的本源;《杂阿含经》卷五十第1349经甚至提到天神观佛陀的足迹以念佛。各经所载可说是相通的,次第无非是以持名或者观佛形象,带入对佛功德的思惟(十号是说觉者的功德,五分法身是说无学圣者的功德),基于此而成就念住。
- 天人并没有真正地解脱,为何要“念天”?
天人虽然尚未解脱,但在清净的程度、福报、甚至定力上还是远胜于一般人,也是来世善有善报的好例子。也有天人会帮助修行者,甚至天人本身是圣者,例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48〉第3经记载未来佛弥勒菩萨现在位于兜率天。
念天的重点在于忆念天人的德性,念有信、戒、施、闻、慧的修行人命终得生天上,因此我也要有信、戒、施、闻、慧,有为者亦若是。
念天如同六念当中任何一个,可以使心正直、获得轻安、进而心定,乃至因定发慧。以“念施”为例,布施本身不等于解脱,但可以清净施作为入手处,清净心意,而获得更高的成就。
- 为何六念时“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而不直接“离贪、瞋、痴”?
“欲觉、恚觉、害觉”的“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寻伺在二禅以上就会寂灭了。以修行的过程来说,经上常要求初学者“不起欲觉、恚觉、害觉”,例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6经有一段用炼金比喻修行历程的记述,层次是:
- 净心进向比丘麁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 除次麁垢,欲觉、恚觉、害觉。[……]
- 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
- 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
- 于诸三昧有行所持。[……]
- 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 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
可见“欲觉、恚觉、害觉”是“粗垢”,除掉后修定才能更上一层楼。至于断除“贪、瞋、痴”较进阶,真正彻底断尽“痴”(无明)则是阿罗汉了。
修行六念可以断除“欲觉、恚觉、害觉”这些恶的念头,将心意调柔,进而断除“贪、瞋、痴”。
也有别经的经文直接写六念或十念时不起贪、瞋、痴,或许是比较约略的说法。
- 佛法的特质
佛法是可当下体证的,如佛经中一再出现的句子:“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实证佛法不须要等到死后,而是此生此时此刻就可体验的。
这定型句是佛经中常见形容佛法的特质的标准说法,在《杂阿含经》中出现多次,义理一致,文句略有不同,细节整理于本经线上的“进阶辨正”以方便同学们对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