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为何《杂阿含经》第550经中,念天的经文,只列举六欲天?


Chen Jian:

个人想法是两个原因如下:

1.念自己所修的信、戒、施、闻、慧,之后必能生天而感到心安的这个必能生“天”的层次,就到欲界天,原因是:若要上色界天,非得要修禅定不可。 而在六念法门中,鼓励念天,这个天是信、戒、施、闻、慧所能达到的,而也因为自己有这样的信、戒、施、闻、慧,念了后感到必能生天而安慰,但这样的信、戒、施、闻、慧,无法上色界天,念色界天跟自己所修的信、戒、施、闻、慧法门并不相应。

补充印顺老法师法语:

第十六章 在家众的德行
第一节 一般的世间行
 人天行

...

所以释尊常说:布施、 持戒,能生人天(阿建注解:这里的天应该是欲界天);要生色界天以上,非修离欲的禅定不可。

...

补充大刚贴的文章,初禅就到色界啰

http://0rz.tw/MCqeO

闲聊:听说若禅修修到快出欲界天时,常会遇到干扰。

2.而之所以念天法门会推荐给在家居士,大概是猜测在家居士较不容易修禅定,而信、戒、施、闻、慧比较是在家居士们能知能行的。


Linus Hsao:

初禅至四禅都可修观道,无须出定,四无色定也可修观。只不过四无色定无法观色蕴而已。

至于念天,最好参考一下增一阿含的说明,不只是念欲天,那只是举例而已。请把念天的说明试着想像一下如何实修念天,如果是有藏传基础的同学看念天可能会觉得很眼熟。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果报。成彼天身。众行具足。乃成天身。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天。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天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十念法门看来有十种方式,但结果都能‘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而十念法门本身都是抓紧小动物的方式,依行者个性不同而选择之。

十念法门展开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显密教法。


David Chiou:

Linus Hsao 引用了《增壹阿含经》的经文,的确没有限定六欲天。

因此我也查了一下相当的南传经文,在本经的对应经典 AN 6.26 直接省略了“再者,学友们!圣弟子回忆诸天:‘有四大王天,……(中略)有其他更高之诸天。”,看不出什么。

要一直往前面查,AN 6.10 才找得到完整经文:“再者,摩诃男!圣弟子回忆诸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其他更高之诸天。”

因此南传经文也是有欲界之上的天。

简言之,如 Linus Hsao 所述,《杂阿含经》相关的几经只提到欲界天,看来只是列举,而不是只限欲界天。

我想,欲界六天较常与人间互动,有助于提升善有善报的信心;另一方面,念天并不限定于六欲天。

有大家的讨论,实在是好处多多。本经的南传对应经文有所省略,而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杂阿含》只是举例。借由大家的讨论,而能发现一些自己没看到的部分。


Jiss Ye:

【色界不包含在“念天”的范围吗?】~ ^_^

就我个人所知: 佛世时的印度百姓.普遍都会崇敬:[四大天王、帝释天王、大梵天王]. 尤其是对色界的[大梵天王]的崇敬.更是普遍于民间的信仰!

例如: 舍利弗尊者的母亲,是七位阿罗汉之母,但她就是信仰大梵天王.而不信佛教! 舍利弗尊者于涅槃前.就是利用母亲对大梵天王的崇敬之心.而善巧的劝化母亲改信佛教.而证得入流果。

因为.印度百姓.会尊敬梵天、爱着梵天、乐于梵天、而忆念梵天. 所以.印度的许多宗教.都会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 ^_^

佛教顺应印度的良善习俗信仰. 修行四梵住.也算是一种“念天”啊!~ ^_^

例如:
中阿含27经/梵志陀然经
中部97经/达那若尼经

[陀然]是舍利弗尊者昔日未出家前的好友, 当舍利弗尊者得知陀然病极危笃,可能因此而命终。 就前往关切昔日的好友,为陀然做临终前的说法开导。

因为陀然认为:“梵天最胜,梵天最胜。” 所以舍利弗尊者就顺着陀然的意愿.教导陀然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陀然修习四梵住后,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

因为此事.佛陀很难得的[责问]舍利弗尊者: “为何不教导陀然更高超的解脱之法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说:“彼梵志长夜爱着梵天,乐于梵天,究竟梵天,是尊梵天,实有梵天,为我梵天。是故,世尊!我如是应。”


Bowen Ke:

恩,这段经文很好。 我想,一般没有定力,但是修念天的,大概最后有可能就是去欲天。要往生色界天,应该要有相应的禅定力才行。但是以佛弟子来说,有相应的禅定力,可能就不以生天为目标,而改以解脱为目标了 ^^

其实,就算没禅定力,一般佛弟子修习念天,应该也不是以生天为目标的。或许也可看成像是慈念,或是念佛,这种打坐的前行,让身心可以进入比较轻安的状态而适宜修习解脱法。


Jiss Ye:

佛陀在《慈经》中说明. 修行解脱.有十五项的基础前行:
[能干、正直、坦诚、容易教导、柔软、不骄傲;知足、易扶养、少俗务、生活简朴;寂静诸根、明智、不粗鲁、不耽溺俗家;不应该犯智者会指责的任何小过失。]

佛陀说: 在这十五项的基础前行之后.就接着培育慈心.对十方众生散播慈心. 无论站着、走着、坐着或躺着,只要他没睡着,都要保持着慈心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梵住”。不堕入邪见,持戒并且具有智见;降伏对欲乐的贪爱,他必定不再投胎轮回。

~~~~~~~~~~~~~~

如果能够依《慈经》中的修行次第.修学慈心. 那么.毫无疑惑.修学慈心.当然就是修行解脱的殊胜基础!~ ^_^

在《慈爱功德经》中. 佛陀也说:[于慈心解脱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善精勤者,可期望十一种功德。]

这十一种功德.其中就包括: [心迅速得定]及[不通达上位则至梵天界]。

所以.修行[四梵住].可以成为通达解脱的基础前行. 如果此生未能通达上位.来世仍可在梵天界继续的修行!~ ^_^

梵天界的圣者非常多! 大梵天王本人也是证果的圣者!~ ^_^

佛陀说:“比丘,不管世间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发慈心的十六分之一。慈心的散发远远地超越任何光芒。”

把梵天人的美德(四梵住).当成是[端正法]来修行. 那么.四梵住无疑就是殊胜的[端正法]!~ ^_^

[四梵住]是梵天人的美德. 忆念梵天人的美德、爱乐梵天人的美德、进而培养[四梵住]的美德. 把[四梵住]当成[念天](天随念)来修行.是有益的!~ ^_^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_^

~~~~~~~~~~~~~~~~

以下是纯属闲聊.还请一笑置之!~ ^_^

把四梵住的[慈无量心]当成[念天](天随念)来修行.也是很有趣的!~ ^_^ 把[慈无量心]当成[念天]修行时.仿佛感受到梵天人与我非常的亲近.会觉得梵天人非常圣洁而又亲切.是修行佛法的同伴善友!~ ^_^

有位熟识多年的禅修法友.她专修禅定多年.每天禅坐十几个钟头. 我鼓励他兼修慈心禅定.对十方众生.逐一的散播慈心.

她告诉我: 当她逐一的对十方众生散播慈心时.发现一件奇特的事情: 当她针对梵天人散播慈心时.就明显的感受到梵天人会马上回传慈心给她. 梵天人所回传给她的慈心.远远超胜于她的慈心. 梵天人的慈心.非常的殊胜美妙!~ ^_^

一位擅长慈心禅定的法友说: 发现有许多的梵天人.祂们终日都不间断的对十方世界散播著慈心! 无论何时.祂们都是不间断的对十方世界散播著慈心! 无论何时.祂们都是处于慈心正念! 真是不可思议的慈心正念!~ ^_^

一位擅长禅定的法友说: 当她初学禅修时.发现天上有殊胜的光明照射下来. 原来是梵天人为了随喜她开始禅修.就从梵天界放光下来.表示随喜庆贺之意! 梵天人也会随喜人类的修行喔!~ ^_^

有许多的梵天人.非常圣洁而又亲切.是修行佛法的同伴善友...... !~ ^_^


凡僧云水:

出家法师比较少在版面上的讨论出现。很多时候自己就感觉太多话了。特别又是出身在现代很不讨好的一个佛教传承中,本身知道得又少,因此就特别感觉不要误导了其他人(法师或是居士),当然会被我误导的应该不会很多,但还是要先表明一下自己的惶恐和惭愧。下面是个人的见解和查找,仅供参考。

对佛法的理解,个人是觉得这样:“佛,都是引导弟子们,向于涅槃的。”如果这个想法是对的,那依于这个想法,来看“念天”这个法门和这里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会觉得,这里的“天”一定是指向有佛法可以修学的场所。这句话对不对呢?除了上面 Linus Hsao 提到《增壹阿含经》卷2〈广演品3〉中的经文,“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从CBETA中找到的一些其他《阿含经》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20:“复次,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于何染著?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六出苦处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CBETA, T02, no. 99, p. 144, a15-26)

经文中说,“圣弟子念于天德,‧‧‧,于此命终,生彼诸天。”“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出染着心。‧‧‧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六出苦处昇于胜处‧‧‧得如实法。”

在《别译杂阿含经》中,对六欲天特别提到了须陀洹、斯陀含。经文如下:

《别译杂阿含经》卷9:“云何念天?常当护心,念六欲天,念须陀洹、斯陀含,生彼六天。”(CBETA, T02, no. 100, p. 441, c4-5)

除了《阿含经》外,在其他多处的汉译经典中还有:

《方广大庄严经》卷1〈法门品4〉:“念天是法门,起广大心故”(CBETA, T03, no. 187, p. 544, b9-10)

《佛本行集经》卷6〈上托兜率品4〉:“念天,是法明门,发广大心故。”(CBETA, T03, no. 190, p. 681, a14) 这里提到念天法门的一项功能,是让我们发起“广大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离世间品33〉:“念天,念兜率陀天一生补处菩萨”(CBETA, T09, no. 278, p. 655, a17-1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7〈离世间品38〉:“念天,常忆念兜率陀天宫一生补处菩萨故”(CBETA, T10, no. 279, p. 300, b25-26)

《大宝积经》卷12:“缘念天哉,心以存立备悉功德一生补处故。”(CBETA, T11, no. 310, p. 67, a6-7)

这里特别点出来是忆念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和上面《别译杂阿含经》的经文提到须陀洹和斯陀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忆念天界“圣者”的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18〈梵行品8〉:“云何念天?有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戒、多闻、布施、智慧,得四天王处,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所欲。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是无常,以无常故,生老病死,以是义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诳于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为众生精勤求于第一义天。何以故?第一义天能令众生除断烦恼,犹如意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众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天。”(CBETA, T12, no. 374, p. 470, c14-28)

《大般涅槃经》这里同样地有提到,念天的范围,从“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也跟《阿含经》讲的五项功德一样,信心、戒、多闻、布施、和智慧。另外,特别的是,提说了“第一义天”。

《大方等大集经》卷4:“慧聚菩萨复作是言:“善哉!世尊!唯愿演说。云何慧根?云何慧业?””(CBETA, T13, no. 397, p. 26, b21-23)

《大方等大集经》卷4:“念天名根,获得净天名之为业。”(CBETA, T13, no. 397, p. 27, a2-3)

《大方等大集经》很有趣的地方在于把念天法门用“慧根”和“慧业”来看,其实也就是,因果的关系,根为因,业为果,佛教的修行,不离因果,如是因,得如是果。特别是“慧”的因果,是带凡夫出离烦恼,究竟涅槃的关键。

《大方等大集经》有个非常有趣的一段经文,讲说了“念天法门”的危险,以及为什么能有效地带出“获沙门果,自致涅槃。”在各个天中,除了“兜率天宫”之外,连“净居天”都不愿意去。而以念天发起大悲心,“菩萨虽念诸天,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处,而于三界众生起大悲心,是为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天。”整段经文如下:

《大方等大集经》卷15:“善男子!云何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天者?若菩萨念天,所谓念欲界天,或色界,或无色界天。念欲界天持戒果报故,受适意色声香味触,以天五欲游戏娱乐,天衣饮食自恣满足,一向受爱喜适意乐。菩萨作是念:‘此一切兴盛皆当衰灭,是诸天等亦当无常变异。由放逸故不造善根,先有善业今悉当尽。此诸天等虽生天上,犹未脱地狱畜生饿鬼之分。’菩萨作是念已,不希望生欲界天处,唯除兜率天宫。兜率宫中有一生补处菩萨,于一切菩萨行以到彼岸,一切诸地,一切神通,一切诸定,一切陀罗尼,一切辩才,一切菩萨事,于一切方便等以度彼岸。但忆念如是功德,于此天中心生欣仰,若欲生天者当愿生如是天中。

“菩萨发心言:‘我何时当得如是天身?’菩萨复念:‘色界诸天,此诸天等,由诸禅、四无量心果报故生彼天处,已过欲界欲患,一心处定以喜为食,一向知受第一乐报。’菩萨作如是念:‘彼色界诸天,受少味故用为欢喜,无常有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有我想,无涅槃有涅槃想。此色界诸天,亦有无常变异,未脱地狱、饿鬼、畜生之分。’是菩萨不愿生色界诸天处,唯除净居天,即彼入涅槃不还此间者。菩萨作是念:‘此是清净诸天,已脱五道流转生死。’是菩萨以如是故,生敬重之心,亦不愿乐求生彼处。

“菩萨复念:‘无色界诸天,受无色定果报,已过欲界、色界,心处寂定。’菩萨作是念:‘此无色界诸天,虽见佛闻法及供养僧,此诸天等,不知求出无色界法,假令久住会当变灭,未脱地狱、饿鬼、畜生之分。’是故于彼天处亦不愿生。但作是念:‘我当作天中天——如来、应供、正遍知。’是菩萨虽念诸天,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处,而于三界众生起大悲心,是为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天。”(CBETA, T13, no. 397, p. 101, c16-p. 102, a20)

这里的讨论以“经”、“律”为主要依据。想在这里提出一个论中的故事,来增添自已一开头所提“佛,都是引导弟子们,向于涅槃的。”想法的信心。 《分别功德论》卷3:“念天者,有三种天也:有举天、有生天、有清净天。云何举天?谓转轮圣王,为众人所举。所以名为天者,以圣王有十善教世,使人皆生天。在人之上,故称为天。或有说曰:圣王胜佛。何以言之?圣王治世人,无堕三恶道者;佛出世时,三恶不断。以是为胜也。或复说曰:佛胜圣王。所以言胜,圣王以十善教世,不过人天;佛出教世,得至涅槃。以是为胜也。云何生天?从四天王至二十八天,诸受福者尽是生天。所以言生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天也。云何清净天?谓佛、缘觉、声闻三人,皆尽结使出于三界,清净无欲,故曰清净天也。八净居天者,过于生、举,不及清净,处其中间。

念天者,之所慕也。因念生、举亦有至涅槃理。何者?舍卫城中有清信士夫妇二人,无有子侄。二人精进心存三宝。时妇早亡,即生三十三天为天女,端正无双天中少比。女自念言:“谁任我夫?”以天眼观世间,见本夫已出家学道,年高暗短专信而已,常以扫除塔庙为行。见其精勤理应生天,必还为我夫。时处静室夜坐思惟,霍然见明,怪其有异,举头仰视见有天女,问其所由,从何而来?天女答曰:“我从三十三天上来。本是君妇,今为天女。天上无任我夫者,观君精进,应还为我夫,是以故来白意。”语讫忽然不见,还归天上。时老比丘自是以后倍加精进,兼更补缮故庙。晨夕不懈,积功遂多福德转胜,乃应生第四兜率天。天女复以天眼观之,见其乃应生第四天,复来语言:“积精进已过我界,我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倍更精进胜于前时,昼则经行、夜则禅思,心意转明思惟四谛,如是不久遂得罗汉。所谓因念天得至涅槃。”(CBETA, T25, no. 1507, p. 38, b22-c25)

感谢大家的耐烦。如有不当,还请慈悲指正。

 
agama/研討_為何_雜阿含經_第550經中念天只念六欲天.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139204025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