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jr Ken

请教~ 怎么不是贪、瞋、“痴”而是欲觉、瞋恚、“害觉”?

杂阿含550经

复次,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


From: 吴宝原

《杂阿含》550经这里强调禅定吧~底下是辞典解释:

【欲觉、瞋觉、害觉】指三种恶觉。又作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即:(一)欲觉,又作贪觉,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二)瞋觉,又作恚觉,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瞋心。(三)害觉,又作恼觉,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品类足论卷五〕

【贪、瞋、痴】又作三不善根,即贪(rāga)(巴)、瞋(dosa)(巴)、痴(moha)(巴)三种烦恼,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能毒害众生之身心。贪毒,指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贪欲;瞋毒,指对一切违情之境,生起瞋恚;痴毒,指迷于一切事理之法,成为无明不了之愚痴。


From: Chakwos Liu

从这段经文中可看出,无论是修习六念中的那一念,修习的阶段都很类似:

  1. 选修念佛、法、僧、戒、施、天中的任一个
  2. 念此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
  3.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
  4. 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正向涅槃

因此关于为何不是贪、瞋、痴,而是欲觉、瞋恚、害觉的原因,我突然有个想法:这或许是因为在修习正志的缘故吧。

“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中阿含》卷49第189经)

也因此,若将四个阶段搭配八正道来看,或许可以清楚些:

  1. 决定选修六念(正见)
  2. 念此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正志)
  3.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正语、正业、正命)
  4. 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正向涅槃(正念、正定)

(PS: 至于正方便则是01~04都需要的。)

不过以上的想法只是猜测,若有不足处,欢迎大家多补充。


From: David Chiou

阿罗汉(无学)的层次是无贪、无瞋、无痴,但在修行阶段的人(有学)能不起贪、瞋就不错了,较难真的无痴(没有无明)。因此在实务而言,以修行的过程来说,经上是蛮常提初学者要“不起欲觉、恚觉、害觉”的,然后才是无“贪、瞋、痴”。

《杂阿含经》卷47有一段用炼金比喻修行历程的记述,层次是:

  1. 净心进向比丘麁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
  2. 除次麁垢,【欲觉、恚觉、害觉】。[... ...]
  3. 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 ...]
  4. 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 ...]
  5. 于诸三昧有行所持。[... ...]
  6. 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 ...] 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

可见“欲觉、恚觉、害觉”是“粗垢”,除掉后修定才能得力。至于断除“贪、瞋、痴”较难,真正彻底断尽则是阿罗汉了。

修行六念可以断除“欲觉、恚觉、害觉”这些恶的念头,将心意调柔,进而断除“贪、瞋、痴”。

也有别经的经文直接写六念或十念时不起贪、瞋、痴,或许是比较约略的说法。

chakwos提到的《中阿含经》卷49第149经另外有提到“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和chakwos的论述也呼应。chakwos 的分析可作为六念和八正道配合的应对关系来看,还蛮合理的,不过我也不敢说这是唯一解,也还请大家多帮忙研究看看。


From: Ming-Hong Bai

补充说一下我所理解的。

“欲觉、恚觉、害觉”的“觉”是“觉观”的意思,也译为“寻伺”。寻伺在二禅以上就会寂灭了。所以断除“欲觉、恚觉、害觉”是禅定的基本功,是比较粗的烦恼。

靠着忆念天众的德行,就可以断除“欲觉、恚觉、害觉”这些恶的念头,将心意调柔。

“贪、瞋、痴”则是分别证得阿那含果及阿罗汉果才能断尽,所以是十分细微的。

 
agama/研討_為何六念時_離貪欲覺_離瞋恚覺_離害覺_而不是直接離貪瞋癡.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9334926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