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3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世尊!彼当云何修习,多修习住,于此法、律得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摩诃男:“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得安隐涅槃。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佛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众生中,无诸罣,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法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昇进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僧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昇进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戒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昇进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施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垢处,于非家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圣弟子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昇进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天念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当行此正信;彼得净戒、施、闻、舍、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今亦当行此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进涅槃。

“摩诃男!若比丘住于学地,欲求上升安乐涅槃。如是多修习,疾得涅槃者,于正法、律速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作礼而去。

[校勘]

圣本无“进道”二字。

“当”,圣本作“常”。

“进”,圣本作“集”。

宋、元、明、圣四本无“觉”字。

“罣”,宋、圣二本作“罪”。[*]

“碍”,大正藏原为“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碍”。[*]

“流水”,圣本作“水流”。

“待”,宋、元、明三本作“得”。

“直”,圣本作“值”。

[注解]

学地:在修学戒定慧的“有学”阶段。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有学”。(阿罗汉则是“无学”,已毕业了。)

得诸漏尽:得以将所有的烦恼都断尽。

羸:衰弱。读音同“雷”。

六随念:又作六念处。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疾:马上;立即。

其心正直:心地清净质直,没有虚假。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唯有清净质直之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彼心其时即依如来而质直”。

觉受乐:感受快乐。

崄:“险”的异体字。

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当生就能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就在这里马上可以看到,亲自体证。

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良善的趣向,正确的趣向,正直的趣向,真实的趣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四双八辈:四组共八种圣人,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不毁坏戒、不缺少戒、不污染戒、只为解脱(不夹杂其他世间的目的)而持戒、不执取与解脱无关的禁戒、完善保护戒、明白人会称叹的戒、智者不会嫌恶的戒。

非家:无家;不拥有家人和财产;出家之后即是非家之人。

乐行舍法:乐于修行施舍;以布施锻炼自己能欢喜地舍离、放下。

等施:平等地布施。又译为“等心行施”、“等心普施”、“平等心而以惠施”。

直心:正直而无谄曲之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由“六念”而“修满五法”得禅定

本经和《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82经所说呼应:“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云何远离五法?谓断欲所长养喜、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是名五法远离。云何修满五法?谓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CBETA, T02, no. 99, p. 123, a14-19)

修满“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五法能得禅定,也就是本经所说“随喜心……欢悦……身猗息……觉受乐……心定”。

  • 由“六念”而完成“七觉支”

本经显示了修六念可达成觉悟的要素“七觉支”,乃至涅槃。以“念佛”为例:

  • 念觉支: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
  • 喜觉支: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
  • 猗觉支:欢悦已,身猗息;
  • 定觉支:身猗息已,觉受乐;受乐已,其心定;
  • 舍觉支: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 “六念”与“四不坏净”互相成就

对佛、法、僧的净信以及圣戒成就,是修行的方法(念佛、法、僧、戒),也是修行的成就(初果得四不坏净):

  1. 六念中的前四念,可成就四不坏净:本经中六念的前四念的经文,和《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48经、“不坏净相应”中的经文,几乎一模一样。
  2. 可依四不坏净修习六念:《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4经:“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汝当依此四不坏净修习六念。’”(CBETA, T02, no. 99, p. 145, b11-13)


  • 修习六念的目的是为昇进涅槃。

世尊说修习六念的目的是让人不起贪欲、瞋恚、愚痴,进而昇进涅槃。六念只是实作方法和技术,不是目的。所以在实际进行六念操作时, 应时时检视自身的贪瞋痴有无增减,莫忘昇进涅槃为六念之初衷。

  • 本经定义“念僧”的“僧”为“四双八辈贤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