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婆罗门相应 (3/3)]

本卷第1178~1187经属于《杂阿含经》的“婆罗门相应”,记录佛陀和婆罗门(贵族或知识分子)的互动和说法。

(一一七八)[0317b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弥𫄨罗菴罗园中。

时,有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𫄨罗菴罗园中。

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取汝郁多罗僧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时,婆罗门尼得衣着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  念子生忧苦,
 昼夜不饮食,  乃至发狂乱。
 今丧第七子,  而不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  因缘和合生,
 长夜迁过去,  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  其数无限量,
 彼彼所生处,  更互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生忧苦
 我已知出离,  生死存亡相,
 不复生忧苦,  入佛正教故。”

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叹言

“未曾所闻法,  而今闻汝说,
 何处闻说法,  不念子忧悲?”

婆四吒优婆夷说偈答言:

“今日等正觉,  在弥𫄨罗国,
 菴罗树园中,  永离一切苦,
 演说一切苦、  苦习、苦寂灭、
 贤圣八正道,  安隐趣涅槃。
 则是我大师,  深乐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  能开子忧苦。”

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亦当往,  弥𫄨菴罗园,
 彼世尊亦当,  开我子忧苦。”

优婆夷复说偈言:

“当观等正觉,  柔软金色身;
 不调者能调,  广度海流人。”

尔时,婆罗门即严驾乘于马车,诣弥𫄨罗菴罗园。遥见世尊,转增信乐,诣大师前。

彼时,大师即为说偈,开其法眼,苦、习[*]、灭、道,正向涅槃。彼即见法,成无间等。既知法已,请求出家。

时,婆罗门即得出家,独静思惟,乃至得阿罗汉。世尊记说:“于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车还家,告婆四吒优婆夷,令发随喜,语言:‘婆罗门往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即为说法,为开法眼,见苦圣谛、苦集、苦灭、贤圣八道,安趣涅槃,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彼御者奉教疾还。时,婆四吒优婆夷遥见御者空车而还。即遥问言:“婆罗门为见佛不?佛为说法,开示法眼,见圣谛不?”

御者白言:“婆罗门已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为开法眼,说四圣谛,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专精思惟。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优婆夷心即随喜,语御者言:“车马属汝,加复赐汝金钱一千,已汝传信言:‘婆罗门宿阇谛,已得三明。’令我欢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车马金钱为?车马金钱还优婆夷,我今当还婆罗门所,随彼出家。”

优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还。不久亦当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随后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优婆夷!如彼出家,我亦当然。”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我今不久亦当随去。如空野大龙,乘虚而游,其余诸龙、龙子、龙女悉皆随去,我亦如是,执持衣钵,易养易满。”御者白言:“优婆夷!若如是者,所愿必果,不久当见优婆夷少欲知足,执持衣钵,人所弃者,乞受而食,剃发染衣,于阴、界、入断除爱欲,离贪系缚,尽诸有漏。”

彼婆罗门及其御者、婆四吒优婆夷、优婆夷女孙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边。

[校勘]

“示”,大正藏原为“云”,今依据前后文改做“示”。

“第”,大正藏原为“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第”。

“要”,宋、元、明三本作“恶”。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宋、元、明三本无“说”字。

“习”,元、明二本作“集”。[*]

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婆罗”,大正藏原为“罗婆”,今依据前后文改做“婆罗”。

[注解]

弥𫄨罗: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国的首都,属于跋耆族。《中阿含经》卷十四第67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曾于此城的林中作转轮圣王,之后出家修行但没有解脱。又译为“弥梯罗”、“弥萨罗”。

如佛常法,说法次第:如同佛陀通常对人说法开示的过程、次序,例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二〈大品1〉第133经优婆离经:“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便为彼说苦、习、灭、道。”(CBETA, T01, no. 26, p. 630, c1-7)

三自归:自己宣誓归依佛、法、僧三宝。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忧苦:如果知道生死的关键,又何须(因丧子而)生起忧苦。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杂阿含经》本句之前疑似经文有阙漏。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在本句之前有一段记载:“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实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获得阿罗汉道。”婆私吒语其女言:“汝善治家,受五欲乐,我欲出家。”女孙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舍五欲乐,出家求道,我今亦当随而出家,离念兄弟眷恋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随,我亦如是,当随出家,执持瓦钵而行乞食。我能修于易养之法,不作难养。”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为吉善,所愿必成。我今观汝不久必当得尽于欲,离诸结使。”时,婆罗门婆罗阇、婆私吒、并孙陀利,悉共相随,俱时出家,皆得尽于诸苦边际。”(CBETA, T02, no. 100, p. 406, a15-25)

阴、界、入:五阴、十八界(或六界)、六入处。其中“界”是“差别、分界、种类”的意思,“十八界”为: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有人将此处的“界”解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则此段经文指观五阴、观六界(界分别观)、观六入处,而解脱执著。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一七九)[0318b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大林精舍

时,有毘梨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晨朝买牛,未偿其价,即日失牛,六日不见。

时,婆罗门为觅牛故,至大林精舍,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挺特,诸根清净,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见已,即诣其前,而说偈言:

“云何无所求,  空寂在于此,
 独一处空闲,  而得心所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婆罗门当知,  莫谓彼如我,
 心计于得失,  其心不自在。”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最胜梵志处,  如比丘所说;
 我今当自说,  真实语谛听。
 沙门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  种植胡麻田,
 虑其草荒没,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  种稻田乏水,
 畏叶枯便死,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寡女有七人,
 悉养孤遗子,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七不爱念子,
 放逸多负债,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债主守其门,
 求索长息财,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七领重卧具
 忧勤择诸虫,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眼黄发妇
 昼夜闻恶声,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空仓群鼠戏
 常忧其羸乏,  是故安乐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种植[*]胡麻田,
 常恐其荒没,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种稻田乏水,
 畏叶[*]便枯死,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寡女有七人,
 悉养孤遗子,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七不爱念子,
 放逸多负债,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债主守其门,
 求索长息财,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七领重卧具,
 忧勤择诸虫,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黄头赤眼妇,
 昼夜闻恶声,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空仓群鼠戏,
 常忧其羸乏,  是故安乐住。
 不舍念不念,  众生安乐住
 断欲离恩爱,  而得安乐住。”

尔时,世尊为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次第说法,布施、持戒,乃至于正法中,心得无畏。即从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于正法、律出家学道,成比丘分,修梵行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诸梵行,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尔时,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缘自觉知,得解脱乐,而说偈言:

“我今甚欣乐,  大仙法之上,
 得离贪欲乐,  不空见于佛。”

[校勘]

“梨”,宋、元、明三本作“利”。

“植”,大正藏原为“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叶”,宋本作“荒”。[*]

“无”,宋、元、明三本作“非”。

“赤”,宋本作“黄”。

“黄”,宋本作“赤”。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空”,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空”。

[注解]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大林精舍: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重阁讲堂”、“高楼台观”。

未偿其价:还没有付清牛的款项。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被褥等。

忧勤择诸虫:烦恼于勤劳地抓各种虫。

赤眼黄发妇:黄脸婆;红着眼、头发枯黄的老婆。(DL:是否修改为“红着眼且头发枯黄的妇人”?不用“黄脸婆”三字避免歧视?2020/11/3)(赞同;“黄脸婆”是指“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妇人”或“丈夫对妻子的戏称”。黄脸婆常用在自嘲,和此处意思应该有出入。。别译杂阿含中译为“恶妇”。ywliu)

空仓群鼠戏:空着的仓库,只有老鼠在里面玩耍。

羸乏:(物资)不足、缺乏。

不舍念不念,众生安乐住:你没有舍去顾念(友)人们快乐、(仇)人们不快乐(,因此而有烦恼)。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汝不断爱憎,不得免是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研讨:“莫谓彼如我”的“彼”字

(一一八〇)[0319a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娑罗树林婆罗门聚落。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娑罗林婆罗门聚落乞食,有非时云起

尔时,世尊作是念:“我今当往婆罗门聚落婆罗长者大会堂中。”作是念已,即往向彼大会堂所。

时,婆罗门长者悉集堂上,遥见世尊,共相谓言:“彼剃头沙门竟知何法?”

尔时,世尊告彼婆罗聚落婆罗门长者言:“诸婆罗门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刹利长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非朋欲胜朋,  王不伏难伏,
 妻不求胜夫,  无子不恭父。

 无会无智者,  无智不法言,
 贪恚痴悉断,  是则名智者
。”

时,彼婆罗门长者白佛言:“善士!瞿昙!善士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即白佛言:“瞿昙说法,我等乐听。”

尔时,世尊为彼大会婆罗门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复说偈言:

“愚智群聚会,  非说孰知明?
 能说寂静道,  因说智则辩。
 说者显正法,  建立大仙
 善说为仙幢,  法为罗汉幢。”

尔时,世尊为婆罗聚落婆罗门长者建立正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校勘]

大正藏无“娑罗林”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门”字。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孰”,宋本作“熟”。

[注解]

有非时云起:有时令不对的云积起而下雨(,因此佛陀避雨而走进大会堂)。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有非时云起,天降于雨,如来避雨至彼聚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天空下着毛毛雨”。

非朋欲胜朋,王不伏难伏,妻不求胜夫,无子不恭父:没有真正的朋友会想要胜过、打败朋友,真正的王者不会以武力降伏不该降伏的人,真正的妻子不会追求胜过丈夫,真正的儿子不会不恭敬父母。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终不于亲友,令其生屈伏,王者亦不取,不应伏者伏。妻不求夫伏,父母衰老至,子应致敬养,不宜生勃逆”,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此句。

无会无智者,无智不法言,贪恚痴悉断,是则名智者:没有智者则不是真正的集会,没有智慧则不是真正的说法,贪瞋痴都断了,才是真正的智者。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无有众聚处,而无贤良人,无有善丈夫,而不说法语,断于贪瞋痴,所说皆如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善人之处,并非是集会,语不如法者,并非是善人;若以灭贪欲,瞋恚与愚痴,能语于如法,始称为善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外道长者以“剃头沙门”来形容佛陀,本卷第1184经中也提到“世尊剃发未久”,可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以比丘形象行走人间,也就是剃除须发理光头。

拾得可参见卷二十二第585经

(一一八一)[0319b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浮梨聚落,住天作婆罗门菴罗园中,尊者优波为侍者。

尔时,世尊患背痛,告尊者优波摩:“汝衣钵已,往至天作婆罗门舍。”

时,天作婆罗门处于中堂,令梳头者理剃须发,见尊者优波摩于门外住,见已,即说偈言:

“何等剃须发,  身着僧迦梨
 住于彼门外,  为欲何所求?”

尊者优波[*]摩说偈答言:

“罗汉世善逝,  所患背风疾,
 颇有安乐水,  疗牟尼疾不?”

时,天作婆罗门以满钵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担持,并持暖水,随尊者优波[*]摩诣世尊所,以涂其体,暖水洗之,酥蜜作饮,世尊背疾即得安隐。

时,天作婆罗门晨朝早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何言婆罗门?  施何得大果?
 何为等时施?  云何净福田?”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得宿命智,  见天定趣生
 得尽诸有漏,  牟尼起三明,
 善知心解脱,  解脱一切贪;
 说名婆罗门,  施彼得大果,
 施彼为时施,  随所欲福田。”

时,天作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天作”,巴利本作 Devahita。

“波”,元、明二本作“婆”。*

“优波摩”,巴利本作 Upavāṇa。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波”。

“波”,宋、元、明三本作“婆”。

“门外”,大正藏原为“外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门外”。

宋、元、明三本无“即”字。

“须发”,宋本作“发须”。

“僧迦梨”,巴利本作 Saṅghāṭi。

“牟尼”,巴利本作 Muni。

“为等”,大正藏原为“等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等”。

“趣生”,宋本作“起坐”。

“见天定趣生”,巴利本作 Paggāpāyañca passati。

“礼”,大正藏原作“福”,今依据前后经文改作“礼”。

[注解]

优波摩:比丘名,佛陀称赞他“计我无常,心无有想”第一,曾担任佛陀的侍者。又译为“优头槃”、“优波摩那”、“梵摩那”、“白净”。

僧迦梨: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大的。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必须穿着。

石蜜:以蔗糖和牛奶为主成分的坚硬糖块。

云何净福田:什么是清净的福田?福田指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养应当供养的修行人能获得福报,如同农夫在田中播种,往后则能收成。

见天定趣生:指天眼通,能见天人及众生的往生处。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一八二)[0319c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一夜时,住止娑罗林中。

时,有一婆罗门,去娑罗林不远,营作田业。晨朝起作,至娑罗林中,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端正,诸根清净,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观,其身金色,光明彻照。见已,往诣其所,白言:“瞿昙!我近在此经营事业,故乐此林。瞿昙于此有何事业,乐此林中?”复说偈言:

“比丘于此林,  为何事业故,
 独一守空闲,  乐于此林中?”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事于此林,  林根久已断,
 于林离林脱,  禅思不乐断。”

时,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a。

“娑罗”,巴利本作 Sāla。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注解]

于林离林脱:处于丛林但已舍离了丛林,指不染著、不起烦恼。

不乐断:“断除不乐”的倒装句。意指断除烦恼。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一一八三)[0319c27]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夜宿一娑罗林中。

时,有一婆罗门,近彼林侧,与五百年少婆罗门共。彼婆罗门常称叹钦想:“欲见世尊,何时游于此林,我因得见过,问所疑,颇有闲暇为我记说?”

时,彼婆罗门年少弟子为采故,入于林中,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端正,诸根寂静,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彻照。见已,作是念:“我和尚婆罗门常称叹钦仰,欲见瞿昙,问其所疑,今此沙门瞿昙到此林中,我当疾往白和尚[*]令知。”即持薪束,疾还学堂。舍薪束已,诣和尚[*]所,白言:“和尚[*]当知,和尚[*]由来常所称叹钦仰欲见沙门瞿昙,脱到此林,当问所疑,今日瞿昙已到此林,和尚[*]知时。”

时,婆罗门即诣世尊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独入此恐怖,  深邃丛林中,
 坚住不倾动,  善修正勤法。
 无歌舞音乐,  寂默住空闲;
 我所未曾见,  独乐深林者,
 欲求于世间,  自在增上主?
 为三十三天,  天上自在乐?
 何故深林中,  苦行自枯槁?”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欲种种求,  诸界多种著;
 彼一切皆是,  愚痴之根本,
 如是一切求,  我久悉已吐,
 不求不谄伪,  一切无所触。
 于一切诸法,  唯一清净观,
 得无上菩提,  禅思修正。”

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敬礼汝,  大寂牟尼尊,
 禅思之妙王,  觉无边大觉;
 如来天人救,  巍巍若金山。
 解脱于丛林,  于林永不着;
 已拔深利刺,  清净无余迹。
 论师之上首,  言说最胜辩;
 人中雄师子,  震吼于深林。
 显现苦圣谛、  集、灭、八正道;
 能尽众苦聚,  乘出净无垢。
 自脱一切苦,  济彼苦众生;
 安乐众生故,  演说于正法。
 已断于恩爱,  远离于欲网;
 断除于一切,  有爱之结缚。
 如水生莲花,  尘水不染著;
 如日停虚空,  清净无云翳。
 善哉我今日,  至拘萨罗林,
 得见于大师,  两足之胜尊,
 大林大精进,  得第一广度;
 调御师之首,  敬礼无所畏。”

时,婆罗门广说斯偈,赞叹佛已,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过”,大正藏原为“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过”。

“和尚”,大正藏原为“和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和尚”。[*]

“若”,大正藏原作“苦”,今依前后文改作“若”。

“正”,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注解]

薪:柴草。

禅思修不乐:禅修以离欲。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修禅离欲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有自信地独处修禅”。

[对应经典]

 

(一一八四)[0320b21]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宿于孙陀利河侧。

尔时,世尊剃发未久,于后夜时,结跏趺坐,正身思惟,系念在前,以衣覆头。

时,孙陀利河侧有婆罗门住止,夜起持祠余食不尽,持至河边,欲求大德婆罗门以奉之。

尔时,世尊闻河边婆罗门行声。闻已,謦咳作声,却衣现头。

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见佛已,作是念:“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欲持食还去。彼婆罗门复作是念:“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应往至彼,问其所生。”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诣世尊所,而问之言:“为何姓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汝莫问所生,  但当问所行。
 刻木为钻燧,  亦能生于火
 下贱种姓中,  生坚固牟尼。
 智慧有惭愧,  精进善调伏,
 究竟大际,  清净修梵行。
 而今正是时,  应奉施余食。”

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吉良日,  求福修供养,
 遇得见大士,  三时最胜尊
 若不见佛者,  当更施余人。”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转得信心,即持余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如上因说偈而得食广说。

孙陀利河侧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当置何所?”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隐者。汝持此食去著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时,婆罗门即持此食著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烧铁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是彼食著无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心欲恐怖,身毛皆竖,谓为灾变,驰走上岸,集聚干木,供养祠火,令息灾怪。

世尊见彼集聚干木,供养祠火,望息灾怪。见已。即说偈言:

“婆罗门祠火,  焚烧干草木,
 莫呼是净道,  能却诸灾患。
 此则恶供养,  而谓为黠慧;
 作如是因缘,  外道取修净。
 汝今弃炬火,  起内火炽然,
 常修不放逸,  常当于供养

 处处兴净信,  广施设大会。
 心意为束薪,  瞋恚黑烟起,
 妄语为尘味,  口舌为木杓

 胸怀燃火处,  欲火常炽然,
 当善自调伏,  消灭士夫火

 正信为大河,  净戒为度济,
 澄净清流水,  智者之所叹。
 人中净天德,  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着身,  安乐度彼岸。
 正法为深渊,  福德为下济,
 澄净水充满,  智者所赞叹。
 人中天净德,  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着身,  安乐度彼岸。
 真谛善调御,  摄护修梵行,
 慈悲为苦行,  真实心清净,
 沐浴以正法,  智者所称叹。”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校勘]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a。

“孙陀利”,巴利本作 Sundarikā。

“持”,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持”。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问”,宋、元、明三本作“得”。

“炬”,大正藏原为“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炬”。

“当”,大正藏原为“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

“兴”,宋本作“与”。

[注解]

持祠:进行火供祭祀。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祀火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火供,作拜火供牺”。

余食不尽:祭祀的物品未使用在祭祀中而余留下来的。

謦咳:轻咳。“謦”,读音同“庆”。

问其所生:询问出生地及种姓,。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汝生何处?为姓何等?”。

刻木为钻燧,亦能生于火:借由摩擦生热,从木材中也能够生出火。

三时:早晨、中午、黄昏。

最胜尊:称佛陀为尊中的至极。

汝今弃薪火,起内火炽然,常修不放逸,常当于供养:你从今应当放弃外在柴薪的火供,而要升起内心旺盛的火,时常精进修行,时常充分供养。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婆罗门应当,弃汝所燃火,宜修内心火,炽然不断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婆罗门!舍断柴的燃烧后,我点燃自身内的火, 经常注意火、经常得定的状态,婆罗门!我是行梵行的阿罗汉”。

心意为束薪,瞋恚黑烟起,妄语为尘味,口舌为木杓:心意是扎捆的柴木,瞋恚让黑烟升起,妄语是尘灰,争吵是火上加油的木匙。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汝今憍慢重,非车所能载,瞋毒犹如烟,亦如油投火,舌能炽恶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婆罗门!慢确实是你的担子,愤怒是烟,妄语是灰,舌头是祭祀用的杓子”。

胸怀燃火处,欲火常炽然,当善自调伏,消灭士夫火:心中是点火的地方,想要让内心的火常常旺盛,应该好好自己调伏,消灭凡夫的火。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心为火伏藏,不能自调顺,云何名丈夫?”,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是祭祀用的火炉,善调御的自我是男子的火”。此句南传经文似乎是以正面解读火,而《杂阿含经》经文以负面解读火。

复道:照原先来的道路回去。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佛陀最后说的偈子中,一开始表示要“汝今弃薪火,起内火炽然,常修不放逸,常富于供养”,这边的火是正面的;后来说“胸怀燃火处,欲火常炽然,当善自调伏,消灭士夫火”,这边的火是负面的。这是因为该婆罗门是事火外道,因此佛陀以火作各种譬喻,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杂阿含经》卷四第93经中,佛陀也是以火先作正面的譬喻、再作负面的譬喻:先教外道婆罗门要勤供养根本火、居家火、福田火这三火,再教他要熄灭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这三火。

(一一八五)[0321a24]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孙陀利河侧丛林中。

|至今印度教徒仍认为在恒河水洗浴能除诸恶。

时,有孙陀利河侧住止婆罗门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佛言:“瞿昙!至孙陀利河中洗浴不?”

佛告婆罗门:“何用于孙陀利河中洗浴为?”

婆罗门白佛:“瞿昙!孙陀利河是济度,是吉祥之数,是清净之数,若有于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诸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非孙陀利河,  亦非婆休多
 非伽耶、萨罗,  如是诸河等,
 作诸恶不善,  能令其清净。
 恒河、婆休多、  孙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  不能除众恶。
 其清净之人,  何用洗浴为?
 其清净之人,  何用布萨为?
 净业以自净,  是生于受持,
 不杀亦不盗,  不淫不妄语,
 信施除悭垢,  于斯而洗浴。
 于一切众生,  常起慈悲心,
 井水以洗浴,  用伽耶等为?
 内心自清净,  不待洗于外。
 下贱田舍儿,  身体多污垢,
 以水洗尘秽,  不能净其内。”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校勘]

“在”,大正藏原作“住”,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在”。

“孙陀利”,巴利本作 Sundarikā。

“婆休多”,巴利本作 Bāhuka。

“伽耶”,巴利本作 Gaya。

“萨罗”,巴利本作 Sarassati。

“布萨”,巴利本作 Uposatha。

[注解]

济度:让人安全地通过水域,在这里指让人脱离轮回的苦海。

数:方法。

布萨:源于婆罗门教传统的祭法,在新月祭与满月祭的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在当天断食并持戒,以清净身心。佛陀采用作佛教说戒、忏悔的集会。在这里特指婆罗门教传统的祭法。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婆罗门认为在孙陀利河中洗澡可以洗去恶业,得到吉祥。佛陀则告知受持净戒、心行清净的人,才是真正的清净。

时至今日,印度还是有极多的印度教徒认为在恒河中洗澡可以洗去恶业。

(一一八六)[0321b2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萦髻罗豆婆遮婆罗门,本俗人时,为佛善知识,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外身萦髻者,  是但名萦髻;
 内心萦髻者,  是结缚众生。
 今请问瞿昙,  云何解萦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受持于净戒,  内心修正觉
 专精勤方便,  是则解萦髻。”

时,萦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校勘]

“萦髻”,巴利本作 Jaṭā。

大正藏无“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婆罗豆婆遮”,巴利本作 bāradvāja。

[注解]

萦髻:盘发为髻。“萦”,读音同“营”。

[对应经典]

 

(一一八七)[0321c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诣佛所,面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身外萦髻者,  是但名萦髻;
 内心萦髻者,  是结缚众生。
 我今问瞿昙,  如此萦髻者,
 云何作方便?  于何断萦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及与鼻,  舌身意入处,
 于彼名及色,  灭尽令无余
 诸识永灭者,  于彼断萦髻。”

佛说此经已,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校勘]

“婆”,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婆”。

“面”,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面”。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导读:梵天相应]

《杂阿含经》“梵天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188~1197经,是和梵天有关的经文。

(一一八八)[0321c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毘罗聚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则为大苦,无有次序。无他自在可畏惧者,则于大义有所退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乐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义满足。颇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能于我所具足戒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复作是念:“无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能于我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所以者何?过去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当来世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叹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为大苦……”广说乃至“大义满足,其实无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于世尊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来自悟成等正觉,则是如来所应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过去诸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未来如来、应、等正觉亦当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世尊亦当于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时,梵天王复说偈言:

“过去等正觉,  及未来诸佛,
 现在佛世尊,  能除众生忧。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则诸佛法。”

时,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郁毘罗”,巴利本作 Uruvelā。

“尼连禅”,巴利本作 Nerañjarā。

宋、元、明三本无“尊”字。

[注解]

郁毘罗:摩竭提国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 Urel 村,义译为“苦行林”,又译为“郁鞞罗”、“优楼频螺”。

尼连禅河: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竭提国伽耶城的东方,相当于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帕尔古河。又译为“尼连然河”。

恭敬:这里是指后面经文提到的,是否有在具足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胜出,而能令人谦退,进而推崇的对象。

次序:依循的规矩。

他自在:自在原指大自在天,也就是色界最上层、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主。这边是比喻应该要有一个像是那个大自在天这样令人敬畏的天主,而不让大义有所退减。从本经前后文来看,这个他自在是指佛陀所悟出的正法。

大义:正确的道路。

具足戒:这里指圆满地遵守能在各种环境中离罪的所有戒。

胜:胜出。

解脱知见:知道自己已证得了解脱的智慧。

宗重:尊崇敬重。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色界初禅天当中最高层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众,被后来往生梵天的天众尊为天主。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其中“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娑婆世界”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包含大梵天界以下的世界,因此称呼大梵天王为娑婆世界主。又译为“大梵天王”、“大梵王”。

力士:大力士;有力的人。

屈伸臂顷:弯曲再伸直手臂那么短的时间。

[对应经典]

 

(一一八九)[0322a2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毘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乐修四念处者,则乐修如圣法;乐修如圣法者,则乐如圣道;乐如圣道者,则乐甘露法;乐甘露法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作是叹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一乘道能净众生,谓四念处,乃至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时,梵天王复说偈言:

“谓有一乘道,  见生诸有边,
 演说于正法,  安慰苦众生。
 过去诸世尊,  以乘斯道度;
 当来诸世尊,  亦乘度斯道。
 现在尊正觉,  乘此度海流,
 究竟生死际,  调伏心清净,
 于生死轮转,  悉已永消尽;
 知种种诸界,  慧眼显正道。
 譬若恒水流,  悉归趣大海,
 激流浚漂远,  正道亦如是。
 广智善显示,  逮得甘露法,
 殊胜正法轮,  本所未曾闻,
 哀愍众生故,  而为众生转。
 覆护天人众,  令度有彼岸,
 是故诸众生,  咸皆稽首礼。”

时,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乘度”,大正藏原为“度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乘度”。

宋、元、明三本无“尔”字。

[注解]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真如法:不变的真理。其中“真”是指真理、真谛,“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变。又译为“如实法”。

如圣:遵照、依从圣人。

甘露法:用甘露(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又作甘露法门、甘露门。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华严经》记载佛陀夜睹明星悟道时,惊叹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

要怎么证得?本经记载,佛陀当时深思而知这个能够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直接方法,就是“四念处”。

[进阶辨正]

研讨:天人拜访佛陀

(一一九〇)[0322c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毘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绝妙色身,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于诸种姓中,  刹利两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胜!”

佛告梵天王:“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于诸种姓中,  刹利两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胜。”

佛说是经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明行具足: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

[对应经典]

 

(一一九一)[0322c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随顺阿练若法。

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一空闲无聚落处,与诸大众止宿空野。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随顺空法,我今当往随顺赞叹。”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习近边床,  断除诸烦恼;
 若不乐空闲,  入众自摄护。
 自调伏其心,  家家行乞食,
 摄持于诸根,  专精系心念;
 然后习空闲,  阿练若床坐[*],
 远离诸恐怖,  无畏安隐住。
 若彼诸凶险,  恶蛇众毒害,
 黑云大暗冥;  震雷曜电光,
 离诸烦恼故,  昼夜安隐住。
 如我所闻法,  乃至不究竟,
 独一修梵行,  不畏千死魔,
 若修于觉道,  不畏于万数。
 一切须陀洹,  或得斯陀含,
 及阿那含者,  其数亦无量,
 不能定其数,  恐怖于妄说。”

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已,为佛作礼,即没不现。

[校勘]

“床”,大正藏原作“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床”。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边床坐”,巴利本作 Pantāni senāsanāni。

[注解]

随顺:依从。举例来说,“随顺父母的教导”即“依从(随着、顺着)父母的教导”。

习近边床坐:处于宁静的处所,有卧具可供栖息。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处静有敷具”。

[对应经典]

 

(一一九二)[0323a1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迦毘罗卫林中,与五百比丘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涅槃相应法。

时,有十方世界大众威力诸天皆悉来会,供养世尊及比丘僧。复有诸梵天王住于梵世,作是念:“今日佛住迦毘罗卫国……”如上广说,乃至“供养世尊及诸大众,我今当往各各赞叹。”

作是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第一梵天即说偈言:

“于此大林中,  大众普云集,
 十方诸天众,  皆悉来恭敬,
 故我远来礼,  最胜难伏僧。”

第二梵天复说偈言:

“是诸比丘僧,  真实心精进,
 于此大林中,  摄诸根求度。”

第三梵天次说偈言:

善方便消融,  恩爱深利刺;
 坚固不倾动,  如因陀罗幢。
 度深水流,  清净不求欲,
 善度之导师,  诸调伏大龙。”

第四梵天次说偈言:

“归依于佛者,  终不堕恶趣;
 能断人中身,  得天身受乐。”

各说偈已,四梵天身即没不现。

[校勘]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己”,大正藏原作“已”,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己”。

“恭”,明本作“供”。

“天身”,宋、元、明三本作“身天”。

[注解]

尽诸有结:灭尽所有“生命存在”的束缚,也就是不再有来生。“有”指生命的存在。

相应:契合。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梵世:色界初禅天的统称,由上而下可分为: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难伏僧:难伏是难能降服的意思。难伏僧即是指佛陀。

善方便:善用种种权宜的方法。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的“归依于佛者,终不堕恶趣”或许可视为“ 皈依佛,不堕地狱”的出处。

(一一九三)[0323b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日日精勤,往诣佛所,尊重供养。

时,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而来见佛,正值世尊入火三昧,我等且当入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户中,以指扣户,口说是言:“瞿迦梨!瞿迦梨!于舍利弗、目连所起净信心,汝莫长夜得不饶益苦!”

瞿迦梨言:“汝是谁?”

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瞿迦梨言:“世尊不记汝得阿那含耶?”

梵天王言:“如是,比丘!”

瞿迦梨言:“汝何故来?”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答言:“此不可治。”即说偈言:

“于无量处所,  生心欲筹量;
 何有黠慧者,  而生此妄想?
 无量而欲量,  是阴盖凡夫。”

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日勤到佛所,亲觐供养,我作是念:‘今旦太早来见世尊,正值世尊入火三昧[*],我且当入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户中,徐徐扣户,口说是言:‘瞿迦梨!瞿迦梨!当于舍利弗、目揵连贤善智慧者所起净信心,莫长夜得不饶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谁?’我即答言:‘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记汝得阿那含耶?’我即答言:‘如是。’瞿迦梨复言:‘汝何故来?’我作是念:‘此不可治。’即说偈言:

“‘于不可量处,  发心欲筹量,
  不可量欲量,  是阴盖凡夫。’”

佛语梵王:“如是,如是,梵王!

“于不可量处,  而发心欲量;
 何有智慧人,  而生此妄想?
 不可量欲量,  是阴盖凡夫。”

佛说此经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为佛作礼,即没不现。

[校勘]

“火三昧”,大正藏原为“大三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火三昧”。[*]

“瞿迦梨”,巴利本作 Kokalika。

“含”,明本作“舍”。

“何”,宋、元、明三本作“故”。

“妄”,大正藏原为“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妄”。

“弗”,大正藏原为“佛”,今依据经文改作“弗”。

[注解]

瞿迦梨:提婆达多的弟子,执意毁谤舍利弗、目犍连,后来身体生恶疮而死,堕大地狱。

汝何故来:阿那含为不还果。意指:“世尊不是授记你证阿那含吗?为什么还回来?(是不是没证果?)”嘲弄、毁谤梵天王。

此不可治:孺子不可教。

阴盖:五盖所覆盖的。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瞿迦梨比丘毁谤圣者又不听劝导而忏悔的报应,可见卷四十八第1278经。

(一一九四)[0323c1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大梵天王及余别梵天——善臂别梵天,日日方便,往见供养世尊。

时,有婆句梵天见别梵天——善臂梵天,精勤方便,而问言:“汝欲何之?”

彼即答言:“欲见世尊,恭敬供养。”

时,婆句梵天即说偈言:

“彼有四鸟,  三种金色宫,
 五百七十二,  修行禅思者,
 炽焰金色身,  普照梵天宫;
 汝且观我身,  何用至彼为?”

尔时,善梵王、别梵王——善臂别梵王复说偈言:

“虽有金色身,  普照梵天宫,
 其有智慧者,  知色有烦恼,
 智者不乐色,  于其心解脱。”

时,彼善梵天、别梵天——善臂别梵天,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方便,欲来见世尊,恭敬供养。有婆句梵天,见我方便,而问我言:‘汝今方便,欲何所之?’我即答言:‘欲往见世尊,礼事供养。’婆句梵天即说偈言:

“‘有四种鹄鸟,  三种金色宫,
  五百七十二,  于中而禅思,
  观我身金色,  普照梵天宫;
  汝且观我身,  何用至彼为?’

“我即说偈而答彼言:

“‘虽有金色身,  普照梵天宫,
  当知真金色,  是则烦恼事。
  智者解脱色,  于色不复乐。’”

佛告梵天:“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虽有真金色,  普照梵天宫,
 当知真金色,  则是烦恼事,
 智者解脱色,  于色不复乐。”

时,彼梵天为迦吒务陀低沙比丘故,说偈言:

“夫士生世间,  利斧在口中;
 还自斩其身,  斯由恶言故。
 应毁者称誉,  应誉而反毁;
 恶口增其过,  所生无安乐。
 博弈酒丧财,  其过失甚少;
 恶心向善逝,  是则为大过!
 地狱有百千,  名尼罗浮陀
 三千有六百,  及五阿浮陀;
 斯皆谤圣狱,  口意恶愿故。”

佛说此经已,彼诸梵天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夫士”,明本作“士夫”。

“陀”,大正藏原为“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千”,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千”。

[注解]

迦吒务陀低沙:提婆达多的弟子瞿迦梨。

[对应经典]

 

(一一九五)[0324b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句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恶邪见言:“此处常、恒、非变易法,纯一出离之处。”

尔时,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入于三昧,如其正受,于王舍城没,住梵天上

婆句梵天遥见世尊即说偈言:

“梵天七十二,  造作诸福业
 自在而常住,  生老死已过。
 我于诸明论,  修习已究竟;
 彼诸天众等,  唯谓我长存。”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此则极短寿,  非是长存者;
 而婆句梵天,  自谓为长寿。
 尼罗浮多狱,  其寿百千数;
 我悉忆念知,  汝自谓长存。”

婆句梵天复说偈言:

“佛世尊所见,  其劫数无边,
 生老死忧悲,  皆悉已过去。
 唯愿说知我,  过去曾所更,
 受持何戒业,  而得生于此?”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过去久远劫,  于大旷野中,
 有诸大众行,  多贤圣梵行,
 饥乏无资粮,  汝救之令度,
 慈救心相续,  经劫而不失。
 是则汝过去,  所受持功德,
 我悉忆念知,  久近如眠觉。
 过去有村邑,  为贼所抄掠,
 汝时悉皆救,  令其得解脱;
 是则过去世,  所受持福业,
 我忆此因缘,  久近如眠觉。
 过去有人众,  乘船恒水中,
 恶龙持彼船,  欲尽害其命,
 汝时以神力,  救令得解脱;
 是则汝过去,  所受持福业,
 我忆是因缘,  久近如眠觉。”

婆句梵天复说偈言:

“决定悉知我,  古今寿命事,
 亦知余一切,  是则为正觉;
 是故所受身,  金光炎普照,
 其身住于此,  光明遍世间。”

尔时,世尊为婆句梵天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如其正受,从梵天没,还王舍城。

[校勘]

“婆句梵天”,巴利本作 Bako brahmā。

“上”,明本作“土”。

“即”,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即”。

“业”,大正藏原为“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业”。

“尼罗浮多”,巴利本作 Nirabbuda。

[注解]

纯一:完全。

如其正受:依着他所入的定。

[对应经典]

 

(一一九六)[0324c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邪见言:“此处常、恒、不变易,纯一出离,未曾见有来至此处,况复有过此上者?”

尔时,世尊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现梵天宫,当彼梵天顶上,于虚空中结跏趺坐,正身系念。

尔时,尊者阿若俱邻作是念:“今日世尊为在何所?”即以天眼净过人间眼,观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现彼梵世,在于东方,西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作是念:“今日世尊为在何所?”即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现梵天上,在于南方,北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今者为在何所?”即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住梵天上,在于西方,东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即作是念:“今日世尊为在何所?”以天眼净过于人眼,遥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住梵天上,在于北方,南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尔时,世尊告梵天曰:“汝今复起是见,‘从本已来,未曾见有过我上者’不?”

梵天白佛:“我今不敢复言:‘我未曾见有过我上者。’唯见梵天光明被障。”尔时,世尊为彼梵天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梵天上没,还舍卫国。

尊者阿若俱邻、摩诃迦叶、舍利弗为彼梵天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梵天没,还舍卫国,唯尊者大目揵连仍于彼住。

时,彼梵天问尊者大目揵连:“世尊诸余弟子悉有如是大德大力不?”

时,尊者大目揵连即说偈言:

“大德具三明,  通达观他心,
 漏尽诸罗汉,  其数无有量。”

时,尊者大目揵连为彼梵天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梵天没,还舍卫国。

[校勘]

“漏尽诸罗汉”,巴利本作 Khīṇāsavā arahanto。

[注解]

天眼:能见到不论远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对应经典]

 

(一一九七)[0325b0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俱尸那竭力士生地坚固双树林。

尔时,世尊临般涅槃,告尊者阿难:“汝于坚固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时,尊者阿难奉世尊教,于双坚固树间为世尊敷绳床,北首已,还世尊所,稽首礼足,白言世尊:“已为如来于双坚固树间敷绳床,令北首。”

于是,世尊往就绳床,右胁着地,北首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想

尔时,世尊即于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般涅槃已,双坚固树寻即生花,周匝垂下,供养世尊。

时,有异比丘即说偈言:

“善好坚固树,  枝条垂礼佛,
 妙花以供养,  大师般涅槃。”

寻时,释提桓因说偈:

“一切行无常,  斯皆生灭法,
 虽生寻以灭,  斯寂灭为乐。”

寻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次复说偈言:

“世间一切生,  立者皆当舍,
 如是圣大师,  世间无有比。
 逮得如来力,  普为世间眼,
 终归会磨灭,  入无余涅槃。”

尊者阿那律陀次复说偈言:

“出息入息住,  立心善摄护,
 从所依而来,  世间般涅槃。
 大恐怖相生,  令人身毛竖,
 一切行力具,  大师般涅槃。
 其心不懈怠,  亦不住诸爱,
 心法渐解脱,  如薪尽火灭。”

如来涅槃后七日,尊者阿难住支提所,而说偈言:

“导师此宝身,  往诣梵天上,
 如是大神力,  内火还烧身。
 五百缠身,  悉烧令磨灭,
 千领细㲲衣,  以衣如来身。
 唯二领不烧,  最上及衬身。”

尊者阿难说是偈已时,诸比丘默然悲喜。

[校勘]

“俱尸那竭国”,巴利本作 Kusinārā。

“坚固”,巴利本作 Sāla。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阿那律陀”,巴利本作 Anuruddha。

“住支”,大正藏原为“往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住支”。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俱尸那竭:古代印度末罗国的城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此城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又作拘夷那竭、拘尸那竭、拘尸城、鸠尸那竭、俱夷那竭。按:拘尸那竭城是末罗(力士)国末罗(力士)种族的发源地,在这里是以发源地代国名。

般涅槃:“般”为完全,“涅槃”为灭除烦恼、生死。此处特指解脱者的去世。

出自见量法师“漫谈四分律中的绳床”一文,青松萌芽期刊第3期,民国86年9月

绳床:以木板作骨架,并铺上绳子织成的垫子的床或椅子。

北首:头在北,脚朝南。

右胁着地:向右侧躺、身体右侧接触地面。

寂灭为乐:涅槃(灭除烦恼、生死)才是真正的快乐。

支提所: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