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

前几天讨论《杂阿含》1179 经时,恰巧瞄到一个问题。

底下《杂阿含》1179 经第二行的“彼”字要怎么解?

T02n0099_p0318b22║“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T02n0099_p0318b23║ 婆罗门当知,  莫谓彼如我,
T02n0099_p0318b24║ 心计于得失,  其心不自在。”

对应的《别译杂阿含》93 经作:

T02n0100_p0406b08║“我于诸得失,  都无有愁忧,
T02n0100_p0406b09║ 汝莫谓于我,  与汝等无异。”

按文意,这是世尊以偈答复婆罗门,《别译杂阿含》的文字意思很合理(汝=你=婆罗门),而《杂阿含》的“彼”字我就不解了。

目前线上版好读杂阿含没特别对这个“彼”字作注解,不知大家在之前是否讨论过?


Heaven Chou:

彼, 我会想成是指 “那个情况” .

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婆罗门当知,  莫谓彼如我,

婆罗门你要知道, 千万别说在那个 (若失若复得) 的情况下你可以和我一样, 我可以心不乱, 你肯定差远了.

不负责翻译法~~


Kevin Hsu:

这“彼”应是指下句“心计于得失,其心不自在。”所以不像我的“若失若复得,于我心不乱。”


maha:

妙解,是指事情,不是指人。受教了。


maha:

假如这“彼”字改作“汝”字,像这样:

 “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婆罗门当知,  莫谓汝如我,
  心计于得失,  其心不自在。”

在义理的解释上就更直接明白,也跟《别译杂阿含》93 经更为吻合:

 “我于诸得失,  都无有愁忧,
  汝莫谓于我,  与汝等无异。”

对查高丽藏及碛砂藏都是作“彼”,目前没有修订作“汝”的依据,只能暂依“妙解”来领会了。


Ming-Hong Bai:

这边我感觉“彼”是指第三者。

因为,豆婆遮婆罗门一来就说了一偈:
“云何无所求,  空寂在于此,
 独一处空闲,  而得心所乐?”

这一偈的“得心所乐”只是一般人因为没有闲事挂心(得到或失去),所以快乐。可能是指当时有一些不从事世间作务的人。

所以佛陀说:
“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罗门当知,  莫谓彼如我,
 心计于得失, 其心不自在。”

佛陀意指,我不是因为没有闲事挂心才快乐,我和你偈所说的那些人不一样。那些人心中还是有得失的,只是因为不从事世间作务,所以烦恼暂时不起而已,他们的心仍是不自在的。

所以接下来的偈才会有:
“不舍念不念,  众生安乐住,
 断欲离恩爱,  而得安乐住。”

上一句的“不舍念不念,众生安乐住,”呼应的就是“彼”,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呼应的就是“我”。


Ming-Hong Bai:

南传有这么一经( https://goo.gl/gpyXfb ),不过南传的经文中,佛陀对于婆罗门的偈是完全认可的。

没有“婆罗门当知,莫谓彼如我”或“汝莫谓于我,与汝等无异。”的情节。


maha:

南传(就庄春江中译)少了:

“云何无所求,  空寂在于此,
 独一处空闲,  而得心所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婆罗门当知,  莫谓彼如我,
 心计于得失,  其心不自在。”

……

 不舍念不念,  众生安乐住,
 断欲离恩爱,  而得安乐住。”

少了这些辩证,让这经完全失去教说(令人反思)的意趣了。

 
agama/研討_莫謂彼如我_的_彼_字.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28110980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