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全拾得頁]]

更新時間2025年4月22日 19:0:50

增壹阿含經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十念品第二

(一)~(四)

[讀經拾得]

持戒清淨則不會做會讓自己後悔的行為,守護六根則能減輕被外境拉著走所帶來的疲勞,煩惱減輕自然心生歡喜。

縱使只是短期持戒,例如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在事後念自己曾清淨持戒,也有助於讓心念回到清淨的狀態。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24、1025等經中,佛陀面對遺憾於重病而無法入定的弟子們,也藉由詢問他們:「汝得無破戒耶?」來讓他們肯定自身持戒清淨的事實,讓心境從遺憾轉為歡喜,進而思惟佛法以「心得解脫,歡喜踊悅」或「諸根喜悅」。

(五)

[讀經拾得]

念佛、念法、念僧、念(自己的持)戒、念(自己的布)施,在《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7經稱為「五種歡喜之處」、「五支定」、「三昧念」,因為修習這五種事能讓人心生歡喜,也有助於禪定。

不求回報的布施能讓人放下貪心和吝嗇的心,利人又利己,為善最樂,煩惱減輕自然心生歡喜。

「念施」的方法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7經:「隨時憶念:『我得己利,我於慳垢眾生所,當多修習離慳垢住,修解脫施、捨施、常熾然施、樂於捨,平等惠施,常懷施心』」。

如果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將心放在十念上,則隨時都是善心或清淨心,甚至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修得三昧,如同古今中外許多成就念佛三昧的修行人。

五種歡喜之處也可以作為打坐時的工具,例如剛入座時如果五蓋較重,可以先念五種歡喜處之一,讓自己生起歡喜,只要有一絲的歡喜就能有所助益:這樣的歡喜能讓心中輕鬆安穩,有助於安定身心,接下來的打坐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了。

常有同學提問:「布施不是要『三輪體空』嗎?可以念自己的布施嗎?」

布施的確不應執著,念施也只是單純地憶念布施的善行,並不執著,才能依此自然心生歡喜。念施時不應計較布施數量是多還是少?這個布施能讓自己增加什麼光環?接受布施的人該怎麼答謝自己?才不會因此而增加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另一方面,念施是修行的一個方法、一個過程,並不是修行的終點。十念都是修行的「筏」,最終是要放下的,但這個筏對於初學者還是非常好用的,可以搭這個筏過一段河,不急著在還沒搭過筏之前就把筏放下了。

(六)

[讀經拾得]

  • 天人並沒有真正地解脫,為何要「念天」?

天人雖然尚未解脫,但在清淨的程度、福報、甚至定力上還是遠勝於一般人,也是來世善有善報的好例子。《雜阿含經》卷四十卷四十六「帝釋相應」的經文中,佛陀即列舉帝釋天的德性,並要修行人見賢思齊。

也有天人會幫助修行者,甚至天人本身是聖者,例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48〉第3經記載未來佛彌勒菩薩現在位於兜率天。

念天的重點在於憶念天人的德性,念有信、戒、施、聞、慧的修行人命終得生天上,因此我也要有信、戒、施、聞、慧,有為者亦若是。

念天如同十念當中任何一個,可以讓人不起惡念、放下粗重的煩惱,進而使心正直、獲得輕安,甚至得定,乃至因定發慧。以「念施」為例,布施本身不等於解脫,但可以清淨施作為入手處,清淨心意,而獲得更高的成就。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

(一)

[讀經拾得]

  • 念佛經文的脈絡

本經所載的念佛法,包含以下列的各個角度念佛陀的功德:

  • 1. 形象: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
  • 2. (五分)法身,即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
    • 2-1. :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
    • 2-2. :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
    • 2-3. :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
    • 2-4. 解脫: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
    • 2-5. 解脫知見:如來身者,度知見城;
  • 3. 覺他的層面: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


  • 《增壹阿含經》及《雜阿含經》記載的念佛行法

本經記載念佛是以觀如來形象入手,思惟佛的功德,如五分法身(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及覺他的層面。在實作上是以坐姿念佛為主。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十、三十三所記載的念佛是「念如來事」,並以如來十號(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例。其中卷三十第857經並強調最好行、住、坐、臥隨時念佛。

《增壹阿含經》的觀如來形象,或許是後世觀想念佛的本源;《雜阿含經》的念如來十號,或許是後世持名念佛的本源;《雜阿含經》卷五十第1349經甚至提到天神觀佛陀的足跡以念佛。各經所載可說是相通的,次第無非是以是以持名或者觀佛形象,帶入對佛功德的思惟(十號是說覺者的功德,五分法身是說無學聖者的功德),基於此而成就念住。

  • 念佛經文的實作法

本經所教是以坐姿念佛,實作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一次一個階段:念佛形象的階段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穩定後進展到念佛的戒身的階段,穩定後再進展到念佛的定身的階段,依此類推。最後安住在其中一個念佛階段上而修定。

也有人是較長期的修習自己最使得上力的一個階段,例如專注在觀佛形象。

也有以念佛作打坐一開始的攝心,當念佛而能心念澄淨後,轉換所緣至其他的修定法。

總之並不拘泥在單一的方法上,只要能透過念佛將心念收攝,不起不好的念頭,進而修得定慧,就是好方法。

至於如何透過十念而能成就念住,發展七覺支,修得定慧,則屬於較進階的修行原理,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1經的「讀經拾得」,或本經線上版的進階辨正。

(二)

[讀經拾得]

佛陀在世時,許多弟子直接和佛陀有過互動,因此念佛是相當自然的。當時也有佛陀弟子至邊地遊化,他們的弟子可能從來沒有見過佛陀,但是依著佛法、聖僧而修行,對於這些弟子而言,可能覺得念法、念僧更加踏實。

念法是以佛法的義理隨時提醒自己,或以對佛法功德、利益的感恩或敬佩來收攝心念。

(三)

[讀經拾得]

  • 念僧是以對僧團功德、利益的感恩或敬佩來收攝心念,常常想到清淨的聖眾,自然有如聖眾時常在關心我們的修行。
  • 「念僧」的經文脈絡和「念佛」的經文脈絡一致:

   1. 形象: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
   2. (五分)法身,即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
    2-1. :戒成就,
    2-2. :三昧成就,
    2-3. :智慧成就,
    2-4. 解脫:解脫成就,
    2-5. 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成就。
   3. 覺他的層面: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

  只是將「念佛」中的佛陀形象改為僧團的形象,也就是僧團清淨和合的形象。

  • 經中定義「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包含所有證果的賢聖,自然不違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則。
  • 本經說「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表明如來聖眾能自度度人。

(四)

[讀經拾得]

念戒是以戒律隨時提醒自己,或以對戒律功德、利益的感恩或敬佩來收攝心念。

在社會上遇到不平的事時,生物的本能是起瞋心生氣甚至吵架,此時若有念戒,則在罵出口前會有所警覺,避免犯惡口戒,轉念以更有智慧的方式處理問題,不致陷入無謂的爭吵中。有這樣的修為,不再「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自然也能漸漸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本經說:「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

念戒成為習慣、持戒清淨後,自然心念不渙散、不被外界吸引,而能輕鬆安樂;不會做讓自己後悔的事,心也就安定,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 1〉第128經優婆塞經也提到在家居士可以從守五戒入門以去惡向善,念僧、法、僧、戒而得到定、慧。

(五)~(六)

[讀經拾得]

  • 《增壹阿含經》及《雜阿含經》記載的念天行法

本經中將念天以感得天人果報的持戒、行善的功德來作說明,《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0經的解說較細,提到念天人在世時行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而得以生天,佛弟子見賢思齊,有為者亦若是。

  • 天人並沒有真正的解脫,為何要「念天」?

天人雖然尚未解脫,但在清淨的程度、福報、甚至定力上還是遠勝於一般人,也是來世善有善報的好例子。也有天人會幫助修行者,甚至天人本身是聖者,例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48〉第3經記載未來佛彌勒菩薩現在位於兜率天。

念天如同六念當中任何一個,可以使心正直、獲得輕安、進而心定,乃至因定發慧。以「念施」為例,布施本身不等於解脫,但可以清淨施作為入手處,清淨心意,而獲得更高的成就。

(七)

[讀經拾得]

念休息有沒有生活上較易理解的行法?

《佛說八大人覺經》:「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CBETA, T17, no. 779, p. 715, b10-11)

對佛法接觸較久的人,都知道貪欲有其後患,心外馳騁於聲色犬馬,是很累的,守戒才能得到休息,因此自然不想作犯戒的行為;打坐時的妄念也是很累人的,因此自然漸漸不追隨妄念。這些都是「念休息」的初步應用。

(八)

[讀經拾得]

「念安般」的修法,《阿含經》中以《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03經所列的步驟最為詳細,原則上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修行,先由觀察呼吸長、短、呼吸遍全身、呼吸寧靜的身念住,次修觀察喜、樂、感受遍全身、感受平靜的受念住,再修觀察心、心悅、心定、心解脫的心念住,最後達成隨觀無常、離欲、滅、捨的法念住。每一個階段通常都須要長時間的練習,純熟後才進入下一階段。本經則將念安般的步驟列舉其中身念住及心念住的部分:

  1. 身: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
  2. 心: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

《增壹阿含經》卷七〈安般品 17〉第1經也有將念安般列舉其中身念住及心念住部分的說明。

(九)

[讀經拾得]

「四念處」中「身念處」的修法有很多種,各經所載共通的有不淨觀(觀察解剖的部分)、四界分別觀(觀察地、水、火、風四大構成)、死屍觀這三種修法,覺知了所觀察的對象之後,也要思惟它的生起及滅去。本經的內容可說是這些修法的摘要:

  1. 不淨觀:所謂念身者,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膜、膀胱、屎、尿、百葉、滄蕩、胃、脬、溺、淚、唾、涕、膿、血、肪脂、涎、髑髏、腦。
  2. 四界分別觀: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也,風種是也。
  3. 生起及滅去: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舌、身、心,此終當生何處?

關於念身的較詳細經文,可參考《增壹阿含經》卷五〈壹入道品 12〉第1經。

其中不淨觀的修法,各經所列人體的器官組成略有出入,較常見的是將人體區分為三十一身分(三十一個解剖的部分、身體的部分)。實修上,在入門時通常可先從簡化的類別來觀察、掃瞄,例如將三十一身分先簡化為皮、肉、骨三種類別來觀察、掃瞄,等熟悉後再作更細的身分區別。而像「白骨觀」則是簡化為專注觀骨骼的部分。

念身的實修方法有很多種,線上版的「進階辨正」也記錄了一種修法。

(一〇)

[讀經拾得]

  • 死亡的必然性

念死是將心念放在死亡這件必然會發生的事上,警覺到隨時有可能死亡,自然會對於修行有所助益,減少貪瞋痴,把握時光精進修行。

  • 人命呼吸間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五〈七日品40〉第8經記載佛陀以婆迦利比丘久病時厭患此身惡露不淨,思惟生法皆是死法以舉例說明念死:「其能如婆迦利比丘者,此則名為思惟死想。彼比丘者,善能思惟死想,厭患此身惡露不淨。若比丘思惟死想,繫念在前,心不移動,念出入息往還之數,於其中間思惟七覺意,則於如來法多所饒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皆空、皆寂,起者、滅者皆是幻化,無有真實。」(CBETA, T02, no. 125, p. 742, a22-29)

此經文表示可在出入息中念死。婆迦利比丘則是身患重病、久病厭世,舉刀砍下的瞬間以四聖諦思惟五受陰而證阿羅漢,因此也是在出入息的瞬間急切地念死,詳細經載可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九〈四意斷品 26〉第10經《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65經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

(一)~(一〇)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曾聽說佛教不鼓勵算命,那為什麼那伽波羅被佛陀譽為曉了星宿,預知吉凶第一?」

世俗所謂的算命有不同層次,最低層次的是以算命為名,察言觀色,透過妄語而詐財騙色,這是造地獄惡業,為佛教所反對。高層次的則如印度古代「五明」當中的工巧明,包含了陰陽曆數,是一種探討世間現象的學問,可以應用在預知吉凶,有如中國古代的易經可以應用於五術(山、醫、命、卜、相)。「五明」是古印度的學科分類,也是行走世間的方便,古代許多佛弟子也精通五明。

要「曉了星宿」才有天文曆法,有了天文曆法也才能推算節氣的變化,訂出適合播種、收割等農作的時節,也能預測日月蝕等現象,算是古代頂尖的科學及氣象學。舉例而言,唐代的一行沙門制定了「大衍曆」,可說是中國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曆法,其精神被運用了將近一千年,一直到明末才被西洋曆法取代。

就「五明」而言,經律中所反對的是出家人以這些技術來賺錢維生、貪圖利養,叫做邪命活。佛教出家人如法乞食為生,不貪圖利養,而是清淨的修行人;如果靠世間技術賺錢求財,不管是懂得事理而規劃、仰觀星曆以測未來、為人做信差或跑腿、幫人開藥或治病,只要貪圖利養就是邪命。

至於在家眾並不戒賺錢,只要不違五戒,以正當的方法賺錢維生,可以用各種世間的技術合理求財。

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

(一)~(四)

[讀經拾得]

本經所列包含了修習四無量心、三三昧第一名的比丘尼:

  • 四無量心:
    1. 慈無量心:多遊於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
    2. 悲無量心: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
    3. 喜無量心: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
    4. 捨無量心:護守諸行,意不遠離,所謂迦羅伽比丘尼是。
  • 三三昧:
    1. 空三昧: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
    2. 無相三昧: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3. 無願三昧: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

其中末那婆比丘尼修習「無願三昧」,於一切都沒有願求,卻能有廣度眾生的心量,值得注意。

(五)

[讀經拾得]

(編輯註:本小經十位比丘尼名皆已搜尋過CBETA及一行佛學辭典,未標註的比丘尼即在CBETA中沒有搜尋到任何相關資訊。)

增壹阿含經清信士品第六

(一)

[讀經拾得]

經中有許多記載在家人說法的例子,甚至在家人說法也能讓聽者證果。當然,前提是所說的是正確的佛法。

(二)~(三)

[讀經拾得]

(四)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清信女品第七

(一)~(二)

[讀經拾得]

  •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等禪定皆可為解脫門。

修習慈無量心能夠得到人們的愛戴,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進階到悲、喜、捨無量心,或是證得解脫。

  • 本小經中提到的德性,依序為供養佛、法、僧,親近善知識,布施、慈悲喜捨、信。

(三)

[讀經拾得]

《無垢優婆夷問經》中有記載無垢優陀夷每天早上的修行法,相近於早課簡易事佛的事壇、供香儀軌,並加上不間斷的禪坐修行。

經中修無願(無作)三昧有成就的例子,都是精進的修行人,而不是說無願三昧因此懶散不做事。例如無垢優婆夷日日早課修行沒有間斷,第五品的末那婆比丘尼則是「修習無願,心恒廣濟」,無所願求、能不造業,但有普渡眾生的胸懷。

增壹阿[*]含經阿須倫品第八

(一)

[讀經拾得]

  • 迷悟掌握在自己

本經以阿修羅王縱使身形巨大而能嚇日、月天子,但不能真的損害日、月,比喻天魔波旬或欲界的一切境界縱使能迷惑比丘,但是否染著還是要看比丘自己,依著佛陀的教導而能不染著。

  • 日天子、月天子

《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CBETA, T01, no. 1, p. 135, a29-b3)

「日月王」是依於日、月為名的天人,天人和阿修羅時常征戰,《雜阿含經》卷四十即有許多相關記載。

(二)

[讀經拾得]

這幾經所說,也算是補充十念中念佛的功德。

(三)~(七)

[讀經拾得]

本經說佛陀滅度則「三十七品亦復滅盡」。當今佛陀的肉身早已滅度,但佛陀的法身──經典,還在世間。等到法滅盡或沒有人修行時,三十七道品就真滅盡了。

(八)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的「信、戒、施、聞、慧」俗稱「在家五法」,是優秀的在家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五個條件,其定義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27經所述:

五法 定義
信具足 堅固信佛
戒具足 持守五戒
施具足 離慳、清淨施
聞具足 聽聞受持佛法
慧具足 如實知四聖諦


信、戒、施、聞、慧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要有信、要持戒、要布施、要聞法、要智慧,第二種解釋是信仰「戒、施、聞、慧」然後實踐。

第一種解釋在經中較常見,本經及《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87經則為第二種解釋。兩種解釋是相通的,因為通常要信佛後才會持戒、布施、聞法、發慧。

(九)~(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一)~(二)

[讀經拾得]

本經和前一經中,佛陀以智慧、禪定第一的在家與出家弟子作為佛弟子們的榜樣。

其中「神通第一」的弟子也算「禪定第一」的弟子之一,因為神通是藉由定力而升起的。

有同學提問:「為什麼不是舉慈悲、智慧第一,而是舉禪定、智慧第一?」

因為「慈悲、智慧」是入世的說法,就究竟的出世法來看,則是強調「禪定、智慧」。「禪定」功夫好的,通常已破除了小我,自然入世時也慈悲喜捨,或是四無量心修得特別好。

(三)

[讀經拾得]

  • 《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與本經呼應:「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CBETA, T02, no. 99, p. 81, c14-17)

《本事經》卷二〈一法品 1〉也有相關的經文及實修法:「我觀世間無別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其心。所以者何?是心於境速疾迴轉,世出、世間無可為喻,汝等應取如是心相。善取相已,應善思惟;善思惟已,應善觀察;善觀察已,應善安住;善安住已,若不覺有內貪欲纏,汝等復應審諦觀察:我今為有內貪欲纏而不覺耶?我今為無內貪欲纏而不覺耶?」(CBETA, T17, no. 765, p. 672, c5-12)

  • 佛陀表示沒有任何事物比心更迅速的了。

就像獼猴在樹叢中抓著樹枝漫遊,放掉一個枝條時,又會抓取另一個枝條。我們的心不斷執取、攀緣各種事物,迅速地從一個對象攀緣到另一個對象,無法保持專注、穩定,捉摸不定。因此,一般人無法敏銳地觀察到心的變化。

修行人要練習專注,讓心穩定地專注在目標上,以往善的方向發展。

(四)~(六)

[讀經拾得]

本經及前一經所說,也可以解讀為日常生活中,一念之起,當下輪迴。《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32經也將輪迴五道比喻為五個輻條相連的車輪,強調輪迴如同輪子的快速旋轉般。

這些經文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在《阿含經》中的出處。

(七)~(九)

[讀經拾得]

沒有其他的事物像亂想 (不如實觀、不保持正念) 一般,會導致五蓋 (貪、瞋、睡眠、掉舉、疑,五種對於禪定的障礙) 的增長。

(一〇)

[讀經拾得]

沒有其他的事物像專意 (如實觀、保持正念) 一般,能夠滅除五蓋 (貪、瞋、睡眠、掉舉、疑,五種對於禪定的障礙)。

增壹阿含經護心品第十

(一)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所說的偈子,和《南傳法句經》卷一〈不放逸品 2〉第21頌相同:「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CBETA, B07, no. 17, p. 41, a4)

(二)

[讀經拾得]

本經說:「施一切眾生,不如法施人」,表示法施比財施的效用更大。這個道理或許可以用世俗上「送魚不如給釣竿」的觀念以理解,財施給人的利益時常是短暫的,而法施則可能給人帶來更長久、更廣大的利益。

(三)~(四)

[讀經拾得]

給孤獨長者說:「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諸受施人如毘沙王,勸人行施如親父母,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佛陀則加以稱許。

這是指在布施或受施時,修行人該以如何的心態面對另一方。

「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吉祥瓶」,彼此都要看待對方為衣食父母,受施的人是當下得到福利,布施的人是未來得到福利。

「諸受施人如毘沙王」是說布施的人應該尊重受施的人,猶如受施的人是國王般,不應高傲自大、輕視受施的人。這也是佛教所主張的「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

「勸人行施如親父母」表示在勸導他人布施時,心態上如同鼓勵自己的父母要行善布施,希望能利益他們,而不是想騙他們錢。

「受施之人是後世良祐」因為受施的人接受了供養,是布施的人的福田,這個福田在未來可以收割獲福。

「一切施主及與受者猶如居士」,這裡「居士」是「一家之主」的意思,彼此都要尊敬對方有如尊敬一家之主,而且對方就像一家之主般給予我們依怙。受施的人是當下受到照顧,而布施的人是未來受到照顧。

(五)

[讀經拾得]

給孤獨長者說:「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無食便喪」,而獲佛陀稱讚:「菩薩之處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專精一意,念眾生類由食而存,有食便濟,無食便喪。」

這同於《長阿含經》卷八第9經眾集經:「如來說一正法:一切眾生皆仰食存。」(CBETA, T01, no. 1, p. 49, c20)

「以平等心而惠施」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有智慧的平等,不管是誰,都體察他的需求,而給他需要的東西。

(六)~(七)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表示不要怕福報,要怕沒福報:「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

佛陀並以自己過去生中曾七年行慈,獲得極長遠的福報為例,這在《雜阿含經》卷十第264經中也有提到:「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已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復百千反,作轉輪聖王[……]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CBETA, T02, no. 99, p. 67, c17-p. 68, a29)

而在該經中,佛陀進一步表示:「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縱使是這麼大的福報也有點滴不剩的一天,佛弟子要運用有漏的福報,培育無漏的修行。因此在行善之上,佛陀更開示無常、無我的道理,讓佛弟子們能究竟解脫。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 38〉第5經中佛陀也說:「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719, b2-6)

(八)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佛陀的福德大力,讓天魔波旬和魔眾都拿他沒辦法,而能證道。這在其他經律中也有記載,例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五:「爾時世尊舉輪萬網縵,無量福生、慰喻一切恐怖,手指於大地曰:『此當證我,如於三阿僧祇劫中作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祠會,為利益有情故,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金銀諸珍實不虛者,當自證我。』是時地神從地涌出,合掌而發聲曰:『罪者!如是,如是。如世尊言,實不虛也。』作是語已,時魔王罪者,內懷羞愧默然而住,顏容憔悴而失威德,心懷懊惱作是念云:『我今作是方便,不能令淨飯子有少損壞,今當別設異計為其障礙。』」(CBETA, T24, no. 1450, p. 123, b4-13)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佛陀的福德讓天魔波旬動不了他,因此波旬派出三位女兒,以誘發心魔干擾修行,當然也徒勞無功。最後佛陀在努力修行下,終於證道。

(九)~(一〇)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

(一)~(三)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徹底斷除愚癡,就是斷除無明,也就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為何在本經說捨離愚痴是證三果阿那含?」

這幾經是列舉捨離什麼可證得阿那含,智慧越增長、愚痴捨得越多,自然果位越高。邏輯上來說,斷除無明能證得阿羅漢,自然也證了阿那含。

(四)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欲貪應該已包含了慳貪,為何這裡將捨離慳貪單獨列為一小經?」

因為《增壹阿含經》是許多經文的整理,依據名相的數字而排序。佛陀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場合,講述過捨離什麼可證得阿那含,這些記載在經典結集時整理在一起,成為本品,因此有部分重複的名詞並不奇怪。

《本事經》卷一〈一法品 1〉和《增壹阿含經》這幾品有許多對應的經文,在《本事經》中則列舉斷貪欲、瞋恚、癡、覆藏、惱、忿、恨、嫉、慳、耽嗜、慢、將害,則可證得阿那含,是更細部的列舉。

(五)~(七)

[讀經拾得]

佛陀有他心通,能知道弟子們在想什麼,因此能知道有的出家弟子原先不會因為求取供養而妄語;但過了一陣子,這位弟子竟然因為貪著財物,而在大眾中妄語。以這樣的事件,佛陀提醒弟子們要時時留意,不要不自覺貪著於財物而犯戒。

(八)

[讀經拾得]

有的比丘原先修行的志氣很高,心中想說縱使喪命也不要妄語,但後來卻因為貪著財物而在大眾中妄語。可見財物能讓人在不自覺間漸漸上勾,甚至因而犯戒。

這也呼應本品第5經所說的:「此心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

(九)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本經說提婆達兜的惡貫滿盈,受罪經劫不可療治,但其他經中表示提婆達兜最後仍能成道,是否互相衝突?」

這是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下來看,本經說提婆達兜「經劫」不可療治,表示在這劫的時間中提婆達兜是沒救了。其實在《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9經以及相當的南傳經文都有記載,提婆達兜六十劫後由於剛出家時曾經認真修行的善業而最後:「成辟支佛,名曰南無。」(CBETA, T02, no. 125, p. 804, c12-13)

(一〇)

[讀經拾得]

  • 神通和解脫是兩回事

提婆達兜曾修得四禪,練成五神通,他以神通取信、拉攏阿闍世王,由於貪圖名聞利養,妄想取代佛陀以成為僧團的領導人,而造了五逆惡業。

本經記載一位年老出家、對佛陀信心不夠的比丘認為提婆達兜「有大神力,有大威勢」,質疑佛陀憑什麼說提婆達兜必下地獄?

這位比丘是在神通的層次來看,以為提婆達兜有大神力,有大威勢。

佛陀則回答:「遊禪世俗通,終竟無解脫,不造滅盡跡,復還墮地獄。」表示神通和解脫是兩回事。

這位比丘聽了佛陀開示,理解了這個道理,當場懺悔自己因為愚癡而質疑佛陀。

時至今日,更多人為了名聞利養而自稱神通蓋世、明示或暗示自己是真正的佛或聖人,以廣收信徒。佛弟子應以智慧明辨。

  • 提婆達兜修到四禪,為何仍會貪著?

提婆達兜的神通是根據他曾修到四禪的定力,在初禪的定力下就已經「離欲、惡不善法」而離開五欲了,三禪的境界可說是世間的最樂,四禪則是苦、樂、喜、憂都放下了,為什麼提婆達兜仍會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

因為禪定的定力是一種狀態,出了定後就會漸漸散掉,也就是說定力也是隨因緣而生滅的。提婆達兜在入四禪時能放下苦、樂、喜、憂,但當他出定後,受到名聞利養的誘惑,因為自我的傲慢而引起貪、瞋、癡等各種煩惱時,定力自然就會喪失。《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9經即記載提婆達兜在起了瞋心後,就喪失了依定力而發起的神通。

禪定是證悟的必經之路,修行可說是從小我到大我(定)再到無我(慧)的過程。若只有禪定能力卻沒有無我的智慧,則所作所為還是會基於「自我實現」的追求。要能徹底不再貪著,得進一步基於禪定而證得無我的智慧,證得阿羅漢後才能真正地不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

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第十二

(一)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專注心念,修習八正道 (正見、正知、正業、正命、正方便、正語、正念、正定),以滅除煩惱、得到大智慧、證得涅槃的次第:

1. 滅除五蓋 (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 貪欲、瞋恚、掉悔、眠睡、疑。

2. 修習四念處

2.1 身念處: 觀身體的各個部位,觀身不淨、無有可貪,觀身之地、水、火、風,觀死屍,觀身與死屍同、無可貪、無常。

2.2 受念處: 觀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生起樂、苦、不苦不樂等感受時,能夠覺察到這樣的感受;觀察感受變化無常,感受的源起變化無常,無可依靠,因此能夠斷除雜念,不生起世間種種與解脫修學無關的思惟,沒有恐怖,滅除憂愁苦惱。

2.3 心念處: 當生起愛欲心、瞋恚心、愚癡心、愛念心、受入心、亂念心、散落心、普遍心、大心、無量心、三昧心、解脫心時,能夠覺察到這樣的心念生起;各種心念止息時,能夠覺察到心念的止息;觀察心念變化無常,心念的源起變化無常,無可依靠,因此能夠斷除雜念,不生起世間種種與解脫修學無關的思惟,沒有恐怖,滅除憂愁苦惱。

2.4 法念處: 修七覺支 (覺悟的七個要素: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因此能夠斷除雜念,不生起世間種種與解脫修學無關的思惟,沒有恐怖,滅除憂愁苦惱。

待補註解:

不可思惟的討論,經文:[觀習法,觀盡法,并觀習盡之法,思惟法觀而自娛樂。可知、可見、可思惟、不可思惟,無所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

《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30,330b28-c4):「不可思處者,謂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又卷25(大正30,419a17-21):「云何思正法?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二)~(四)

[讀經拾得]

看病是最大布施。

瞻視病者是慈悲的實踐,而且有機會同時做到財施、法施、無畏施的:

財施:協助病人生活需要。

法施:分享佛法使其心開意解。

無畏施:溫柔語、體諒、安慰協助其心情平靜。

(五)

[讀經拾得]

  • 勿謗頭陀行

本經中佛陀以少欲知足的大迦葉尊者作為比丘們的榜樣,除了讚歎頭陀行,也表示毀謗頭陀行即是毀謗佛陀。

有同學提問:「為什麼這邊佛陀特別要大家別毀謗頭陀行?」

這或許是因為頭陀行者衣服破爛,甚至衣不蔽體,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2經就記載:「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長鬚髮,著弊納衣,來詣佛所。[……]時,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見已,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麁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而來?』」

許多新人只看到一位衣衫藍縷、鬚髮沒剃的比丘,因此輕視大迦葉尊者。佛陀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就特別分半座給大迦葉尊者,要大迦葉尊者跟他一起坐,讓在場的新人們嚇了一跳,也學了一課,知道不可以貌取人,而要以少欲知足的比丘為榜樣。

另一方面,頭陀行者都是離群索居,除了乞食外不跟人打交道,在群體間有紛諍時,可能落單成為被毀謗的目標,類似後世有人為了強調菩薩行的殊勝而誤謗阿羅漢。或許也因此佛陀多次強調應以頭陀行的比丘為榜樣、切勿毀謗頭陀行,甚至強調有頭陀行在世則正法久住,樹立起「少欲知足」在佛教修行的核心地位,讓後世的弟子們有正確的修行榜樣。

(六)

[讀經拾得]

佛陀考慮老人感官衰退、身體不好,建議老年的大迦葉尊者可以考慮停止頭陀行。然而大迦葉尊者不改其志,堅持頭陀行,畢竟若他縱使沒有遇到佛陀,自己也會覺悟成為辟支佛,而辟支佛自然終身頭陀行。

佛陀則讚嘆大迦葉尊者度人無量、廣度人天,因為有頭陀行在世則正法久住,也才有四果乃至三乘的存世,並勸勉比丘們皆應以大迦葉尊者為榜樣。

依本經中佛陀所稱讚的角度,阿羅漢縱使沒有主動大興佛法,也能因其以身作則而讓正法住世,自然能廣度人天。

(七)

[讀經拾得]

  • 供養障礙

提婆達兜造五逆罪,原來起因是貪著供養,因為有阿闍世王子每天五百鍋食物的豪華供養,讓他漸漸生起後續的惡心。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0經也提到有比丘受到質多羅長者不間斷地長期供養之後,起了「供養障礙」,很久一段時間不拜訪佛陀;同卷第571經的另一位比丘則對供養障礙有所警覺,因此不繼續待著受供養。

佛陀的教誡,以及古來許多修行人的成敗,再再警惕出家人不應貪著利養。

出家人以解脫為業,因此不賺錢、不蓄財;在家人則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賺錢謀生,那麼佛陀對於在家人理財的教導如何呢?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前的導讀:「在家居士的理財觀念」

  • 都是苦行,不同的動機導致不同的果報

提婆達兜因為貪求利養,野心越來越大,最終造五逆重罪的惡行,和前幾經大迦葉尊者終身不求利養、堅持頭陀行,成為鮮明的對比。

另一方面,提婆達兜為了破僧,自行創立「提婆五法」以展現苦行的表相,作為比佛陀要求僧眾的戒律更為嚴格的戒律,目的是要破佛教僧團,並讓俗人覺得提婆達兜的僧團更厲害,以謀取利養。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行也超過佛陀對一般僧眾的要求,但大迦葉尊者的目的是為了捨棄貪著,以幫助修行。

表相上都是苦行,但在發心迥異之下,修行的成果自然大相逕庭。

(八)

[讀經拾得]

本經表明正見(包含「有善惡業報」)的重要性,有正見而能避免犯下地獄惡業。

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一)

[讀經拾得]

跋耆國的滿呼國王用盛大的美味佳肴供養修羅陀比丘,修羅陀比丘卻因為這些供養而墮落;與跋耆國敵對的摩竭提國的阿闍世王,也用盛大的美味佳肴供養提婆達兜,提婆達兜卻因為這些供養而墮落。另一方面,這些施主們也供養了許多聖僧,這些聖僧因此精進修行而證阿羅漢。

是否能成道,修行在個人,而不是由護法施主(對立的施主,都造就了聖者以及惡人)、法脈傳承(提婆達兜和修羅陀比丘都是佛陀弟子)、身世血統(提婆達兜是佛陀的堂弟、阿難的哥哥)等外在因素所能斷定。

(二)~(三)

[讀經拾得]

  • 譯得較通順的對應經典

本經翻譯得較不通順,建議同學們可閱讀對應經典:《中阿含經》卷六十〈例品 4〉第216經愛生經,邏輯較為容易理解。

綜合《中阿含經》及本經的描述,有位長者的兒子死了,這位長者不肯面對現實,發了瘋一直要找他兒子……找到佛陀那邊,佛陀跟他說由愛故生憂,這是自然的。長者聽不進去,認為由愛故生樂才對。

這位長者不僅掉頭而去,還在城內到處和人說,讓全城的人都議論紛紛,為何釋迦牟尼佛說這種沒有常識的話?傳到了波斯匿王耳裡,他就找信佛的王妃末利(摩利)夫人問問。……

末利夫人於是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兒子?兒子哪天過世了,波斯匿王會不會傷心?

當然會。

末利夫人接著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妃子、愛不愛國土人民?當然愛。哪天這些消逝時,波斯匿王不會傷心嗎?

於是波斯匿王終於聽懂了,覺得佛陀說得有道理。末利夫人作結道:「恩愛別離,皆有此苦」,她對波斯匿王生活化的說法,後來也被佛陀所認可。

  • 恩愛別離苦的實例
  • 佛陀舉了兩個例子:
    1. 死了子、母、父、兄弟姊妹的人會感到苦,這些是血緣關係(自己無法選擇)的恩愛別離;
    2. 娶了漂亮的老婆而配不上,導致自殺殺人的恩愛別離。娶誰作老婆是自己選擇的,但仍然可能樂極生悲,也是由愛生恨的例子。
  • 摩利夫人則以波斯匿王和所愛的兒子、配偶、人民別離會生苦,舉生活上的例子,讓波斯匿王更容易理解。


  • 由愛故生憂

本經顯示在享樂時即已造了苦因。這個概念更深入的闡釋,可見《雜阿含經》關於當下的緣起的經文。【待舉例卷數或經數。】

  • 最愛的是誰?

讀完本經,我們自己也可想想:

自己最愛、最珍視的是什麼?

自己最愛的人事物,能永存嗎?

如果遲早會失去,就得要有能放得下的氣度,否則世間遲早會逼我們不得不放下。

若連最愛的人事物都能放下,其他的事物又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那麼,打坐時的妄念,又為什麼不能放下?

(四)

[讀經拾得]

本經中舍利弗尊者教長者如何「身苦而心不苦」的方法,是極為簡化的修行次第,包含:

  1. 親近善士(也包含聽聞正法)。
  2. 持戒。
  3. 修無我而不執著。

待整理: c.f. 《雜阿含經》卷5第107經「讀經拾得」中生病時的修法。

(五)

[讀經拾得]

  • 煩惱的脈絡

人生在世有林林總總的煩惱,這些煩惱有多少種呢?

經中常提到三毒、五蓋、本經中則提出二十一心結。是怎麼將煩惱區分為這麼多種呢?

其實這些數字並不神秘,而有其背後的脈絡可循:

佛陀表示所有煩惱都是由無明(無智)而來,由於無明而執著於自我,因此有種種的煩惱,若能覺悟就沒煩惱了。

若要再分類,凡夫因為無明、沒有智慧(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於我所喜愛的,就起;我所喜愛的得不到、有違逆我的,就生。就這樣區分出貪、瞋、癡這「三毒」。

除此之外,經中對煩惱也有更多種類的列舉,像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五蓋」,是要在禪坐時訓練去除的。五蓋是怎麼數出來的呢?

就感官接觸外境時的應對來看,追逐為貪欲蓋,排斥為瞋恚蓋。就自心狀態的高低來看,沉悶怠惰是睡眠蓋,浮動不安是掉悔蓋。自心猶豫不明則是蓋。如下圖所示:

本經則進一步細分出二十一心結,其脈絡如下圖所示:

(以上各心結間的關係,有的見仁見智,在不同的部派分類略有不同。)

在更高的層次,甚至連善心都要能超越,《大日經》中即羅列一百六十種須要超越才能解脫的心。

從一念無明,到三毒、五蓋、二十一心結、百六十相續心,這些列舉或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像本經相當的南傳經文就列出十六個心結(南傳稱作「隨雜染」),而不是二十一個。

無論列舉或區分為多少種的煩惱,都是為了讓我們訓練自己由粗至細能一一認出、如實知每個當下心的狀態,進而解脫煩惱。

  • 二十一心結的另譯

本經提到的二十一心結,在不同的譯本中翻譯不同,列舉的項目也不太相同,整理如下表:

經典 名稱 內涵
《增壹阿含經》13.5 二十一心結 瞋、恚害、睡眠、調戲、疑、怒、忌、惱、嫉、憎、無慚、無愧、幻、姦、偽、諍、憍、慢,妬、增上慢、貪
中部7經/衣服經(根本法門品) 心的隨雜染 貪婪、邪貪;惡意;憤怒;怨恨;藏惡;欺瞞;嫉妒;慳吝;偽詐;狡猾;頑固;激情;慢;極慢;憍慢;放逸
《中阿含經》穢品第93經水淨梵志經 二十一心穢 邪見、非法欲、惡貪、邪法、貪、恚、睡眠、調悔、疑惑、瞋纏、不語結(覆藏罪)、慳、嫉、欺誑、諛諂、無慙、無愧、慢、大慢、憍慠、放逸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二十一意著結 邪見意著、非法欲、欺世間、邪法、貪、瞋恚、懈怠睡眠、調戲、無恥、疑、瞋恨恚、慳、嫉、不捨、諛諂、幻、無羞、無恥、妬嫉、增上妬嫉、放逸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9:「何謂非法欲染?若母師妻等作欲染行,是名非法欲染。」(大正28,651a5-6)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9:「云何惡貪?謂於他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惡貪。」(大正26,497a13-15)。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9:「何謂惡貪?若於他物財賂、妻子等,欲令我有貪欲染貪著,是名惡貪。」(大正28,651a3-5)。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9:「何謂貪?若於自物財賂妻子等,貪欲染貪著,是名貪。」(大正28,651 a2-3)。

  • 本經中的修行次第

本經提到了一個極為簡化的修行次第:

四念處的心念處 → 四念處的法念處(去除二十一心結) → 四無量心 → 四不壞淨 → 三明。

本經並非細說修行次第的經文,而著重在以佛法的合理對比外道的無智,因此這個次第只是一個例子,並非唯一的標準。

  • 心念處的修習

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即覺知當下的心念是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等等狀態,客觀地覺知心念的變化。熟練後,可以擴展到覺知心的更多種類狀態,例如本經提到的二十一心結。自己從日常生活中主觀地、涉入地生起各種心,改為客觀地覺察各種心,看著心念的起滅,而能漸漸地不被念頭帶著走,乃至覺察心念無常的本質。

(六)

[讀經拾得]

帝釋天詢問施誰能得到最大的果報?

佛陀回答他,施聖眾可得到最大的果報。

本經及下一經都是由天帝釋請法,讓佛弟子知道如何能離苦得樂。另外,《雜阿含經》卷四十及四十六有「帝釋相應」的內容,有更多天帝釋相關的記載及問答。

(七)

[讀經拾得]

  • 空了病苦

須菩提尊者是解空第一,本經記載他在某個程度上也能將病苦給空了。

須菩提尊者是如何能將病苦給空了?

本經記載他打坐後觀察六入處苦從何來,而得以將痛苦給去除。

經中說「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可見善於解空者,更能了解因緣的關係,也能適切地對治。

  • 因緣法

有同學提問:「『法法相亂』和『法法自息』,是否會矛盾呢?」

「法法自息」講得是因緣觀所說事物會因緣生就會因緣滅,因此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

「法法相亂」講得是事物彼此會由因緣而互相影響,也是因緣觀。

佛教的因緣觀是說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緣而生,其形成的條件消失了,自然也就因緣而滅。因緣組成的事物所造就的事物,也仍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因此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乃至自我。

因此這全句「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其實都是在講因緣觀,沒有矛盾。

  •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本經說「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CBETA, T08, no. 235, p. 750, b7) 相通。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一)~(二)

[讀經拾得]

  • 往生善道,不往生惡道的條件

如這幾品的經文所說,每一項善業都能讓人往生善道。然而,事實上每一項善業也都不是保證下一世絕不下惡道,因為還有其他善惡業參雜,無數的善惡業成熟的時間不同,導致人一生的境遇喜樂摻雜,世世輪迴六道。

經中許多說咒願功德的文字也是如此,修法而心意純正會有善報,但若修法後繼續造惡業,仍會有惡報。不能以為有經文說修法有善報,而在修法後什麼都不怕,繼續造惡業,那麼善惡還是各自有報,若習於惡業,仍會入惡道。

依據經中一貫的說法,證得初果才能確保絕不入惡道。

  • 不殺生的果報

過去有一貧人遇到一名患頭痛的比丘,於心不忍拿呵梨勒果布施給他希望能給他幫助。後來該名比丘因此而病癒,貧人也因施藥的因緣,在佛世時成為以壽命極長聞名的婆拘羅(薄拘羅)比丘。對照到經中「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可知,不殺生的積極作為是護生。

(三)~(四)

[讀經拾得]

不偷盜的積極作為是「廣行布施」。

(五)~(六)

[讀經拾得]

  • 有同學提問:「五戒是不邪淫,出家戒才是不淫,但本經有時說不邪淫、有時說不淫。文字上好像有點混亂?」

淫欲越輕越好,淫欲越輕則禪定越易成就。本經的聽法眾是比丘,但五戒主要是為在家居士所說,因此將「不邪淫」與「不淫」混著說也是自然。

  • 不邪淫的積極作為是梵行(本經稱為「貞潔不婬」),在家居士來說則可以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

(七)~(八)

[讀經拾得]

  • 基於真實語的祝福

依據佛經記載,聖者因為絕不妄語,其「真實語」的祝福能夠特別有效。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 38〉第6經記載,鴦掘魔羅尊者證阿羅漢後,有次看到一位婦女難產,起了悲憫心,請問佛陀如何幫她。佛陀則教他在婦人前說:「我從賢聖生已來,未曾殺生。」藉由這極為誠懇真實的話,迴向這對母子平安無事。鴦掘魔羅尊者照著做,果然母子均安。

另外《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1經記載,有次毘舍離城鬼神作亂大鬧瘟疫,城中居民請佛陀來幫助他們。佛陀抵達後說了如下的偈語: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四足亦復然,行道亦吉祥,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無有觸嬈者,持此至誠語,使毘舍無他。」

當說完時,城中的惡鬼神就散去了,不再入毘舍離城,因惡鬼神作亂而得到瘟疫的人也就好了起來。

這是因為佛陀不妄語所獲功德的好例子。

(九)

[讀經拾得]

  • 飲酒的果報:居士篇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解釋《十誦律》的論)提到,迦葉佛時有一位持戒清淨的居士,有天回家因為口太渴,誤將酒當水喝了。一喝下去,酒性發作想吃肉,便到鄰居家偷了雞殺了吃下;鄰居的太太不見了雞,便來問他,他見鄰居太太很美,竟侵犯她;事後他被扭上公堂,又支吾其詞,不肯招認。這便是因飲酒而導致其它四戒俱犯的案例。

  • 飲酒的果報:比丘篇

《十誦律》卷十七記載因有四禪定力而得以神力降伏毒龍聞名的莎伽陀比丘,有次在乞食時誤受信徒以看似像水的酒供養,一喝下肚在歸途中醉倒了。佛陀見了,便問弟子們說:「莎伽陀之前能降伏毒龍,現在還能折伏一隻癩蛤蟆嗎?」因此制定不飲酒戒。

(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有無品第十五

(一)~(二)

[讀經拾得]

本經經文簡略,分類乍看之下可能也較不合邏輯,可參考其它較完整的經文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七、《長阿含21經》等對外道六十二見的說明。

(三)

[讀經拾得]

施施有兩種,法施和財施,其中又以法施為上。

(四)~(六)

[讀經拾得]

可對照 麥克阿瑟祈禱文:智者分辨能做的、不能做的,再花心力在能做的上面。

(七)

[讀經拾得]

本經說因為佛陀有智慧以及滅盡這兩個德性,所以應該禮佛。

對比《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 3〉第1經中念佛的功德當中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智慧、滅盡」相當於五分法身中的慧、解脫這兩項。本品收錄的都是「二法」,因此只舉例佛的功德當中的兩個也是合理的。

(八)~(一〇)

[讀經拾得]

  • 《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晡利多品 3〉第211經大拘絺羅經:「二因二緣而生正見。云何為二?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CBETA, T01, no. 26, p. 791, a1-2)
  • 《長阿含經》卷八第9經眾集經:「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CBETA, T01, no. 1, p. 50, a2-3)

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一)

[讀經拾得]

  • 不要輕信無形界

本經記載了一位「魔行天子」散佈關於難陀尊者的假消息,在空中發聲宣佈難陀尊者要還俗了,這種天現的神蹟還驚動了波斯匿王,親自去問難陀尊者是不是真要還俗了?

其實難陀尊者此時已證阿羅漢,根本不為所動,並乘機給波斯匿王上了一堂課。魔行天子之後仍在空中發聲試圖說服難陀尊者還俗,難陀尊者知道這是魔天在作怪,就回了一偈,勸魔天別耍笨了。

經上常提到有天人幫助修行人,但也提到有魔天或鬼神會迷惑人們,因此不宜輕易相信無形界,例如鬼、神、甚至天人所說。

有志證得佛智的人,自然要以經典為依歸。

  • 難陀修行的成就

難陀修行的成就如何?《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75經:「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CBETA, T02, no. 99, p. 73, a26-29)

此句中的每一個項目,該經中都有更詳細的說明。

  • 本文脈絡與校勘,以「觀察欲望的災患能朝向涅槃」為觀察主題(暫以大正藏版本為主)

本經中,魔行天子散播謠言讓波斯匿王誤會難陀比丘還俗,實際上佛陀已認證難陀證得阿羅漢, 波斯匿王當面跟難陀求證,難陀說明如何才能證得涅槃,於是有了以下對話;

本經一開始讀我覺得有點怪怪的,我嘗試由[此事不然⇒此事[不然 or 必然]⇒此則有處⇒此事必然]的轉折詞來解析: 原經文摘錄如下:

...(略)... 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涅槃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 骨猶如鎖...猶蜜塗刀...,觀此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無明流者,[此事不然]。 以不度...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

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涅槃樂,[此事[不然 or 必然]]。 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悉觀了知,[此則有處]。 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無明流,[此事必然]。 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漢...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略)

個人嘗試白話簡略語意解讀:

(二)

[讀經拾得]

「涅槃」是音譯,義譯是滅、寂滅、滅度。「有餘涅槃」是有殘餘東西的寂滅,「無餘涅槃」是沒有殘餘東西的寂滅。

本經中說的「斷五下分結」是三果聖者的定義,是斷了:

  1. 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
  2.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3.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
  4. 貪欲、
  5. 瞋恚。

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阿那含聖者,因為斷盡了任何跟欲界的牽連,永不還生於人世間,所以又稱「不還果」,原則上是往生於淨居天(又稱為不還天)然後於淨居天證阿羅漢果。因為所有來人間的業報已寂滅,但還有殘餘在淨居天的天身,在本經中形容為「有餘涅槃」。

至於證得阿羅漢的聖者,證得徹底的解脫,完全沒有煩惱了,因此是「什麼都沒有殘餘的涅槃」,即「無餘涅槃」。

可注意的是,「有餘涅槃」通常是作另一種用法,指阿羅漢聖者還沒有滅度前在人間行走:由於還有「身體」,因此稱滅度前的阿羅漢聖者是「有餘涅槃」,是證涅槃,能解脫而且也有解脫智慧了,但還有身體即「有殘餘東西」的涅槃。

因此「有餘涅槃」在本經中不算專有名詞,而是用「有餘」(有殘餘東西)作形容詞。後來佛經的翻譯名詞統一後,則會以「有餘依」形容阿那含聖者,「有餘涅槃」形容入滅前的阿羅漢。

(三)~(四)

[讀經拾得]

想是指心中取像,眼見色,隨起色想,似乎是必然,如何做到眼見色,不起色想?

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眼見色,相當於光子投射到視網膜,在視網膜上只有光點的資訊,這些資訊傳遞到視覺皮層,才產生了對於色彩、形狀、深度、物體等等的認知,這樣的認知,經文稱之為起色想,而這些認知是經由我們經由不斷地觀察學習並據此調整視覺皮質的神經連結建構而來的,因為神經連結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我們藉由修行,調整神經連結,便能夠做到,眼見色,不起色想,單純地觀察到世界的本質,而不貪愛染著於其中而生煩惱。

(五)~(八)

[讀經拾得]

經文中,忍力與思惟力撐過六年苦行與降伏魔王。個人解讀:有毅力超越單純的苦行,又能以思惟力捨下苦行,進而忍力與思惟力共同的運作而降伏魔王。

忍力可成就戒、定,思惟力可成就慧,因此有忍力及思惟力能成就戒、定、慧三增上學。

(九)

[讀經拾得]

  • 為依何等禪?

本經一開始天人讚嘆阿那律尊者「為依何等禪」,雖然在本經中沒有進一步說明,其實即為《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26經所說不隨五蓋、不依一切相的「真實禪」,詳細的義理可參見該經。該經中也說修習真實禪的人會被:「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 護法天人

本經提到的「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是天人中較常和佛弟子互動的列舉,其中

二十八宿

  1. 天帝釋:欲界中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護持佛法不遺餘力。
  2. 梵天:色界初禪天(包括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天主,在佛陀成道時請佛說法。
  3. 四天王:欲界中四天王天的天王,是和人間最近的一天,較常和人間互動,也是佛教的護法。
  4. 二十八大鬼神王:以二十八星宿為名的大鬼神王。二十八星宿是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二十八個位置的星座。以空間來看,可分為東西南北四方各有七位;以時間來看,則農曆每月二十八天一日一位。十二藥叉大將中有七位即這二十八大鬼神王中的七位代表。
  • 肉眼見不到天人

由本經可知沒有天眼的人見不到天人,但像本經中的梵志能聞到香味,可能為乾闥婆的香氣。乾闥婆義譯「香神」,是天龍八部之一,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雜阿含經》中則提到一般人也可能在黑夜(日出前)見到天人聚集處的光明。

  • 為什麼「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這裡可能是譬喻,表示梵天也見不到自己所執著的「隨雜染」(巴利文 upakkilesā,另譯為上煩惱、穢),要有無上智慧才能見到微細的煩惱。

  • 千眼

佛經中以千眼比喻超凡的明察秋毫能力,像本經中說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6經則記載天帝釋:「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CBETA, T02, no. 99, p. 291, a15-17) 觀世音菩薩除了千眼外還有千手,以千眼照見、以千手護持佛法及眾生。

(一〇)

[讀經拾得]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守好戒能夠漸漸滿足信、進、念、定、慧等善根。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一)

[讀經拾得]

  • 安般念的次第
  1. 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覺知呼吸的長短。這是在不刻意控制呼吸的前提下觀察呼吸,例如通常在剛開始打坐時呼吸較短,之後漸漸變得較長。
  2.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覺知呼吸的冷暖。這個步驟在其他經典中沒有提到,也較不易觀察,是選項而非必要的步驟。
  3.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覺知呼吸的開始、中間、結束,漸漸擴展到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甚至呼吸散布到全身的過程。第一個步驟中覺知呼吸的長短,可說已覺知了呼吸的開始及結束,在此階段隨著呼吸自然的緩慢深長,覺知得更完整,在開始及結束的中間也覺知到。
  4.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覺知呼吸的有無。在呼吸越來越緩慢深長、心念越來越純淨後,呼吸可緩慢到似有似無,甚至最後自然暫停。
  5.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覺知身(呼吸)與心的交互影響,例如緩慢深長的呼吸會造成輕安的樂受,這樂受是否有造成貪著的心,或沒有造成貪著的心。這也是「四念處」中由粗至細,由身念住漸次進展到受念住、心念住的過程。文字上,另一種解法是將「心」解為心臟,表示覺知氣息經由肺循環交換氧氣後,藉由心臟的體循環將氧氣帶至全身或二氧化碳帶出全身,但若照這種解法,則應屬於「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步驟的一部分。

經由安般念的修習,而能漸次證得初禪至四禪,「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甚至進而引發神通、證得解脫。

修行安般念初步的重點在於訓練專注,並非一定要觀察到呼吸的什麼現象,因此詳細的步驟並非一成不變,各經論中記載自然也會略有不同。

關於修習安般念步驟更詳細說明的經文,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尤其是第803經

  • 羅雲尊者能持禁戒

羅雲尊者十幾歲就出家,是佛教僧團中第一位沙彌。小朋友自然調皮搗蛋,羅雲沙彌也不例外,常說謊作弄別人。於是佛陀為他開示說謊的壞處,詳見《中阿含經》卷3〈2 業相應品〉第14經羅云經、《法句譬喻經》等經律所載。

在精進修行後,調皮犯戒的羅雲沙彌成為本經中佛陀稱讚能持禁戒第一的尊者,可見修行的成效。

  • 本經相當的南傳經文在提到四無量心的修習前,多了一段,提到可一一觀察自身的地、水、火、風、空和外界相同,進而體會地、水、火、風、空都是無我的,而不執著、不起貪心;由於不執著,因此對於不合意的地、水、火、風、空也不會起瞋心。

增壹阿含經卷第八

(二)~(七)

[讀經拾得]

(八)~(九)

[讀經拾得]

  • 褒己貶他

惡知識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詆毀他人。舉例來說,自己身世好、別人身世差;自己精進持戒、別人不精進持戒;自己成就定境、別人心意散亂;自己很有智慧、別人沒有智慧;自己衣食無缺、別人生活困苦。

善知識沒有自我的執著,不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也不會去詆毀他人。這樣也才能當別人的善知識。

在現象來說,善知識也明白自己精進持戒、成就定慧,但更清楚了解戒、定、慧是由因緣而生,是由行八正道而得的善果,只是因緣法則的呈現,而沒有該執著的自我,否則因執著自我而詆毀他人則是會導致惡果的惡行了。

  • 如何辨別善知識?

佛陀常教導弟子如何辨別善知識,最常見的是以觀察對方的「戒」作為開始: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24經表示應當依據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這五個條件,找到該親近奉事的比丘。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教導我們要觀察對方的戒行,觀察他是否清淨;看他遭遇苦難時的反應;並和他交談以知他的智慧。這些都要在長時間、用心、以智慧觀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膚淺的表相。

也可說是觀察對方是否相應於戒、定、慧,是否沒有貪、瞋、癡。

《中阿含經》卷36〈梵志品2〉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則列出十個條件:修習禁戒、廣學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於燕坐、知足、常行於念、常行精進、修行智慧、諸漏已盡。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0經則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澁行」),才應奉事。

本經及《中阿含經》卷二十一〈長壽王品2〉第85經真人經則進一步表示:如果因為我出身高、我持戒、我成就禪定、我有智慧、我得到好的供養,而「自貴賤他」,就不是善知識的作為。

這也呼應最前面佛陀說的「慚、愧」的條件,善知識不會自我抬舉,而是修證無我。

至於神通感應、道場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師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條件之內。

(一〇)

[讀經拾得]

釋迦族人想要騙世典婆羅門去受佛教化,所以先跟他提佛陀及周利槃特尊者很有名,又跟他說這兩位對他應該是小菜一碟,很容易辯贏,如果辯贏的話他們就會供養世典婆羅門,贈與千金。

世典婆羅門認為沒有這麼便宜的事,當中恐怕有詐,因此拒絕了這提議。

後來世典婆羅門在路上遇到周利槃特尊者而跟他交談。周利槃特尊者在掃地悟道前極為愚鈍,算是沒讀過書,雖然悟道後突然思路清晰,畢竟沒受過多少教育,說話的文字不甚講究。世典婆羅門一和周利槃特尊者說話,就知道這個人沒文化,所以玩文字遊戲,想在文字上辯贏他。

周利槃特尊者此時想要以神通教化世典婆羅門,但世典婆羅門毫不在意,認為要能在義理上辯贏他的人才是值得師法的對象。

舍利弗尊者此時知道了,就以神足通變化出周利槃特尊者的身形而代打,以文字遊戲贏過世典婆羅門的文字遊戲,並引導他到佛法的義理,甚至點出佛法的因緣論。

世典婆羅門的善根相當深厚,一聽到因緣論,就得法眼淨了。

(一一)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九

(一)

[讀經拾得]

  • 經中對於慚、愧的具體定義: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79經:「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 慚愧與不悔

有同學提出:「『慚愧』跟『持戒不悔』表面上看起來是否違背?」其實不違背:慚愧可心意柔軟,避免犯下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懺悔可減輕過去業力的影響;持戒即不造新業,自然不悔。

= = = = = = =

(以下待整理)

讀經班同學問到,怎麼樣調整習性?很多時候,並非沒有慚愧心,然而仍舊再犯。

這就是輪迴,養成習慣通常花了許多年,自然很難短期內就改掉習慣。

瞭解習慣養成的原理,有助於設法找出壞習慣形成的原因,深入探討根本原因,從根源著手來設法戒除壞習慣 (身、口、意惡行)。

習慣養成的原理:

根據 Charles Duhigg 的研究,習慣的養成是由三個元素所組成:

1. 提示

提示是啟動某個自動行為的觸發因子。

觸發習慣的提示有 5 種類型: 一天當中的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某種情緒、出現某位特定人士、某個慣性行為。

2. 例行程序

例行程序指的是行為本身。

3. 獎勵

大腦會隨著獎勵釋放出多巴胺 (dopamine),令人感到幸福。

越常觸發這些神經迴路,它所連結的提示、例行程序和獎勵的迴路就越強,因而更加鞏固你的習慣。

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原理,來養成好習慣 (身、口、意善行)。

(二)

[讀經拾得]

小氣鬼求得財物後永遠自己收藏,好心人求得財物後時常分享。佛陀鼓勵大家作後者,不作前者。

(三)

[讀經拾得]

前一經佛陀教導在家人得財物後要分享,本經佛陀則教導出家人應關注法施,而不關注財施。

本經中佛說:「勿學財施」,是指出家人不應關注布施財物給他人,還是不應貪圖他人布施財物給自己?

相當的《中阿含經》及南傳經文作後者解,而前者也說得通,因為出家人不積蓄飲食、財物,若要行財施則得向在家人募捐,可能變質為要在家人先布施財物給自己,因此出家人用心於財施的意義不大。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769689403204898/

(四)

[讀經拾得]

(五)~(七)

[讀經拾得]

(八)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將大愛道比丘尼將對佛陀永生的願望,轉化為對於精進修行的重視。這和《佛遺教經》:「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CBETA, T12, no. 389, p. 1112, b10-12) 呼應。

本經中佛陀表示不應希望佛陀永生不死,和《長阿含經》及《相應部尼柯耶》51.10經記載佛滅度前三個月,阿難被魔障蔽而沒有請佛住世一劫,似乎有所抵觸,其實住世一劫畢竟不是長生不死,而且本經的重點還是在於精進修行更為重要。

(九)~(一〇)

[讀經拾得]

本品仍是在《增壹阿含經》的「二」字頭的部份,各經重點為:

  1. 二妙法:慚、愧。
  2. 二人無厭足:得財物藏舉、喜與人。
  3. 二施:法施、食施。
  4. 轉食施為法施。
  5. 轉瞋、害為不瞋、不害。
  6. 轉犯戒為持戒。
  7. 轉貪愛為解脫。
  8. 轉對佛陀生身的敬仰為對法身的重視。
  9. 二人不毀謗: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
  10. 二人獲福:應稱譽便稱譽,不應稱譽亦不稱譽。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一)

[讀經拾得]

Heawen Chou:

佛陀經歷了多劫菩薩道成佛,目的就是度化眾生,為什麼成道後卻生起放棄度化眾生的想法?

先不論這是不是故事,若依經典來談,我想到的是會不會因為阿羅漢是所作已辦,所以世尊成佛時,等於也證阿羅漢,因此不會刻意生起要去做什麼的心,只是隨緣應機而行?

David Chiou:

從經典中整體來看,佛陀及阿羅漢說法,一般都是有人請法或是有適當的因緣,而佛陀即隨緣回應。本經中的梵天也算是一種因緣,不過我想若是路人甲請法,佛陀也是會說法的 :-)

我蠻認同 Heawen Chou 所說的。經中提到滅受想定(滅盡定)出定時,不是像其他的定境是有「我」想出定,而是以先前所作的方便而出定:

《雜阿含經》卷21:「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CBETA, T02, no. 99, p. 150, b22-24)

我覺得這個「梵天勸請」也是佛陀過去已作好的方便,或是已作方便心的一種具像化 :-)

很多人剛學佛時都曾經幻想可以打坐一入定就不動了,一坐太久的話,可能得先安排家人敲引磬叫醒。功力這麼高的話,是得安排人來叫醒。可惜這個幻想很快就破滅了 :D

另外,以前 Heawen Chou 和我也算過各天界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在較高級的天界來看,人間很快就又出了一尊佛,因此現今的梵天大概已經很習慣看到佛就來勸請一下,成了一種習慣? :D 那麼 Yap Pak Choong 提到的講師所說的諸佛的傳統,就蠻可行的,並不見得每次都換個梵天福至心靈剛好來勸請,而是有位梵天有這種習慣。

Heawen Chou:

大梵天的壽命是一中劫。而一大劫是成住壞空四中劫。賢劫有千佛出世,若都是在住劫這一個中劫,則大梵天就有機會看到千佛出世了。

用人類的時間來換算,一生百歲看到千佛,等於平均一年可以看到十位佛陀出世,所以大梵天一個多月下來勸請,似乎真的蠻可行的。

Murphy Chen:

本經說明世尊得道後,原本認為悟得之法甚深難解,因此沒有必要說法。梵天知道世尊的心念後,勸請世尊說法。因此世尊才決定要說法。

反思:

梵天的智慧難道高於世尊,使得世尊原本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聽了梵天的勸請之後,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決定開始說法?

比較合理的情況是世尊原本就有慈悲心,也瞭解人類的根器,在得道後,原本就會為眾生說法,並不需要等待梵天的勸請。

經文提到梵天的勸請,可能是為了契合當時的宗教信仰,以收納信仰梵天的信徒。

(二)~(三)

[讀經拾得]

佛陀曾為天帝釋講解愛盡解脫的意義: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滅沒有實體,無所有而不造作。例如如實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無常、都歸於空,因此對這些無常的變化也不起想、無恐怖,而得解脫。

之後大目揵連尊者想要考天帝釋對佛陀之前所說愛盡解脫的理解,然而天帝釋忙於俗事,已忘了,因此大目揵連尊者用足趾觸地震動天宮,以警醒天帝釋。

天界太樂而難以修行,地獄太苦而難以修行,因此諸佛都出於人間,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3經所述:「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2-5)

這次的事件在不同的經中有記載,例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88經相當於本經的前半段,記載佛陀回答天帝釋什麼是愛盡解脫,《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5經則相當於本經的後半段,記載大目揵連尊者上三十三天考天帝釋,乃至尊者以足趾觸地震動天宮,警醒天帝釋。

本經中解說:「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呼應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四)~(八)

[讀經拾得]

本經的問答發生時,佛陀已涅槃了,但經中一開始卻說「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佛世時經典是由僧人一一背誦,事件發生的詳細地點有時即會遺忘或錯置,有這種狀況時,因為不影響法義,背誦者被允許以佛陀常說法的地點來補上,以免經典沒頭沒尾。這也是為何不同傳承的同本經典,在事件地點的記錄上不時有所出入。

(九)

[讀經拾得]

迦遮延尊者指出「不貪淫作惡」才是真正的資深。

此時佛陀已滅度了,然而迦遮延尊者仍指出是皈依佛而不是他個人。在佛教中,授皈依的師父是作證,佛弟子所皈依的是佛陀及廣大的聖眾。

(一〇)~(一一)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一)

[讀經拾得]

本經世尊說明,應該親近善知識 (意為好的朋友),如此能夠增益:

  1. 對佛法的信心 (信) - 佛法: 因果定律、因緣生滅、人事物的本質為無常、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主體能夠隨心所欲控制一切、修習止觀能逐步斷除煩惱。
  2. 清淨的行為 (戒)
  3. 聽聞法 (聞)
  4. 佈施 (施)
  5. 智慧 (慧)

應該避免親近惡知識 (意為壞的朋友),因為如此會減損:

  1. 對佛法的信心 (信)
  2. 清淨的行為 (戒)
  3. 聽聞法 (聞)
  4. 佈施 (施)
  5. 智慧 (慧)

思考:

本經也說明了善知識及惡知識的定義。

如果能夠使對方增益信、戒、聞、施、慧,則為善知識。

如果使對方減損信、戒、聞、施、慧,則為惡知識。

可自我檢視:

  • 我是他人的善知識還是惡知識呢?
  • 我想要成為善知識嗎?
  • 我應該要如何成為善知識呢?

(二)~(七)

[讀經拾得]

經上常說修行的次第是「由戒生定」,為何本經說「得休息止,則戒律成就」?

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持戒則修定才不會走偏,有修定則禪定之樂能讓人樂於修行、不樂於犯戒,達成止則戒持得更為自然,而能戒律成就。

另一方面,戒的意義在於避免做出導致引發煩惱或苦的「言語」或「行為」,而導致引發煩惱或苦的言語或行為是由「心」而起,若能讓心專注於一境而不動,便能夠避免做出導致引發煩惱或苦的言語或行為。

(八)

[讀經拾得]

念佛或六念(佛、法、僧、戒、施、天)的其中任一、甚至佛像的設置,都能讓人「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時,仍能「恒當恭敬,發歡喜心」。

(九)

[讀經拾得]

本經也讓我們知道該如何應材施教,無信的人不適合說信法,慳貪的人不適合說施法。

相對地,若無信但無貪,可說施;若慳貪但有信,可說信。

有同學問:「要怎麼知道別人無信、慳貪呢?」可以觀察應對時的反應而略知一、二。

(一〇)~(一二)

[讀經拾得]

本經仍在《增壹阿含經》「二法」的部分,是哪二法?可能為煩惱、智慧這二法,即經文中說「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經中佛陀的示現也提醒我們,每個人最適合契入佛法的機緣不一定相同,不應以片面觀感即認定他人無法修行。

(一三)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一)~(二)

[讀經拾得]

施為福業,能對治貪欲;平等為福業,除了貪欲外也能對治瞋恚;思惟為福業,能夠對治愚癡。

作這三福,能伏三毒,自然有善報。

Also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802402589933579/

(三)

[讀經拾得]

人類成胎的因緣,也可參考《佛說胞胎經》。

(四)~(九)

[讀經拾得]

  • 本經以通俗的例子說明五欲及五陰的味、患、離。《雜阿含經》卷二第41、42、58等經則有定義味、患、離:「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CBETA, T02, no. 99, p. 14, c21-23) 《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99經苦陰經 (CBETA, T01, no. 26, p. 585, c17-p. 586, a28) 也有舉出色及受的味、患、離的實例。
  • 色、受、想、行、識之「味」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味:漂亮的東西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受味:舒服的感受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想味:取相清晰,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行味:造作而成功,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識味:正確的識別,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什麼是愛著於「識味」?以打坐時來舉例,明明是要練習專注在打坐的方法上、放下其它一切,但是腦袋一直轉、停不下來,也算是因為染著於識,無法放下。

  • 色、受、想、行、識之「患」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患:漂亮的東西會毀壞。
  受患:舒服的感受會消逝。
  想患:取相不一定清晰。
  行患:造作可能失敗。
  識患:識別可能錯誤。
  • 色、受、想、行、識之「離」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離:見美不貪著,見醜不嫌惡。
  受離:受苦不生瞋,受樂不忘形。
  想離:心中不管浮現什麼相,都不貪著。
  行離:自己的意志是否能貫徹、都不起煩惱。
  識離:不管識別正確或錯誤,都不執著。

在禪修中觀照的實例,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八第198209經的「讀經拾得」。

(一〇)

[讀經拾得]

人們常以為身體是我,身體的延續則是生命,為了維生,人們也努力賺取錢財。

本經指出身體、生命、錢財三者都是無常的,都不牢靠。

如何用不牢靠的東西,求得牢靠的東西呢?

可以不牢靠的身體來禮拜,以不牢靠的生命來持戒,以不牢靠的錢財來布施。這三者也就是「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的前三法,是信佛、學佛的開始,邁向解脫的途徑;解脫涅槃是不生不滅的,自然極為牢靠。

與《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五所說偈子相呼應:「若人知淨信,歸依佛法僧,於身及命財,常念不堅固。知不堅固已,於彼不迷惑,能於身命財,永得常堅固。」

增壹阿含經三供養品第二十

(一)~(三)

[讀經拾得]

c.f. 《雜阿含經》第468經:「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四)

[讀經拾得]

可能會有人以為本經中說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有歧視意味,其實這是對聽眾的比丘所說,女人跑去比丘僧團暴露的話,會干擾他們修行,因此「覆則妙,露則不妙」。

(五)~(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一)~(二)

[讀經拾得]

從本經或許可推論婆拘盧尊者雖然表面上不說法,但其實有深入觀察眾生根器的能力,才能對於眾生的根性給予帝釋天和佛陀所說一致的開示。

(三)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開示的內容,多了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一句:「若懈怠者,此墮邪見」,因此有同學問「懈怠為什麼會墮邪見?」

懈怠會導致生起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其中的疑蓋即會導致邪見。

(四)

[讀經拾得]

波斯匿王敬信佛法後,表示將永遠不再布施給外道,佛陀則跟他說不須要這樣,因為外道也是眾生。由此也可見佛陀等視眾生的胸襟。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2542:​2560:2569:2570:2571

(五)

[讀經拾得]

(六)~(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

(一)~(二)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眼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要如何理解?

「行」指造作,也就是「業」。「眼」等感官是過去的業力所造就的(「眼是故行,曩時所造」),凡夫因為感官而有感受(「痛」),因此而有後續的造業(「行」)。

以十二因緣的名詞來說,這「痛」(即十二因緣的「受」支)是由《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92經所說凡夫的「無明觸」而有的,聖者則是「明觸」,就沒有後續的輪迴。

這邊所說的是十二因緣中較粗略的列舉,取出其中的受→愛→行來說明,參見下圖:

(三)

[讀經拾得]

(四)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先分析了無常,再分析無我,和以下經文脈絡相通:

《雜阿含經》卷十第270經:「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五)

[讀經拾得]

  • 本經是著名的《轉法輪經》,經中記載佛陀證道之後第一次向五比丘說法的內容。
  • 四諦三轉十二行,綜合本經及對應經典的內容,表解如下:
初轉(諦智) 二轉(作智) 三轉(證智)
苦聖諦了知五受陰是苦苦諦當知苦諦已知
集聖諦了知無明、貪愛等等因緣導致苦的集起苦集當斷苦集已斷
滅聖諦了知苦的止息(涅槃)即是煩惱的永盡無餘滅諦當證滅諦已證
道聖諦了知八正道是通往解脫的正確道路道諦當修道諦已修


  • 佛也是阿羅漢

本經記載:「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佛陀是等正覺,也是阿羅漢。阿羅漢又譯為「應供」,是「如來十號」(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的第二個,而等正覺是第三個稱號。

依據經中所說,阿羅漢和佛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佛的資格(應供)之一。

《阿含經》中多次提及佛也是阿羅漢,例如:

《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4經:「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CBETA, T02, no. 99, p. 303, b10-12)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第190經:「如來阿羅呵以無取故,而得成於無上正覺。」(CBETA, T02, no. 100, p. 443, b7-8)

《起世經》卷10〈最勝品12〉:「爾時有迦葉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出現世間。」(CBETA, T01, no. 24, p. 364, a11-12)

大藏經中其餘的經典也常將如來十號的「應供」譯為「阿羅訶」(阿羅漢):

真諦、留支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讚我住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CBETA, T08, no. 237, p. 763, a16-17)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切如來、阿羅呵、三藐三勃陀,無量眾生自然解脫。何以故?以一切趣不堅牢,如幻、如陽炎。」(CBETA, T10, no. 300, p. 907, a2-4)

《大威德陀羅尼經》:「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21, no. 1341, p. 756, c23-24)

經中表示佛陀和阿羅漢的解脫沒有差別,如《中阿含經》卷三十六〈梵志品2〉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二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CBETA, T01, no. 26, p. 656, a1-3)

當然,佛並不全等於阿羅漢,畢竟佛陀長久以來修行六波羅蜜,而能在無佛世界覺悟佛法後又教導他人。佛陀和阿羅漢的差別,可見《雜阿含經》卷三第75經:「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能復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CBETA, T02, no. 99, p. 19, c3-10)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84經有更廣泛的說明,列出如來十力的殊勝,對此有主題有興趣的同學可自行參閱。

  • 為何先稱揚釋迦牟尼佛的是地神,而不是其他天界的天人?

地神為居住於地上的天眾,離人間較近,和人類的交集較多,《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第30經世記經:「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CBETA, T01, no. 1, p. 135, a27-b1) 因此佛陀成道後由地神就近知道也是自然的,然後再層層上傳至較遠的天界。這樣由地神先聽聞、再層層上傳到其他天界的敘述,在佛經中還蠻常見的。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六)

[讀經拾得]

  •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齋戒

本經闡述在家人持八關齋戒的核心法要,這也是為何在家人也能證果的基礎。

佛陀指出持「八關齋戒」的核心:一日一夜效法阿羅漢,如阿羅漢的心行而持八戒: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淫欲
  4. 不妄語
  5. 不飲酒
  6. 不非時食
  7. 不塗香、不歌舞觀聽
  8. 不坐臥高廣大床

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相當大,縱使沒有解脫也能往生殊勝的天界,或在後世得到善果。

志在解脫的同學們務必要找個齋日持八關齋戒,由持八關齋戒、善護根門的清淨,而能「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

  • 有同學提問:「在持戒開始時的懺悔,要懺悔過去的惡業,但經中提到懺悔時也包含『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未來世的事情還沒發生,又怎麼能懺悔呢?」

八關齋戒是高標準地學習阿羅漢的心行,也就是解脫的心行。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由於此世的貪、瞋、癡,造成因緣相續,才有後世的輪迴;沒有斷貪、瞋、癡的人,未來可能因貪、瞋、癡而造作惡業,因此也一併懺悔。

實務上,還是拉回當下,在這一日一夜內學習沒有貪、瞋、癡而持戒。

  • 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要怎麼真的像是阿羅漢呢?每個人都可以在實踐中思維,在本書線上的「進階辨正」也有收錄同學們的討論。

(七)

[讀經拾得]

有信而有布施者,有財而有布施物,有持梵行而有接受布施的清淨僧眾,三者都有即可供養聖眾,因此能讓人獲福無量。

(八)~(九)

[讀經拾得]

斷三結可得初果。

(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一)

[讀經拾得]

  • 人生一切的苦,總不離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而這些總歸是五陰所造成的。怎麼說呢:

宇宙一切外在、身心,都是五陰、六入組成的。當人的「六入」接「觸」到六境,就產生「受」,包括苦受(容易引起瞋心)、樂受(容易引起貪心)或不苦不樂受(容易引起癡心)。

「受」之後 → 「愛」→ 取 → 有 → 生→ 老死 →...,十二因緣的純大苦聚因此周而復始。

所以,換句話說,當我們把一切苦(苦)都研究透徹了,就會發現苦的源頭都來自於我們對於五陰、六入的貪愛(集);只要能於五陰、六入離「愛」,十二因緣的鎖鏈就會斷掉,我們就能究竟涅槃(滅);證得涅槃的方法,就是八正道(道),而證得涅槃之後,我們一切的身、語、意就會100%合乎八正道。

(melon註:以上還請大家不吝指正,謝謝。)


  • 苦與集
苦(苦的現象) 集(苦的原因)
生的痛苦 來自對?的渴愛
老的痛苦 來自對青春的渴愛?
病的痛苦 來自對健康的渴愛?
怨憎會的痛苦 來自對所愛人、事、物的渴愛
愛別離的痛苦 來自對所愛人、事、物的渴愛
求不得的痛苦 來自對幸福、順境的渴愛?
  • 對於有修行止觀的人,可以發現享受五欲雖然快樂,卻也時時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級美食為例,想要美食的當下,這個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當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痺感官的背後是「五陰熾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則是「愛別離苦」。

(二)

[讀經拾得]

  • 「四預流支」不同說法的對照
《雜阿含經》卷30第843經 本經 《增一、卷6、利養品13》第5經
(1)親近善男子 (1)親近善知識
(2)聽正法 (2)當聞法
(3)內正思惟 (3)當知法
(4)法次法向 (4)法法相明 法法成就

(三)

[讀經拾得]

  • 本經是說,如來出現於世時,會有四種未曾有的事情:

1. 執著很深的眾生,也能受法、行法。
2. 輪轉不停的眾生,也能受法、行法。
3. 驕慢的眾生,也能受法、行法。
4. 無明的眾生,也能受法、行法。

  • 如來十號(以下出自佛光大藏經)

雖稱十號,然一般皆列舉十一號,即:
(一)如來(梵 tathā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二)應供(梵 arha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梵 samyak-saj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梵 vidyā-carana-sajpanna),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六)世間解(梵 loka-vid),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七)無上士(梵 anuttara),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ārathi),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
(九)天人師(梵 śāstā deva-manusyānāj),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
(十)佛(梵 buddha),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
(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anuttara-samyak-sajbodhi):

其實就是佛的兩號:無上士(梵anuttara)-正遍知(梵samyak-sajbuddha)。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四)

[讀經拾得]

  • 擔:五盛陰
  • 持擔人:人身
  • 持擔因緣:愛著
  • 當捨離擔:能使彼受永盡無餘

(五)~(六)

[讀經拾得]

觀察心中的煩惱

覺察心念中有結、無結,是四念處中「心念處」的範疇,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連,已能如實知「身念處」、「受念處」的人,因為心足夠敏銳,可進一步覺察到比身、受更細微的心念,觀照何時有或無貪、瞋、癡等煩惱,這就是「心念處」。

本經中的第三種人是「內無結,而如實不知」,雖然目前沒有煩惱,但是並未斷除煩惱的根源,由於這種人連心中當下有沒有煩惱都不知道,渾渾噩噩且毫無警戒,日後因緣俱足時就會再生起煩惱。

例如有人不吸毒,但對毒害沒有概念,不知道毒碰不得,這也算無結而不知。這樣的缺點是或許某一天有人誘惑他吸毒,他就陷進去了。

有結人 vs 無結人:

有沒有心結 用譬喻的話就是 優劣比一比
心裡有結,自己不知道 銅器買來就髒,又放著生灰塵
心裡有結,自己能知道 銅器買來就髒,可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心裡無結,自己不知道 銅器買來很乾淨,卻放著生灰塵
心裡無結,自己能知道 銅器買來很乾淨,加上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同場加映] 外表好壞 vs 內在境界:(《雜阿含經》卷35第991經)

外表和內在 優劣比一比
犯戒,而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
犯戒,但於心解脫、慧解脫能如實知
持戒者(掉動者、瞋恨者、苦貪者),但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
持戒者(掉動者、瞋恨者、苦貪者),而於心解脫、慧解脫能如實知

(七)

[讀經拾得]

  • 修行人的優劣要看內在,不能以外表來評斷;然而若能表裡如一、兩全其美當然是最好。以下是本品第 6、7、9三經對照:
經典 內在 外表 用譬喻的話就是 優劣比一比
第 6 經 有結 修梵行、阿練若行 (外表)乾淨銅器但(內在)裡面裝了穢物 不優
無結 修梵行、城傍而行 (外表)乾淨銅器而(內在)裡面裝了美食
第 7 經 犯戒不隨正行 威儀安詳 (內在)生而(外表)似熟的水果
持戒、精進、多聞 不威儀安詳 (內在)熟而(外表)似生的水果
犯戒不隨正行 不威儀安詳 (內在)生而(外表)似生的水果
持戒、精進、多聞 威儀安詳 (內在)熟而(外表)似熟的水果 優。應當學
第 9 經 犯戒不隨正行 威儀安詳 (內在)聲醜(外表)形好的鳥
持戒、精進、多聞 不威儀安詳 (內在)聲好(外表)形醜的鳥
犯戒不隨正行 不威儀安詳 (內在)聲醜(外表)形醜的鳥
持戒、精進、多聞 威儀安詳 (內在)聲好(外表)形好的鳥 優。應當學

(八)

[讀經拾得]

  • 戒,不要視為拘束,它其實是一種隨身的保護。五欲,也不要視為及時行樂,它其實也可能是墮落的陷阱。


  • 世尊蠻常把四處遊化的「比丘」比喻為自由飛翔的「鳥」:

《雜阿含經》卷24第637:「衣鉢隨身,如鳥兩翼」。

《中阿含經》卷19〈80 迦絺那經第9〉: 阿那律尊者代佛說法:「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當復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

(九)~(一〇)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讀經拾得]

  • 本經的比喻中:
    • 雲:修行人的分類。
    • 雷:讀誦經文、修行如實知。(雷是種光電的作用,造成本質的變化。)
    • 雨:以佛法滋潤眾生、廣結善緣。(雨下在很多地方,投射在很多人的心上。)

雨及雷在四種狀態裡指稱的事項略有不同??

對應的南傳經文比喻也不太相同:

  • 雲:修行人的分類。
  • 雷:能讀法、說法。
  • 雨:實踐、體驗法義。
  • 十二部經、十二分教:

一般我們常說「三藏十二部經」,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經,也稱為十二分教。

「十二部經」是指將佛經依照表現形式、敘述形式、內容等等,做出不同的分類,而佛所說的法,有時屬於其中的一項,有時屬於兩項,或是三項。這些分類是在經典結集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有作「三分教」(這是最原始的分法:契經、祇夜、記別)、「九分教」或「十二分教」。

本經提到的十二分教分別是︰契經、祇夜、受決(記別)、偈(諷頌)、本末(本事)、因緣、已說(論議?)、生經(本生)、頌(自說)、方等(方廣)、未曾有法、譬喻。

(以下參考《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1)「契經」(su^tra,sutta,修多羅、經、線經)

  • 簡單來說:簡潔地將要點敘述下來的散文集。
  • 廣義來說:契經包含一切佛經。
  • 本意是:本來所謂的su^tra是絲或線之意,就像是把長的絲和花串在一起做成花環。經也是如此,把簡單的散文連結而成的一種文學形式。


(2)「祇夜」(geya,geyya,應頌、重頌)︰

  • 本意是:『可以唱出來的』。
  • 簡單來說:散文與韻文(偈)兼而有之的佛的說法形式。應頌:『對應著散文的頌(韻文)』。重頌:『重複散文內容所說的頌』。
  • 例如:本品的第 4 經,上文說完之後,複述上文再說一次偈。常見:「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3)「受決」、記別(vya^karan!a,veyya^karan!a,和伽羅那、記說、受記、懸記)︰

  • 本意是:『問答體的解說文章』,後來又進一步解為『對簡單的做詳細解說』的意思。
  • 在大乘佛教裡,也引申有『受記(授記)』的意思。


(4)「偈」、諷頌(ga^tha^,伽陀、偈)︰

  • 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都是其中一例。


(5)「本末」、本事(itivr!ttaka,itivuttaka,伊帝目多伽、如是語)︰

  • 一般是指佛弟子過去事的故事。


(6)「因緣」(nida^na,尼陀那)︰

  • 1.世尊過去世修行的因緣故事。
  • 2.制定戒律戒條的因緣。


(7)「已說」 = 論議(upades/a,優波提舍、論議)?

  • 廣解義,是一種詳細註釋的說法。(相對於「略說法」)。


(8)「生經」、本生(ja^taka,闍多伽)︰

  • 一般是指佛陀前生的故事。


(9)「頌」、自說(uda^na,優陀那、無問自說、感興語)︰

  • 本意是:世尊無問而說。
  • 佛陀通常都是應別人的請求而說法,自說是未經他人請求而自己說出來的,在形式上散文韻文都有。

例如《雜阿含經》卷3第6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歎
 優陀那偈:
「法無有吾我,  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  則斷下分結。」


(10)「方等」、方廣(vaipulya,vedalla,毗佛略、毗陀羅、有明)︰

  • 1.問與答。(為了得到知識上的滿足而有詢問,以及針對這個詢問所作的解答。)
  • 2.在大乘佛教中,語義上是︰『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也泛指一切大乘經。


(11)「未曾有法」(adbhutadharma,abbhuta-dha-mma,阿佛陀達磨)︰

  • 希有、未曾有、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出世法的第一義,或神通事蹟。
  • 例如:本周的第 2 經,「如來出世,有四種未曾有法。....」


(12)「譬喻」(avada^na,apada^na,阿婆陀那、阿波陀那)︰

  • 本意是:『英雄行為的故事』,與因果業報說有關係。某些人在現世有傑出的表現,在過去世也曾有過英雄式的善行,像這樣將過去、現在連串起來的故事就是譬喻。
  • 例如:上周maki導讀的長壽王經就算是「譬喻」的經文。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一)

[讀經拾得]

  • 四意斷=四正勤。四意止=四念處。

(二)~(四)

[讀經拾得]

  • 瞻蔔花、須摩那華、婆師華,都是外型美麗的香花。天人在散花供養佛菩薩時,經常會以這幾種花來供養。也能做成瓔珞,莊嚴外表或供養佛、佛塔。

(五)

[讀經拾得]

世間正見+布施⇒是下一輩子生善的條件

關於種性平等,雜阿含卷二十第548中,摩偷羅王也問尊者摩訶迦旃延類似的問題。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五四八

(六)~(七)

[讀經拾得]

  • 本經的「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王亦不久,當至生死之海。王亦當知,諸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若復以非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也可對照《增壹阿含經》卷十六〈24 高幢品〉第8經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第8經:
「爾時,長壽王聞興兵攻*罰其國,即設方計:『我今雖無七寶之財,臣佐之屬,四部
之兵,彼王雖復多諸兵眾,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壞彼百千之眾,殺害眾生,不可稱
計,不可以一世之榮,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國,使無鬪諍。』
(CBETA, T02, no. 125, p. 626, c14-19)

(八)

[讀經拾得]

  • 《增壹阿含經》卷23〈31 增上品〉:「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一切法無我,此第三法本,當共思惟。滅盡為涅槃,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CBETA, T02, no. 125, p. 668, c2-7)
  • 四法本 vs 三法印

本經提到「四法本」:
(1) 諸行無常。
(2) 諸行苦。
(3) 諸行無我。
(4) 涅槃休息。

一般我們常提到的可用來印證是否為佛法的「三法印」
(1) 諸行無常。
(2) 諸法無我。
(3) 涅槃寂靜。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讀經拾得]

  • 本經提到目連尊者遭受執杖梵志攻擊是由於尊者過去世的惡業所造成的,不知道是不是指《中阿含經》卷30〈大品 降魔經第5〉,提到目連尊者過去世是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教唆大家去打精進修行的出家人。??
  • 目連尊者被打成重傷,阿闍世王知道後大為震怒,本要殺了那些執杖梵志,但目連尊者力阻。然而最後那些執杖梵志還是被目連尊者的弟子馬師等人報仇而殺死了。(出處一時找不到??)(記載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八(T24n1451_p0287b06)、《鼻奈耶》卷二(T24n1464_p0857c26)。 ywliu)
  • 本經提到:「若舍利弗、目揵連所遊之方,彼方便為不空」,可對照《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38經:「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CBETA, T02, no. 99, p. 177, a1-2)
  • 有同學提問:「為何舍利弗尊者沒有讓眾多比丘供養植福,但讓天帝釋供養植福?」

舍利弗尊者當時告訴其他出家人,自行證得涅槃才是最重要的,這些和舍利弗一同修行的出家人都有機會當生得證涅槃,供養植福自然就是其次了。而天帝釋並非出家人,無法短期內解脫,供養聖者舍利以植福,即可成為他往後修行的資糧。在經文最後,佛陀讓弟子在十字路口為他們起塔供養,也是一種讓普羅大眾都能植福的方法。

  • 本經提到「即其日便化作無量佛,立無量眾生在三乘行,[……]亦於其日,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然復眾生,不能知如來壽命長短。」或為《妙法蓮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 16〉中如來壽命不可思議甚至時間虛妄概念的所本。

(一〇)

[讀經拾得]

佛陀制戒禁止弟子自殺,這是殺戒的根本戒,因此由病苦而自殺是佛陀所不允許的。本經的例子顯示佛弟子不論修行的經歷,都有解脫的可能,甚至自殺臨終時都可能悟道,但不代表佛教鼓勵這種作法,畢竟其餘自殺的人絕大多數會入三惡道。

本經說婆迦梨尊者「信解脫者無出我上」、「本是凡人」,如果這個敘述無誤,可能表示經中所謂的「信解脫」不一定都指證果位的某個層次,有時只是表示信根堅固而出家修行。

增壹阿[*]含經等趣四諦品第二十

(一)

[讀經拾得]

  • 佛陀說舍利弗尊者讓人「成四諦」,目犍連尊者則讓人「成第一義、成無漏行」。對照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可分析原理,讓人體悟四諦。了解原理後還要多加修行,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神通是由修定而成,目犍連尊者對於實修的細節應該瞭若指掌,而能給予修行上的各種指點。
  • 四聖諦的補充解說可參考:

《增壹阿含經》卷十七〈25四諦品〉第1經
[不負責讀經小整理] 四聖諦:苦、集、滅、道

(二)

[讀經拾得]

  • 本經摘要(由於本經稍微有點繞口,所以小的試著幫大家整理一下,還請大家不吝指正)

「有」、「無」二見,能開展出「五見」,五見則又能開展出外道的六十二見。所以,廣義而言,「有」、「無」二見可說涵括了一切邪見。如來則離於「有」、「無」二邊,說於中道、平等之法。

若能對「有」、「無」二見的苦、集、滅、道、味、患、離如實知,則能無貪、無瞋、無癡、無愛無受、有慧說慧、無憎、無諍,而能達到究竟解脫。

無論任何學派,若不能說出斷「四取」(本經中譯為「四受」,與「五見」幾乎重疊)的教法,就不能算是好的學習方式。

如來如實知證:這四種執取,都是根源於「愛」(對應經典中為「無明」),斷了這四取,則能究竟解脫。若能依照佛法的修證,則有四種不同果位的解脫聖者。

  • 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見」;無論是相信自己,或是追隨某個精神老師,或是投身某個宗教,在這麼多「見」中,若只說佛法是對的,那跟其他教派有什麼差別?

這一經中,是弟子來請問外道和佛法的差別,對照到《中阿含經》卷3〈16業相應品伽藍經6〉,則是有A教派和B教派互相攻擊對方,只說自己最好,所以弟子就來請世尊評評理,看到底誰說的才對。

對此問題,在此經中,世尊並不去說他們的「見」(世界觀與教條)是錯的,而是說無論相信的是什麼,都不應該貪染五欲(欲取),不應該固執己見(見取),不應該自我意識太重(我取),以及執著沒道理的禁戒(戒禁取)。

就好像世尊對待苦行和邪盛大會的態度也不是完全反對,而是說能斷三毒的苦行是好的,不造惡業、沒有三毒的邪盛大會也是值得稱許的。

可見世尊對於眾生,都是應機教化:破邪、顯正,或默然。不忙著說誰是誰非,而是說出能夠讓人解脫的佛法。(Chakwos)

  • 本經說「一究竟」有以下的特質:無欲、恚、癡、愛、受(取),是智者、非怒者。

(三)

[讀經拾得]

  • 這本的記載,應是給孤獨長者在成為大施主之前發生的事。在本經發生的時間,給孤獨長者自謙只做上不了檯面的小布施,佛陀的回答則完全不談在物質上布施的多或少,而是強調布施的心態才重要。
  • 世尊說法,是因材施教的,經常是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慢慢說起的,這可能就是一種法次法向。本經是對給孤獨長者說的,就鼓勵長者以布施的功德發願,則一定會受到善報。對照到第五經,世尊對彌勒菩薩這樣的大菩薩所說的布施,則是要無所執著,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了。

世尊也經常告訴弟子,要求,就求解脫的果報,這種果報比較實在,因為布施之功德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升天而已。(mage)

另外,《地藏菩薩本願經》當中也提到,當我們行善事時,若能將功德迴向給所有眾生,而不是只迴向給親人,則這樣的福報是「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mage)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10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復次,地藏!未來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
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
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CBETA, T13, no. 412, p. 787, a8-14)
「我今以此因緣故。說此八關齋法。當發誓願。無願不果。所以然者。若彼女人作是誓願。即於彼劫成其所願也。若長老比丘不發誓
 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CBETA, T02, no. 125, p. 758, c5-10)
  • 此經中表示若佈施時不用心、不發願、無信心,縱使有福報也無法好好享受。此段經文提到的「不著五欲」是業報,而不是修行。若佈施時用心、歡喜,後世則可享受得到布施的福報。
  • 佈施功德比一比。本經提到的功德由小而大依次為:

物質上的大施 < 作房舍,施給行腳僧 < 自己受三皈依 < 自己受五戒 < 對眾生彈指頃起慈心 < 須臾頃起「世間不可樂想」。

  • 《中阿含經》卷四十四〈根本分別品 2〉:「「我父都提大行布施,作大齋祠,身壞命終,生妙梵天。何因何緣,乃生於此下賤狗中?」世尊告曰:「汝父都提以此增上慢,是故生於下賤狗中。」(CBETA, T01, no. 26, p. 704, b11-14)

(四)~(五)

[讀經拾得]

  • 彌勒菩薩問佛陀:菩薩布施時,要怎麼做,而能夠具足六波羅蜜,成就無上的智慧呢?

佛陀回答:菩薩布施時,要滿足四個要素,如此能夠具足六波羅蜜,成就無上的智慧:

  1. 平等布施各種人,不挑選布施的對象。抱持這樣的心念:一切眾生都需要食物才能夠生存,沒有食物便會死亡。
  2. 歡喜布施,不執著於布施給他人的物品。
  3. 無我布施,布施普及一切眾生,不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成就無上的智慧。
  4. 抱持這樣的心念:修行者接受布施,食用後,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瞋恚,修行慈心,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布施是為了讓所有眾生都能早日具足六波羅密。
  • 世尊是因材施教,時間點不一樣講的就不一樣。對一開始的人(例如本品第三經的給孤獨長者)布施要發願,當像彌勒這類菩薩,布施時應「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才能「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bachida)
  • 本經呼應到布施應該要三輪體空:也就是對於「施者」、「受者」、「施物」都不執著。
  • 本經中,布施的勝義,也可對照《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
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
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
菩薩。」(CBETA, T08, no. 235, p. 751, b5-1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
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CBETA, T08, no. 235, p. 749, a12-16)


布施相關經文,可參考 Digest 版摘句:

另外,也可參考:

(六)

[讀經拾得]

第三無所畏的《增壹阿含經》可能由於譯文解讀的不同,而與其他經典中的定義不同。待註解。

(七)~(九)

[讀經拾得]

布施時的要點:

  1. 在適當的時機布施
  2. 親自布施
  3. 布施潔淨之物
  4. 布施美好之物

(一〇)

[讀經拾得]

佛陀說明有四種修行者:

  1. 持信:依著堅定信心而修行。
  2. 奉法:觀察、分別法義而修行。
  3. 見到:得法眼淨,見到真理。
  4. 身證:親身得證。

這四種修行人,只要走在正道上,都是世間的福田,而都要以親身得證為目標。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一)

[讀經拾得]

  • 教誡勝於神通

本經提到四阿羅漢無論怎麼用神通示現,都動搖不了跋提長者及母難陀(跋提長者的姐姐)的心,無法讓他們發心布施,不過自跋提長者聽了目連尊者的教誠,母難陀聽了佛陀的教誡後,讓他們的心態起了轉化,變成大施主。由此可知,教誡更勝於神通。

僧團的制度,或許也是從這些案例中學習,而強調要以教誡而不是神通來讓人信佛,甚至後來禁止對外人現神通。

本經中佛陀以神通接引人的層次也更高於賓頭盧尊者的層次,佛陀讓難陀母在實踐中持續體驗布施讓心柔軟的法喜,而不是以魔術試圖折服人。

觀察經中所載有效的接引初機的方法,我們也可學習順應對方的想法,採取適合對方的方法因勢利導,導引到正法。

  • 本經的四大聲聞,分別是神足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以及獅子吼第一的賓頭盧尊者。其中大迦葉尊者、賓頭盧尊者,目前都還住世。


  • 本性十分慳吝,也對三寶完全不信的跋提長者,他的夫人卻是質多長者的妹妹。質多長者,是三果聖者,也是在家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更多質多長者的事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二十一,質多羅相應







  • 世尊在本經中首度開放比丘為在家人授三歸、五戒。受戒不一定要五項全受,受一戒、二戒乃至五戒都可以,只是受戒者要特別注意的是,必須自己想清楚確定能持再來持,否則犯戒就會落惡道。


  • 本經中,老母難陀(跋提長者的姐姐)持餅布施給佛、四眾、窮人,卻怎麼也分不完,有點類似基督教的五餅二魚。



  • 若親近食(漿)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食(漿)不可親近;若得食(漿)時,善法增益,不善法損,此食(漿)可親近。本經世尊以「食、漿」為例,《增壹阿含經》卷21〈29 苦樂品〉第8經則是以「衣裳、乞食、床座、醫藥」為例,作相同的說明。

「若得~時,而起善法」有點呼應《華嚴經》卷十四〈淨行品11〉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麁澁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CBETA, T10, no. 279, p. 71, c12-20)
  • 長篇的經文要一字不差地傳誦較不易,有時會有變得較為故事性,但不影響經文所要表達的核心法義。

(二)

[讀經拾得]

(三)

[讀經拾得]

  • 本經末後,世尊為四種座位所舉的例子,表解如下:
卑座 天座 梵座 佛座
轉輪聖王 釋提桓因 梵天王 四聖諦(苦、集、滅、道)
向初果 初果 向二果 四意止(四念處)
二果 向三果 三果 四等心(慈、悲、喜、護)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四神足(欲、精進、心、思惟)

(四)

[讀經拾得]

  • 橫死的人,因為驚恐或執著,而容易墮入惡道,但平日若有持五戒、十善,則就算臨終時不能安詳死去,也能隨著平日對佛法的薰習而往生。這也呼應《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0經


  • 四大的內外,是常或無常

本經最後一段提到「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恒住、不變易」,參照其他經文,並不是說外地界是永恆的,只是人死後身體內的地界回歸到外地界,因此看似外地界相對於內地界可以更長久。例如《中阿含經》卷7〈舍梨子相應品 3〉:「此外地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CBETA, T01, no. 26, p. 464, c12-14),就是說像外地界那麼廣大都會變易了,何況身體內的地界?

對於人死後內地界併到大自然的外地界的現象,有些人誤以為外四大為常。佛陀則指出,如果身體內的四大無常、身體外的四大為常的話,身體內的無常併入身體外,則外面的四大應該也是無常的,若說身體外的四大為常則矛盾,所以說「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并」。這裡的無常、有常,只是在不同的尺度下所作的不同觀察,因此本經提到「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不宜一言以蔽之而斷言說成有常(常見)、無常(斷見)。

也因此佛說的結論是「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其實地、水、火、風並不因位於身體之內或之外而有不同的本質,究竟來講並不能以「我」來區分身內與身外的地、水、火、風。

(五)

[讀經拾得]

本經的四大廣演之義 vs 四大教法

  • 四大廣演之義:

當對方說他精通經、律、論、戒時,我們應該如何檢驗他:
(1)不應馬上相信,而應該請他解說看看,若合乎佛法的經、律、論,則受持。
(2)不應馬上相信,而應該和他討論看看,若合乎佛法的經、律、論的義理(義),則受持他的義理,然而不需受持他的經本。
(3)不應馬上相信,而應該請他解說看看,若合乎佛法的經、律、論的意趣(味),但他並不深入瞭解文字義理的話,則再加問其戒。戒若沒問題,則他對於經、律、論的意趣(味)應該也是相應的,那麼我們就接受他。
(4)若他說大家對經、律、論、戒有不懂的都可以問他時,我們不應馬上相信,而應該去問問他,若合乎佛法的經、律、論、戒,則恭敬受持。

  • 四大教法:

若有人說他從某某人那裡聽聞了「正確」的佛法,我們的態度都應該依法不依人:
(1)對方若說:「這個法,是我親自聽所說的。」則我們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2)對方若說:「這個法,是我親自聽和合眾僧、多聞耆舊所說的。」則我們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3)對方若說:「這個法,是我親自聽眾多持戒比丘所說的。」則我們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4)對方若說:「這個法,是我親自聽某一個持戒比丘所說的。」則我們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 有同學提問:「本經將經、律、阿毘曇(論)、戒區分為四,其中戒和律有何不同?」

戒,梵語尸羅(s/i^la),指防非止惡的戒法。律,梵語優婆羅叉(up-alaks!a),或毗尼(vinaya),指生活上的規律。在中國常「戒律」合稱,雖然原義中「戒」、「律」有些差別。

(六)

[讀經拾得]

世尊勉勵大家,修習戒、定、慧,是先苦而後樂。

(七)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一)

[讀經拾得]

世尊說明, 這一世到下一世的變化, 有四種情況:

1. 先苦後樂: 這一世貧困匱乏, 抱持正見 (有輪迴轉世, 有善惡果報, 煩惱斷盡得涅槃), 行善, 布施, 下一世富足安樂.

2. 先樂後苦: 這一世富足安樂, 抱持邪見 (沒有輪迴轉世, 沒有善惡果報, 不知煩惱斷盡得涅槃), 作惡, 不布施, 下一世貧困匱乏, 甚至轉生地獄.

3. 先苦後苦: 這一世貧困匱乏, 抱持邪見 (沒有輪迴轉世, 沒有善惡果報, 不知煩惱斷盡得涅槃), 作惡, 不布施, 下一世貧困匱乏, 甚至轉生地獄.

4. 先樂後樂: 這一世富足安樂, 抱持正見 (有輪迴轉世, 有善惡果報, 煩惱斷盡得涅槃), 行善, 布施, 下一世富足安樂, 甚至轉生天上.

比丘和世尊進一步討論到, 如果把時間軸從兩世拉到一世, 在今世, 同樣有這四種情況: 先苦後樂, 先樂後苦, 先苦後苦, 先樂後樂.

(二)~(三)

[讀經拾得]

「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福」可參考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第40經阿難經第二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䭾都建窣堵波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

(四)

[讀經拾得]

有四種型態的食物, 可滋養身心, 稱為四食:

1. 摶食: 食物, 可滋養身體.

2. 觸食: 接觸, 可因此感到快樂, 長養身心.

3. 念食: 思考, 可豐富心靈. 例如閱讀, 增加知識.

4. 識食: 覺知, 可豐富心靈. 例如欣賞美景.

對於四食的貪愛及執著, 導致眾生流轉於生死, 不得解脫.

因此應該要捨離對於四食的貪愛及執著, 以達到究竟的自在與安樂.

(五)~(六)

[讀經拾得]

  • 這四種「不可思議」的內容類似於「無記」。因為它們對解脫毫無益處,因此並不值得加以思惟、議論或回答。
  • 「十四無記」包括:世間常、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62經

(七)

[讀經拾得]

本經中舉例說明四神足的特性。

四神足的基本內容為:

  1.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以欲(善法欲)為先導而努力修定……
  2. 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以精進(Just Do It)為先導而努力修定……
  3. 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以心意(常指「止」)為先導而努力修定……
  4.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 以思惟(常指「觀」)為先導而努力修定……

這些是入手處的不同。

對應到本經來看:

  1.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即本經中的「自在三昧行盡神足」,也就是「意所欲,心所樂」,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神通」舉例。
  2. 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即此經中的「精進三昧行盡神足」,也就是「無有懈惓,亦無所畏,有勇猛意」。
  3. 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即本經中的「心三昧行盡神足」,由於心能不受物質的限制,因此強調「心所知法,遍滿十方」,再舉例「石壁皆過,無所罣礙」。前者看似跟天眼通有關,後者看似跟神足通有關,也都只是舉例。
  4.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即本經中的「誡三昧行盡神足」,因為有「觀」,從自己的心念開始觀照,自己心念觀純熟後擴展至眾生就成為本經中所說的「知眾生心中所念」。

本經中提到的神通都只是符合該項入手處特性的神通的舉例,而不是四神足的基本定義。也就是說,本經並不是將四神足定義為神足通、天眼通、他心通,以及精進。

(八)

[讀經拾得]

(九)~(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一)

[讀經拾得]

佛陀給須陀沙彌的考題,多圍繞在輪迴生死與解脫涅槃的對比。對於解脫涅槃的境界,要有一定的修證才能徹底明瞭。須陀沙彌能夠對答如流,也可見其修行功夫,因此獲得佛陀稱讚。

佛陀和須陀沙彌的問答,有點機峰的意味,加上有譬喻的成份,不是標準制式的佛學問答,我們也只能由答案來反推問題的意思,原義如何恐怕要佛陀和須陀沙彌才能確知,同學們也可以有各自的解讀。

(二)

[讀經拾得]

  • 作為長老的條件

佛陀表示剃髮和年紀不能讓人作為長老,見四聖諦、沒有害心、捨穢惡行、六根清淨,才能稱得上是長老。

  •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

本經強調恭敬的重要性,是因為恭敬能因緣升起一連串的善法,如《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所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

(三)

[讀經拾得]

  • 本經記載須摩提女焚香祝禱而感得三寶加被,有如後世燒香拜佛。另一方面,佛教強調心香遠勝燒香,須摩提女是自迦葉佛時代就持戒修行並誓願見佛,遠勝一般民眾燒香拜拜求保祐的層次,祝禱的功效自然不一樣。
  • 本經中佛陀及僧眾大陣仗出動並現神通的情節看似誇張,其實是因為須摩提女在迦葉佛時代就修行,並發願要與民眾一起得遇未來世的佛而共同證果,也算是佛陀的老同學,因緣特殊才能以這種方式渡化全城民眾。
  • 太多民眾來長者家見佛,差點擠爆(擠壞???)長者家,因此佛陀「化長者屋舍作琉璃色,內外相視,如似觀掌中珠」,讓大眾能共同與會,在其它經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 迦葉佛時代的信佛人民,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得渡而證得法眼淨(初果),猶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8〉第3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未解脫的,可在未來世彌勒菩薩成佛時解脫。
  • 有同學提問:「本經要比丘也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應該比較適合在家眾吧?出家眾也能四攝嗎?」

答案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8經:「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慳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4-10)

i1.read01.com_sig_35qhltl_304250674f783030.jpg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一)~(二)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的比丘,因為優填王是個三毒熾盛的人,而不願意在優填王向他求法時回答。

佛陀則表示優填王的三毒也是可對治的,例如可用不淨想對治貪欲,慈心對治瞋恚,因緣觀對治愚癡,而能化導優填王。不管誰向佛陀求法,佛陀都會給他適當的回答。

(三)

[讀經拾得]

本經經文意義難解,相當的南傳經文較清楚,四種行道列表如下:

原有三毒 五根修行 通達速度 苦或樂

若依南傳經文的邏輯,則:

  • 原先三毒越多,在修行的路上感受較多的苦;原先三毒越少,在修行的路上感受較多的樂。
  • 五根修得越差,成就的速度越慢;五根修得越好,成就的速度越快。

(四)

[讀經拾得]

修定得到神通之後,雖然在定中暫時不會死,但不論躲到天涯海角,出定之後終究免不了一死。

若要超脫生死,需要思維四法義:

  1. 一切行無常
  2. 一切行苦
  3. 一切法無我
  4. 滅盡為涅槃

(五)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天界的浴池,由良好的環境讓內心快樂;第二個層次是四無量心,以廣大的心量打破內、外的界限;第三個層次是四禪的定力,以內心的鍛煉為主。因此是從向外界看,提升到內心觀照的層次。

(六)

[讀經拾得]

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可見 本卷第九經參照:

「『ⓙ云ⓚ何名為欲流?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所謂若眼見色起眼ⓛ色想;若耳聞聲起識想;若鼻嗅香起識想;若舌知味起識想;若身知細滑起識想,是謂名為欲流。

「『云何名為有流?所謂有者,三有是也。云何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①,是謂名為有流也。

「『云何名為見流?所謂見流者:世有常、ⓜ無常;世有邊見、無邊見;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來死、無如來死、若有如來死ⓝ無如來死、亦非有如來死亦非無如來死;是謂名為見流。

「『彼云何無明流?所謂無明者,無知、無信、無見,心意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復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是謂名為無明流。天子當知,如來說此四流。若有人沒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七)~(八)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曾修到極致卻發現只會傷身的閉氣修法,至今日仍有類似的氣功法,甚至冒稱為佛教法門,殊不知佛陀早已說過這種修法「不得上尊之法」。

(九)~(一〇)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卷10:「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0, c25-p. 71, a2)

(一一)

[讀經拾得]

[不應以經文作競諍之工具] <增一、四十八、五十、八>

若有愚人習於法行。所謂契經.祇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雖誦斯法。不解其義。以不觀察其義。亦不順從其法。所應順法終不從其行。

所以誦斯法者。從欲與人共競諍。意計勝負。亦不自為己有所濟及。彼誦法已。則犯制限。猶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惡蛇。彼若見極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其尾。然彼蛇迴頭螫蜇其手。由此緣報。便致命終。此亦如是。

若有愚人翫習其法。十二部經靡不斟酌。亦不觀察其義。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義故

註:常見外道對經文斷章取義以作競諍之具,佛子應避免。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一)~(三)

[讀經拾得]

佛陀說明禮佛的五種利益,以及得到這五種利益的原因:

  1. 長得好看:因為見佛時有歡喜心。
  2. 聲音好聽:因為見佛後唸佛名號。
  3. 財寶多多:因為供佛、布施。
  4. 家世尊貴:因為虛心拜佛。
  5. 往生天界:綜合以上,而能生天。

(四)

[讀經拾得]

本經記載行惡的眾生死後入地獄,閻羅王在審問行惡眾生時,表示生、老、病、死、刑罰等五種天使在世上提醒人們不要作惡放逸,但人們不理會而墮入地獄。

閻羅王雖然審問新進的地獄眾生,但地獄的業報是眾生自召,如閻羅王所說:「此之罪者,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為,自作其罪,還自受報。」

經中並描述眾生在地獄受罪報的慘狀,和《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6〉第64經天使經、《長阿含經》世記品等經中對地獄的記載一致。

(五)~(六)

[讀經拾得]

  • 皈依佛不墮惡道

有同學提問:「本經中為何帝釋天跟天子說皈依佛即不墮惡道?不是要證初果才能不墮惡道嗎?」

證初果後永不墮惡道,不再有墮惡道的可能性,但在證初果前仍可修行而往生善道,如《增壹阿含經》〈廣演品 3〉所載的十念(包含念佛)。

決定命終去向的因素有三種:隨念、隨習、隨業。天子在臨終時念佛,持著念佛的善念,而「隨念」避開一世的惡道。但若天人在下一世沒有善用人身修行,則命終之後還是很可能會依其過往的業力墮入畜牲道。本經中藉由帝釋天的提醒及舍利弗尊者的教化,天子轉生的小兒精進修行,因此不只避開了惡道,更證得涅槃。

  • 無常、苦、無我、空

沙彌說:「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復無我。」為什麼無常者即是苦?為什麼苦者是無我?為什麼無我者即是空?

  1. 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身體及物理世界都是會變的、無常的,會衰老甚至死亡,因此有逼迫性、是苦的。
  2. 苦者是無我:既然無常、苦,自然沒有恆常、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或永生的「靈魂」。
  3. 無我者即是空:連「我」都不是恆常實在的,我所擁有的事物也不是恆常實在的,都只是因緣生滅、具有空的特性,不須執著。
  4. 空者非有、非不有:體會空性,即不會執著於有(常見),也不會執著於無(斷滅見),詳見《雜阿含經》卷十第262經:「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沙彌說:「此五盛陰無常、苦、空、無我、非有,多諸苦惱,不可療治,恒臭處,不可久保,悉觀無有我,今日觀察此法,便為見如來已。」也可說有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味。

(七)

[讀經拾得]

因為凡夫的心意染著於自己所愛之人事物的失、滅、老、病,所以不能如實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八)

[讀經拾得]

生病時,得以痊癒,免於病苦的方法:

  1. 選擇有益健康的飲食。
  2. 在適當的時間進食。
  3. 找醫生診治、服用需要的藥物。
  4. 保持內心平靜,不起煩惱;不因身體生病而憂愁或怨天尤人。
  5. 以慈心對待照顧自己的人。

(九)~(一〇)

[讀經拾得]

本經說「布施之時,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即是由布施而讓身心輕安,因此容易得定(三昧),再因定發慧(如實而知之)。也符合七覺支中: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的次第。

這也可以說是以布施入手而到彼岸(布施波羅蜜)的次第。

(一一)~(一二)

[讀經拾得]

這幾經在偈中都有進一步提到能因此而解脫的原因。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一)

[讀經拾得]

  • 五欲沒有哪項是最妙的,而是對於哪項有偏好的人,那項就最妙。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同樣一個東西,某些人就迷,某些人就不迷。為什麼會迷,而無法放下?《雜阿含經》卷九第250經說:「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人不一定就會被物所綁住,物也不一定就會被人所綁住;「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由於有欲貪的關係,才讓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 《雜阿含經》卷二第41、42、58等經有定義味、患、離:「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CBETA, T02, no. 99, p. 14, c21-23)

【以下待改為五欲的味、患、離的例子。】

  • 《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99經苦陰經 (CBETA, T01, no. 26, p. 585, c17-p. 586, a28) 有舉出色及受的味、患、離的實例。《增壹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21〉第9經則以通俗的例子說明五欲及五陰的味、患、離。
  • 色、受、想、行、識之「味」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味:漂亮的東西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受味:舒服的感受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想味:取相清晰,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行味:造作而成功,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識味:正確的識別,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什麼是愛著於「識味」?以打坐時來舉例,明明是要練習專注在打坐的方法上、放下其它一切,但是腦袋一直轉、停不下來,也算是因為染著於識,無法放下。

  • 色、受、想、行、識之「患」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患:漂亮的東西會毀壞。
  受患:舒服的感受會消逝。
  想患:取相不一定清晰。
  行患:造作可能失敗。
  識患:識別可能錯誤。
  • 色、受、想、行、識之「離」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離:見美不貪著,見醜不嫌惡。
  受離:受苦不生瞋,受樂不忘形。
  想離:心中不管浮現什麼相,都不貪著。
  行離:自己的意志是否能貫徹、都不起煩惱。
  識離:不管識別正確或錯誤,都不執著。

在禪修中觀照的實例,在卷八將有更細部的討論,屆時可參見卷八第198209經的「讀經拾得」。

(二)

[讀經拾得]

  • 戒律的開遮

戒律是行事的原則,然而若有特殊情況,可在佛陀允許下「開遮」作為例外。

例如出家人不持銀錢,本經中佛陀則開遮允許尸婆羅尊者接受其叔父這次的金錢供養,尸婆羅尊者並以所受的供養分送給僧眾。

出家人也不向未受大戒者示現神通,然而有時會開緣示現神通以渡化因緣成熟的親人。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937924466381390/

(三)

[讀經拾得]

《法句經》卷二〈32 愛欲品〉:「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CBETA, T04, no. 210, p. 571, b20-21)

(四)~(五)

[讀經拾得]

在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羅天天以竹掃帚掃大涅槃寺的老人。

(六)~(九)

[讀經拾得]

第7至9經中,佛陀提醒了出家人一直向外跑、或是一直居在一處的過與不及。

這個提醒除了對出家人外,對於在家人工作上的增進,也可有所啟發:永遠待在公司內,容易過度耽逸在自己的舒適圈;永遠在外面跑,也難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因此也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步伐,訓練自身的歷練與能力。

(一〇)

[讀經拾得]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一)

[讀經拾得]

雜阿含259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2經

(二)

[讀經拾得]

  • 摩呵男捨己救人

《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0經記載佛陀說摩呵男因為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長夜薰習信、戒、施、聞、慧,所以縱使意外死亡、也會往生善處。

本經則記載摩呵男家中婢女的女兒嫁給波斯匿王,他們的兒子叫流離太子。流離太子在八歲時回到釋迦族的迦毘羅衛城學習射箭,期間他帶著五百位小朋友誤闖剛落成的講堂。不巧這新講堂是釋迦族人精心裝潢得美輪美奐,準備在供養佛陀及僧團後才正式啟用的,流離太子坐上的位子更是釋迦族人預留給佛陀坐的大位,因此釋迦族人氣瘋了,眾人共同把流離太子攆出去摔到地上,並罵他是奴婢的小孩。這段經歷被流離太子視為奇恥大辱,想著當上國王後就要報仇。

波斯匿王過世後,流離太子繼任為王,為了報小時候的屈辱,揮兵到迦毘羅越以屠城。摩呵男請求流離王在他潛入水中的這段時間讓釋迦族人逃生,浮起後才繼續殺戮。流離王答應後,他潛到水底,將頭髮綁在樹根上而溺斃,不再浮起,幫許多釋迦族人爭取到逃命的時間。

或許,《雜阿含經》第930經所載多年前佛陀曾作的那番開示,也增進了摩訶男捨己救人的信心。

  • 神通不敵業力

佛陀曾經三次擋在流離王揮兵迦毘羅越城的路上,以「親族之廕,勝外人也」的柔性勸導,試著點化流離王別大開殺戒,但流離王仍然放棄不了報仇的執念。

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試著以神通救釋迦族人,卻被佛陀告知神通不敵業力,後來的屠城也證實了佛陀所說。

【此段待完善。】

  • 滄海桑田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五記載,釋迦族迦毘羅衛城遭流離王屠殺後,阿難進城見到大量的死者以及斷垣殘壁,極為難過,此時佛陀卻如平日般沉靜安詳,此時:「佛知其念,告阿難言:『由我多住空三摩地。汝起城邑想處,我起阿練若想;汝起親屬想處,我起中庸人想;汝起有情想處,我起圓滿法想故,我安靜不動如山。』」(CBETA, T27, no. 1545, p. 542, b13-17)

阿難尊者因為親族遭難悲痛,佛陀則藉由這件事情提醒阿難的城邑想、親屬想、有情想等,也是悲痛的來源。可以看到佛陀藉由實際情境來讓阿難尊者瞭解修學空三摩地的方便,空畢竟不是沒有、絕情跟斷滅見,而是在瞭解緣起後生起的正見。

(三)

[讀經拾得]

此經中「於此命終當生天上」的意義似與前後文無法銜接,內容應該是「於此命終當生善趣」,但在傳抄當中「善趣」與「天上」用詞混淆了。而接下來佛陀也解釋了對比丘而言「善趣」是指涅槃。

(四)~(五)

[讀經拾得]

本經的最後三段為實修的次第,在《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75經段落較分明,例如:「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

(六)~(七)

[讀經拾得]

以下五種個性的人,若不改的話是沒救了:

個性 說明 分類
諛諂 阿諛諂媚 貪特別強
姦邪 奸詐邪惡 貪特別強
惡口 口出惡言 瞋特別強
嫉妒 見不得他人好 瞋特別強
無反復 不知感恩 貪、瞋都特別強


這些煩惱都必定有「癡」(無明)的成分,因此上表中不特別標註「癡」。

(八)~(九)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五陰是緣生、緣滅的,為什麼本經提到五陰是無為的?」

因為本經所說特指聖者的境界,聖者不執著五陰,才能對五陰沒有造作。

(一〇)

[讀經拾得]

人民強烈的貪吝及惡行會感召天候的異常,天候異常則造成農作物欠收。

強烈的瞋心及惡行,則會造成人類的爭戰和非人的作𥚢,非人的作𥚢也會造成疾疫難以控制。

近年來各種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極端氣候,不外乎是由於人們自私自利、短視近利所造成,即為人民的貪吝造成天候異常的實例。而在瞋心之下,人與人間的衝突乃至國與國間的爭戰,則在歷史上一再重演。惡劣的環境及戰爭的現場,疾疫自然更容易爆發。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一)

[讀經拾得]

墮於邪見之中的人,會有什麼表現?會有什麼徵兆?

佛陀說可觀察這個人身心是否虛偽、對他人的心態、對善語的反應而得知:

表現 說明
應笑而不笑 身行虛偽
應歡喜時而不歡喜 心行虛偽
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 難以對他人行善
作惡而不恥 樂於對他人行惡
聞其善語而不著意 不在意善語

在邪見聚的相貌

(二)~(三)

[讀經拾得]

刀、毒都是殺生的工具,因此施刀、毒給人,若增長了殺生,自然得不到福報。野牛在古代算是惡獸,會傷人且難以馴養,送人的野牛或許只能宰了吃掉,因此布施野牛會傷人或讓野牛被宰,也得不到福報。以婬女施人,讓人沉淪聲色,因此得不到福報。外道的廟不一定都勸人為善,在古印度也常有鼓吹宰殺畜牲以祭祀的神祠,因此建廟也可能助長殺生或邪見,而得不到福報。

(四)~(六)

[讀經拾得]

比丘有一坐食的規定,坐下吃完,站起來就不再吃,以表示不貪著食物。若為向資深的比丘禮敬而站起來,會對一坐食造成困擾,因此「若飲食時不應向禮」。

(七)~(九)

[讀經拾得]

  • 本經中阿難尊者對多耆奢尊者所說的偈:「念佛無貪欲,度彼欲難陀,睹天現地獄,制意離五趣。」典故出自《增一阿含經》卷九〈慚愧品 18〉第7經,記載了難陀尊者被慾念所苦而想還俗,世尊為尊者開解示現的經過。

(一〇)

[讀經拾得]

本經記載僧迦摩尊者證阿羅漢後,俗家丈母娘帶妻子來苦苦糾纏的事件,以及他自己回答的偈子。另外,《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72經也提到他俗家妻子來糾纏的事件,以及佛陀知道他不為所動後所說的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