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年2月18日 19:6:11 中阿含經卷第一(一)[讀經拾得]
本經在「知時」的段落,說「知是時修下相,是時修高相,是時修捨相」,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14經的教導:在心浮動散亂時,不宜用能振奮心情的方法,而要用能沉澱心情的方法;在心萎靡不振時,要用能振奮心情的方法,不宜用能沉澱心情的方法。例如修定,當無論如何都很昏沉時,要用能提神醒腦的方法作個改變,而不是繼續修定而更加昏沉。 在心念專注穩定時,進一步修行捨離,則有助於智慧的生起;但若心還完全無法專注,沒有「正念」的基礎,一味地捨離恐怕會讓心念更跳躍,而難以專注穩定下來。 這也和《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7經呼應:「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CBETA, T02, no. 99, p. 342, a4-10)
對應經典中對於「知時」的說明,《七知經》所載和本經類似:「知是時可惟寂滅想,是時不惟受行想,是時可惟慎護想」,《增壹阿含經》和南傳《增支部尼柯耶》中則除了禪修時的調整外,也含括生活中更廣的層面,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三〈等法品 39〉第1經:「可修觀時便修觀,可修止時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誦知誦,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語知語。」南傳《增支部尼柯耶》7集68經:「這是學習的時機,這是遍問的時機,這是努力的時機,這是獨坐的時機。」
經文中「知人勝如」的層次為:有信 → 數往見比丘 → 禮敬比丘 → 問經 → 一心聽經 → 聞持法 → 知法、知義、向法次法 → 有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這當中包含能讓人證得初果的四個要素(「四預流支」):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二)[讀經拾得]本經中以晝度樹開花的次序來比喻的,為由戒生定、依定發慧的次第。 c.f.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9/F0010089&num=24 (三)[讀經拾得]修七善法及四禪,可不受魔擾、不隨惡法、不起煩惱、解脫輪迴。 七善法為:
《中阿含經》卷二十一〈長壽王品2〉第86經所說的「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慧)和本經所說的七善法有所相通。 (四)[讀經拾得]
(五)[讀經拾得]此經與《雜阿含經》卷九第241經:「愚癡無聞凡夫,比丘!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沈鐵丸。…」(CBETA, T02, no. 99, p. 58, a8-12) 可互相參照,在修行上警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