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阿育王传]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是《阿育王传》(又译为《阿育王经》)第一、二、五、十品的内容混杂入《杂阿含经》写本中,这种情况不时发生于古代经典的传抄过程,因为古代经卷以贝叶或竹简撰写,若有散落的情况,就会造成经卷的次序变动甚至经典之间某些章节的错置。

虽然《阿育王传》不是原先《杂阿含经》的内容,阿育王本身为公元前三世纪、佛灭百年左右的人物,比起佛经从口语流传转换至书写的时间还早许多,《阿育王传》的成书时间也甚早,因此有助于了解早期佛教流传的历史。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统治者,孔雀王朝是史上第一个统一印度的帝国,阿育王更成就了印度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时期。他原先性情暴恶,信奉佛教后痛改前非,以正法治国,为孔雀王朝的颠峰时期,并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政权,遣使弘化佛教的范围跨及亚洲、北非、欧洲地中海一带。但因为印度人没有撰写及保存史书的习惯,印度本土缺乏记录阿育王生平的典籍,除了近代出土的考古遗迹外,就属汉译的《阿育王传》对阿育王的记录最为丰富,因此《阿育王传》是印度史学者极为重视的典籍。

第604经为《阿育王传》〈本施土缘1〉、〈阿育王本缘2〉这二品的内容,当中除了记载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缘、造八万四千佛舍利塔的经过,也整理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史迹和佛陀大弟子们最为人称道的事件。以下地图则标示出其中较重要的地名,方便同学们按图索骥。

由于本经内容较长,因此特别用斜体字标题分段,以方便阅读。

(六〇四)[0161b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共诸比丘僧入城乞食,如偈所说: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行步如鹅王,  面如净满月,
 世尊与众俱。”

时,世尊以足门限地,作六种震动,如偈所说:

“大海及大地,  城郭并诸山,
 牟尼足所践,  动摇如浪舟。”

佛变现如是神力。时,诸民人高声唱言:“奇特未尝有法!变现神力,如佛世尊,入城示现如是种种未曾有法。”如偈所说:

“地下即成平,  高地反为下,
 由佛威神故,  荆棘诸瓦砾,
 皆悉不复见,  聋盲及喑痖
 即得见闻语,  城郭诸乐器,
 不击妙音出。”

时,彼世尊光相普照,如千日之焰,如偈所说:

“世尊身光明,  普照城中,
 民人蒙佛光,  凉若栴檀涂。”

阿育王前世供佛因缘

时,世尊顺邑而行。时,彼有两童子,一者上姓,二者次姓,共在沙中嬉戏。一名阇耶,二名毘阇耶,遥见世尊来,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体。时,阇耶童子心念言:“我当以麦𪎊。”仍手捧细沙,著世尊钵中。

时,毘阇耶合掌随喜,如偈所说:

“见大悲世尊,  通身一光,
 勇颜睹世尊,  心生大敬信,
 捧沙即奉施,  得离生老际。”

时,彼童子而发愿言:“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伞盖王,即于此生得供养诸佛。”如偈所说:

“牟尼知彼心,  及彼意所愿,
 受果增善根,  及福田力故,
 即以大悲心,  受其奉施沙。”

时,阇耶以此善根,当得为王,王阎浮提,乃至得成无上正觉,故世尊发微笑。

尔时,阿难见世尊发微笑,即便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非无因缘而能发微笑,今佛世尊以何因缘而发微笑?”如偈所说:

“世尊离调笑,  无上世中尊,
 齿白如珂玉,  最胜今发笑,
 勇猛勤精进,  无师而自觉,
 妙言令乐闻,  无上柔软音,
 而记彼童子,  梵音远清彻,
 无上两足尊, 记彼施沙果。”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佛无有因缘亦不发笑,我今笑者,其有因缘。阿难当知,于我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统领一方,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当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安乐无量众生。

“如偈所说:

“于我灭度后,  是人当作王,
 孔雀姓名育,  譬如顶生王
 于此阎浮提,  独王世所尊。

“阿难!取此钵中所施之沙,舍著如来经行处,当行彼处。”

阿难受教,即取钵沙,舍经行处。

阿育王父母的因缘

“阿难当知,于巴连弗邑,有王名曰月护。彼王当生子,名曰频头娑罗,当治彼国。彼复有子,名曰修师摩

“时,彼瞻婆国有一婆罗门女,极为端正,令人乐见,为国所珍,诸相师辈见彼女相,即记彼女:‘当为王妃,又生二子,一当领一天下,一当出家学道,当成圣迹。’

“时,彼婆罗门闻彼相师所说,欢喜无量,即持其女,诣巴连弗邑,种种庄严,庄严其体,欲嫁与修师摩王子。相师云:‘应嫁与频头娑罗王,彼女当生福德子,子当绍王基。’婆罗门即以其女嫁与此王。王见其女,端正有德,即为夫人。前夫人及诸婇女见是夫人来,作是念言:‘此女极为端正,国中所珍,王若与彼相娱乐者,弃舍我等,乃至目所不视。’

“诸女辈即使学习剃毛师业。彼悉学已,为王料理须发。料理之时,王大欢喜,即问彼女:‘汝何所求欲?’女启王言:‘唯愿王心爱念我耳!’如是三启。

“时,王言:‘我是刹利灌顶王,汝是剃毛师,云何得爱念汝?’彼女白王言:‘我非是下姓生,乃是高族婆罗门之女。相师语我父云:此女应嫁与国王。是故来至此耳。’王言:‘若然者,谁令汝习下劣之业?’女启王言:‘是旧夫人及婇女令我学此。’

阿育王与兄弟争宠

“王即敕言:‘自今勿复习下业。’王即立为第一夫人。王恒与彼自相娱乐,仍便怀体,月满生子,生时安隐,母无忧恼。过七日后,立字无忧。又复生子,名曰离忧。无忧者,身体麁涩,父王不大附捉,情所不念。父王欲试二子,呼宾伽罗阿,语婆罗门言:‘和尚观我诸子,于我灭后,谁当作王?’婆罗门言:‘此诸子出城金殿园馆中,于彼当观其相。’乃至出往彼园。

“时,阿育王母语阿育言:‘承王出金殿园馆中,观诸王子,于我灭后,谁当作王。汝今云何不去?’阿育启言:‘王既不念我,亦复不乐见我。’母复言:‘但往彼所。’阿育复启:‘母复令往,今便往去,愿母当送饮食。’母言:‘如是。当出城去。’

“时,出门逢一大臣,名曰阿㝹罗陀。此臣问阿育言:‘王子今至何所?’阿育答言:‘闻大王出在金殿园馆,观诸王子,于我灭后,谁当作王。今往诣彼。’

“王先敕大臣:‘若阿育来者,当使其乘老钝象来,又复老人为眷属。’时,阿育乘是老象,乃至园馆中,于诸王子中地坐。

“时,诸王子各下饮食,阿育母以瓦器盛酪饭,送与阿育。如是诸王子各食饮食。时,父王问师言:‘此中谁有王相,当绍我位?’时,彼相师视诸王子,见阿育具有王相,当得绍位。又作是念:‘此阿育,王所不应,我若语言当作王者,王必愁忧不乐。’即语言:‘我今总记。’王报言:‘如师所教。’师言:‘此中若有乘好乘者,是人当作王。’时,诸王子闻彼所说,各念言:‘我乘好乘。’时,阿育言:‘我乘老宿象,我得作王。’

“时,王又复语师言:‘愿更为观授*记。’师复答言:‘此中有第一座者,彼当作王。’诸王子各相谓言:‘我坐第一座[*]。’阿育言:‘我今坐地,是我胜座[*],我当作王。’

“复语师:‘更为重观。’师又报言:‘此中上器、上食,此当得王。’乃至阿育念言:‘我有胜乘、胜座[*]、胜食。’时,王观子相毕,便即还宫。

“时,阿育母问阿育言:‘谁当作王?婆罗门复记谁耶?’阿育启言:‘上乘、上座[*]、上器、上食,当作王子,自见当作王:老象为乘,以地为坐,素器盛食,粳米杂酪饭。’

“时,彼婆罗门知阿育当作王,数修敬其母。其母亦重饷婆罗门,即便问言:‘大王崩后,谁当作王?’师答言:‘此不可说也。’如是乃至三问。师言:‘吾当语汝,慎勿使人知,汝生此子,名曰阿育,是其人也。’夫人白言:‘我闻此语,欢喜踊跃,若王闻者,于师所不生敬信,师今可还本住处;若子作王者,师当一切得吉利,尽形供养。’

阿育王平定边疆

“时,频头娑罗王边国叉尸罗反。时,王语阿育:‘汝将四兵众,平伐彼国。’王子去时,都不与兵甲。

“时,从者白王子言:‘今往伐彼国,无有军仗。云何得平?’阿育言:‘我若为王,善根果报者,兵甲自然来。’应发是语时,寻声地开,兵甲从地而出,即将四兵,往伐彼国。

“时,彼诸国民人闻阿育来,即平治道路,庄严城郭,执持吉瓶之水,及种种供养,奉迎王子,而作是言:‘我等不反大王及阿育王子,然诸臣辈不利我等,我等是故违背圣化。’即以种种供养王子,请入城邑。平此国已,又使至伐佉沙国。

“时,彼二大力士为王平治道路,推诸山石。又复诸天宣令此国:‘阿育当王此天下,汝等勿兴逆意。’彼国王即便降伏。如是,乃至平此天下,至于海际。

“时,修师摩王子出外游戏,又复遇逢一大臣,臣不修礼法,王子即使人打拍其身。大臣念言:‘此王子未得王位,用性如是;若得王者,不可而当。又闻阿育得天下,得坏五百大臣,我等相与立阿育为王,领此天下。’

“又,德叉尸罗国反,诸臣共议:‘令修师摩王子去。’王亦应可,即便往彼国,不能降伏。

大臣用计立阿育王

“时,父王复得重疾,王语诸臣:‘吾今欲立修师摩为王,令阿育往至彼国。’时,诸臣欲令阿育作王,以黄物涂阿育体及面手脚已,诸臣白王言:‘阿育王子今得重疾。’诸臣即便庄严阿育,将至王所:‘今且立此子为王,我等后徐徐当立修师摩为王。’时,王闻此语,甚以不喜,忧愁不乐,默然不对。

“时,阿育心念口言:‘我应正得王位者,诸天自然来,以水灌我顶,素系首。’寻声诸天即以水灌阿育顶,素缯系首。时,王见此相貌,极生愁恼,即便命终。

“阿育王如礼法殡葬父王已,即立阿㝹楼陀为大臣。

师摩王子讨伐阿育王失败

“时,修师摩王子闻父崩背,今立阿育为王,心生不忍,即集诸兵,而来伐阿育。阿育王四门中,二门安二力士,第三门安大臣,自守东门。

“时,阿㝹楼陀大臣机关木象,又作阿育王像,像即骑象,安置东门外。又作无烟火坑聚,以物覆之。修师摩既来到时,阿㝹楼陀大臣语修师摩王子:‘欲作王者,阿育在东门,可往伐之,能得此王者,自然得作王。’时,彼王子即趣东门,即堕火坑,便即死亡。

“尔时,有一大力士,名曰跋陀罗由陀,闻修师摩终亡,厌世,将无量眷属,于佛法中出家学道,加勤精进,得漏尽,成阿罗汉道。

大臣和宫女轻贱阿育王

“阿育王正法治化。时,诸臣辈以我等共立阿育为王故,轻慢于王,不行君臣之礼,王亦自知诸臣轻慢于我。

“时,王语诸臣曰:‘汝等可伐花果之树,植于刺棘。’诸臣答曰:‘未尝见闻却除华果而植刺树,而见除伐刺树而植果实。’乃至王三敕令伐,彼亦不从。

“尔时,国王忿诸大臣,即持利剑,杀五百大臣。又时,王将婇女眷属,出外园中游戏,见一无忧树,华极敷盛。王见已,此华树与我同名。心怀欢喜。王形体丑陋,皮肤麁涩,诸婇女辈,心不爱王,憎恶王故,以手毁折无忧华树。王从眠觉,见无忧树华狼藉在地,心生忿怒,系诸婇女,以火烧杀。王行暴恶,故曰暴恶阿育王。

暴恶阿育王立刽子手

“时,阿㝹楼陀大臣白王言:‘王不应为是法。云何以手自杀人,诸臣婇女?王今当立屠杀之人,应有所杀,以付彼人。’王即宣教立屠杀者。彼有一山,名曰耆梨,中有一织师家。织师有一子,亦名耆梨,凶恶挝打系缚小男小女,及捕水陆之生,乃至拒逆父母,是故世人传云凶恶耆梨子。

“时,王诸使语彼:‘汝能为王斩诸凶人不?’彼答曰:‘一切阎浮提有罪者,我能净除,况复此一方?’

“时,诸使辈还启王言:‘彼人已得凶恶者。’王言:‘觅将来也!’诸使呼彼,彼答言:‘小忍,先奉辞父母。’具说上事,父母言:‘子不应行是事。’如是三敕,彼生不仁之心,即便杀父母已,然后乃至。

“诸使问曰:‘何以经久不速来也?’时,彼凶恶具说上事。诸使者以是事具启王。王即敕彼:‘我所有罪人,事应至死,汝当知之。’彼启王言:‘为我作舍。’王乃至为其作舍屋室,极为端严,唯开一门,门亦极精严,于其中间,作治罪之法罗列,状如地狱,彼狱极为胜好。时,彼凶人启王言:‘今从王乞愿,若人来入此中者,不复得出。’王答言:‘如汝所启乞愿,当以与汝。’

“时,彼屠主往诣寺中,听诸比丘说地狱事。时,有比丘讲地狱经:‘有众生生地狱者,地狱即执彼罪人,以热铁钳开其口,以热铁丸著其口中。次融铜灌口,次复铁斧斩截其体,次复杻械枷鏁检系其身,次复火车𬬻炭,次复铁,次复灰河,次复刀山剑树。’具如天五使经所说。彼屠[*]主具闻比丘说是诸事,关其住处,所作治罪之法如彼所说,按此法而治罪人。

比丘误入屠杀舍

“又一时,商主将其妇入于大海,入海时,妇便生子,名曰为海。如是在海十有余年,采诸重宝,还到本乡,道中值五百贼,杀于商主,夺彼宝物。

“尔时,商主之子见父伤死,及失宝物,厌世间苦故,于如来法中出家学道,还其本土,游行诸国,次至巴连弗邑。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城次第乞食,误入屠杀舍中。

“时,彼比丘遥见舍里,见火车𬬻[*]炭等治诸众生,如地狱中,寻生恐怖,衣毛皆竖,便欲出门。时,凶恶即往,执彼比丘言:‘入此中者,无有得出,汝今于此而死。’比丘闻其所说,心生悲毒,泣泪满目。凶主问曰:‘汝云何如小儿啼?’

“尔时,比丘以偈答曰:

“‘我不恐畏死,  志愿求解脱,
  所求不成果,  是故我啼泣,
  人身极难得,  出家亦复然,
  遇释师子王,  自今不重睹。’

比丘七日克期取证

“尔时,凶主语比丘曰:‘汝今必死,何所忧恼?’比丘复以哀言答云:‘乞我少时生命,可至一月。’彼凶不听。如是日数渐减,止于七日,彼即听许。

“时,此比丘知将死不久,勇猛精进,坐禅息心,终不能得道。至于七日,时,王宫内人有事至死,送付凶恶之人,令治其罪。凶主将是女人著臼中,以杵𢭏之,令成碎末。

“时,比丘见是事,极厌恶此身:‘呜呼,苦哉!我不久亦当如是。’而说偈言:

“‘呜呼大悲师,  演说正妙法,
  此身如聚沫,  于义无有实。
  向者美女色,  今将何所在,
  生死极可舍,  愚人而贪著。
  系心缘彼处,  今当脱木,
  令三有海,  毕竟不复生。’

“如是勤方便,专精修佛法,断除一切结,得成阿罗汉。

“时,彼凶恶人语此比丘:‘期限已尽。’比丘问曰:‘我不解尔之所说。’彼凶答曰:‘先期七日,今既已满。’比丘以偈答曰:

“‘我心得解脱,  无明大黑暗,
  断除诸有盖,  以杀烦恼贼,
  慧日今已出,  鉴察心意识,
  明了见生死,  今者愍人时,
  随顺修圣法,  我今此身骸,
  任尔之所为,  无复有悋惜。’

比丘度阿育王

“尔时,彼凶主执彼比丘著铁镬油中,足与薪火,火终不然,假使然者,或复不热。凶主见火不然,打拍使者,而自然火,火即猛盛;久久,开铁镬盖,见彼比丘铁镬中莲华上坐,生希有心,即启国王,王即便严驾,将无量众,来看比丘。

“时,彼比丘调伏时至,即身昇虚空,犹如王,示种种变化,如偈所说。

“王见是比丘,  身昇在虚空,
 心怀大欢喜,  合掌观彼圣:

“‘我今有所白,  意中所不解,
  形体无异人,  神通未曾有,
  为我分别说,  修习何等法,
  令汝得清净,  为我广敷演,
  令得胜妙法,  我了法相已,
  为汝作弟子,  毕竟无有悔。’

“时,彼比丘而作是念:‘我今调伏是王,多有所导,摄持佛法,当广分布如来舍利,安乐无量众生,于此阎浮提,尽令信三宝。’以是因缘故,自显其德。而向王说偈言:

“‘我是佛弟子,  逮得诸漏尽,
  又复是佛子,  不着一切有,
  我今已调伏,  无上两足尊,
  息心得寂静,  生死大恐怖,
  我今悉得脱,  有离三有缚,
  如来圣法中,  获得如是利。’

“时,阿育王闻彼比丘所说,于佛所生大敬信,又白比丘言:‘佛未灭度时,何所记说?’比丘答言:‘佛记大王:“于我灭后,过百岁之时,于巴连弗邑,有三亿家,彼国有王,名曰阿育,当王此阎浮提,为转轮王,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于阎浮提立八万四千塔。”佛如是记大王。然大王今造此大地狱,杀害无量民人,王今宜应慈念一切众生,施其无畏,令得安隐,佛之所记大王者,王当如法修行。’而说偈言:

“‘当行哀愍心,  莫恼诸群生,
  当修习佛法,  广布佛舍利。’

“时,彼阿育王于佛所极生敬信,合掌向比丘作礼:‘我得大罪,今向比丘忏悔,我之所作甚为不可,愿为佛子,受我忏悔。舍心勿复责,我愚人今复归命。’而说偈言:

“‘我今归依佛,  无上胜妙法,
  比丘诸众尊,  我今尽命归,
  我今当勇猛,  奉受世尊敕,
  于此阎浮提,  普立诸佛塔,
  种种诸供养,  悬缯及
  庄严世尊塔,  妙丽世希有。’

“时,彼比丘度阿育王已,乘空而化。

“时,王从地狱出,凶主白王言:‘王不复得去。’王曰:‘汝今欲杀我耶?’彼曰:‘如是。’王曰:‘谁先入此中?’答曰:‘我是。’王曰:‘若然者,汝先应取死。’王即敕人,将此凶主著作胶舍里,以火烧之,又敕坏此地狱,施众生无畏

迦毘罗卫国旧王宫遗址。

阿育王建八万四千舍利塔

“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与本无异,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罗摩中时,诸龙王将是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与之。王从彼而出,如偈所说:

“‘罗摩罗村中,  所有诸佛塔,
  龙王所奉事,  守护而供养,
  王从龙索分,  诸龙开塔与,
  即持此舍利,  渐进于余方。’

“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颇梨,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舍利塔。’

“时,有国名德叉尸罗,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

“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此阎浮提,意愿如是。’如偈赞曰:

“‘大王名阿育,  于先八塔中,
  各取其舍利,  于此阎浮提,
  建立诸佛塔,  八万及四千,
  纵广殊妙胜,  一日都使毕。’

“时,彼上座白王言:‘善哉,大王!后十五日月食时,令此阎浮提起诸佛塔。’如是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民人,兴庆无量,共号名曰法阿育王。如偈赞曰:

“‘王圣种孔雀,  安乐世间人,
  于此阎浮提,  建立胜妙塔,
  本名为恶王,  今造胜妙业,
  共号名法王,  相传至于后。’

阿育王拜师优波崛多尊者

“王已建八万四千塔,欢喜踊跃,将诸群臣往诣鸡雀精舍,白耶舍上座曰:‘更有比丘,佛所授记,当作佛事不?我当往诣彼所供养恭敬。’

“上座答曰:‘佛临般涅槃时,降伏阿波罗龙王陶师旃陀罗瞿波梨。’诣摩偷罗国,告阿难曰:‘于我般涅槃后,百年之中,当有长者,名瞿多,其子名曰优波崛多,当出家学道,无相佛教授于人,最为第一,当作佛事。’佛告阿难曰:‘遥见彼山不?’阿难白佛:‘见也,世尊!’佛告阿难:‘此山名优留曼荼,是阿兰若处名那荼[*]婆低,随顺寂静。而偈赞曰:

“‘优波崛比丘,  教授最第一,
  名闻振四方,  最胜之所记,
  于我灭度后,  当得作佛事,
  度诸众生类,  其数无有限。’

“时,王问上座曰:‘尊者优波崛今已出世不?’上座答曰:‘已出世,出家学道,降伏烦恼,是阿罗汉,共诸无量比丘眷属一万八千,住在优留曼荼[*]山中阿兰若处,哀愍众生,如佛说净妙法,度无量诸天及人,令入甘露城。’王闻已,欢喜踊跃,即敕群臣,速办严驾,将无量眷属往诣彼所,修敬供养优波崛多。

“时,臣白王言:‘彼圣既在王国,宜当遣信奉迎之,彼自当来。’王答臣曰:‘不宜遣信至彼所,应当自往,彼不宜来也。’而说偈曰:

“‘汝得金刚舌,  那能不断坏,
  谏我莫往彼,  亲近田舍人
。’

“王即遣信,往彼尊者所言:‘某日当来尊所。’时,尊者思惟:‘若王来者,无量将从,受诸大苦,遍杀害微虫、聚落人民。’作是念已,答使者曰:‘我当自往诣王所。’时,王闻尊者自来,欢喜踊跃,从摩偷罗至巴连弗邑,于其中间,开安舟航,于航悬诸幢盖。

“时,尊者优波崛愍念王故,将一万八千阿罗汉众,随于水道径至王国。时,国中人启王言:‘尊者优波崛将一万八千比丘众来至。’

“王闻,大欢喜踊跃,即脱璎珞,价直十万,而授与之。王将诸大臣眷属,即出往尊者所,即下食五体投地,向彼作礼,长跪合掌,而作是言:‘我今🄐领此阎浮提,受于王位,不以为喜;今睹尊者,踊跃🄑无量,如来弟子,乃能如是,如睹于佛。’而说偈言:

“‘寂灭已度世,  汝今作佛事,
  世间愚痴灭,  如日照佛世,
  为世作导师,  说法中第一,
  众生可依怙,  我今大欢喜。’

“时,王敕使者宣令国界:‘尊者优波崛比丘今来此国。’如是唱言:

“‘欲得富贵者,  远离贫穷苦,
  常处天上乐,  解脱涅槃者,
  当值优波崛,  修敬今供养,
  未见诸佛者,  今睹优波崛。’

“时,王严饰国界,平治道路,悬缯幡盖,烧香散华,及诸伎乐。举国人民皆出奉迎尊者优波崛,供养恭敬。

“尔时,尊者优波崛白王言:‘大王!当以正法治化,哀愍众生,三宝难遇,于三宝中,常以供养恭敬,修念赞叹,广为人说。所以者何?如来、应供、等正觉知人见人,常为记说:“我之正法,寄在国王,及我比丘僧等。”’而说偈曰:

“‘世雄人中尊,  正胜妙大法,
  寄付于大王,  及我比丘僧。’

“时,王白优波崛曰:‘我已建正法。’而说偈曰:

“‘我已造诸塔,  庄严诸国界,
  种种兴供养,  幡幢🄒及诸宝,
  广布佛舍利,  遍于阎浮提,
  我兴如是福,  意愿悉已满,
  自身及妻儿,  珍宝及此地,
  今已悉舍施,  供养贤圣塔。’

“时,尊者优波崛赞王言:‘善哉,善哉,大王应行如是法。’而说偈言:

“‘舍身及财命,  世世无所忧,
  受福无有穷,  必得无上觉。’

“时,王请尊者优波崛入城,设种种座,请尊者就座,众僧令往鸡雀精舍。白尊者曰:‘尊者颜貌端正,身体柔软,而我形体丑陋,肌肤麁涩。’

“尊者说偈曰:

“‘我行布施时,  净心好财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于佛。’

“时,王以偈报曰:

“‘我于童子时,  布施于沙土,
  今获果如是,  何况余妙施。’

“尊者复以偈赞曰:

“‘快哉善大王,  布施诸沙土,
  无上福田中,  植🄓果无穷尽。’

“时,阿育王告诸大臣:‘我以沙布施于佛,获其果报如是。云何而不修敬于世尊?’

阿育王朝圣佛迹

蓝毘尼园遗址。白色建筑为保护佛陀诞生地的建筑。

“王复白优波崛言:‘尊者!示我佛所说法、游行处所,当往供养礼拜,为诸后世众生摄受善根。’而说偈言:

“‘示我佛说法,  诸国及住处,
  供养当修敬,  为后众生故。’

“尊者言:‘善哉,善哉,大王能发妙愿,我当示王处所,为后众生。’

“时,王将四兵军众,及持种种供养香华、幡幢🄔,及诸伎🄕乐,便将尊者发去。尊者至🄖隆频林🄗,此是如来生处,而说偈言:

“‘如来初生处,  生时行七步,
  顾🄘🄙诸四方,  举手指天上,
  我今最后生,  当得无上道,
  天上及于人,  我为无上尊。’

蓝毘尼园(佛陀出生处)的阿育王石柱。

“时,王五体投地,供养礼拜,即立佛塔。尊者白王言:‘大王欲见诸天见佛生时行七步处不?’王白言:‘愿乐欲见。’

“时,尊者举手,指摩耶夫人所攀树枝,而告彼树神曰:‘树神今现,令王见之,生大欢喜。’寻声即见,住尊者边,而作是言:‘何所教敕?我当奉行。’尊者语王言:‘此神见佛生时。’

“王以偈问神曰:

“‘汝见严饰身,  生时青莲华,
  足行于七步,  口中有所说。’

“神以偈答曰:

“‘我见相好身,  生时二足尊,
  举足行七步,  口中有所说,
  于诸天人中,  我为无上尊。’

“时,王问神言:‘佛生有何瑞应?’神答言:‘我不能宣说妙胜诸事,今略说少分:

“‘光明能彻照,  身体具相好,
  令人喜乐见,  感动于天地。’

据说是摩耶夫人生产前沐浴、佛陀诞生时净身的水池。原本的娑罗树已老死,而新植菩提树。方形水池是1931年挖掘的。

“时,王闻神所说欢喜,施十万两珍宝而去。又将王入城里,语言:‘此处菩萨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体紫磨金色。’时,王向此处作礼,兴种种供养。

“又将王至天寺中,语王言:‘太子生时,令向彼神礼。时,诸神悉礼菩萨。时,诸民人为菩萨立名,今是天中天。’时,王复以种种供养。

“又将示处语王言:‘此处父王以菩萨示诸婆罗门,瞻其相德。’王复种种供养。

“又示:‘此处菩萨学堂,此处学乘象,此处学乘马、乘车🄚、弓弩。如是学一切技🄛术处,此处是菩萨治身,此处菩萨六万夫人游戏处,此处菩萨见老、病、死人。此处菩萨坐阎浮提树下,坐禅得离欲,树影不离身,父王向其作礼。此处菩萨将百千天神,出城而去。此处菩萨脱璎珞,与车匿🄜遣马还国。’而说偈曰🄝

“‘菩萨于此处,  脱璎珞及冠,
  授与于车匿,  遣马还于国,
  独行无有侣🄞,  便入学道山。’

“‘又此处菩萨从猎师,易袈裟衣,被此衣已,而为出家。此处是仙人所稽🄟请处,此处瓶沙🄠王与菩萨半国处,此处问优蓝弗🄡仙人,此处菩萨六年苦行。’如偈所说:

“‘苦行于六年,  极受诸苦恼,
  知此非真道,  弃舍所习行。’

“此处二女奉[*]菩萨乳糜,如偈所说:

“‘大圣于此中,  受二女乳糜,
  从此而起去,  往诣菩提树。’

“此处迦梨🄢龙赞叹菩萨,如偈所说:

“‘此处迦梨龙,  赞叹于🄣菩萨,
  当随古时道,  证无上妙果。’

“时,王向尊者而说偈曰:

“‘我今欲见龙,  彼龙见佛者,
  从此趣菩提,  证得胜妙果。’

“时,尊者以手指龙宫,语曰:‘迦梨龙王!汝以见佛,今当现身。’时,龙王寻声即出,住在尊前,合掌白言:‘何所教敕?’时,尊者语王曰:‘此龙王见佛,赞叹如来。’

“时,王合掌向龙,而说偈曰:

“‘汝见金刚身,  我师无🄤
  面如净满月,  为我说彼德,
  十力之功德,  往诣道场时。’

“时,龙王以偈答曰:

“‘我今当演说,  足践于地时,
  大地六种动,  光耀倍于日,
  遍照三千界,  而趣菩提树。’

“时,王如是等处处种种供养,及立塔庙。

“时,尊者将王至道树🄥下,语王曰:‘此树,菩萨摩诃萨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说偈言:

“‘牟尼牛王尊,  于此菩提树,
  降伏恶魔军,  得胜菩提果,
  天人中特尊,  无能与等者。’

“时,王舍无量珍宝,种种供养,及起大塔庙。

鹿野苑遗迹公园。

“此处四天王各持一钵,奉上于佛,合为一钵。此处于贾客兄弟所受诸饭食。此处如来诣波罗㮈🄦🄧国时,阿时婆🄨外道问佛。此处仙人园鹿野苑,如来于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而说偈言:

“‘此处鹿野苑,  如来转法轮,
  三转十二行,  五人得道迹。’

“时,王于是处兴种种供养,及立塔庙。

“此处如来度优楼频螺迦叶等仙人为道。此处如来为瓶沙王说法,王得见谛,及无量民人、诸天得道。此处如来为天帝释说法,帝释及八万诸天得道。此处如来示大神力,种种变化。此处如来至天上,为母说法,将无量天众,下于人间

“王复种种供养,及立塔庙。

“时,尊者语阿育王,至鸠尸那竭🄩,言:‘此处如来具足作佛事毕,于无余般涅槃而般涅槃。’而说偈言:

“‘度脱诸天人,  修罗龙夜叉,
  建立无尽法,  佛事既已终。
  于有得寂灭,  大悲入涅槃,
  如薪尽火灭,  毕竟得常住。’

“时,王闻是语,忧恼迷闷🄰。时,诸臣辈以水洗心面,良久得稣,啼泣涕零。如是乃至兴种种供养,立大塔庙。

阿育王供养佛弟子舍利

“时,王复白尊者曰:‘我意愿欲得见佛诸大弟子佛之所记者,欲供养彼舍利,愿为示之。’时,尊者白王言:‘善哉,善哉,大王能发如是妙心。’

“时,尊者将王至舍卫国,入祇桓🄱精舍,以手指塔:‘此是尊者舍利弗塔,王当供养。’王曰:‘彼有何功德?’尊者曰:‘是第二法王,随转法轮。’而说偈言:

“‘一切众生智,  比于舍利弗,
  十六之一分,  以除如来智

  如来转法轮,  是则能随转,
  彼有无量德,  谁复能宣说。’

“时,王生大欢喜,舍十万两珍宝,供养其塔,而说偈言:

“‘我礼舍利弗,  解脱诸恐怖,
  名称普于世,  智慧无有等。’

“次,复示大目揵连塔:‘王应供养此塔。’

“王复问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是神足第一,以足指践地,地即震动,至于天宫降伏难陀跋难陀🄲龙王。’而说偈曰:

“‘以足指动地,  至于帝释宫,
  神足无量🄳等,  谁能尽宣说?
  二龙王凶暴,  见者莫不怖,
  彼于神足力,  降伏息瞋恚。’

“时,王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此塔,以偈赞曰:

“‘神足中第一,  离于老病死,
  有如是功德,  今礼目揵连。’

“次,复示摩诃迦叶塔,语王言:‘此是摩诃迦叶塔,应当供养。’王问曰:‘彼有何功德?’答曰:‘彼少欲知足,🄴第一,如来施以半座僧伽梨衣,愍念众生,兴立正法。’即说偈曰:

“‘功德田第一,  愍念贫穷类
  著佛僧伽梨,  能建于正法,
  彼有如是德,  谁能具宣说。’

“时,王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是塔,以偈赞曰:

“‘常乐于寂静,  依止林薮间,
  少欲知足富,  今礼大迦叶。’

“次,复示尊者薄拘罗塔:‘此是薄拘罗塔,应当供养。’王问曰:‘彼有何功德?’尊者答曰:‘彼无病第一,乃至不为人说一句法,寂默🄵无言。’王曰:‘以一钱供养。’诸臣白王:‘功德既等,何故于此供养一钱?’王告之曰:‘听吾所说:

“‘虽除无明痴,  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名,  于世何所益?’

“时,彼一钱还来至王所。时,大臣辈见是希有事,异口同音赞彼:‘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一钱。’

“复示阿难塔,语王言:‘此是阿难塔,应当供养。’王曰:‘彼有何功德?’答曰:‘此人是侍佛者,多闻第一,撰🄶集佛经。’而说偈曰:

“‘奉持牟尼钵,  念至能决断
  多闻之大海,  辩才柔软音,
  能悦天人众,  善知三佛心,
  一切悉明了,  功德之宝箧。
  最胜所称叹,  降伏烦恼诤,
  如是等功德,  应当修供养。’

“王即舍百亿两珍宝,而供养其塔。

“时,诸臣白王言:‘何故于此布施供养皆悉胜前?’王曰:‘听吾所说心中所以:

“‘如来之体身,  法身性清净,
  彼悉能奉持,  是故供养胜。
  法灯常存世,  灭此愚痴冥,
  皆由从彼来,  是故供养胜。
  如大海之水,  牛迹所不容,
  如是佛智海,  余人不能持。
  唯有阿难尊,  一闻悉受持,
  终无忘失时,  是故供养胜。’

“尔时,王如是种种供养,向尊者合掌,而作是言:

“‘我今受此形,  不复负是🄷身,
  修无量功德,  今为人中主,
  我今取坚实,  造立诸塔庙,
  庄严在于世,  如星庄严月,
  奉佛弟子法,  应行诸礼节,
  我今悉已作,  稽首尊者足,
  蒙尊者恩力,  今见胜妙事,
  快获大善利,  从是分别法。’

阿育王供养菩提树

“尔时,王供养上种种事,恒偏至菩提道场树。此树下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希有珍宝供养之事,供养菩提树。

“时,王夫人名曰低舍罗𫄨多🄸,夫人作是念:‘王极爱念于我,我亦念王,王今舍我去,持诸珍宝至菩提树间。我今当作方便杀是菩提树,树既枯死,叶便凋落,王当不复往,彼可与我常相娱乐。’即唤咒师,语咒师言:‘汝能杀菩提树不?’彼答曰:‘能,与我千两金。’

“时,夫人即与千两金钱。咒师往菩提树间,以咒咒树以𫄧系树。时,树渐渐枯死,叶即萎落,未即枯死,其叶凋落。白夫人曰:‘复应以热乳浇树,乃可令枯。’夫人白王:‘我今欲以乳供养菩提树。’王曰:‘随卿意耶。’如是乃至以热乳浇之,树即枯燥。

“时,诸夫人白王言:‘菩提树忽然枯死,叶叶变落。’而说偈言:

“‘如来所依树,  名曰菩提者,
  于是得正觉,  具足一切智,
  大王今当知,  是树今枯死🄹
  叶色亦变异,  不知何以故。’

“时,王闻是语,即迷闷躃[*]地,诸人辈以水洗🄺王心面,良久而稣[*],即便泣泪言:

“‘我见菩提树,  便见于如来,
  今闻彼树死,  我今亦随没。’

“时,彼夫人见王忧愁不乐,而白王言:‘王🄻勿忧恼,我当喜悦王心。’王曰:‘若无彼树,我命亦无。如来于彼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树既无,我何用活耶?’

“夫人闻王决定语,还复以冷乳灌菩提树下,彼树寻复更生。王闻以乳溉灌树还得生,日日送千乳溉灌其本,树还复如先。诸夫🄼人辈白王言:‘菩提树今复如先,无复有异。’

“时,王闻已,即生欢喜,诣菩提树下,睹于菩提树,目不暂舍,而说偈言:

“‘诸王所未作,  瓶沙持国等🄽
  我今应供养,  我今浴菩提。
  诸乳及香水,  华香及涂香,
  当复供养僧,  贤圣五部众。’

阿育王供养圣众

“时,王各办四宝瓮,金、银、琉🄾璃、颇梨,盛诸香乳,及诸香汤,持种种饮食,幡幢、宝盖各有千种,及种种花香伎乐,受持八支斋布萨,着白净衣服,执持香𬬻🄿,在于殿上,向四方作礼,心念口言:‘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怜愍我故,受我供养。’而说偈言:

“‘如来贤圣子,  正顺寂诸根,
  离诸三界欲,  诸天应供养,
  今当悉来集,  受我微心惠,
  哀愍我意,  令法种增长,
  常乐于寂止,  解脱诸所著,
  如来之真子,  从法而化生,
  诸天所供养,  哀愍于我故,
  今当悉来集,  副我之微意,
  诸圣在处处,  罽宾🅀多波婆🅁
  大林🅂离波多🅃,  阿耨大池🅄边,
  江河山薮间,  如是一切处,
  诸圣在中者,  今当悉来集,
  哀愍于我故,  副我之微意,
  又在于天上,  尸梨沙🅅🅆宫殿
  香山石室中,  神通具足者,
  今当悉来集,  哀愍于我故。’

“时,王如是语时,三十万比丘悉来集。彼大众中十万是阿罗汉,二十万是学人及凡夫比丘,上座之座无人坐。

宾头卢尊者见闻

“时,王问诸比丘:‘上座之座,云何而无人坐?’时,彼大众中有一比丘,名曰耶舍🅇,是大阿罗汉,具足六通,白王言:‘此座,上座之座,余者岂敢于中而坐?’

“王复问曰:‘于尊者所,更有上座耶?’尊者答曰:‘更有上座,大王!佛之所记🅈,名曰宾头卢🅉,是上座,应坐此处。’

“王大欢喜,而作是言:‘于中有比丘见佛者不?’尊者答曰:‘有也,大王!宾头卢者,犹故存🅐。’

“王复白曰:‘可得见彼比丘不?’尊者曰:‘大王!不久当见,寻当来至。’

“时,王生大欢喜,而说偈言:

“‘我今快得利,  摄受于我故,
  令我自目见,  尊者宾头卢。’

“时,尊者宾头卢将无量阿罗汉,次第相随。譬如雁王乘虚而来,在于上座处坐。诸比丘僧各修礼敬,次第而坐。

“时,王见尊者宾头卢头须🅑皓白,辟支佛体,头面礼足,长跪合掌,睹尊者颜貌,而说偈言🅒

“‘我今之王位,  统领阎浮提,
  不以为欢喜,  今得见尊者,
  我今见尊者,  便是见生佛,
  心怀大踊跃,  胜见于王位。’

“复白尊者曰:‘尊者见世尊耶?三界所尊仰。’

“时,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而言:

“‘我见于如来,  于世无譬类,
  身作黄金色,  三十二相好,
  面如净满月,  梵音声柔软,
  伏诸烦恼诤,  常处于寂灭。’

“王复问曰:‘尊者何处见佛?’尊者曰:‘如来将五百阿罗汉,俱初在王舍城安居,我尔时亦复在中。’而说偈言:

“‘大牟尼世尊,  离欲相围遶,
  在于王舍城,  结于夏三月。
  我时在彼众,  恒住如来边,
  大王今当知,  我自🅓见真佛。’

“‘又复,佛住舍卫国时,如来大作神力,种种变化,作诸佛形,满在诸方,乃至阿迦尼吒天🅔,我尔时亦在于中,见如来种种变化神通之相。’而说偈言:

“‘如来神通力,  降伏诸外道,
  佛游于十方,  我亲见彼相。’

“‘又复,如来在天上与母说法时,我亦在于中;与母说法竟,将诸天众从天上来,下僧迦奢🅕国。时,我见此二事,天人受福乐。优波罗🅖比丘尼化作转轮圣王,将无量眷属,乘空而来,诣世尊所,我亦见此。’而说偈言[*]:

“‘如来在天上,  于彼结夏坐,
  我亦在于中,  牟尼之眷属。’

“‘又复,世尊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女适在于富楼那跋陀那🅗国。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请。时,世尊责我:“汝那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而说偈曰:

“‘世尊受彼请,  五百比丘俱,
  时我以神力🅙,  挑大山而去。
  世尊责罚[*]我,  住世未灭度,
  护持我正法,  勿令法没尽。’

“‘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遥🅚见佛来,捧于尘沙,奉上于佛。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于中。’而说偈曰:

“‘王于童子时,  以沙奉上佛,
  佛记于王时,  我亦亲在中。’

“时,王白尊者曰:‘尊者今住在何处?’尊者答王曰:‘在于北山,山名揵陀摩罗🅛,共诸同梵行僧。’

“王复问曰:‘有几眷属?’尊者答:‘六万阿罗汉比丘。’尊者曰:‘王何须多问?今当施设供养于僧。食竟,使王欢喜。’王言:‘如是,尊者!然我今先当供养佛念所觉菩提之树,然后香美饮食施设于僧。’敕诸群臣,唱令国界:‘王今舍十万两金布施众僧,千瓮香汤溉灌菩提树,集诸五众。’

“时,王子名曰拘那罗🅜,在王右边,举二指而不言说,意欲二倍供养。大众见之,皆尽发笑,王亦发笑,而语言:‘呜呼,王子!乃有增益功德供养。’

“王复言:‘我复以三十万两金供养众僧,复加千瓮香汤,洗浴菩提树。’时,王子复举四指,意在四倍。

“时,王瞋恚,语臣曰:‘谁教王子作是事,与我兴竞?’臣启王言:‘谁敢与王兴竞?然王子聪慧利根,增益功德,故作是事耳。’

“时,王右顾视王子,白上座曰:‘除我库藏之物,余一切物,阎浮提夫人、婇女、诸臣、眷属,及我拘那罗子,皆悉布施贤圣众僧,唱令国界,集诸五众。’而说偈曰:

“‘除王库藏物,  夫人及婇女,
  臣民一切众,  布施贤圣僧,
  我身及王子,  亦复悉舍与。’

“时,王、上座及比丘僧,以瓮香汤洗浴菩提树。

“时,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以偈颂曰:

“‘王浴菩提树,  无上之所觉,
  树增于茂盛,  柯条叶柔软。’

“时,王及诸群臣生大欢喜。

“时,王洗浴菩提树已,次复供养众僧。时,彼上座耶舍语王言:‘大王!今大有比丘僧集,当发淳信心供养。’时,王从上至下,自手供养。

二沙弥阿罗汉

“时,彼有二沙弥,得食已,各以𪎊团、🅝欢喜丸,更互相掷。王见即笑而言:‘此沙弥作小儿戏。’供养讫已,王还上座前立。上座语王言:‘王莫生不信敬心。’王答上座:‘无有不信🅞敬心,然见二沙弥作小儿戏,如世间小儿,以土团更互相掷。如是二沙弥以𪎊团、以䴵🅟、欢喜丸,更互相掷。’上座白王言:‘彼二沙弥是俱解脱阿罗汉,更相奉食。’王闻是已,增其信心,而作是念:‘此二沙弥能展转相施,我今亦当于一切僧人施绢、劫贝。’

“时,二沙弥知王心所念,二沙弥共相谓言:‘令王倍增敬信。’一沙弥持授与王,一沙弥授以染草。王问彼沙弥:‘用作何等?’二沙弥白王言:‘王因我故,施与众僧绢及劫贝,我欲令大王染成其色,施与众僧。’

“时,王作是念:‘我虽心念,口未发言。此二达士他心智,而知我心。’王即稽首敬礼众僧,而说偈言:

“‘孔雀之族姓,  内外亲眷属,
  因此惠施故,  悉皆获大利,
  遭值良福田,  欢喜应时施。’

“时,王语沙弥言:‘我因汝等施僧衣,施僧衣已,复以三衣并四亿万两珍宝,🅠五部众;🅡已,复以四十亿万两珍宝,赎取阎浮提宫人、婇女,及太子、群臣。’

“阿育王所作功德,无量如是。”

[校勘]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圣本无此十一字。

“住”,圣本作“在”。

“棘”,圣本作“蕀”。

“喑哑”,圣本作“喑哑”。

“诸”,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高丽藏改为“诸”。

“邑”,元本作“色”。

“阇耶”,巴利本作 Jaya。

“毘阇耶”,巴利本作 Vijaya。

“沙”,宋、元、明、圣四本作“妙”。

“巴连弗”,巴利本作 Pāṭaliputra。

“阿育”,巴利本作 Aśoka。

“频头娑罗”,巴利本作 Vindusāra。

“修师摩”,巴利本作 Susīma。

“一”,圣本无“一”字。

“须”,大正藏原为“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须”。

“无忧”,巴利本作 Aśoka。

“离忧”,巴利本作 Vigataśoka。

“父”,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父”。

“宾伽罗阿”,巴利本作 Piṅgalavatsâjīva。

“语”,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前后文改为“语”。

“尚”,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尚”。

“应”,宋、元、明三本作“于”。

“授”,宋、元、明三本作“受”。[*]

“头娑”,大正藏无“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德”,宋、元、明三本作“怛”。

“德叉尸罗”,巴利本作 Takṣaśilā。

“与”,圣本作“兴”。

“反”,元、明二本作“及”。

“违背”,大正藏原为“背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违背”。

“德”,宋、元、明三本作“著”。

“即”,大正藏原于“臣”后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跋陀罗由陀”, Bhadrāyudha。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未”,大正藏原为“末”,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未”。

“暴恶阿育”,巴利本作 Caṇḍâśoka。

“耆梨”,巴利本作 Girika。

“凶恶”,巴利本作 Caṇḍa。

“罗”,圣本作“罪”。

“屠”,圣本作“徒”。[*]

“讲”,圣本作“诵”。

“𬬻”,圣本作“炉”。[*]

“关”,大正藏原为“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关”。

“按”,大正藏原为“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按”。

“还”,圣本作“远”。

“令”,宋、元、明三本作“今”。

大正藏无“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有”,元、明二本作“永”。

“广”,大正藏原为“宣”,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广”。

“复”,圣本作“得”。

“还”,大正藏原为“迁”,今依据高丽藏改作“还”。

“罗摩村”,巴利本作 Rāmagrāma。

“塔”,大正藏原为“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塔”。

“琉”,圣本作“瑠”。

大正藏在“千”字之后有一“四”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伞”,圣本作“散”。

“德”,大正藏原为“著”,今依据圣本改作“德”。

“德叉尸罗”,巴利本作 Takṣaśilā。

“妙胜”,元、明二本作“胜妙”。

“兴”,圣本作“欣”。

“法阿育”,巴利本作 Dharmâsoka。

“孔雀”,巴利本作 Maurya。

“鸡雀精舍”,巴利本作 Kurkuṭârāma。

“耶舍”,巴利本作 Yaśa。

“授”,宋、元、明、圣四本作“受”。[*]

“阿波罗”,巴利本作 Palāla。

“陶师”,巴利本作 Kumbhakāla。

“旃陀罗”,巴利本作 Caṇḍalī。

“瞿波梨”,巴利本作 Gopālī。

“摩偷罗”,巴利本作 Mathurā。

“年”,大正藏原为“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年”。

“瞿多”,巴利本作 Gupta。

“优波崛多”,巴利本作 Upagupta。

“荼”,大正藏原为“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荼”。*

“优留曼荼”,巴利本作 Urumuṇḍa。

“那荼婆低”,巴利本作 Naṭabhaṭikā。

“遍”,大正藏原为“逼”,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遍”。

“十”,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十”。

大正藏无“即”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 “今”,明本作“令”。

🄑 “踊跃”,大正藏原为“跃踊”,今依据高丽藏改作“踊跃”。

🄒 “幡幢”,宋、元二本作“幢幡”,明本作“幢旛”。

🄓 “植”,圣本作“殖”。

🄔 “幡幢”,明本作“幢旛”。

🄕 “伎”,元、明二本作“妓”。

🄖 “至”,大正藏无“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隆频林”,巴利本作 Lumbinī。

🄘 “顾”,圣本作“故”。

🄙 “视”,宋、元、明、圣四本作“示”。

🄚 “乘车”,宋、元、明、圣四本作“车乘”。

🄛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技”。

🄜 “车匿”,巴利本作 Chandaka。

🄝 “曰”,圣本作“言”。

🄞 “侣”,圣本作“旅”。

🄟 圣本无“稽”字。

🄠 “瓶沙”,巴利本作 Bimbisāra。

🄡 “优蓝弗”,巴利本作 Udrakârāḍaka。

🄢 “迦梨”,巴利本作 Kālika。

🄣 “于”,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 “俦”,大正藏原为“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俦”。

🄥 “树”,圣本作“场树”。

🄦 “㮈”,大正藏原为“奈”,今依据圣本改作“㮈”。

🄧 “波罗㮈”,巴利本作 Vārāṇasī。

🄨 “阿时婆”,巴利本作 Ājīvika。

🄩 “鸠尸那竭国”,巴利本作 Kusinagara。

🄰 “躃”,大正藏原为“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躃”。[*]

🄱 “祇桓精舍”,巴利本作 Jetavana。

🄲 “难陀跋难陀”,巴利本作 Nando’pananda。

🄳 “量”,大正藏原为“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量”。

🄴 “头”,圣本作“投”。

🄵 “默”,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默”。

🄶 “撰”,大正藏原为“选”,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撰”。

🄷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 “低舍罗𫄨多”,巴利本作 Tiṣyarakṣitā。

🄹 “枯死”,圣本作“已枯”。

🄺 “洗”,大正藏原为“浇”,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洗”。

🄻 “王”,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王”。

🄼 “夫”,圣本作“王”。

🄽 “等”,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等”。

🄾 “琉”,圣本作“瑠”。

🄿 “𬬻”,圣本作“炉”。

🅀 “罽宾”,巴利本作 Kāśmīra。

🅁 “多波婆”,巴利本作 Tamasāvana。

🅂 “大林”,巴利本作 Mahāvana。

🅃 “离波多”,巴利本作 Revataka。

🅄 “阿耨大池”,巴利本作 Anavataptahrada。

🅅 “沙”,圣本作“娑”,宋、元、明三本作“婆”。

🅆 “尸梨沙”,巴利本作 Śairīṣaka。

🅇 “耶舍”,巴利本作 Yaśa。

🅈 “记”,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记”。

🅉 “宾头卢”,巴利本作 Piṇḍolabhāradvāja。

🅐 “在”,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存”。

🅑 “须”,大正藏原为“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须”。

🅒 “言”,宋、元、明、圣四本作“曰”。[*]

🅓 “自”,大正藏原为“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 “诸佛形,满在诸方,乃至阿迦尼吒天”巴利本作 Buddhâvataṃsakaṃ yāvad Akaniṣṭhabhavanaṃ。

🅕 “僧迦奢”,巴利本作 Sāṃkāṣya。

🅖 “优波罗”,巴利本作 Utpalavarṇā。

🅗 “富楼那跋陀那”,巴利本作 Puṇḍavardhana。

🅘 “罚”,圣本作“伐”,高丽藏作“罚”。*

🅙 “力”,元本作“刀”。

🅚 “遥”,大正藏原为“逢”,今依据圣本改作“遥”。

🅛 “揵陀摩罗”,巴利本作 Gandhamādana。

🅜 “拘那罗”,巴利本作 Kunāla。

🅝 大正藏无“䴵”字,今依据明、圣二本补上,宋、元二本作“𪎊”。

🅞 大正藏无“信”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大正藏无“䴵”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大正藏在“嚫”字有重复的校勘编号,今依据前后文及参考碛砂藏删去此校勘编号。

🅡 “嚫”,宋、元、明三本作“咒”。

[注解]

迦兰陀竹园:佛陀的道场之一,为迦兰陀长者所拥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场,是佛教最早盖的寺院。又译为“竹林加兰哆园”、“竹林精舍”。

践:用脚踩踏。

门限:门槛。

六种震动:六种地震的方式,包含六种方向: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以及六种现象:动、涌、震、击、吼、爆(前三个形容动态,后三个形容声响)。

喑痖:不能说话,指哑巴。

邑:城市。

栴檀:檀香。

三十二大人相: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𪎊:一种将米、麦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读音同“炒”。

寻:长度单位,是伸张两臂后左右手之间的宽度。

得一天下一伞盖王:得以成为统治范围覆盖一个天下(一大洲)的国王。“伞盖”即“伞盖”,这里是指覆盖。相当的《阿育王传》经文为“使我将来盖于天地”。

受果增善根:(童子)未来将受到布施的果报,增长善根。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养应当供养的修行人能获得福报,如同农夫在田中播种,往后则能收成。

阎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阿育王时期中国正值战国时代,希腊亚历山大帝国已分裂,孔雀王朝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政权,学者估计阿育王统治当时全球约三成人口,遣使弘化佛教的范围跨及亚洲、北非、欧洲地中海一带。

阿罗诃: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义译为“应供”,又译为“阿罗汉”。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来十号中第三个的音译,又译为“三耶三佛”、“三佛”,义译为“正遍知”、“等正觉”。

两足尊:佛陀。佛陀是有双脚的人中最尊贵的。也有解为佛陀的福、慧两足。

巴连弗邑:古代印度都市名,佛灭后的阿育王将摩竭提国的首都从王舍城迁都至此,位于恒河左岸,即当今印度的巴特那巿所在。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摩竭提国又称为巴连弗国。另译为“波吒利弗多罗”、“波罗利弗妒路”、“华氏城”。

转轮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统治四大洲者称为金轮王,三大洲的为银轮王,二大洲的为铜轮王,一大洲的为铁轮王,经中对于转轮王的描述通常以金轮王为例,阿育王则为铁轮王。

阿育:优婆塞名,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统治者。原性情暴恶,杀害兄弟后登上王位、拓展领土,统治印度半岛大部分土地,及于北方与西方的接邻地方,成为印度史上版图最广的王朝。信奉佛教后痛改前非,以正法治国,为孔雀王朝的颠峰时期。

舍利:遗骸;遗体火化后的遗骨。

顶生王:远古以前的一位转轮圣王,极有福报,财宝无数,统一人间四大洲后拜访忉利天,天帝释分一半的座位给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顶生王还不满足,起了篡天帝释位的念头,此时却坠落回人间,重病而死。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详见《中阿含经》卷十一〈王相应品 6〉第60经四洲经、《增壹阿含经》卷八〈安般品 17〉第7经

月护:国王名,是孔雀王朝(印度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的开创者,阿育王的祖父。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南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鸯伽国又称为瞻波国,为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东北边,曾隶属于摩竭陀国。又译为“瞻波”、“占波”。

婇女:宫女。

灌顶王:完成登基仪式的国王。古代印度国王即位时,以海水灌顶,作为登基仪式。

麁涩:即“粗涩”。

和尚: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音译,又译为“和上”,义译为“亲教师”。

将:率领。读音同“匠”。

敕:告诫;命令。“敕”的异体字。

重饷:重赏;多加馈赠。

德叉尸罗:古代印度都市名,以学问、技艺发达而闻名,佛世时的名医耆婆曾游学至此学医。位于当时的北印度,当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塔克西拉,是十六大国之一的犍陀罗国(乾陀罗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犍陀罗国又称为德叉尸罗国。又译为“呾叉始罗”、“著叉尸罗”。

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缯:丝织品。

崩背:指帝王之死。

刺棘:有刺的植物。

忿:忿怒;怨恨。

华极敷盛:花朵开得极为茂盛。

治罪:根据法律惩治罪犯,给犯罪的人应得的惩罚。

钳:夹东西的工具,在古代也可作刑具。读音同“前”。

杻械:脚镣、手铐,为古代的刑具。

枷鏁:即“枷锁”。其中“枷”是古代一种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鏁”是古字,同“锁”。

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

灰河:地狱中滚烫沸腾的灰色河流,河岸遍布铁刺,详见《中阿含经》卷十二〈王相应品 6〉第64经天使经。

天五使经:即《中阿含经》卷十二〈王相应品 6〉第64经天使经,当中提到行恶的众生死后入地狱,阎罗王在审问行恶众生时表示生、老、病、死、刑罚等五种天使在世上提醒人们不要作恶放逸,但人们不理会而堕入地狱。该经并描述众生在地狱受罪报的惨状。

次第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钵乞求食物。又译为“次第行乞”、“次行乞食”。

衣毛皆竖:全身发麻,身上的毛都竖了起来。

释师子:释迦牟尼佛。比喻释迦牟尼佛得无畏自在,人中最为尊贵,有如为百兽之王的狮子。

向者:刚才。

鏁:古字,同“锁”。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有”是存在的意思。

悋惜:过分爱惜、不忍割舍。

严驾:整备车马。

雁:“雁”的异体字。

三宝:佛陀、佛法、圣众(僧)的合称。

亿:千万。古印度的“亿”可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佛经中较常见的定义为千万,也可引申为盈满的意思。

如法:依照正法。

哀愍:悲悯。

幡:旌旗的总称,是一种狭长、垂直悬挂的旗帜。“幡”和“幢”原来都是战场上用来统领军队、显扬军威的物品,在佛教则用以显示三宝威德、让人忆念三宝。

幢:在高举的竿柱系上丝帛作圆桶状的旗帜。

胶舍:涂满黏胶,让人黏住而无法逃离的屋子,是阿育王为了报复狱卒不准他离开而做。

施众生无畏:让众生不须要畏惧。

阿阇世:优婆塞名,摩竭提国的国王,父亲是频婆娑罗王,母亲是韦提希夫人,在怀胎时命相师都说此儿会害其父,因此名为阿阇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结怨”。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却结交恶友提波达多,囚禁父母,自立为王,并吞诸小国,并与波斯匿王交战数次。后因杀害父亲频婆娑罗王的业报而全身长疮,向佛陀忏悔后得痊愈,并皈依于佛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并在佛灭后护持五百罗汉的结集经典。

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像这样地取出七个佛塔中的舍利。根据《长阿含经》卷四第2经游行经:“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佛陀荼毘后的舍利供养于八舍利塔,阿育王取得前七塔中的舍利后,前往佛世时的罗摩国(已没落而称为罗摩村),以取第八塔中的舍利。

罗摩:古代中印度国名、村名,在迦毘罗卫城(佛陀出生地)的东方,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后,半夜离开迦毘罗卫城,黎明时在罗摩村脱下华丽的衣饰,交由车夫车匿连同白马一起带回国,然后自己一人进入山里,详见《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十八〈剃发染衣品 22〉。罗摩国也是佛陀灭度后分到佛舍利的八国之一,详见《长阿含经》卷四第2经游行经。又译为罗摩罗村、罗摩伽国。

琉璃:青色的宝石。

颇梨:玻璃;水晶。

箧:放东西的箱子。

伞盖:伞盖。“伞”同“伞”字。

克:约定。

鸡雀精舍:佛陀的道场之一,位于巴连弗邑东南,佛灭后的阿育王曾加以整修成为国家级寺院。又译为“鸡林精舍”、“鸡雀寺”、“鸡园”、“鸡林园”。

般涅槃:“般”为完全,“涅槃”为灭除烦恼、生死。此处特指解脱者的去世。

降伏阿波罗龙王:佛陀曾在摩竭提国和金刚手药叉降伏由过去世的恶愿而摧残摩竭提国的阿钵罗(阿波罗)龙王,让阿钵罗龙王受三皈五戒、摩竭提国风调雨顺。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九、《菩萨本行经》卷二。

陶师:佛陀曾在北印度的理逸多城现身为陶师,和一位技艺精良但骄傲的陶师切磋,超越他的技艺而让他信服,然后佛陀以出家人的身分为他说法,让他证四圣谛。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九。

旃陀罗瞿波梨龙:佛陀曾在北印度那揭罗曷国的瞻卜(旃陀罗)花林和大弟子及金刚神,降伏了由过去世的恶愿转生为毒龙的瞿波罗(瞿波梨)龙王父子,以及化身为龙女的五罗刹女,并授三皈五戒。相传龙王请求佛陀不要离开,以免自己再起恶心,于是佛陀在龙王石窟中以三昧力让石窟能映现佛陀的影像,成为当地知名的圣地“佛影窟”,远远望去恍若有佛影,近看则不见。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九、《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观四威仪品 6〉、《大唐西域记》卷二。

摩偷罗:中印度的古国,在当今印度德里东南约一百四十公里处的马图拉(mathurā)一带,为古代通商要地。

优波崛多:比丘名,是阿难尊者弟子商那和修尊者的弟子,后来成为阿育王的国师。又译为“优波掘多”。

无相佛教授于人:没有佛的三十二相,但能如佛般教授他人佛法。相当的《阿育王传》作“虽无相好化导如佛”。

优留曼荼:中印度朱木那河(Jumna)西南的一座山,古代属摩偷罗国。义译为“大醍醐”。

阿兰若: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为“阿练若”、“空闲”、“空闲处”。

出世:出现于世间;出生在世界上。

甘露城:解脱的境地。“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譬喻为“解脱”,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汝得金刚舌,那能不断坏,谏我莫往彼,亲近田舍人:你有三寸不烂之舌,但也不能坚持劝谏我停止前往亲近值得供养的修行人。其中“田舍人”即“福田”,譬喻供养应当供养的修行人能获得福报,如同农夫在田中播种,往后则能收成。“不断坏”即“坚持”,是作修饰“谏”的副词。

开安舟航:开辟可供安全行船的航道。

下食:比对本经的对应经典,疑为“下象”的讹误。

五体投地:两肘、两膝、头额投地,以头碰触受礼者的脚或地面的最高礼法。

寂灭已度世:释迦牟尼佛已从世间灭度。这边的“寂灭”指释迦牟尼佛,因为“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依怙:依赖。

伎乐:音乐。

如来、应供、等正觉:佛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又译为“正遍知”)是如来十号的前三个,此处以这三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隆频林:中印度迦毘罗卫国的园林,是悉达多太子的外祖父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毘尼建造的花园,靠近罗摩村,悉达多太子诞生于园内的无忧树下。又译为“蓝毘尼园”。

摩耶夫人:悉达多太子的母亲,是古代中印度天臂城善觉王的女儿、净饭王的夫人,生下悉达多太子七日后逝世,往生于忉利天。又译为“摩诃摩耶夫人”。

八十种好:佛的形象上所具有的八十个微细、不易立刻辨识的美好形貌特征。

紫磨金:带紫色光泽的上等黄金。

太子生时,令向彼神礼。时,诸神悉礼菩萨:从出生地毘蓝尼(隆频林)被带回宫中的路上,悉达多太子被抱进神庙礼拜神像,结果神像都倒下,状似礼拜悉达多太子。详见《修行本起经》卷一〈菩萨降身品 2〉、《佛本行集经》卷八〈从园还城品 7〉。

天中天:人崇敬天,而天又崇敬佛陀,因此尊称佛陀为天中天。

父王以菩萨示诸婆罗门,瞻其相德:悉达多太子的父王让国师看太子的相,国师发现太子有三十二大人相,预言他若在家可成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详见《修行本起经》卷一〈菩萨降身品 2〉、《佛本行集经》卷八〈从园还城品 7〉。

菩萨见老、病、死人:悉达多太子出城游观,在东门见到老人、在南门见到病人、在西门见到死人,激起了他出家探究老病死根源的想法,详见《五分律》卷十五、《修行本起经》卷二〈游观品 3〉、《佛本行集经》卷十四〈出逢老人品 16〉。

菩萨坐阎浮提树下,坐禅得离欲,树影不离身,父王向其作礼:悉达多太子曾在父王家田边的阎浮提树下,打坐证得离欲的初禅,这天从中午至下午阎浮提树的树影都为悉达多太子遮避了烈日,他的父王看到这现象也啧啧称奇。详见《中阿含经》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2经未曾有经。

车匿:比丘名,未出家前曾是帮悉达多太子驾车的车夫。后随佛出家,为六群比丘之一,常口出恶言。

菩萨从猎师,易袈裟衣,被此衣已,而为出家:悉达多太子离家后,以所穿着上等质料的衣服交换猎人染色破烂的衣服,穿上这衣服后,自誓为出家人。“袈裟”又作“染色衣”,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详见《五分律》卷十五、《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七、《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十八〈剃发染衣品 22〉。

仙人所稽请处:悉达多太子刚入山中时,一些修苦行的老修行人见到他相貌庄严、举止安祥,纷纷供养他水果,并请他留下来。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七、《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 24〉。

瓶沙王与菩萨半国处: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行经摩竭提国王舍城,摩竭提国的国王瓶沙王见到他很欢喜,表示愿意让半个国家给悉达多太子,要他别出家了。悉达多太子没有接受,瓶沙王就预约他成道后到王舍城接受供养,详见《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四〈劝受世利品 28〉。

优蓝弗:佛陀成道前的禅定师父之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树林中,修成非想非非想定。悉达多太子拜师后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发觉仍不是究竟而离开。佛陀成道后曾有意度化他,可惜他已过世了,详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经罗摩经、《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经。又译为“优蹋蓝弗”、“郁头蓝弗”、“郁陀罗罗摩子”、“优陀罗罗摩子”。

菩萨六年苦行:悉达多太子在摩竭提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曾修过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身心衰竭,然而未能悟道。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 31〉第8经、《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四〈精进苦行品 29〉。

二女奉菩萨乳糜:悉达多太子发现极度的苦行对悟道没有帮助后,接受两位女居士的供养,喝了乳粥,而恢复了健康,详见《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精进苦行品 29〉。“乳糜”是以米粟等谷物加入牛羊乳中煮熟而成的粥。

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大乔木,株高二十米以上,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打坐时悟道,而称为菩提树。

迦梨龙赞叹菩萨:住在摩竭提国伽耶城南边树林中的龙王寿命极长,因此见过先前的佛,在悉达多太子前往菩提树的路上说偈赞佛,详见《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向菩提树品 30〉。又译为“迦罗龙王”、“黑色龙王”。

俦匹:比得上的人。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参见卷二十六第684经

此树,菩萨摩诃萨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誓愿不证悟就不起座,天魔波旬怕他成佛后度众生超越欲界,因此派出魔女诱惑、兵众恐吓,都不能影响他。最后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释迦牟尼佛,详见《修行本起经》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经》卷三十〈成无上道品 33〉。“三昧”即心专注于一处(或一境)而不散乱。

四天王各持一钵,奉上于佛,合为一钵:四天王各供养佛陀一个钵,方便佛陀乞食,佛陀为免只接受一个钵而退还其他的钵会失礼,因此以神通将四个钵合为一钵,详见《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二商奉食品 35〉。四天王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护一方的天下,包括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于贾客兄弟所受诸饭食:佛陀刚成道时,行经的商人兄弟以𪎊蜜(炒熟的面粉混合蜜糖)供养,成为最先皈依佛陀的人,后来更证得三果,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 6〉第1经、《五分律》卷十五、《中本起经》卷一〈转法轮品 1〉。

如来诣波罗㮈国时,阿时婆外道问佛:佛陀在前往波罗㮈国找五比丘的途中,遇到外道修行者阿时婆,阿时婆问佛陀的老师是谁?证得什么?佛陀回答说已无师自证无上正等正觉。阿时婆不相信,立刻拍拍屁股走人。详见《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转妙法轮品 37〉。

仙人园鹿野苑,如来于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佛陀在鹿野苑度化父王曾派来加入他苦行的五位侍者出家成为五比丘,并向他们三次逐渐地解说四圣谛,详见《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79经、《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经罗摩经、《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经。

优楼频螺迦叶:摩竭提国优楼频螺(“木瓜”的音译)村的迦叶,和大迦叶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外道大师。他带领五百位弟子在连若河旁修行,佛陀经过时借住附近有恶龙的石窟,收服了恶龙,让优楼频螺迦叶惊讶,在一番较量后带着所有弟子随佛出家,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经、《五分律》卷十六。佛陀称赞他“将护圣众,四事供养”第一。又译为“优留毘迦叶”、“优毘迦叶”、“郁鞞罗迦叶”。

如来为瓶沙王说法,王得见谛,及无量民人、诸天得道:佛陀曾答应瓶沙王在成道后到王舍城接受供养,度了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和他们的千位弟子后,佛陀前往王舍城赴约,在瓶沙王建立的迦兰陀竹园说法。瓶沙王和前来听法的人民及天众,听了佛法后纷纷见到了真理、证得初果。详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八第1074经、《五分律》卷十六、《中本起经》卷一〈度瓶沙王品 4〉。

如来为天帝释说法,帝释及八万诸天得道:佛陀在摩竭提国王舍城东边、菴婆罗村北边的毘陀山因陀娑罗窟时,天帝释和八万天众拜访佛陀,请教众生冲突的根源,并在听了佛陀开示后证得初果。详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 1〉第134经释问经、《长阿含经》卷十第14经释提桓因问经。“天帝释”是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

如来至天上,为母说法,将无量天众,下于人间:佛陀曾前往忉利天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及天众说法,弟子们思念佛陀,就派大目揵连尊者请佛陀回到人间,并邀请天众们到人间听法,因为天众可以来人间,大多人却没有神足通能前往天界。七天后,佛陀就带着无数的天众到人间的僧迦舍城。详见《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6经、《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36〉第5经。

鸠尸那竭:古代印度国名、城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这国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详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79经、卷四十四第1197经、《中阿含经》卷十四〈王相应品 1〉第68经大善见王经、《长阿含经》卷四第2经游行经。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拘夷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无余般涅槃:完全断绝烦恼、生死,指解脱者的去世。又译为“无余涅槃”。

躃地:仆倒;跌倒。“躃”读音同“闭”。

以水洗心面:沾水擦拭脸和胸(以唤醒阿育王)。

祇桓:“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陀的道场之一,由给孤独长者向祇陀太子买下土地,并由祇陀太子布施树林。

随转法轮:承接着佛陀开示佛法,这是佛陀称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话,详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第1212经:“譬如转轮圣王,第一长子应受灌顶而未灌顶,已住灌顶仪法,如父之法,所可转者亦当随转。汝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得无所起,尽诸有漏,心善解脱。”(CBETA, T02, no. 99, p. 330, b6-11)

一切众生智,比于舍利弗,十六之一分,以除如来智:这是佛陀称赞舍利弗尊者的偈子,出自《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3经:“一切世间智,唯除于如来,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CBETA, T02, no. 99, p. 158, c25-27)

以足指践地,地即震动,至于天宫:大目犍连尊者为了警醒天帝释心生厌离、不要放逸,用神通以脚趾头踩地就造成忉利天大地震,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5经:“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观,悉令震动。”(CBETA, T02, no. 99, p. 133, c27-29)

降伏难陀跋难陀龙王:佛陀在以神足通飞行前往忉利天为母说法前,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两兄弟看不顺眼有人能在他们头上的天空飞行,因此放大火起烟试图阻碍飞行,后来由大目犍连尊者降伏,受三皈五戒,成为护法龙神。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36〉第5经。

摩诃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摩诃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大迦叶”。

头陀: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练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

如来施以半座:佛陀曾在轻视摩诃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详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第1142经:“善来!迦叶!于此半座。”(CBETA, T02, no. 99, p. 302, a8-9)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必须穿着。

愍念贫穷类:大迦叶尊者怜悯贫穷的人,因此乞食时常走向贫穷人家,让他们供养阿罗汉而得大福报。参见《五分律》卷七:“时大迦叶从贫家乞食。”(CBETA, T22, no. 1421, p. 53, b16-17)

林薮:山野间隐居的地方。

薄拘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寿命极长,终不中夭”。他在过去毘婆尸佛时代受三皈依并慈心持不杀戒,且布施佛一钱,而在之后的九十一劫得以无病又富有。另译为“婆拘罗”。

不为人说一句法,寂然无言:参见《中阿含经》卷八〈未曾有法品4〉第34经薄拘罗经:“未曾忆为白衣说法,乃至四句颂亦不为说。”(CBETA, T01, no. 26, p. 475, b26-27) 原经文是强调薄拘罗尊者持戒极为清净、不接触世俗人事,只和比丘言谈。

念至能决断:念住而有智慧。相当的《阿育王经》经文作“具足念慧心”,相当的《阿育王传》经文作“念力智慧”。

三佛:“三佛陀”的简写,为音译,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三菩提”,义译为正觉者。

𫄧:“线”的异体字。

瓮:“瓮”的异体字,口小腹大,用以盛东西的器具。

瓶沙持国等:瓶沙王、持国王等。

五部众:五种出家的修行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准备受具足戒而仍在学法阶段的女性出家人)、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沙弥尼(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

宝盖:以珍宝装饰的伞盖,可遮阳、挡雨、挡灰尘、或作装饰。

八支斋:效法阿罗汉无贪、瞋、痴,戒除“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涂香歌舞、坐卧高广大床、非时食”。又译为“八关斋”。

布萨:说戒、忏悔的集会。对在家人来说,是在斋日受持八关斋戒。

副:符合。

罽宾:西北印度的古国,相当于现今的喀什米尔一带。

多波婆:为音译,义译作“暗林寺”,阿育王曾在此建佛舍利塔,详见《大唐西域记》卷四。

大林:可能指“大林精舍”,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重阁讲堂”、“高楼台观”。

离波多:阿育王时代的地名或寺院名。

阿耨大池:义译为“无热恼池”,位于雪山山顶,香醉山以南,是四条大河的发源地,住有阿耨达龙王。又译为“阿耨达池”、“阿耨达泉”、“阿耨大萨罗”。

尸梨沙宫殿:忉利天一处供比丘修行的园地。例如牛迹比丘过去多世为牛,行为仍有牛的习气,像是吃完饭后会反刍,容易被人讥笑,为免有人讥笑圣者而造地狱恶业,佛陀让他待在尸梨沙宫殿修习禅定、受天王供养。又译为“尸利沙园”。

香山:阿耨大池以北的一座山,山中有各种树,散出种种香气。阿育王时代宾头卢尊者及许多阿罗汉居住在这里。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

宾头卢:比丘名,出身婆罗门贵族,是俱睒弥国优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证阿罗汉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王舍城的树提长者将栴檀木制成的钵高悬在长竿上,表示谁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谁,最后由宾头卢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师。但由于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现神通,被佛陀处罚离开阎浮提而到别的世界度众,佛陀后来让他回到阎浮提,付嘱他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以让后世众生供养植福。

犹故存世:(宾头卢尊者)就像佛世时,仍留存在世间。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48〉第3经:“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CBETA, T02, no. 125, p. 789, a3-6)

辟支佛体:辟支佛是没有老师教导,自己观因缘而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据传辟支佛的身体已不同于凡人,穿着宽松覆盖全身的衣服,参见《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1经。

安居: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又译为“夏安居”、“结夏安居”、“结夏坐”、“夏坐”。

阿迦尼吒天:为音译,义译作“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禅天的最高天,也是五净居天的最高天。

如来大作神力,种种变化,作诸佛形,满在诸方,乃至阿迦尼吒天:佛教受到欢迎后,外道六师因得到的供养变少而嫉妒。他们知道佛教不随便现神通,就跟各国王说他们的神通比佛陀强,佛陀如果真有神通,就该公开接受比赛神通。佛陀知道了都只说时机未至,而未回复。直到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城时,外道六师重施故技,波斯匿王询问佛陀后,佛陀表示时机已到,而愿意在七日后接受比赛。七日后,由于佛弟子不想显露自己的能力,只默默地让场地出现种种瑞相,此时外道六师则说现场的人这么多,怎么能说不是外道的神通造成的瑞相?后来佛陀进房舍中入定,以火光三昧让房舍都在大火中,外道六师见到失火,幸灾乐祸地说这大火一定是佛陀的神通,没想到火光过后房舍更为干净,完好无缺。后来佛陀以手触地,地上现出许多大莲花,一一花上有化佛示现神通,花上有花直到色究竟天,外道六师则没有神通可现,佛陀也借机宣说四圣谛,度了许多人。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二十六。

僧迦奢:古代印度恒河流域的国名及城名,是佛陀于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后返回人间的地方。另译为“僧迦舍”、“僧迦尸”。

优波罗比丘尼:为音译,义译作“莲华色比丘尼”,以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优钵罗色”、“优钵华色”。

优波罗比丘尼化作转轮圣王,将无量眷属,乘空而来,诣世尊所:佛陀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时,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变化为转轮圣王形象,在盛大的排场下抢先第一个见佛,而佛陀则开示应该要如“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观空,才是真正地见佛。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36〉第5经

给孤独长者女:给孤独长者的女儿,即“修摩提”,优婆夷名,佛陀称赞他是优婆夷中“能造颂偈”、“无所怯弱”第一。又译为“脩摩迦提须达女”。

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修摩提被许配给和给孤独长者有生意往来的满财长者的儿子,然而满财长者全家信奉裸形外道,强迫修摩提拜裸形外道,修摩提抵死不从,反而请佛及僧团受供,度化了满财长者全家信佛,也一并度化了该城的民众,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 30〉第3经

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王舍城的树提长者将栴檀木制成的钵高悬在长竿上,表示谁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谁,最后由宾头卢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师。但由于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现神通,被佛陀处罚离开阎浮提而到别的世界度众,详见《四分律》卷五十一、《十诵律》卷三十七。佛陀后来让他回到阎浮提,付嘱他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以让后世众生供养植福,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8〉第3经。(这则事件和“给孤独长者女请佛及比丘僧”是不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及地点。)

揵陀摩罗:即“香山”,阿耨大池以北的一座山,山中有各种树,散出种种香气。

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䴵:“饼”的异体字。

欢喜丸:以酥、面、蜜、姜等调和制成的一种饼,是古代印度人的食物之一。

劫贝:棉花的音译,在这里指棉布所织的衣服。

达士:见识高超,不同凡俗的人。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

三衣: 即三法衣,出家人的三种袈裟,包括安陀会(日常劳务或就寝时用;贴身的衣)、郁多罗僧(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钵或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用;外套)。

嚫:施予僧人财物。读音同“趁”。

嚫愿:祈福,在这里特指出家人在接受布施后,对布施者的祝福。又译为“咒愿”。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校勘]

圣本在“三”之后有“我说去来今诸阴皆空寂三世悉平等犹若如虚空性空佛药王佛心王菩萨喜王菩萨坚意菩萨名意菩萨救脱菩萨”四十六字及光明皇后愿文。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04/02 10:1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7520008087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