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有个地点“离波多”找不到什么资料。
但这经大正藏有个校勘:
对应经典有列: 看有没有办法查一下这地点为何? 英译有解为河名,不过也可能是阿育王时代的寺院名? Ps. Revata又译为离越,是一比丘名。 Anderson Chang:
诸圣在处处, 罽宾🄽㋐多波婆🄾㋑ 老外的资料略有出入,但显然不是寺院就是地名。 大林mahavana 跟revataka 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我再继续找找看。 David Chiou: 谢谢! 大林精舍很常见,就是重阁讲堂。不过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这边的大林就是指大林精舍,因为大林本身也能指很大的林,而且大林精舍的地点(在中印度)离北印罽宾有一段距离,因此只能注解为“可能为大林精舍”了。 Anderson Chang: 第一位老外认为,阿育王无遮大会邀请的是“四方”僧,故用all quarter这个词。
北方是 罽宾,Kashmir
History of Theravada Buddhism in South-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ia and Ceylon 我觉得第二位比较可信。翻译者对于一些神奇的世间现象,如果不够广博多闻,对于疑问,最好还是如第二位直接照翻,把问题留给后世就好了,不宜自己推测创编
The Legend of King Aśok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Aśokāvadāna 第二份资料就完全不提方位、四方的关系。 阿育王迎请圣众应供,一讲完就出现 30万僧众 ,其中10万是阿罗汉圣僧。 所以这些地方似乎就是各个有贤圣僧众隐居的地方,彼此间距离很远也是蛮正常的。 甚至就实际上来说,那些地方也仅是一个大略的门户入口,贤圣僧处在另一个空间,平常人看不到也进不去的。 回到文本来看,当时离佛世仍未久远,圣者隐居在哪边都还有线索。
常乐于寂止, 解脱诸所著, David Chiou:
看来有位学者是将每一小段的前面视作地名,后面视作寺名: 不过这样可能是错的,因为罽宾是当今喀什米尔区域,和多波婆都属北印但似乎没有重叠:
多波婆属于至那仆底国(参见西域记卷四),即今拜亚斯河(Bias)与索特来治河(Sutlej)会流处以南一带: “大林”是一大片森林,当中有重阁讲堂,可能也有其他建筑,不过我没印象有叫离婆多或离越一类的(不排除可能性,毕竟这经已是在阿育王时代之后所记的,那时佛教可能已多了不少建筑)。 我这样乍看之下,这些老外似乎都是照汉译的去推敲,不知道有没有照《Divyāvadāna, p.366-405》去推敲的?有办法找到《Divyāvadāna, p.366-405》那一段写什么吗?从《Divyāvadāna, p.366-405》和汉译取交集,是注解上比较保险的(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Anderson Chang: 尴尬了,一查 Divyāvadāna这个字,竟是deva vada = 天界所述。是说一切有部律中传出,本文还是梵文。在巴利藏中找不到相关资料。 The Divyāvadāna or “Divine narratives” is a Sanskrit anthology of Buddhist tales, many originating in Mūlasarvāstivādin vinaya 说一切有部律 texts.[1] It may be dated to 2nd century CE. The stories themselves are therefore quite ancient[2] and may be among the first Buddhist texts ever committed to writing, but this particular collection of them is not attested prior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y.[3] Typically, the stories involve the Buddha explaining to a group of disciples how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through actions in a previous life, came to have a particular karmic result in the present.[3] A predominant theme is the vast merit (puṇya) accrued from making offerings to enlightened beings or at stupas and other holy sites related to the Buddha.[3] 可以看看这两个来源,实是梵文: https://www.wisdompubs.org/sites/default/files/preview/Divine%20Stories%20Book%20Preview_0.pdf https://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Reference/Early-Buddhist-Texts/Early-Buddhist-Texts.pdf 然后我换个方向找,在巴利资料中以阿育王Asoka为关键字查找,竟然就只有他的年青、生平、归化佛教、送儿女出家及派遣高僧到四方传教。 http://www.palikanon.com/english/pali_names/ay/asoka.htm 也没长眉尊者Pindola Bharadvaja和阿育王互动的资料,似乎这件事在南传部派中是没留下记载的。 难怪老外的英译看起来这么熟悉XD David Chiou: 哈,原来如此。所以搞不好这些英译大多是依据汉译…
只是,这样大正藏这个校勘,就不知道是怎么比对出来的了: 我找了大正藏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一系列的律藏,用阿育王的异译为关键字,也没找到太多叙述,有阿育王传的部分,但是从别的角度叙述(例如阿育王和他弟弟的关系,他一位弟弟后来出家成道)。
那就标注为: 我将我们的讨论整理到 dokuwiki 上,因为也没真正的结论,所以不重要,只是留个记录,以后有其他人能读梵文的话可继续追。 Ps. 佛光大辞典:阿育王传之(一)、(二)、(五)、(十)等四品与梵文本 Divyāvadāna(E.B. Cowell, R.A. Neil 等出版于西元一八八六年)之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及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为同本。 此外,梵文本 Divyāvadāna 中,有关阿育王之纪传部分,西元一八四五年法人布诺夫(E. Burnouf)将之译成法语,并刊载于其所著之印度佛教史绪论(Introduction à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中。 又前述之 Divyāvadāna 之外,另有梵文本 Aśokavadāna,英人密特拉(R. Mitra)于西元一八八二年在其著作尼泊尔佛教文学(Nepalese Buddhist Literature)中译出其大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