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阿育王传优波掘多因缘]

优波掘多尊者生于佛陀涅槃后约一百年后,即卷二十三中教导阿育王以正法治化,并带他参访佛教圣地的优波崛多尊者。

第640经的内容相当于《阿育王传》〈优波毱多因缘10〉的一部分,这段讲的是优波掘多尊者涅槃之后很久的事了,包含佛教传播的记录及预示。

(六四〇)[0177b15]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此摩偷罗国,将来世当有商人子,名曰掘多,掘多有子,名优波掘多,我灭度后百岁,当作佛事,于教授师中最为第一。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不?”

阿难白佛:“唯然,已见,世尊!”

“阿难!是处名为优留曼茶山,如来灭后百岁,此山当有那吒跋置迦阿兰若处,此处随顺寂默最为第一。”

尔时,世尊作是念:“佛陀将佛法付嘱人、天共同流传我若以教法付嘱人者,恐我教法不得久住;若付嘱天者,恐我教法亦不得久住,世间人民则无有受法者。我今当以正法付嘱人、天,诸天、世人共摄受法者,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尔时,世尊起世俗心

时,天帝释四大天王知佛心念,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如来不久当于无余涅槃般涅槃,我般涅槃后,汝等当护持正法。”

尔时世尊复告东方天王:“汝当于东方护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当于北方护持正法。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于世间,十善悉坏。阎浮提中,恶风暴起,水雨不时,世多饥馑,雨则灾雹,江河消减,华果不成,人无光泽,虫村鬼村悉皆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人民服食麁涩草木。

“时,有释迦王、耶槃那王、钵罗婆王、兜沙罗王,众多眷属。如来顶骨、佛牙、佛钵安置东方。西方有王,名钵罗婆,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北方有王,名耶槃那,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南方有王,名释迦,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东方有王,名兜沙罗,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四方尽乱,诸比丘来集中国

“时,拘睒弥国有王,名摩因陀罗西那,其王生子,手似血涂,身似甲胄,有大勇力。其生之日,五百大臣生五百子,皆类王子,血手胄身。

“时,拘睒弥国,一日雨血。拘睒弥王见此恶相,即大恐怖,请问相师。相师白王:‘王今生子,当王阎浮提,多杀害人。’生子七日,字曰难当,年渐长大。时,四恶王从四方来杀人民,摩因陀罗西那王闻则恐怖。

“时,有天神告言:‘大王且立难当为王,足能降伏彼四恶王。’时,摩因陀罗西那王受天神教,即舍位与子,以髻中明珠冠其子首,集诸大臣,香水灌顶。召五百大臣同日生子,身被甲胄,从王出征,与四恶王大众战;胜,杀害都尽,王阎浮提,治在拘睒弥国。”

尔时,世尊告四大天王:“巴连弗国,于彼国当有婆罗门,名曰阿耆尼达多,通达陀经论,彼婆罗门当纳妻。奇特的孩子影响怀胎的母亲时,中阴众生当来与其作子,入母胎中时,彼母欲与人论议。彼婆罗门即问诸相师,相师答云:‘是胎中众生当了达一切论,故令母生如是论议之心,欲将人论议。’如是日月满足,出生母胎,以为童子,了达一切经论,恒以经论教授五百婆罗门子,及余诸论教授余人,以医方教医方者,如是有众多弟子。有众多弟子故,名曰弟子。次当从父母求出家学道,乃至父母其出家,彼即于我法中出家学道,通达三藏,善能说法,辩才巧妙,言语谈说,摄多眷属。”

又复,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连弗邑国中,当有大商主,名曰须陀那,中阴众生来入母胎。彼众生入母胎时,令母质直柔和,无诸邪想,诸根寂静。

“时,彼商主即问相师,相师答曰:‘胎中众生极为良善,故令母如是,乃至诸根寂静。’至月满足,便生童子,名曰修罗他。年纪渐长,乃至启白父母,求出家学道。父母即听,于我法中出家学道,勤行精进,修习道业,便得漏尽,证阿罗汉果。然寡闻、少欲、知足及少知,旧居在山薮林间,山名揵陀摩罗。

“时,彼圣人恒来为难当王说法。彼父王当无常,无常之日,难当见父过世,两手抱父尸,悲号啼哭,忧恼伤心。时,彼三藏将多眷属来诣王所,为王说法,王闻法已,忧恼即止,于佛法中生大敬信,而发声唱言:‘自今以后,我施诸比丘无恐畏,适意为乐。’而问比丘:‘前四恶王毁灭佛法有几年岁?’诸比丘答云:‘经十二年。’王心念口言,作师子吼:‘我当十二年中,当供养五众,乃至办诸供具。’即便行施,行施之日,天当降香泽之雨,遍阎浮提,一切实种皆得增长。诸方人众皆持供养,来诣拘睒弥国,供养众僧。

大得供养却使比丘堕落“时,诸比丘大得供养。诸比丘辈食人信施,而不读诵经书,不萨阇为人受经。戏论过日,眠卧终夜,贪著利养,好自严饰,身着妙服,离诸出要、寂静、出家、三菩提乐。形类比丘,离沙门功德,是法中之大贼,助作末世坏正法幢,建恶魔幢,灭正法炬,然烦恼火,坏正法鼓,毁正法轮,消正法海,坏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树,毁禅定智慧,断戒璎珞,污染正道。

法灭时诸天及优婆塞是最后防线“时,彼天、龙、鬼神、夜叉、乾闼婆等,于诸比丘所生恶意,诸比丘,厌恶、远离,不复相亲,异口同音:‘呜呼!如是恶比丘,不应于如来法中。’而说偈言:

“‘非吉行恶行,  行诸邪见法,
  此诸愚痴人,  打坏正法山,
  行诸恶戒法,  弃诸如法行,
  舍诸胜妙法,  拔除今佛法,
  不信不调伏,  乐行诸恶行,
  谄伪诳世间,  打破牟尼法,
  毁形习诸恶,  凶暴及千行,
  依法诳世人,  忿恨自贡高,
  贪著求名利,  无恶业不备,
  如佛所说法,  法没有是相
  今者悉已见,  智者所轻贱,
  此法今出已,  牟尼正法海,
  不久当枯竭,  正法今少在,
  恶人复来灭,  毁坏我正法。’

“时,彼诸天、龙、神等皆生不欢喜心,不复当护诸比丘,而同声唱言:‘佛法却后七日灭尽。’号咷悲泣,共相谓言:‘至比丘说戒日,共相斗诤,如来正法于中而灭。’如是诸天悲恼啼泣。

“时,拘睒弥城中有五百优婆塞,闻诸天之言,共诣诸比丘众中,谏诸比丘斗诤,而说偈言:

“‘呜呼苦剧岁,  愍念群生生,
  其法今便灭,  释师子王法,
  恶轮坏法轮,  如是尽金刚
  乃能不即坏,  安隐时已灭,
  危险法已起,  明智人已过,
  今见如是相,  当知不复久,
  牟尼法断灭,  世间无复明,
  离垢寂灭口,  牟尼日今没,
  世人失伏藏,  善恶无差别,
  善恶无差已,  谁能得正觉,
  法灯今在世,  及时行诸善,
  无量诸福田,  此法今当灭,
  是故我等辈,  知财不坚牢,
  及时取坚实。’

“至十五日说戒时,法当没,尔日五百优婆塞,一日之中,造五百佛塔。时,诸优婆塞各有余务,不复来往众僧众中。

“尔时,住揵陀摩罗山修罗他阿罗汉观阎浮提:‘今日何处有众僧说戒?’见有拘睒弥国如来弟子说戒为布萨,即诣拘睒弥。

极少比丘学戒律“时,彼僧众乃有百千人,中唯有一阿罗汉,名曰修罗他[*]。又复有一三藏,名曰弟子,此是如来最后大众集。尔时,维那行舍罗筹,白三藏上座言:‘众僧已集,有百千人,今为说波罗提木叉。’时,彼上座答言:‘阎浮提如来弟子皆来集此,数有百千。如是众中,我为上首,了达三藏,尚不学戒律,况复余者而有所学。今当为谁而说戒律?’而说偈言:

“‘今是十五日,  夜静月清明,
  如是诸比丘,  今集听说戒,
  一切阎浮提,  僧众最后集,
  我是众中上,  不学戒律法,
  况复余僧众,  而有所学习,
  何能牟尼法,  释迦师子王,
  彼戒谁有持,  是人乃能说。’

“尔时,彼阿罗汉修罗他立上座前,合掌白上座言:‘上座!但说波罗提木叉,如佛在世时,舍利弗目揵连等大比丘众所学法,我今已悉学。如来虽灭度,于今已千岁,彼所制律仪,我悉已备足。’而说偈言:

“‘上座听我语, 我名修罗他,
  漏尽阿罗汉,  僧中师子吼。
  牟尼真弟子,  信佛诸鬼神,
  闻彼圣所说,  悲哀泣流泪。
  低头念法灭,  从今去已后,
  无有说法者,  毘尼别解脱
  不复在于世,  法桥今已坏,
  法水不复流,  法海已枯竭。
  法山已崩颓,  法会从今绝,
  法幢不复见,  法足不复行。
  律仪戒永没,  法灯不复照,
  法轮不复转,  闭塞甘露门
  法师不在世,  善人说妙道,
  众生不识善,  不异于野兽。

“尔时,佛母摩诃摩耶夫人天上来下,诣诸众僧所,号咷啼泣:‘呜呼!苦哉!是我之子经历阿僧祇劫,修诸苦行,不顾劳体,积德成佛,今者忽然消灭。’而说偈言:

“‘我是佛亲母,  我子积苦行,
  经历无数劫,  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自胜,  念法忽磨灭,
  呜呼智慧人,  尔今何所在。
  持法舍诤讼,  从佛口所生,
  诸王无上尊,  真实佛弟子。
  头陀修妙行,  宿止林薮间,
  如是真佛子,  今为何所在。
  今者于世间,  无有诸威德,
  旷野山林间,  诸神寂无言。
  施戒愍群生,  信戒自庄严,
  忍辱质直行,  观察诸善恶。
  如是诸胜法,  今忽都已尽。’

实修比丘和说法比丘的弟子们杀害对方上座“尔时,彼上座弟子作是念言:‘彼修罗他[*]比丘自言:“如来所制戒律,我悉备持。”’尔时,上座有弟子,名曰安伽陀,起不忍之心,极生忿恨。从座起,骂辱彼圣:‘汝是下座比丘,愚痴无智,而毁辱我和尚。’即持利刀,杀彼圣人,而说偈言:

“‘我名安伽陀,  失沙之弟子,
  利剑杀汝身,  自谓我有德。’

“尔时,有一鬼名曰大提木佉,作是念言:‘世间唯有此一阿罗汉,而为恶比丘弟子所害。’执持金刚利杵,杵头火然,以此打破彼头,即便命终,而说偈言:

“‘我是恶鬼神,  名大提木佉,
  以此金刚杵,  破汝头七分。’

“尔时,阿罗汉弟子见彼弟子杀害其师,忿恨不忍,即杀三藏。尔时,诸天、世人悲哀啼泣:‘呜呼,苦哉!如来正法今便都尽。’寻即此大地六种震动,无量众生号咷啼泣,极为愁恼:‘呜呼!今日正法不复现世。’作是语已,各各离散。

“尔时,拘睒弥国五百优婆塞闻已,往诣寺中,举手拍头,高声大哭:‘呜呼!如来愍念世间,济诸群生,无有巨细,谁当为我说法义?今者,人、天解脱不复可得,众生今日犹在暗瞑,无有引导,长习诸恶,以此为欢,如诸野兽;不闻牟尼妙法,身坏命终,堕在三涂。譬如流星,世人从今已后,无复念慧、寂静、三昧十力妙法。’

“尔时,拘睒弥王闻诸比丘杀真人阿罗汉及三藏法师,心生悲恼,惋慨而坐。尔时,诸邪见辈诤竞打破塔庙,及害比丘,从是佛法索然顿灭。”

尔时,世尊语释提桓因:“四大天王!诸天、世人于我灭度之后,法尽之相,如上所说。是故汝等,今者不可不以勤力加于精进,护持正法,久令在世。”

尔时,诸天、世人闻佛所说,各各悲颜,以手挥泪,顶礼佛足,各自退去。

[校勘]

“减”,大正藏原为“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减”。

大正藏在“弥”字之后有一“鞞”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比”,元、明二本作“毗”。

“后”,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后”。

“呰”,大正藏原为“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呰”。

“呜”,大正藏原为“鸣”,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呜”。

“尔”,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尔”。

“他”,明本作“陀”。[*]

“舍”,大正藏原为“沙”,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舍”。

“僧众”,大正藏原为“众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僧众”。

“他”,宋、元、明三本作“陀”。[*]

“语”,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语”。

“念”,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有弟”,大正藏原为“弟有”,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有弟”。

“尚”,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明本改作“尚”。

“瞑”,宋、元、明三本作“暝”。

[注解]

优波掘多:比丘名,是阿难尊者弟子商那和修尊者的弟子,后来成为阿育王的国师。又译为“优波崛多”。

随顺寂默:依从寂静,指环境清幽,有利于修定。

起世俗心:使得世俗众生能知佛心之所念。较低层次的众生一般不知较高层次的众生的心念,例如人通常不知天的心念、欲界天人通常不知色界天人的心念、天人通常不知佛无漏、出世的心念。但较高层次的众生可以选择降低其心念层次,让较低层次的众生可以得知,因此佛起世俗心时天人可知其心念。

天帝释: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

四大天王:欲界六天当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护一方的天下,包括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又译为“四天王”。

无余涅槃:完全断绝烦恼、生死,指解脱者的去世。

十善:不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十恶。

水雨不时:风雨不调;发生干旱或是水灾之类的天灾。

虫村鬼村:指山林草木。鬼类及畜牲依止于草木而生存,因此称山林草木为“鬼神村”。

麁涩:即“粗涩”。

中国:文化的中心,指佛陀游行教化的地区,印度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拘萨罗国(首都舍卫城)为中心的区域。

比陀经论:婆罗门教所传的经典,又译为“吠陀”、“闱陀经典”。

中阴众生:介于死后与再生中间暂时状态的众生。

日月满足:怀胎足月。

医方:医术。

听:任由。读音为四声。

无常:在这里特指过世。

五众:五种出家的修行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供具:供养给三宝的物品,例如衣被、饮食、卧具、汤药等。

行施:布施。

信施:基于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萨阇:为音译,义译是“诵”。

戏论:违反真理或不能增进善法的言论。

严饰:装饰、打扮。

妙服:形式华丽布料贵重的衣服。

三菩提:为音译,义译为“正觉”,另译作“三佛”,指真正的觉悟。

形类比丘,离沙门功德:只有外在的形相是比丘,而没有一切比丘应有的戒德清净梵行。

戒璎珞:璎珞是以玉编缀的饰品,此处比喻以戒庄严身体。

毁呰:毁谤;非议。

法没有是相:佛法灭没时有这样的现象。

如是尽金刚:像这样灭了如金刚般能破烦恼的佛法。

伏藏:埋于地里的宝藏,常用来譬喻人心中的宝藏。

维那:寺院中掌管各种庶务和杂事的人。又译为“知事”。

行舍罗筹:分发计算人数用的竹片(以方便统计接受供养的僧众数目),又译为“行筹”。“筹”是计算人数的用具,以竹片制成。

毘尼:为音译,义译作“律藏”,是佛所说戒律的结集。

别解脱:“戒律”的别名,音译为“波罗提木叉”。

甘露门: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所以称佛法为“甘露门”。

阿僧祇劫:极久远的时间。其中“阿僧祇”是一极大的数字,“劫”是一极长的时间单位。

头陀: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练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

不忍:不能忍受。

失沙:“弟子”的音译,这位三藏法师的名字是“弟子”。

三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其中“涂”通“途”,即道路。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义译为“等持”。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参见卷二十六第684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记载佛陀将佛法同时付嘱于人、天共同流传。
  • 本经预示法灭时的历史。法灭前有国王大布施供养比丘,许多比丘却因贪著利养而堕落,于是佛法灭于比丘,优婆塞及诸天则是最后防线。
  • “从今去已后,无有说法者,毘尼别解脱,不复在于世”,即使记载着经、律的经本与戒本还留存于世上,但如果没有了说正法与行净戒的人,那么正法、律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 参考《摩诃摩耶经》卷二对本经提到法灭事件的描述:“千五百岁,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徒众五百;又一罗汉比丘善持戒行,徒众五百。[……]即以利刀杀彼三藏。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CBETA, T12, no. 383, p. 1013, c19-p. 1014, a3) 本经所说的“法灭”可能发生在佛灭后约一千年至一千五百年的印度,并不是指佛法全灭,而是指一个时期的终结。至于事件的详情除了本经所载外已不可考,因为印度传统上没有编纂史书的习惯,现代对印度历史的了解及考据,多为经由宗教典籍的描述以及中国僧人在西域的见闻所拼凑而成,《阿育王传》也是学术界用以推估印度历史的重要依据。
  • 诸行无常,佛教的发展也不例外。西元五世纪末起白匈奴(嚈哒)等国入侵北印度,毁坏塔寺、杀害众僧,在七世纪玄奘法师西行时佛教已残破不堪,玄奘法师曾遇到的戒日王统一中印度三十年,他是印度教徒但也重视佛法,因此佛教曾短暂恢复兴盛,至八世纪印度教商羯罗破佛,印度的佛教终为印度教所取代。在印度之外,锡兰的南传佛教自七世纪起也曾多次被灭,西藏的藏传佛教经历西元 840 至 842 年的朗达玛灭佛,中国的汉传佛教有西元 842 至 845 年的会昌法难等佛教流传的断层。之后各国的正统佛教修法,都是由高僧大德们根据三藏经典研习佛法并实修出心得,而再次开展各法门,继续佛法的流布,也可见深入经藏的重要性。

[导读:阿育王传半阿摩勒果因缘]

第641经的内容相当于《阿育王传》〈半菴罗果因缘5〉,讲述阿育王命终前的行谊,至其后代灭亡的历史。

(六四一)[0180a06]

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

阿育王于如来法中得大敬信。时,王问诸比丘言:“谁于如来法中行大布施?”

诸比丘白王言:“给孤独长者最行大施。”

王复问曰:“彼施几许宝物?”

比丘答曰:“以亿千金。”

王闻已。如是思惟:“彼长者尚能舍亿千金,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

时,王起八万四千佛塔,于彼一一塔中复施百千金,复作五岁大会,会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亿金供养于彼僧众中。第一分是阿罗汉,第二分是学人,第三分是真实凡夫。除私库藏,此阎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与圣僧,四十亿金还复赎取。如是计挍,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王得重病时,王自知命欲终尽。

时,有大臣名罗陀崛多。时,王宿命是施佛土时同伴小儿。时,彼大臣罗陀崛多见王重病,命垂欲尽,稽首以偈问曰

“颜貌常鲜泽,  百千婇女遶,
 譬如诸莲华,  蜜蜂当聚集,
 今睹圣王颜,  无有诸鲜泽。”

王即以偈答:

“我今无所忧,  失财及王位,
 此身及余亲,  及诸种种宝,
 我今所愁者,  不复睹贤圣,
 四事以供养,  我今唯念此,
 颜色有变异,  心意无所宁。

“又复,我常所愿,欲以满亿百千金作功德,今愿不得满足,便就后世时,计挍前后所施金银珍宝,唯减四亿未满。”王即办诸珍宝,送与鸡雀中。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为太子。诸臣等启太子言:“大王将终不久,今以此珍宝送与寺舍中,今库藏财宝已竭,诸王法以物为尊,太子今宜断之,勿使大王用尽也。”时,太子即典藏者,勿复出与大王用之。

时,大王自知索诸物不复能得,所食金器送与寺中。时,太子令断金器,给以银器,王食已,复送与寺中。又断银器,给以铜器,王亦以此送与寺中。又断铜器,给以瓦器。

时,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泪告诸大臣:“今谁为地主?”

时,诸臣启白大王:“王为地主。”

时,王即说偈答曰:

“汝等护我心,  何假虚妄语,
 我今坐王位,  不复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于我手,
 此即是我有,  于是得自由。
 呜呼尊富贵,  可厌可弃舍,
 先领阎浮提,  今一旦贫至。
 如恒河驶流,  一逝而不返
 富贵亦复然,  逝者不复还。”

又复,如佛偈所说:

“凡盛必有衰,  以衰为究竟,
 如来神口说,  真实无有异,
 先时所教令,  速疾无有碍
 今有所求索,  无复从我教,
 如风碍[*]于山,  如水碍[*]于岸,
 我今所教令,  于今已永绝,
 将从无量众,  击鼓吹贝螺,
 常作诸伎乐,  受诸五欲乐,
 婇女数百众,  日夜自娱乐,
 今者都永尽,  如树无花实,
 颜貌转枯尽,  色力亦复然,
 如花转萎悴,  我今亦复尔。”

时,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忆我恩养,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鸡雀寺中,作我意,礼拜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问讯诸大圣众,我是阿育王,领此阎浮提,阎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顿尽,无有财宝布施众僧,于一切财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后布施檀波罗蜜哀愍我故,纳受此施,令我得供养僧福。’而说偈言: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于我得自在,  今舍于大众。
 缘心在于圣,  更无济我者,
 怜愍于我故,  纳受阿摩勒。
 为我食此施,  因是福无量,
 世世受妙乐,  用之无有尽。”

时,彼使者受王敕已,即持此半阿摩勒果,至鸡雀寺中,至上座前,五体着地作礼,长跪合掌,向上座而说偈曰:

“领于阎浮提,  一伞击一鼓,
 游行无所碍,  如日照于世,
 业行报已至,  在世不复久,
 无有王威德,  如日云所翳,
 号曰阿育王,  稽首礼僧足,
 送此布施物,  谓半阿摩勒,
 愿求来世福,  哀愍彼王故,
 圣众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时,彼上座告诸大众:“谁闻是语而不厌世间?我等闻是事,不可不生厌离,如佛经所说。见他衰事,应生厌离,若有识类众生者,闻是事岂得不舍世间?”而说偈曰: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阎浮提自在,  阿摩勒为主,
 太子及诸臣,  共夺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财者,
 使彼生厌心,  愚夫不识施,
 因果受妙乐,  示送半摩勒。”

时,彼上座作是念言:“云何令此半阿摩勒,一切众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已,众僧一切皆得周遍。

时,王复问傍臣曰:“谁是阎浮提王?”

臣启王言:“大王是也。”

时,王从卧起而坐,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复以此阎浮提施与三宝,随意用之。”而说偈曰:

“今此阎浮提,  多有珍宝饰,
 施与良福田,  果报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释,
 梵王及人主,  世界诸妙乐,
 如是等果报,  我悉不用受,
 回向成佛道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为世所尊仰,  成得一切智,
 世间作善友,  导师最第一。

时,王以此语尽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作如是事毕,便即就尽

尔时,太子及诸臣、宫人、婇女、国界人民,兴种种供养葬送,如王之法而阇维之。

尔时,诸臣欲立太子绍王位,中有一大臣,名曰阿[少/兔]陀,语诸臣曰:“不得立太子为王。所以者何?大王阿育在时,本誓愿满十万亿金作诸功德,唯减四亿,不满十万,以是故,今舍阎浮提施与三宝,欲令满足。今是大地属于三宝,云何而立为王?”

时,诸臣闻已,即送四亿诸金,送与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为王,名三波提。次复太子,名毘梨诃波低,为绍王位,毘梨诃波低太子,名曰毘梨诃西那,次绍王位。毘梨诃西那太子,名曰沸沙须摩,次绍王位。沸沙须摩太子,名曰沸沙蜜多罗,次绍王位。

时,沸沙蜜多罗问诸臣曰:“我当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于世?”

时,贤善诸臣信乐三宝者,启王言:“阿育大王是王之前种姓,彼王在世,造立八万四千如来塔,复兴种种供养,此之名德,相传至今。王欲求此名者,当造立八万四千塔,及诸供养。”

王言:“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办此事,我不能作,更思余事。”

中有恶臣,不信向者,启王言:“世间二种法传世不灭,一者作善,二者作恶。大王阿育作诸善行,王今当行恶行,打坏八万四千塔。”

时,王用侫臣语,即兴四兵众,往诣寺舍,坏诸塔寺。王先往鸡雀寺中,寺门前有石师子,即作师子吼。王闻之即大惊怖,非生兽之类,而能吼鸣,还入城中。如是再三,欲坏彼寺。

时,王呼诸比丘来,问诸比丘:“使我坏塔为善?坏僧房为善?”

比丘答曰:“二不应行。王其欲坏者,宁坏僧房,勿坏佛塔。”

时,王杀害比丘,及坏塔寺。如是渐渐至婆伽罗国,又复唱令:“若有人能得沙门释子头来者,赏之千金。”

尔时,彼国中有一阿罗汉,化作众多比丘头,与诸百姓,令送至于王所,令王库藏财宝竭尽。时,彼王闻阿罗汉作如是事,倍复瞋恚,欲杀彼阿罗汉。

灭尽定三昧力能不受刀伤时,彼罗汉入灭尽正受,王作无量方便,杀彼圣人,终不能得。入灭尽三昧力故,不伤其体。如是渐进至佛塔门边。

善人恶人各有神护彼所塔中,有一鬼神,止住其中,守护佛塔,名曰牙齿。彼鬼神作是念:“我是佛弟子,受持禁戒,不杀害众生,我今不能杀害于王。”又复作念:“有一神名曰为虫,行诸恶行,凶暴勇健,求索我女,我不与之;今者为护正法故,当嫁与彼,令其守护佛法。”即呼彼神语言:“我今嫁女与汝,然共立约誓,汝要当降伏此王,勿使兴诸恶行,坏灭正法。”

时,王所有一大鬼神,名曰乌茶,威德具足,由彼神故不奈王何。时,牙齿神作方便,今日王威势自然由此鬼神,我今诱诳共作亲厚。如是与彼神作知识,极作知识已,即将此神至于南方大海中。

时彼虫神排挡大山,推迮王上,及四兵众,无不死尽。众人唱言:“快哉!快哉!”是世人相传,名为快哉。彼王终亡,孔雀苗裔于此永终,是故世间富乐不足为贪。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觉世无常,身命难保,五家财物亦如幻化。觉了彼法,勤行精进,作诸功德,乃至临终,系心三宝,念念不绝,无所悋惜,唯愿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校勘]

“一一”,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一一”。

“罗陀崛多”,巴利本作 Rādhagupta。

“曰”,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鸡雀”,巴利本作 Kurkuṭa。

“三波提”,巴利本作 Sampadī。

“阿摩勒”,巴利本作 Amalaka。

“有”,大正藏原为“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河”,宋本作“何”。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碍”,大正藏原为“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碍”。[*]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波”。

“击”,大正藏原为“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击”。

“吝”,大正藏原为“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吝”。

“尊”,宋、元、明三本作“遵”。

“少/兔”,大正藏原为“少/免”,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少/兔”。

“罗”,明本作“楼”。

“毘梨诃波低”,巴利本作 Vṛhaspati。

“毘梨诃西那”,巴利本作 Vṛhasena。

“沸沙须摩”,巴利本作 Puṣyadharman(沸沙达摩)。

“沸沙蜜多罗”,巴利本作 Puṣyamitra。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由”,大正藏原为“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威”,宋、元、明三本作“灭”。

“推迮”,元、明二本作“磓笮”。

[注解]

余甘子,照片由grace提供

阿摩勒:是音译,即“余甘子”,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余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药用。又译为“菴罗摩罗”、“菴摩罗”、“诃梨勒”。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

还复赎取:还付钱赎回(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阿育王施给僧团的眷属)。

计挍:即“计较”。

就后世:即将往生。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阿育王儿子拘那罗(义译为“法益”)的儿子,名叫三波提。他是阿育王的孙子。

驶流:湍急的水流。

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修行布施到彼岸,例如清净布施、离相布施而能到涅槃的彼岸。其中“檀”是音译,义译作“布施”;“波罗蜜”是音译,义译作“到彼岸”,单译为“度”。

厌离:舍弃。

吝:“吝”的异体字。

封缄:封信。

就尽:过世。

阇维:为音译,即火葬。又译为“荼毘”。

向者:刚才(贤善诸臣所说的话)。

侫臣:奸臣。

排挡大山,推迮王上:将山岳推倒,推压到国王身上。“挡”同“挡”,“迮”读音同“则”,逼迫的意思。

不足:不值得。

五家财富:随时会换人拥有的财富。五家指王、贼、水、火、恶子,这五者都可能夺走财富,因此说财富是五家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转轮王,至死护持佛法。但是他的一位后裔则是大恶王,奸臣并跟他说要留名百世的话,可以“遗臭万年”比较容易。因此太子登基后毁灭佛法、破佛塔寺,只为成为千古名人。实际上,后世只记载阿育王的后裔一败涂地,在本经外这位恶王早被人遗忘。
  • 大恶王基于过去的福报而有大鬼神守护(或许也受到阿育王广植福田的庇荫),不易横死,但守护的鬼神一旦疏忽,横死的几率就会增加,终于被其他鬼神所害。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02 01:1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7530069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