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诸天相应 (4/4)]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卷三十六第995~1022经、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和本卷第1294~1318经,是和诸天众有关的经文。

(一二九四)[0356b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大力自在乐,  所求无不得,
 何复胜于彼,  一切所欲备?”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大力自在乐,  彼则无所求,
 若有求欲者,  是苦非为乐,
 于求已过去,  是则乐于彼。”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天子:天人。

后夜:夜晚的最后四分之一,约凌晨三点至六点。古印度将一天分为八时,即昼四时、夜四时。夜四时为初夜、中夜、中夜后、后夜。(案:古印度有两种计时系统,一种是一天八时,一种是一天六时,在此采用一天八时的系统。)

大力自在乐:有大能力且自在快乐。

一切所欲备:所有想要的事。

逮:达到。

[对应经典]

 

(一二九五)[0356c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车从何处起?  谁能转于车?
 车转至何所,  何故坏磨灭?”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车从诸业起,  心识转于车
 随因而转至,  因坏车则亡。”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转”,大正藏原为“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转”。

[注解]

心识转于车:“车”是指众生的五阴身。

[对应经典]

 

(一二九六)[0356c18]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拘屡陀王女修波罗提沙今日生子。”

佛告天子:“此则不善,非是善。”

,彼天子即说偈言:

“人生子为乐,  世间有子欢,
 父母年老衰,  子则能奉养,
 瞿昙何故说,  生子为不善。”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当知恒无常,  纯空阴非子,
 生子常得苦,  愚者说言乐。
 是故我说言,  生子非为善,
 非善为善像,  念像[*]不可念。
 实苦貌似乐,  放逸所践蹈。”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时”,圣本作“时时”。

“像”,宋本作“象”。[*]

[注解]

纯空阴:不实五阴所组成。

非善为善像,念像不可念:把不好的当作好的,喜爱不应该喜爱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这里天子讲了生孩子的乐,而世尊却说这不是乐,而是苦。因为如同世事的变化无常,这也都是因缘的和合而成。

  • 孩子是你生的,但不是你的

(一二九七)[0357a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数所数?  云何数不隐
 云何数中数?  云何说言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法难测量, 二流不显现,
 若彼名及色,  灭尽悉无余,
 是名数所数,  彼数不隐藏,
 是彼数中数,  是则说名教。”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法”,明本作“说”。

“教”,大正藏原为“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教”。

“时”,明、圣二本作“是”。[*]

[注解]

云何数所数:什么是思虑所应思虑的事?

云何数不隐:为什么轮回之数不再隐覆?

云何数中数:什么是思虑中最好的思虑?

二流:或作“二漏”,指“名、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大毘婆沙论第二十六卷:“譬喻者说二漏。谓无明漏。有爱漏。所以者何。以此二结是根本使故。无明是过去缘起因故。有爱是未来缘起因。”

(一二九八)[0357a2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物重于地?  何物高于空?
 何物疾于风?  何物多于草?”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戒德重于地,  慢高于虚空,
 忆念疾于风,  思想多于草。”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是,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戒德:戒律之功德。

[对应经典]

 

(一二九九)[0357b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戒何威仪?  何得何为业?
 慧者云何住?  云何往生天?”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修十善生天路
“远离于杀生,  持戒自防乐,
 害心不加生,  是则生天路。
 远离不与取,  与取心欣乐,
 断除贼盗心,  是则生天路。
 不行他所受,  远离于邪淫,
 自受知止足,  是则生天路。
 自为己及他,  为财及戏笑,
 妄语而不为,  是则生天路。
 断除于两舌,  不离他亲友,
 常念和彼此,  是则生天路。
 远离不爱言,  软语不伤人,
 常说淳美言,  是则生天路。
 不为不说,  无义无饶益
 常顺于法言,  是则生天路。
 聚落若空地,  见利言我有,
 不行此贪想,  是则生天路。
 慈心无害想,  不害于众生,
 心常无怨结,  是则生天路。
 苦业及果报,  二俱生净信,
 受持于正见,  是则生天路。
 如是诸善法,  十种净业迹,
 等受坚固持,  是则生天路。”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于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与取”,圣本作“取与”。

“无”,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空地”,圣本作“虚空”。

“种”,大正藏原为“称”,今依据高丽藏改作“种”。

[注解]

威仪:行为的规矩、仪态。

生天:生于天界之意。

不行他所受:义译不明,《别译杂阿含经》作“不奸他妇女”,不邪淫(不正当的性关系)的意思。

两舌:挑拨离间。

诚:真实无妄、忠实不欺。

无义不饶益:不了解义理、缺乏真义,是无法令人受益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离邪见。

(一三〇〇)[0357c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提桓因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释提桓因说偈问佛:

何法命不知?  何法命不觉?
 何法鏁于命?  何法为命缚?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  诸行命不觉
 身鏁于其命,  爱缚于命者。”

释提桓因复说偈言:

色者非为命,  诸佛之所说,
 云何而得熟?  于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  云何知命身?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歌罗逻为初,  歌罗逻[*]生胞,
 胞生于肉段,  肉段生坚厚,
 坚厚生肢节,  及诸毛发等,
 色等诸情根,  渐次成形体,
 因母饮食等,  长养彼胎身。”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爱”,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爱”。

“歌罗逻”,大正藏原为“迦罗逻”,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歌罗逻”。[*]

“歌罗逻”,巴利本作 Kalala。

“肢”,宋、圣二本作“枝”。

“饮”,圣本作“饭”。

[注解]

何法命不知?何法命不觉?何法鏁于命?何法为命缚:如何是对生命的不知?如何是对生命的不觉?何者是生命的伽锁?何者是生命的束缚?

色者命不知,诸行命不觉:执着色身为我是对生命的不知,执著诸行(受想行识)为我是对生命的不觉。

色者非为命,诸佛之所说,云何而得熟?于彼甚深藏,云何段肉住?云何知命身:色身并非就是生命,这是诸佛之所说的,那么这个色身如何从深藏之处生长成熟的?如何长成为血肉的胞胎?怎样形成这个有觉知的命身?

迦罗逻:受精卵。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天帝释问佛陀:“如何是对生命的不知?如何是对生命的不觉?何者是生命的伽锁?何者是生命的束缚?”

佛陀回答:“执着色身为我是对生命的不知,执著诸行(受想行识)为我,是对生命的不觉,色身是生命的伽锁,贪爱是生命的束缚。”

天帝释进一步问道:“色身并非就是生命,这是诸佛之所说的,那么这个色身如何从深藏之处生长成熟的?如何长成为血肉的胞胎?怎样形成这个有觉知的命身?”

佛陀解释道:“这个色身是从受精卵(歌罗逻)开始形成的。受精卵由单一的细胞形成多细胞团,它的内层变成呼吸与消化器官,中间层变成骨骼、肌肉、循环系统、肾脏,外层成为神经系统、皮肤和毛发,然后各种情识根身渐次地长成形成,再借由母体的饮食,长养著那个胎身。”

显然佛陀也是胚胎学专家。

(一三〇一)[0358a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长胜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长胜天子而说偈言:

“善学微妙说,  习近诸沙门,
 独一无等侣,  正思惟静默。”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善学[*]微妙说,  习近诸沙门,
 独一无等侣,  寂默静诸根。”

时,长胜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学”,圣本作“觉”。[*]

[注解]

等侣:同类之人。

正思惟:正确地思惟;如理地思惟。

寂默静诸根:借由善护根门,使心安定祥和不向外驰骋,住于寂定。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独一无侣正行已立。名已亲近无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

(一三〇二)[0358a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尸毘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尸毘天子说偈问佛:

“何人应同止?  何等人共事?
 应知何等法,  是转胜非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与正士同止,  正士共其事,
 应知正士法,  是转胜非恶。”

时,彼尸毘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尸毘天子”,巴利本作 Siva devaputta。

“止”,圣本作“心”。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卷:“云何名为闻思正法。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照了。此复云何。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

(一三〇三)[0358b0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月自在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月自在天子而说偈言:

“彼当至究竟,  如蚊依从草,
 若得正系念,  一心善正受。”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彼当到彼岸,  如鱼决其网,
 禅定具足住,  心常致喜乐。”

时,彼月自在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月自在天子”,巴利本作 Candimasa-devaputta。

[注解]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音译为“三摩钵底”。

彼岸:涅槃。

[对应经典]

 

(一三〇四)[0358b14]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毘瘦纽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毘瘦纽天子而说偈言:

“供养于如来,  欢喜常增长,
 欣乐正法律,  不放逸随学。”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善如是说法,  防护不放逸,
 以不放逸故,  不随魔自在。”

于是,毘瘦纽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毘瘦纽”,巴利本作 Veṇḍu。

“善”,大正藏原为“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善”。

[注解]

毘瘦纽:那罗延天的别名,又为自在天的别名。

随学:效法;模仿。

[对应经典]

 

(一三〇五)[0358b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般阇罗揵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般阇罗揵椎天子而说偈言:

愦乱之处所,  黠慧者能觉,
 禅思觉所觉,  牟尼思惟力。”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了知愦乱法,  正觉得涅槃,
 若得正系念,  一心善正受。”

时,般阇罗揵椎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般阇罗揵”,大正藏原为“般阇罗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为“般阇罗揵”。

“般阇罗揵”,巴利本作 Pañcālacaṇḍa。

“椎”,大正藏原无此字,圣本作“推”,今依据碛砂藏补上。

“椎”,大正藏原无此字,圣本作“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揵椎”,大正藏原为“健”,圣本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揵椎”。

[注解]

愦乱之处所:昏乱不安的地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在家缠众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障碍中”。

禅思:禅定。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圣贤,在这里特指释迦牟尼佛。

正觉:真正地觉悟、证悟。音译为“三菩提”,另译为“等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关于思惟力可以参照增壹阿含经火灭品第十六卷第八经:
T02n0125_p0580b26(00)║   (八) 闻如是。 一时。
T02n0125_p0580b27(10)║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力。
T02n0125_p0580b28(03)║云何为二力。所谓忍力.思惟力。设吾无此二力者。
T02n0125_p0580b29(00)║终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又无此二力者。
T02n0125_p0580c01(00)║终不于优留毘处六年苦行。
T02n0125_p0580c02(05)║亦复不能降伏魔怨。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
T02n0125_p0580c03(02)║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众。
T02n0125_p0580c04(03)║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是故。诸比丘!
T02n0125_p0580c05(03)║当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须陀洹道.
T02n0125_p0580c06(01)║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
T02n0125_p0580c07(06)║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
T02n0125_p0580c08(01)║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三〇六)[0358c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须深天子与五百眷属,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汝阿难于尊者舍利弗善说法,心喜乐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痴、有智慧,于尊者舍利弗善说法中,心不欣乐。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远离正念坚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离智慧、决定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赞叹示、教、照、喜,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阿难!为何等人不愚、不痴、有智慧,闻尊者舍利弗善说诸法而不欢喜?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决定智、大智、广智、深智、无等智,智宝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赞叹示、教、照、喜,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世尊如是、如是向尊者阿难,如是、如是称叹舍利弗所说,如是、如是须深天子眷属内心欢喜,身光增明,清净照耀。

尔时,须深天子内怀欢喜,发身净光照耀已,而说偈言:

“舍利弗多闻,  明智平等慧,
 持戒善调伏,  得不起涅槃,
 持此后边身,  降伏于魔军。”

时,彼须深天子及五百眷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阿”,大正藏原为“何”,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阿”。

“倦”,大正藏原为“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倦”。[*]

“智”,圣本作“三”。

[注解]

远离:远离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正念:清澈觉知(现前的对象)。

利智慧:“利”是“犀利、锐利”,即“犀利之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利慧者”,其注解书解说为这是“能在一坐间迅速断除所有的杂染而证果者”,《杂阿含276经》以利刀屠牛为譬喻说是“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出离:解脱束缚。

决定:心中确定;不犹豫。

广智慧:以智慧照了一切,虽处五浊之尘境,然道心坚固不失,灭绝三界妄想而证涅槃。

无等智慧:相当于“无等智、无等慧、普游智”,即“无与伦比之慧;没有与之相等的慧”。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众生的四种方式,又称为“示、教、利、喜”,即开示(示)、教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与“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同义。

平等:同“舍”,宁静不执著。

后边身:生死轮回中最后一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杂阿含经第一二一二经佛陀也同样这样称赞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我不见汝有见闻疑身、口、心可嫌责事。所以者何?
汝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修行远离,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
出要智慧、厌离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比智慧,智ⓑ宝成就,
示、教、照、喜,亦常赞叹示、教、照、喜,为众说法,未曾疲倦。 


舍利弗的捷智、利智、出智、决定智、大智、广智、深智、无等智、智宝成就可以参照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三:
T30n1579_p0761a13(00)║复次能得慧者。
T30n1579_p0761a14(11)║谓总摄一切能引义利所有善慧。生长增益广大慧者。
T30n1579_p0761a15(06)║谓软中上品增进差别。清净慧者。
T30n1579_p0761a16(09)║谓宿世串习经历多时其慧成熟。成办慧者。
T30n1579_p0761a17(08)║谓于诸烦恼遍知永断。圆满慧者。谓即此善慧已到究竟。
T30n1579_p0761a18(02)║无退慧者。谓即此善慧成无退法。究竟出离。
T30n1579_p0761a19(01)║言捷慧者。速疾了知故。言速慧者。
T30n1579_p0761a20(04)║慧无滞碍故。言利慧者。
T30n1579_p0761a21(11)║尽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言出慧者。
T30n1579_p0761a22(10)║于出离法世间离欲能善了知故。决择慧者。
T30n1579_p0761a23(10)║于出世间诸离欲法能了知故。甚深慧者。
T30n1579_p0761a24(11)║于甚深空相应缘起随顺诸法能了知故。又于一切甚深义句。
T30n1579_p0761a25(03)║皆能如实善通达故。此中如来慧。
T30n1579_p0761a26(06)║能制立声闻等慧。于所制立能随觉了。又大慧者。
T30n1579_p0761a27(03)║谓即此慧。长时串习故。其广慧者。
T30n1579_p0761a28(06)║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无等慧者。
T30n1579_p0761a29(07)║其余诸慧无与等故。言慧宝者。于诸根中慧最胜故。
T30n1579_p0761b01(02)║如末尼珠显发轮王毘琉璃宝令光净故。
T30n1579_p0761b02(02)║与彼相应故名慧宝。皆得成就。

(一三〇七)[0359a1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赤马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赤马天子白佛言:“世尊!颇有能行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不?”

佛告赤马:“无有能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者。”

赤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义。如世尊说言:‘无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者。’所以者何?世尊!我自忆宿命,名曰赤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离诸爱欲。我时,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之顷,能登一须弥,至一须弥,足蹑东海,超至西海。’我时,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宁可求世界边。’作是念已,即便发行,唯除食息便利,减节睡眠,常行百岁,于彼命终,竟不能得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之处。”

佛告赤马:“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何等为色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间集。云何为世间灭?若彼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何等为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间灭道迹。

得世界边,度世间爱赤马!了知世间苦,断世间苦[*];了知世间集,断世间集;了知世间灭,证世间灭;了知世间灭道迹,修彼灭道迹。赤马!若比丘于世间苦若知、若断,世间集若知、若断,世间灭若知、若证,世间灭道迹若知、若修。赤马!是名得世界边,度世间爱。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未曾远游行,  而得世界边,
 无得世界边,  终不尽苦边。
 以是故牟尼,  能知世界边,
 善解世界边,  诸梵行已立。
 于彼世界边,  平等觉知者,
 是名贤圣行,  度世间彼岸。”

是时,赤马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赤马”,巴利本作 Rohitassa。

圣本无“者”字。

“捷”,大正藏原为“揵”,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捷”。

“超”,大正藏原为“越”,今依据高丽藏改作“超”。

“捷”,大正藏原为“揵”,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捷”。

圣本无“得”字。

大正藏无“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灭”字。

“度”,圣本作“渡”。

[注解]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

士夫:人。音译为“补特伽罗”。

须弥:山名,佛经所载此世界最高的山。

一寻:古印度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之长度为一寻。

当来有爱:对未来存在的渴爱;导致来生的渴爱。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贪、喜俱:伴随着贪欲、喜爱。

彼彼染著:到处贪染、执著。

无余断:彻底地断除。又译为“永断无余”。

[对应经典]

 

●世界的尽头

本经提到,世界的尽头,就是于五阴的苦、集、灭、道如实知。可对照到234经,提到世界的尽头,就是于六入处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

《杂阿含经》卷9第234经

(尊者阿难告诉诸比丘) 多闻圣弟子于六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是名圣弟子到世界边、
知世间、世间所重、度世间。 

●对于苦、集、灭、道,当知、断、证、修

《杂阿含经》卷15第382经(379经更为广说)

于“苦”→ 当知、当解。
于“集”→ 当知、当断。
于“灭”→ 当知、当证。
于“道”→ 当知、当修。

(一三〇八)[0359b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富罗山侧。有六天子,本为外道出家,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四名毘蓝、五名阿俱吒、六名迦蓝[*],来诣佛所。

阿毘浮天子即说偈言:

“比丘专至心,  常修行厌离,
 于初夜后夜,  思惟善自摄
 见闻其所说,  不堕于地狱。”

增上阿毘浮天子复说偈言:

“厌离于黑暗,  心常自摄护
 永离于世间,  言语诤论法。
 从如来大师,  禀受沙门法,
 善摄护世间,  不令造众恶。”

能求天子复说偈言:

“断截椎打杀,  供养施迦叶
 不见其为恶,  亦不见为福。”

毘蓝[*]婆天子复说偈言:

“我说彼尼干,  外道若提子
 出家行学道,  长夜修难行。
 于大师徒众,  远离于妄语,
 我说如是人,  不远于罗汉。”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死瘦之野狐,  常共师子游,
 终日小羸劣,  不能为师子。
 尼干大师众,  虚妄自称叹,
 是恶心妄语,  去罗汉甚远。”

尔时天魔波旬著阿俱吒天子而说偈言:

“精勤弃暗冥,  常守护远离,
 染著微妙色,  贪乐于梵世。
 我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尔时,世尊作是念:“若此阿俱吒天子所说偈,此是天魔波旬加其力故,非彼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说,作是说言:

“‘精勤弃暗冥,  守护于远离,
  染[*]著微妙色,  贪乐于梵世。’
 当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诸所有色,  于此及与彼,
 或复虚空中,  各别光照耀
 当知彼一切,  不离魔魔缚,
 犹如垂钓饵,  钩钓于游鱼。”

时,彼天子咸各念言:“今日阿俱吒天子所说偈,沙门瞿昙言是魔所说。何故沙门瞿昙言是魔说?”

尔时,世尊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而告之言:“今阿俱吒天子所说偈,非彼天子自心所说,是魔波旬加其力故。”作是说言:

“精勤弃暗冥,  守护于远离,
 染[*]著微妙色,  贪乐于梵世
 当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是故我说偈

“‘若诸所有色,  于此及与彼,
  或复虚空中,  各别光照耀[*]。
  当知彼一切,  不离魔魔缚,
  犹如垂钓[*]饵,  钩钓于游鱼。’”

时,诸天子复作是念:“奇哉!沙门瞿昙!神力大德,能见天魔波旬,而我等不见,我等当复各各说偈赞叹沙门瞿昙。”即说偈言:

“断除于一切,  有身爱贪想,
 令此善护者,  除一切妄语。
 若说断欲爱,  应供养大师。
 断除三有爱,  破坏于妄语。
 已断于见贪,  应供养大师。
 王舍城第一,  名毘富罗山。
 雪山诸山最,  金翅鸟中名。
 八方及上下,  一切众生界,
 于诸天人中,  等正觉最上。”

时,诸天子说偈赞佛已,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能求”,巴利本作 Niṃka。

“蓝”,圣本作“灆”。[*]

“毘蓝婆”,巴利本作 Veṭaṃbarin。

“阿俱吒”,巴利本作 Ākoṭaka。

“椎”,圣本作“捶”。

“尼干若提子”,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 Nātaputta。

“天魔波旬”,巴利本作 Mārapāpimant。

“染”,大正藏原为“深”,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染”。[*]

“耀”,圣本作“曜”。[*]

“钓”,大正藏原为“钩”,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钓”。[*]

“时彼”,圣本作“彼诸”。

“是”,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世”,大正藏原为“天”,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世”。[*]

“得”,圣本作“人”。

“偈”,圣本作“法”。

圣本无“各”字。

“爱贪”,圣本作“贪爱”。

“说”,大正藏原为“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说”。

“毘富罗”,巴利本作 Vipula。

[注解]

王舍城周边地图

毘富罗山: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周围的五座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位于王舍城的西部。又译为“广普山”。

初夜后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约晚间六点至九点。古印度将一天分为八时,即昼四时、夜四时。夜四时为初夜、中夜、中夜后、后夜。

自摄: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等三业,使不放逸。

黑暗:谓黑暗而无智慧之光。

摄护:收摄、守护。相当的《佛说不自守意经》经文作“自守”,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制”。

迦叶:指六道外师之一的富兰那迦叶。否认善、恶的业报,认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恶事不会有罪报;作种种善事,也不会有好报。可说是无因果、无道德论者。又译为“不兰迦叶”。

尼干:指六道外师之一的尼揵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其余五派相比,较类似佛教,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揵子”、“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

师子:即“狮子”。

羸劣:衰弱,“羸”读作“雷”,“瘦弱的样子”。

三有爱:对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三界)的渴爱。“有”是存在的意思。

八方及上下:四方,四维,上下。(四方=四维吧? 这样算还是只有四方??? ywliu)

[对应经典]

 

(一三〇九)[0360b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伽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杀何得安眠?杀何得善乐?时,有摩伽天子说偈问佛:

杀何得安眠?  杀何得喜乐?
 为杀何等人,  瞿昙所赞叹?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杀于瞋恚,  而得安隐眠,
 杀于瞋恚者,  令人得欢喜。
 瞋恚为毒本,  杀者我所叹,
 杀彼瞋恚已,  长夜无忧患。

时,摩伽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摩伽”,巴利本作 Māgha。

“摩”,大正藏原为“靡”,今依据经文改作“摩”。

“喜”,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喜”。

“杀何”,圣本作“何杀”。

“人”,大正藏原为“入”,今依据高丽藏、圣本二本改作“人”。

“尔”,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尔”。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杂阿含经第四十二卷第一一五八经也有婆罗门问过同样的问题,佛陀的回答也是一样的。
该经经文为:

时,婆罗门即往诣ⓛ佛,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为杀于何等,  而得安隐眠?
 为杀于何等,  令心得无忧?
 为杀于何等,  瞿昙所称叹?”

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之所念,而说偈言:

“杀于瞋恨者,  而得安隐眠,
 杀于瞋恚者,  而心得无忧。
 瞋恚为毒本,  能害甘种子,
 能害于彼者,  贤圣所称叹。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无忧。”

(一三一〇)[0360b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弥耆迦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弥耆迦天子说偈问佛:

“明照有几种,  能照明世间
 唯愿世尊说,  何等明最上?”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有三种光明,  能照耀世间,
 昼以日为照,  月以照其夜。
 灯火昼夜照,  照彼彼色像,
 上下及诸方,  众生悉蒙照。
 人天光明中,  佛光明为上。”

佛说此经已,弥耆迦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圣本无“尔”字。

圣本无“迦”字。

“明”,明本作“有”。

“间”,宋、元、明三本作“界”。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有三种光明: 核融合产生的光 (如太阳), 反射光 (如月亮), 物质燃烧产生的光 (如烛光).

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 都会发射电磁波, 而可见光是电磁波 (包含可见光及不可见光) 的一种. 因此从广义的光 (电磁波) 而言, 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光.

而佛所散发的光明是最至高无上的.

引伸的含意是, 佛以最究竟的智慧之光, 照亮世间的无明.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

T30n1579_p0330a25(01)║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明有三种。
T30n1579_p0330a26(04)║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
T30n1579_p0330a27(02)║复有三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
T30n1579_p0330a28(02)║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法光明者。
T30n1579_p0330a29(02)║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
T30n1579_p0330b01(01)║或复修习。随念佛等。依身光明者。
T30n1579_p0330b02(05)║谓诸有情自然身光。

(一三一一)[0360c0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陀摩尼天子而说偈言:

“为婆罗门事,  学断莫疲惓,
 断除诸爱欲,  不求受后身。”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婆罗门无事,  所作事已作,
 乃至不得岸,  昼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  于岸复何跪,
 此是婆罗门,  专精漏尽禅。
 一切诸忧恼,  炽然永已断,
 是则到彼岸,  涅槃无所求。”

时,陀摩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

漏尽:断尽烦恼。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 对于烦恼已灭尽的修行者, 该做的都已做了, 没有余事该做了, 他已经达到彼岸, 无所求了.

(一三一二)[0360c1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多罗揵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断几舍几法?  几法上增修?
 超越几积聚,  名比丘度流?”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五舍于五,  五法上增修
 超五种积聚,  名比丘度流。”

时,彼多罗揵陀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多罗揵陀”,大正藏原为“陀摩尼”,今依据经文改作“多罗揵陀”。

[注解]

度流:渡过生死之流。

断五舍于五: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切断五、应该舍断五”,南传注释书解为断除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舍断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五法上增修:增进修行五根(信、精进、念、定、慧)。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增进修五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更应该修习五”,南传注释书解为修习五根。

超五种积聚:超越五阴(“阴”又译为“蕴”,是积聚的意思)。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成就五分法(身)”,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超越五执著”,南传注释书将五执著解为贪执著、瞋执著、痴执著、慢执著、见执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经文中的几个“五”,不同的经论举了不同的例子,列表如下供参照:

出处断五舍五修五超越五
《杂阿含经》第1002经 五根 五和合
《杂阿含经》第1312经 五种积聚
《别译杂阿含经》第140经 五盖 五欲 五根 (成就)五分法
《别译杂阿含经》第311经 五欲受阴 五盖 五根 (成就)五分身
《尊婆须蜜论》卷十 五盖 五下分结 五根 五上分结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诸天相应1〉第5经 五执著
南传注释书《显扬真义》 五下分结 五上分结 五根 贪执著、瞋执著、痴执著、慢执著、见执著

(一三一三)[0361a0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摩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迦摩天子白佛言:“甚难!世尊!甚难!善逝!”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所学为甚难,  具足戒三昧
 远离于非家,  闲居寂静乐。”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静默甚难得!”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得所难得学,  具足戒三昧,
 昼夜常专精,  修习意所乐。”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正受心难得!”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难住正受住,  诸根心决定
 能断死魔,  圣者随欲进。”

迦摩天子复白佛言:“世尊!崄道甚难行!”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难涉之崄道,  当行安乐进,
 非圣堕于彼,  足上头向下。
 贤圣乘正直,  崄路自然平。

佛说此经已,迦摩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魔”,圣本作“摩”。

[注解]

戒三昧:戒﹑定。

难住正受住,诸根心决定:心安住于难以安住的定;六根寂静,心不贪爱染著于六根。

死魔縻:死亡的系缚。縻是牵牛的绳子。

崄道:

贤圣乘正直,崄路自然平:圣者以正确的方法前行,因此在超脱生死的路上能够平顺地前进。

[对应经典]

 

(一三一四)[0361a2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摩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迦摩天子说偈问佛:

“贪恚何所因,  不乐身毛竖,
 恐怖从何起,  觉想由何生?
 如鸠摩罗,  依倚于乳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  如尼拘律
 处处随所著,  如榛绵丛林。
 若知彼因者,  发悟令开觉,
 度生死海流,  不复更受有。”

时,迦摩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犹”,宋本作“独”。

“鸠摩罗”,巴利本作 Kumārakā。

“尼拘律”,巴利本作 Nigrodha。

“复更”,圣本作“更复”。

[注解]

犹如鸠摩罗,依倚于乳母:如同小男孩依附母亲而成长茁壮。鸠摩罗意为“小男孩”。

爱生自身长:爱从自己本身所生长。

尼拘律树: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孟加拉榕,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八米以上,叶大片,长十至二十公分,宽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椭圆形。枝叶繁茂,向四方蔓生,气根常自侧枝发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树体,因此一树可以成林,被称为独木林。又译为尼拘树、尼拘陀树、尼拘留他树、尼拘律树。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贪恚﹑恐怖由爱而生,若能了知贪爱染著的因缘,便能开悟而度脱生死之流,达到涅槃。


参照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

T30n1579_p0376c11(00)║ 贪恚何因缘  由何故欣戚
T30n1579_p0376c12(00)║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T30n1579_p0376c13(00)║ 润所生自生  如诺瞿陀树
T30n1579_p0376c14(00)║ 别缚于诸欲  犹摩迦处林
T30n1579_p0376c15(00)║ 是贪恚因缘  由斯故欣戚
T30n1579_p0376c16(00)║ 毛竖意寻思  如孩依乳母
T30n1579_p0376c17(00)║ 知彼彼因缘  生已寻除灭
T30n1579_p0376c18(00)║ 超昔未超海  暴流无后有

(一三一五)[0361b0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栴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何所住何学,不遭他世恶?时,彼栴檀天子说偈问佛:

“闻瞿昙大智,  无障碍知见,
 何所住何学,  不遭他世恶?”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摄持身口意,  不造三恶法
 处在于居家,  广集于群宾。
 信惠财法施,  以法立一切,
 住彼学彼法,  则无他世畏。

佛说是经已,栴檀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所住何”,圣本作“住何所”。

“曰”,明本作“言”。

“惠”,圣本作“慧”。

[注解]

三恶法:指造作身、口、意的恶业。

信惠财法施:相信财法施会有恩惠。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不造身恶业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造口恶业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造意恶业 (不贪、不瞋、正见),常行布施 (财施﹑法施),如此不用担心往生后会堕于三恶道 (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请参照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
T30n1579_p0374c16(00)║ 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T30n1579_p0374c17(00)║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
T30n1579_p0374c18(00)║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T30n1579_p0374c19(00)║ 断诸愁炽燃  正念心解脱
T30n1579_p0374c20(00)║ 能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T30n1579_p0374c21(00)║ 住此于此学  不惧后世死

(一三一六)[0361b2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栴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度于诸流,  昼夜勤不懈,
 不攀无住处,  云何不没溺?”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内思惟正念,  能度难度流,
 不染此欲想,  超度彼色爱,
 贪喜悉已尽,  不入于难测。”

时,彼栴檀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处”,圣本作“住”。

“难”,大正藏原为“离”,今依据《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15经改作“难”。

[注解]

诸流:贪爱之流、生死的流转。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之系缚”。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修习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定 (置心于一处而不动)﹑慧 (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 因缘生, 因缘灭, 我们所见到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现象, 而不是本质), 思维正念 (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 能够度脱生死之流. 对于欲想不染著, 超越对于色 (物理世界里的一切人事物) 的系缚, 贪喜以灭尽, 则能够处于生死洪流的深处而不沉没.

关于本经中的譬喻,可类比《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74经:“此大树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沈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大海不?”(CBETA, T02, no. 99, p. 314, c16-23)

(一三一七)[0361c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叶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迦叶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当说比丘及比丘功德。”

佛告天子:“随汝所说。”

时,迦叶天子而说偈言:

“比丘修正念,  其心善解脱,
 昼夜常勤求,  怀有诸功德。
 了知于世间,  灭除一切有
 比丘得无忧,  心无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功德。”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如汝所说。”

迦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心”,大正藏原为“身”,今依据圣本改作“心”。

“怀”,大正藏原为“坏”,今依据圣本改作“怀”。

[注解]

灭除一切有:舍离因缘生因缘灭的一切人﹑事﹑物。

[对应经典]

 

(一三一八)[0361c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迦叶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迦叶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当说比丘及比丘所说。”

佛告迦叶天子:“随所乐说。”

时,彼迦叶天子而说偈言:

“比丘守正念,  其心善解脱,
 昼夜常勤求,  逮得离尘垢
 晓了知世间,  于尘离尘垢,
 比丘无忧患,  心无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所说。”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迦叶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圣本无“今”字。

[注解]

尘垢:指烦恼。

[对应经典]

 

[导读:夜叉相应 (1/2)]

《杂阿含经》“夜叉相应”的内容为本卷第1319~1324经和卷50第1325~1330经,是和夜叉众有关的经文。

(一三一九)[0362a05]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日暮与五百比丘于屈摩夜叉鬼住处宿。时,屈摩夜叉鬼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时,屈摩夜叉鬼白佛言:“世尊!今请世尊与诸大众于此夜宿。”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是时,屈摩夜叉鬼知世尊默然受请已,化作五百重阁房舍,卧床、坐床、踞床,俱摄褥枕,各五百具,悉皆化成。化作五百灯明,无诸烟炎。悉化现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劝请世尊令入其舍,令诸比丘次受房舍及诸卧具。周遍受已,还至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贤德有正念,  贤德常正念,
 正念安隐眠,  此世及他世。
 贤德有正念,  贤德常正念,
 正念安隐眠,  其心常寂止。
 贤德有正念,  贤德常正念,
 正念安隐眠,  舍降伏他军
 贤德有正念,  贤德常正念,
 不杀不教杀,  不伏不教伏。
 慈心于一切,  心不怀怨结。

尔时,世尊告屈摩夜叉鬼:“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时,屈[*]摩夜叉鬼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还自所住处。

[校勘]

“住”,明本作“坐”。

“摄”,大正藏原为“襵”,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摄”。

“至”,圣本作“到”。

“教杀”,圣本作“杀教”。

“屈”,圣本作“崛”。[*]

[注解]

俱摄:注:最新 CBETA 校订又改回“俱襵”。俱襵指毯子。

舍降伏他军:舍弃一切恶法,降伏魔军。

[对应经典]

 

(一三二〇)[0362a29]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鸠罗山,尊者那伽波罗为亲侍者。

尔时,世尊于夜暗时,天小微雨,电光睒现,出于房外,露地经行

是时,天帝释作是念:“今日世尊住摩鸠罗山,尊者那伽波罗亲侍供养,其夜暗冥,天时微雨,电光睒现,世尊出房,露地经行,我当化作毘琉重阁,执持重阁,随佛经行。”作是念已,即便化作鞞琉璃重阁,持诣佛所,稽首佛足,随佛经行。

尔时,摩竭提国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时,以摩鸠罗鬼恐之即止,亲侍供养弟子之法,侍师禅觉,然后乃眠。尔时,世尊为天帝释夜经行久。

尔时,尊者那伽波罗作是念:“世尊今夜经行至久,我今当作摩鸠罗鬼形而恐怖之。”时,那伽波罗比丘即反被俱执,长毛在外,往住世尊经行道头,白佛言:“摩鸠罗鬼来!摩鸠罗鬼来!”

尔时,世尊告那伽波罗比丘:“汝那伽波罗愚痴人,以摩鸠罗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动如来、应、等正觉一毛发也,如来、应、等正觉久离恐怖。”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世尊正法、律中亦复有此人耶?”

佛言:“憍尸迦!瞿昙家中极大广阔,斯等于未来世亦当使得清净之法。”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复婆罗门,  于自所得法,
 得到于彼岸。  若一毘舍遮
 及与摩鸠罗,  皆悉超过去。
 若复婆罗门,  于自所行法,
 一切诸受觉,  观察皆已灭。
 若复婆罗门,  自法度彼岸,
 一切诸因缘,  皆悉已灭尽。
 若复婆罗门,  自法度彼岸,
 一切诸人我,  皆悉已灭尽。
 若复婆罗门,  自法度彼岸,
 于生老病死,  皆悉已超过。”

佛说此经已,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睒”,大正藏原为“映”,今依据高丽藏改作“睒”。

“琉”,宋、元、明、圣四本作“瑠”。[*]

“璃”,大正藏原为“瑠”,今依据经文改作“璃”。

“鞞琉”,宋、元、圣三本作“鞞瑠”,明本作“毗瑠”。

“侍”,大正藏原为“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侍”。

“执”,宋、圣二本作“摄”。

“住”,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住”。

“毘舍遮”,巴利本作 Pisāca。

“与”,明本作“于”。

“摩鸠罗”,巴利本作 Bakkula。

“我”,圣本作“今”。

[注解]

那伽波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晓了星宿,预知吉凶”第一。

露地经行:“露地”指“在室外”,“经行”为“在一定的直线距离缓慢专心地往返步行”。

鞞琉璃重阁:以琉璃打造的宽广的平台。

摩鸠罗鬼:能发出恐怖声音的鬼。

毘舍遮:食人精气或血肉之恶鬼。

[对应经典]

 

(一三二一)[0362c0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阿那律陀于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毕陵伽鬼子母住处宿。时,尊者阿那律陀夜后分时,端身正坐,诵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

尔时,毕陵伽鬼子夜啼,毕陵伽鬼子母为其子说偈呵止言:

“毕陵伽鬼子,  汝今莫复啼,
 当听彼比丘,  诵习法句偈。
 若知法句者,  能自护持戒,
 远离于杀生,  实言不妄语,
 能自舍非义,  解脱鬼神道。”

毕陵伽鬼子母说是偈时,毕陵伽鬼子啼声即止。

[校勘]

“阿那律陀”,巴利本作 Anuruddha。

“优”,大正藏原为“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

“毕陵伽”,巴利本作 Piyaṅkara。

“复”,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法句”,巴利本作 Dhammapada。

“鬼神道”,巴利本作 Pisāca-yoni。

[注解]

优陀那:自说。十二部经中之无问自说经。无人问,佛自说法者。or 《杂藏》的部类之一,与南传《小部尼柯耶.优陀那》相当。

波罗延那:pārāyan的音译,另音译为“波罗延耶、波罗延经、波罗延”,义译为“彼岸之道;到彼岸”,为流传于南方边地的佛法偈颂集。or 《杂藏》的部类之一,与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彼岸道品5〉相当。

见真谛:音译为“萨耆陀舍”,《十诵律》注为“谛见”,《杂藏》内的一部经。??

诸上座所说偈:《杂藏》的部类之一,与南传《小部尼柯耶.长老偈》相当。

比丘尼所说偈:《杂藏》的部类之一,与南传《小部尼柯耶.长老尼偈》相当。

尸路偈:《杂藏》内的一部经,与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大品3〉第33经谢勒经相当,“偈”读作“记”,押韵的文体。

义品:《杂藏》的部类之一,与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义品4〉相当。

牟尼偈:《杂藏》内的一部经,与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蛇品1〉第12经牟尼经相当。

修多罗:契经;佛经。“修多罗”是音译,原义为“线”,比喻佛经能贯穿法义、使法义不散失。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诵经时,周遭的鬼道众生若听闻正法,了解其中的内容,并身体力行,能够帮助它们解脱于鬼道。

(一三二二)[0362c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大众俱,到富那婆薮鬼子母住处宿。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相应法,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尔时,富那婆薮鬼母,儿富那婆薮及鬼女郁多罗,二鬼小儿夜啼。时,富那婆薮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说偈言:

“汝富那婆薮,  郁多罗莫啼,
 令我得听闻,  如来所说法。
 非父母能令,  其子解脱苦,
 闻如来说法,  其苦得解脱。
 世人随爱欲,  为众苦所迫,
 如来为说法,  令破坏生死。
 我今欲闻法,  汝等当默然,
 时富那婆薮,  鬼女郁多罗。
 悉受其母语,  默然而静听,
 语母言善哉,  我亦乐闻法。
 此正觉世尊,  于摩竭胜山,
 为诸众生类,  演说胜苦法。
 说苦及苦因,  苦灭灭苦道,
 从此四圣谛,  安隐趣涅槃。
 母今但善听,  世尊所说法。”

时,富那婆薮鬼母即说偈言:

“奇哉智慧子,  善能随我心,
 汝富那婆薮,  善叹佛导师。
 汝富那婆薮,  及汝郁多罗,
 当生随喜心,  我已见圣谛。”

时,富那婆薮鬼母说偈是时,鬼子男女随喜默然。

[校勘]

“富那婆薮”,巴利本作 Punabbasu。

“薮”,宋、元、明三本作“薮及”。

“汝”,圣本作“婆”。

“郁多罗”,巴利本作 Uttarika。

“胜”,大正藏原为“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胜”。

“汝”,圣本作“女”。

“偈是”,大正藏原为“是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偈是”。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宣说佛法时,周遭的鬼道众生若听闻正法,了解其中的内容,并身体力行,能够帮助它们解脱于鬼道。

(一三二三)[0363a22]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诸大众至摩尼遮罗鬼住处夜宿。

尔时,摩尼遮罗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

时,有一女人,持香花饰、饮食,至彼摩尼遮罗鬼神住处。彼女人遥见世尊在摩尼遮罗鬼神住处坐,见已,作是念:“我今现见摩尼遮罗鬼神。”即说偈言:

“善哉摩尼遮,  住摩伽陀国,
 摩伽陀国人,  所求悉如愿。
 云何于此世,  常得安乐住?
 后世复云何,  而得生天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莫放逸慢恣,  用摩尼鬼为
 若自修所作,  能得生天乐。”

时,彼女人作是念:“此非摩尼遮罗鬼,是沙门瞿昙。”如是知已,即以香花饰鬘供养世尊,稽首礼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何道趣安乐?  当修何等行,
 此世常安隐,  后世生天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布施善调心,  乐执护诸根,
 正见修贤行,  亲近于沙门。
 以正命自活,  他世生天乐,
 何用三十三,  诸天之苦网。
 但当一其心,  断除于爱欲,
 我当说离垢,  甘露法善听。”

时,彼女人闻世尊说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谓布施、持戒、生天之福,欲味欲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功德福利,次第演说清净佛法。譬如鲜净白,易染其色。时,彼女人亦复如是。即于坐上,于四圣谛得平等观苦、集、灭、道。

时,彼女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从今日,尽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时,彼女人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去。

[校勘]

圣本无“见”字。

“饰鬘”,大正藏原为“鬘饰”,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饰鬘”。

“㲲”,圣本作“叠”。[*]

[注解]

鬘:(植物)末利之译语。又璎珞也。

用摩尼鬼为:祈求摩尼鬼何用。

三十三: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一女人持香花、饮食供养鬼神,祈求现世安乐﹑来世生天享福。

世尊说明,求人不如求己,若要现世安乐﹑来世生天享福,具体的作法为布施、调心、守护六根门、正见、行善业、亲近善知识,如此能够现世安乐﹑来世生天享福。

若进一步断除贪爱染著,则能够究竟解脱于烦恼。

(一三二四)[0363b29]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针毛鬼住处夜宿。尔时,针毛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

时,有炎鬼见世尊在针毛鬼住处夜宿。见已,往诣针毛鬼所,语针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来、应、等正觉于汝室宿。”

针毛鬼言:“今当试看,为是如来、为非?”

时,针毛鬼与诸鬼神集会已,还归自舍,束身冲佛。尔时,世尊却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冲佛,佛亦再三却身避之

尔时,针毛鬼言:“沙门怖耶?”

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触恶。”

针毛鬼言:“今有所问,当为我说,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当坏汝心,裂汝胸,令汝热血从其面出,捉汝两手掷著恒水彼岸。”

佛告针毛鬼:“聚落主!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能坏如来、应、等正觉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热血从面出者,执其两臂掷著恒水彼岸者。汝今但问,当为汝说。令汝欢喜。”

时,针毛鬼说偈问佛:

“一切贪恚心,  以何为其因,
 不乐身毛竖,  是自何缘生
 意念诸觉想,  为从何所起,
 犹如新生儿,  依倚于乳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  如尼拘律树,
 展转相拘引,  如藤绵丛林,
 若知彼所因,  当令鬼觉悟,
 度生死海流,  不复重增有。”

尔时,针毛鬼闻世尊说偈,心得欢喜,向佛悔过,受持三归。

佛说此经已,针毛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炎鬼”,宋本作“炙鬼”。

“炎鬼”,巴利本作 Khara-yakka。

“冲”,宋、元、明、圣四本作“钟”。[*]

圣本无“之”字。

大正藏无“著”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是自何缘生”,大正藏原为“恐怖从何起”,宋、元、明三本作“是自何缘生”,圣本无此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自何缘生”。

“藤”,大正藏原为“藤”,宋、元、明作“藤”,圣本作“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藤”。

圣本在“行”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呼应第一三一四经。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30 13:2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289868116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