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烦恼的脉络” 人生在世有林林总总的烦恼,这些烦恼有多少种呢? 经中常提到三毒、五盖、《增壹阿含经》第13.5经则提出二十一心结。是怎么将烦恼区分为这么多种呢? 其实这些数字并不神秘,而有其背后的脉络可循: 佛陀表示所有烦恼都是由无明(无智)而来,由于无明而执著于自我,因此有种种的烦恼,若能觉悟就没烦恼了。 若要再分类,凡夫因为无明、没有智慧(也就是“痴”),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我所喜爱的,就起贪;我所喜爱的得不到、有违逆我的,就生瞋。就这样区分出贪、瞋、痴这“三毒”。 除此之外,经中对烦恼也有更多种类的列举,像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五盖”,是要在禅坐时训练去除的。五盖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就感官接触外境时的应对来看,追逐为贪欲盖,排斥为瞋恚盖。就自心状态的高低来看,沉闷怠惰是睡眠盖,浮动不安是掉悔盖。自心犹豫不明则是疑盖。如下图所示。 本经则进一步细分出二十一心结,其脉络如图二所示。 在更高的层次,甚至连善心都要能超越,《大日经》中即罗列一百六十种须要超越才能解脱的心。 从一念无明,到三毒、五盖、二十一心结、百六十相续心,这些列举或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像本经相当的南传经文就列出十六个心结(南传称作“随杂染”),而不是二十一个。 无论列举或区分为多少种的烦恼,都是为了让我们训练自己由粗至细能一一认出、如实知每个当下心的状态,进而解脱烦恼。 Heaven Chou: 南传对不善心的分类如图,北传的论我就不知道是怎么分的了? David Chiou: 谢谢 Heawen Chou 提供这个资料。之前正想问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分类法可参考的。这二十一心结在各经论的翻译都不同,而且不是小小的不同,而是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只是列举。 对比了一下南传十四不善心所的分类,其中贪、瞋的对应关系和我列出来的差不多(二十一心结原则上是将瞋因的部分列举得更细)。 差别在于我将非贪与瞋的项目归在“痴”一类,而南传还有分“四通一切不善心”、“二有行”、“一痴因”这三种。 就此经的读经拾得来说,区分为“通一切不善心”、“有行”、“痴因”好像有点杀鸡用牛刀,不知道以 Heaven 对南传论的理解来说,那些归在和痴较相关的类别,是否南传会不认同?还是反正只是分类方法的不同?(理论上既然是论,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法,不过当然若能避免和南传论抵触是最好,可避免不同派别的人的质疑。) 若就南传论的观点,那些不宜列入痴一类,不知还有没有什么类别能将它们的类别一言以敝之?谢谢! Heaven Chow: 我之前没想太多, 应该要解释清楚一点. 南传是把 “心” 粗分成 89 种, 其中不善心有 12 种, 主要也是分成 “贪瞋痴” 三类, 如附图. 上次贴的是 “心所” , 可以看成是不善心的组成 “成分”. 例如四种通一切不善心所, 意思就是这 12 种不善心都一定有这四种心所在里面. 至于那二个 “有行” , 意思就是只存在 12 种之中那 5 个 “有行” 的心才会出现. 所以这些都算是分类法不同, 角度不同, 很难说什么对错. 我稍为看了北传的, 也找不到哪里有把这些用贪瞋痴详细分门别类的说明. 唯一比较大的差别, 是南传把 “慢” 视为贪的心所. 我引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说明: “邪见、慢:这两种心所只出现于贪根心,因为它们都涉及某种程度对五蕴的执著。然而这两者呈现相对的本质,由此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心。邪见生起于错误地识知,即不依真实相分析诸法;我慢则生起于自我评估,即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不如、或与别人同等。邪见肯定存在于四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慢则不一定会存在于四种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虽然它不会生起于其他心,但这些心生起时它不一定也跟着生起。” 所以我是觉得有理, 可以考虑把慢列为 “贪” 这一组. 乔瑟夫: 烦恼6:贪/瞋/慢/疑/无明/不正见。把慢改列为贪这一组?应该是无明吧! David Chiou: 我本来也是将慢列为痴(也就是无明)这一组,不过南传的看法也有道理,毕竟所有的烦恼都是无明所成、都有无明的成分、通通都可以列为无明这组。而“贪”则是较细项的分类,因此若慢有贪的成分,列在贪这一组则较明确。 David Chiou: 有道理。谢谢 Heaven Chou 的指点。那我就把慢改列为贪这一组,然后加个“进阶辨正”把这些细节列出,让想要钻研的人有个资讯可进一步了解。 Chen Jian: 好细致的心理学,很有结构美感 XD 不过佛法不只是拿来欣赏,更是拿来实修的~ 不过要是有人能够因为佛教理论的细致而愿意更深入学习也很随喜。 Heaven Chou: 想到庄春江居士也贴过北传的, 先贴上来, 晚一点有空再来细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