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Ken Sun 我们在巴利《法句经》找到了几个汉译可以“订正”巴利经文的例子,底下这一例子为无著比丘指出,汉译《中阿含209经》可以“订正”巴利《中部80经》的例子。 《中阿含209经》卷57〈3 晡利多品〉:“于是,异学鞞摩那修向佛瞋恚,生憎嫉、不可,欲诬谤世尊,欲堕世尊,如是诬谤世尊,如是堕世尊,语曰:“瞿昙!有沙门、梵志,不知世前际,不知世后际,不知无穷生死,而记说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瞿昙!我如是念:‘云何此沙门、梵志,不知世前际,亦不知世后际,不知无穷生死,而记说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耶?’””(CBETA, T01, no. 26, p. 787, b6-15) 巴利《中部80经》在此一类似的问题之后,世尊回答说: “迦旃延!凡那些不知过去、不知未来的沙门、婆罗门自称:‘我们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者,他们[会]被如法地折伏,迦旃延!且请停止[谈]过去的,请停止[谈]未来的,令有智的、不狡诈的、不诳伪的、正直之类的男子来,我教诫[他],我教导[他]法,当依所教诫的那样实行时,不久,他将亲自知道、亲自看见:这样,确实有从束缚正确地解脱者,即:从无明的束缚。迦旃延!犹如愚钝仰卧的幼儿,会被以颈部为第五绑紧绑着,随着他的长大,诸根逐渐圆熟,那些束缚会脱离,他会知道:‘我已自由。’不再有束缚。同样的,迦旃延!令有智的、不狡诈的、不诳伪的、正直之类的男子来,我教诫[他],我教导[他]法,当依所教诫的那样实行时,不久,他将亲自知道、亲自看见:这样,确实有从束缚正确地解脱者,即:从无明的束缚。” “不知过去、未来而自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的人”会如法地被斥责、论破,也就是说,必需“已知过去、已知未来”才能自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所有阿罗汉都应该能“已知过去、已知未来”。 无著比丘指出这与教义不符, 《杂阿含1212经》卷45:“佛告舍利弗:“此五百(阿罗汉)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者慧解脱。”(CBETA, T02, no. 99, p. 330, b24-26) 《别译杂阿含228经》卷12:“佛言:“此比丘众中,九十比丘具于三明,有百八十得俱解脱,其余之者,尽慧解脱。””(CBETA, T02, no. 100, p. 457, c11-12) 《中阿含121经》卷29〈1 大品〉:“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CBETA, T01, no. 26, p. 610, b24-26) “慧解脱阿罗汉”是诸漏已尽,但未俱足三明,也就是说有可能会“不知过去、不知未来”,这在《相应部8.7经》也是如此叙述。 《中阿含209经》卷57〈3 晡利多品〉:世尊知已,告曰: “迦旃!若有沙门、梵志,不知世前际,不知世后际,不知无穷生死,而记说‘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应如是说:‘置世前际,置世后际。’迦旃!我如是说:‘置世前际,置世后际。’”(CBETA, T01, no. 26, p. 787, b24-29) 也就是说能断诸漏的人,不一定要能“已知过去、已知未来”。所以说“置世前际,置世后际”。 这一点,汉译来得准确,最后 《中阿含209经》卷57〈3 晡利多品〉:“异学从佛得出家学道,即受具足,得比丘,行梵行。尊者鞞摩那修出家学道,受具足已,知法见法,乃至得阿罗汉。”(CBETA, T01, no. 26, p. 787, c29-p. 788, a3) 在巴利经文,此一外道出家的鞞摩那修则受归依,成为在家弟子,这也代表他还俗了。以常理而论,应该舍弃旧学,在正法律下出家才较合理。 c.f. yifertw.blogspot.tw/2015/08/20980.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