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净土宗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学佛变成儒家的修身端心,不知道在学什么佛。 学佛修的是四念处吧! David Chiou: 纯粹就事论事,初学者可跳过这篇,以免起烦恼 《无量寿经》有五个汉译本,不过都没有这句话 咦,那这句话哪里来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近年由居士改编大藏经中原有的《无量寿经》译本而成,不是佛经,也不在大正藏中。这个本子大家知道是有争议,除了将《无量寿经》各译本经文一律用的“十念”一词改成“十念”外,楼主提到的这句虽然看似无伤大雅,严格说来也是改编的缺失。 楼主所说的文句,大藏经中的经典原文是什么?可见三国时代吴国支谦翻译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4:“当自端身、当自端心:当自端目、当自端耳、当自端鼻、当自端口;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身心净洁,俱善相应,中外约束,勿随嗜欲。”(CBETA, T12, no. 361, p. 297, c11-14) 原经文很可能是从念身、心,念六根,念日常行住坐卧,这样简化而来。其中先身才心,也就是四念处先念住粗的(身念住),才念住细的(受心法念住)顺序;“身念”又分为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属于身),这个五根的“身根”再解为日常生活行住坐卧时留意姿势(译为“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除了独自修行的四念处外,行走人间时也要守戒勿随五欲驰骋(“中外约束,勿随嗜欲。) 这样的四念处实修,可参考《中阿含经》卷二十四第98经所述。虽然《无量寿经》在三国时代的译词和唐代之后统一的译词不太一样,这整个流程是一种修习四念住的合理流程。 可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改编者可能不知道四念处,而润文修改为“心身耳目口鼻”,改编者应是好心照国文字面想要让文章看起来更通顺,而不知道次第改错了。 原经文“身心净洁,俱善相应”也修饰为“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虽然差一字影响不大,但原经文较好,可说有二重意义“身心俱善”、“身心相应”。“相应”的用法在支谦译的同经有“中表相应”、“表里相应”,可见支谦的译本强调“身心相应”,再搭配接下来的“中外约束,勿随嗜欲”也可说是七觉支中由“念觉支”至“择法觉支”的次第,果然原经文再下一段就在讲下一觉支“精进”了,讲了精进觉支后,经文才接着说:“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于在阿弥陀佛国作善者百岁。所以者何?阿弥陀佛国皆积德众善,无为自然在所求索,无有诸恶大如毛发。”(CBETA, T12, no. 362, p. 315, c16-19) 《无量寿经》的原经文可说是以四念处,然后接七觉支(前几支)的次第一路开展净土法门,不愧是三根普被,从四念处、“十念”直到往生净土的保证实修法。这四念处接七觉支的次第是连在一起的,只是被改编者拆成“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如贫得宝第三十七”两个不同的章节,也不幸失去了正确的次第及细节。 译经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建议研习佛经还是从大藏经有的经典来下手,比较保险些 乔瑟夫: 无量寿经会本是非:【康译无量寿经劝持序 】◎释法藏
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papers/05/papers-5-9.htm 会集不顺译法 经有明禁 然而以凡夫识见任意抄截经文著于前后所成之文本,既非佛陀金口所亲宣,岂能如理如量地彰显净土之深义?自来会本以王日休居士为始,民初则有夏莲居居士在后,所谓“ 无事生事 ”(印光大师复王子立居士书三),正凡夫之通病也。弘法之热忱固然可佳,唯不顺译法,师心自用之嫌则迥然不可免!若会本必可为,则此经何须绵亘八百余年,一译再译?岂不一会了事?隋、唐以降,净宗门中人才辈出,又岂无具眼宗匠进行此事,何须留待末法白衣代庖?现存五译本,梵文原典既已有异,复又翻译者思想、风格,及其所处之时代、与用语用辞等皆迥异,勉强裁剪缀集,不但会有思想、语法不一贯的缺失。 而且个人的意见、佛法的认知及对净土法门的立场态度等,毕竟仍有其局限性,甚至偏颇性,如何能真正取舍得宜而无过失?这就无怪乎当年夏氏会集时,必须借诸拈阄(见梅氏序文)来决定取舍了,试问︰大众慧命与正法之抉择,古来岂有依此为凭者? 法藏法师并一一开示“会集违于教相、惑于行法”,“妄立往生之正因”,“篡名与立名之乖谬”,“有断传承开恶例之失”、“古德今师皆不许”等原因,分析此会集本的错误。 Kuan-Ta Wu: David 整理得很不错。 我一看到这个命题“修净土法门是否可修四念处”,就直接想到,这不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吗? 不过要把两件事情 merge 就需要一些经验,特别是在社会上经过人事历练的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