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七觉支有“喜觉支”,就是喜悦。

佛学辞典说契合于佛法而生起喜悦。

为什么会喜悦?这是什么喜悦?


David Chiou:

精进修行能离于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欢喜,即是喜觉支。

无著比丘也举例,发现没有五盖时,就会有“喜觉支”生起。


Satipatthana Shi:

佛学辞典说契合于佛法而生起喜悦。

这样的“喜觉支”的定义与经典不是很一致,经典是就修止而生起的喜,以及修观而生起的喜,来说明喜觉支。“契合于佛法”应是就“择法觉支”来说。

北传:杂阿含713经 南传:相应部46相应52经
《杂阿含713经》卷27:““有喜,有喜处。彼喜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喜处,亦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CBETA 2019.Q3, T02, no. 99, p. 191c2-5)

南传:相应部46相应52经
比丘们!凡有寻、有伺的喜,那是喜觉支;凡无寻、无伺的喜,那也是喜觉支,‘喜觉支’像这样总说,经由这法门它成为二重。

北传:杂阿含715经
《杂阿含715经》卷27:“何等为喜觉分不食?有喜,有喜处法,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觉分不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CBETA 2019.Q3, T02, no. 99, p. 192b25-c28)

南传:相应部46相应51经
比丘们!对未生起之喜觉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觉支圆满修习来说,什么是食呢?比丘们!有喜觉支处之法,在那里,经常如理作意,对未生起之喜觉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觉支圆满修习来说,这是食。


David Chiou:

补充一些论中的记载:

《法蕴足论》卷八十九︰
彼由精进,发生胜喜,远离爱味;尔时便起喜觉支。

《成实论》卷二:
精进时,烦恼减少,心生欢喜,叫做喜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
精进满已;发生胜喜,心不染著;起喜觉支

《法界次第初门》依《大智度论》卷十九释七觉分说︰
心契悟真法而获得欢喜时,能觉了这种欢喜不从颠倒之法生,而住在从真法生的欢喜,叫做喜觉支

最后这个大概是几个辞典写“契合于佛法而生起喜悦”的来源。

考量通俗易懂,注解看是否写:

  • 喜觉支: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

Satipatthana Shi:

初禅的喜、二禅的喜是因“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正确说,是修止调伏五盖而有喜,或因修观而生起喜。


David Chiou:

“烦恼减少”是看到《成实论》卷二说精进时,烦恼减少,心生欢喜,叫做喜。发觉用这说法还蛮易懂的。

五盖也是烦恼,调伏五盖也属于烦恼减轻,讲“烦恼减轻”一般人比较听得懂,因为字面上烦恼 vs. 喜悦是相反的,有烦恼就没有喜悦,很直觉,这样没有喜心经验的人也能看得懂。

我也考虑过用“离于世俗的心念而产生喜悦”(无著比丘也曾举例说调伏五盖而有喜觉支),但这描述只适合修初禅的阶段但不适合二禅,因此就只作为举例而没列入喜觉支的注解。

“依止而生起喜”我了解原理是由离生喜乐、定生喜乐。请教“修观而生起喜”的原理或是依据为何? 谢谢!


Satipatthana Shi:

这些论我读起来,就是修止观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

改为以下如何?

  • 喜觉支:修行止观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

七觉支本身就是修止观。

“修观而生起喜”的原理或是依据,是以前读南传经典时看到菩提比丘引注释书的解说,忘记是哪一经了,哪天看到或想到再回报。


Satipatthana Shi:

修观而生起喜的原理依据

中部118经/入出息念经(逐步品[12])(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入出息念如何已修习、如何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到林野,或到树下,或到空屋,坐下,盘腿后,挺直身体,建立起面前的念后,他只具念地吸气、只具念地呼气:

  当吸气长时,他了知:‘我吸气长。’或当呼气长时,他了知:‘我呼气长。’

  当吸气短时,他了知:‘我吸气短。’或当呼气短时,他了知:‘我呼气短。’

  他学习:‘经验著一切身,我将吸气。’他学习:‘经验著一切身,我将呼气。’

  他学习:‘使身行宁静著,我将吸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著,我将呼气。’

  他学习:‘经验著喜,我将吸气。’他学习:‘经验著喜,我将呼气。’

Bhikkhu Bodhi

Footnote 1118: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wo ways: by attaining one of the lower two jhānas in which rapture is present, 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he mode of serenity; by emerging from that jhāna and contemplating that rapture as subject to destruction, 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he mode of insight.

这里是16行修受念住,是由止修喜、由观修喜,也就是我说的喜觉支可修止成就、或修观成就。

花了许多时间东看、西看,寻找记忆中的修观生喜,总算找到了,不止这一经,其他也有说到。

“喜觉支”强调的是出世间喜,而非世间喜。


David Chiou:

有道理,俗人眼中的烦恼和经中定义的烦恼毕竟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异,这样注解也可避免俗人以为今天闲来无事,就没有烦恼,就能有喜觉支了。

另一方面,菩提比丘这注解我思考了一下,没有禅那(止)就没有喜,修观的这段 “by emerging from that jhāna and contemplating that rapture as subject to destruction, 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he mode of insigh” 也是由禅那(止)而有喜,只是在观中体验?

另一方面,七觉支中的喜觉支是在猗觉支、定觉支之前,所以说不必然要进入禅那才有喜觉支,虽然说进入初禅必有喜觉支。因此七觉支中的喜觉支不必然限于止所获得的就是了。

若看经中提到的例子:

  • 有从四念住(也可算进一步修定)而生起喜,如《杂阿含经》卷24:“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CBETA, T02, no. 99, p. 172, b14-17)
  • 离于世俗心念而生起喜(也可算修定的历程之一),如《杂阿含经》卷26:“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CBETA, T02, no. 99, p. 190, c19-20)
  • 六念(例如念佛)而生起喜,如《杂阿含经》卷30:“彼如是念如来事已,则断恶贪,及断心恶不善过。念如来故,心生随喜;心随喜已,则欢悦”(CBETA, T02, no. 99, p. 216, c22-24)

也就是说获得喜的管道不限于狭义的止,因此注解修改为:

  • 喜觉支:修行让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
 
agama/什麼是_喜覺支.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323596954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