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杂阿含经》第663经:

如四念处,如是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亦如是说。

当中的“四道”是什么意思?因为找不到太多资料,想知道判断的依据。


David Chiou:

有几种可能性:

  1. 《长阿含经》卷八:“四道: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CBETA, T01, no. 1, p. 51, a12-13) 白话为: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种模式:(1)苦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3)乐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4)乐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又译为“四通行”。
  2. 《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0经:“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CBETA, T02, no. 99, p. 146, c22-27) 详细的就是说先止后观、先观后止等等四种成就止观的方法。
  3. 《六度集经》卷6:“沙门四道”(CBETA, T03, no. 152, p. 38, a19)、《般泥洹经》卷2:“沙门四道”(CBETA, T01, no. 6, p. 187, c9) 即四果。
  4. 《瑜伽师地论》卷69:“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二无间道。三解脱道。四胜进道。”(CBETA, T30, no. 1579, p. 683, a8-10) 这也是佛学辞典中常见的“四道”内容,但出自论藏。白话为:(1)方便道,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之修行。如观四谛、修善根等。(2)无间道,加行功德成就后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不再为惑所间隔,可无阻碍地进入解脱之道,故又称为无碍道。(3)解脱道,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4)胜进道,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修习其余的殊胜行,以增长定慧,达到全然断惑与解脱。

庄居士杂阿含经南北传对读则注解为:““四道(SA/DA);四断(MA);四事行迹(AA)”,南传作“四种行道”(Catasso…paṭipad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四种实行模式”(four modes of practice)。“行道”(paṭipadā),另译为“道;行道;道迹”。”也就是说庄居士注解为 1 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然而《杂阿含经》有“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这样句子的经文,对应的南传经典都没有类似的内容,因此我不知道庄居士这边的依据为何。

目前因为阿含经中相对下最常出现的是1及2的“四道”定义,因此优先采用1及2的解法,但不一定这就是标准,如果有发现其他更合理的证据,是可修改的。

  •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种模式:(1)苦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3)乐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4)乐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又译为“四通行”。也可解为卷二十一第560经中解说止观顺序的四道。

1、2 解法的潜在问题,是他们不是四种修行的方法,而只是四种修行的模式(或次序),理论上由其中之一成就即可,而不须要四个都经历过。


Guoan Shi:

先赞叹一下大家的精进。

对于David提出的四种解释,在这里个人会偏向第二点的解说。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这里列举出来的都是在讲止观。第二呢,前面661经接连下来,都在讲“力”,如果采用1的解说,涅槃偏向于“状态的描述”,而“力”则是包含了功能的启动、发挥、以及成效。第四点解说,《瑜伽师地论》是在讲“智”,这已经是站在止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事情了。第一点的解说,是四种透过四圣谛中的苦圣谛修行成就涅槃的“道路”,在这里连续三经的经文则是在说“道力”,这两者是有所出入的。

谢谢你们提供学习的因缘﹝机会﹞。很感恩。祝福大家无量光、无量寿。


Guoan Shi:

《杂阿含经》卷21〈五六〇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
 “复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于法选择,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离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说道。
 “复次,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说道。
 “复次,比丘、比丘尼止观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则断诸使。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者,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教诫,或求是,名第四说道。”  时,诸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p. 146c20-147a12)

把《杂阿含经‧五六〇经》的内文拿出来看一下,应该可以发现文中的“四道”,是阿难和师兄弟们彼此交流修行状况时,对四种修行状况加以赞许或是给予帮助。为什么和“力相应”有关呢?个人是认为:能够排除障碍、能够修行到某程度、能够神通变化、以及能够清楚明白相关的知识而有辨识力,这些都是“力相应”。

663经这边把四道放在三十七道品后面,以及四法句、止观前面,个人以为:这是在初入实际修行后的一个检验及提升的阶段,当然这一串的各个阶段有着相同的前提,就是661经讲的“数力”,而“修力”则在这三经中有不同的进程。

简单来说,力相应这三经就是一个实际修行时的道次第进程。这个道次第进程的特色就是,以“数力”来开发“修力”的一连串进程。如来教了很多法门,文字上看起来很相近,实际上,不同进程出来的过程和中间结果是有所不同的。唯一相同的是最后的目的地:解脱的状态─涅槃寂静。


周靖山:

力有数力及修力,数力是一种透过内正思维的审思力量,因此可断贪、瞋、痴。而随此数力的完成,进而可得修力。而修力要由四念处下手。而亦可成就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

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法句、止观,在经中比较能找到明确解说。

因此要注解此“四道”可能要以此思维下手。

我大胆提出不同看法,以供参考:

本经(六六三)经讲的是“修力”,然而要有“力”必然要“根”壮。而“根”者为“五根”。“五根”与“五力”是可互相增长的。

当知此“五根”,各自有其四法来成就此“五根”。依(六四六)经: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而“方法”也可称“道”,因此四法或许就是所谓“四道”,即广指四不坏净、四正断、四念处、四禅、四圣谛。

对照《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 则少了〈四道、四法句、止观〉,而多了〈四禅〉。


Chen Jian:

回应 David,我贴一下我找的庄师兄的比较完整的四道:

庄春江注解:
附注:“苦习尽道,苦尽道,乐非尽道,乐尽道”,印顺法师判此为“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之另译。

“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为“四道(SA/DA);四断(MA);四事行迹(AA);四种行道(AN)”(catasso paṭipadā),参看《中阿含215经》(AN.10.29)、《长阿含9经》(DN.33)、《增壹阿含31品3经》(《增壹阿含267经》AN.4.162),但《相应部》与《中部》中均无此词。

按:“苦迟通行”,《长部33经》作“迟缓通达的苦行道”(duk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具有缓慢理解之痛苦(费力)进展”(painful progress with slow comprehension)。

“苦速通行”,《长部33经》作“快速通达的苦行道”(dukkhā 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痛苦(费力)进展”(painful progress with quick comprehension)。

“乐迟通行”,《长部33经》作“迟缓通达的乐行道”(su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具有缓慢理解之快乐(轻松)进展”(pleasant progress with slow comprehension)。

“乐速通行”,《长部33经》作“快速通达的乐行道”(sukhā 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快乐(轻松)进展”(pleasant progress with quick comprehension)。

庄师兄大概也在相应部与中部找不到,另外参考印顺法师的判断。所以大概也是对应长阿含的看法。


David Chiou:

感谢大家用心的讨论。

Guoan Shi 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将1、2都列入注解了,让读者自行判断。

周居士说得蛮有创意的,只是由于我个人还没见到经中这样的用法,所以保守起见不直接列上注解,但会列在“进阶辨正”中供大家参照。

 
agama/什麼是_四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35890007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