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stsai@Lion (婴愚), 信区: BudaHelp
标题 昼夜六时、昼夜四时?
时间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Tue Oct 16 17:14:19 2001)

佛经里一天是分成八时的,白天四时,晚上四时。也叫做昼夜四时,如果是指人的努力修行的“时间”则指白天三时晚上三时,合称昼夜六时,要扣掉睡觉的二时。

白天虽有四时,但是一早要刷牙洗脸吃早点,所以能用的时间就只有三时。晚上四时本来有二时要睡觉,但是努力修行的人会减少睡觉时间,因此通常只睡一时(三小时左右),此加彼减,一共就是昼夜六时。

中土计时以一日十二时辰为计,由半夜十一时起,为子时,依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这是中土的计时法,此因此对照十二时和八时的说法佛经上的一时就是三个小时。

唐译经时也有用十二时辰来解说八时。如《华严经》:

仁者当知。居俗日夜。分为八时。于昼与夕。各四时。异一一时。中又分四分。通计日夜三十二分。以水漏中。定知时分。昼四时者。
自鸡鸣后。乃至辰前。为第一时。
辰初分后。至午分初。为第二时。 午中分后。乃至申前。为第三时。 申初分后。至日没前。为第四时。

由上可知,白天夜晚各四时,但是佛经里的“大分”常用“初中后”三段来分,所以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综合佛经里常用的说法,四时常用三“期”作分隔,其中“中期”的时间比较长,算是主要的活动期。分法归纳如下:

  • 【第一时--晨朝、平旦】“自鸡鸣后。乃至辰前”,鸡鸣约五点,辰时是上午七时。
  • 【第二时--日中】“辰初分后。至午分初。为第二时”,七点后到十一点间。
  • 【第三时--日中(2)】“午中分后。乃至申前。为第三时。”,午中是十二点,申时为下午三点。 (中午的11点到12点间是休息时间,所以说“午中后”)
  • 【第四时--晡时、日入、黄昏】“申初分后。至日没前。为第四时”也就是下午三点到五、六点间。

夜四时依此而推。日没约六点,到鸡鸣之间,也分四时。夜四时大致上分为:

  • 【第一时--初夜、人定】太阳下山到人们上床之前。大约下午六点到十点间。
  • 【第二时--中夜(夜半)】大约九点到十二点。人们主要睡觉的时间,世尊说,行者不管睡不睡,这一个时段是必需要躺下来闭上眼睛的(可以闭眼但不睡)主要是强迫肉身休息。有时这一时段的后半也叫夜半。
  • 【第三时--后夜】大约十二点到三点。这一个时段也叫中夜后,可睡可不睡,不睡的人就是“用功”的啦。
  • 【第四时--后夜】三点后的后夜便是启明星(金星)出现的时候了佛经里用以表示天就要亮了。大多数的行者这应该都起床了。这一时段是行者很重要的时段,因诸天和人间往来、行者开悟、菩萨观察众生..都在这一个时段里。

人定时一般人仍点着灯活动,如下:

周匝四十里。如日之明。王意欲试珠明。人定已后。
阴冥如漆。以珠系着金竿头。夜出城。
(人定后试看夜光珠能否发亮)

波斯匿王敕臣作限。自今以去。
夜不得燃火及于灯烛。其有犯者罚金千两。
尔时须达得道在家昼夜坐禅。初入定(应为人定)
时燃灯坐禅
(人定后点灯打坐)

夜半休息。鸡鸣复燃灯坐禅。伺捕得之。
(夜半休息)
捉灯白王。当输罚负。

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
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
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
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
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上面这段也是说中夜休息,后夜再起床努力修)
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初 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
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人类的修行是昼夜六时,因为人要睡眠,但是诸佛菩萨可以不用睡,如《璎珞经》:

复次族姓子。诸佛世尊恒所行法。日夜四时观察众生。弹指之顷周遍十方恒沙刹土。周而复始不着三界。是谓菩萨修行第四难得之法。

由上可知佛和菩萨是可以“日夜四时”不睡觉的。

但有的时候修行仪轨上日夜四时指的是作课时间,而不是指一整天,如下:

依上日时以为常则若求出离无上菩提修瑜 伽者。昼夜四时。
后夜日中黄昏中夜。运心供养最为上胜。
(四时指后夜、日中、黄昏、中夜,这显然早上吃饭杂务时间和洗澡睡觉时间扣除)

又法咒安悉香一千八十遍。
昼夜四时,三时亦得,满七日。
(三时也可以)
一切诸神王四大天王诸鬼王等生大欢喜

若有众生遇此教  昼夜四时精进修
现世证得欢喜地  后十六生成正觉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毘卢遮那三摩地法

以下这段就不同了,这大概是“卯起来修”吧?如下:

比丘我今告汝若有众生欲为自身及其眷属。
乃至聚落迨于国界。禳殄灾沴增益福祥。
先于三宝深生信重。然备名华珍果烧香涂香。
种种供具而为供养。当须志心于一七日不食。
日四时夜四时
勇猛专注持诵最上意陀罗尼而彼灾难必获殄
灭。一切福祥而能增益。

这是卯起精进修七天的方式“日四时夜四时”真正架恐怖。有志为国消灾的同学们可以试试。:P


David Chiou:

《长阿含经》卷18〈2 郁单曰品〉: “其土中夜后夜,阿耨达龙王数数随时起清净云,周遍世界而降甘雨,如构牛顷,以八味水润泽普洽。水不留停,地无泥淖,犹如鬘师以水洒华,使不萎枯,润泽鲜明。时,彼土于中夜后无有云翳,空中清明,海出凉风,清净柔和,微吹人身,举体快乐。”(CBETA, T01, no. 1, p. 119, a2-8)

以上《长阿含经》的这则记载是讲北俱卢洲(不是地球)这个人间净土的情况,每天半夜有二阶段降雨调温,“中夜”时起云下雨,“中夜后”云散风轻、不下雨了,“后夜”时再起云下雨,而不是整夜连着下雨,也就不会造成土壤含水量过高而土石松动。

以后科技可随意控制天气后,也可采用这种二阶段自动降温的方法 :D


David Chiou:

以前 Ab Tsai 曾分析过佛经中通常是将一日区分为昼四时、夜四时,虽然印度有一日八时和一日六时的两种计时方式。

因此经中说修行人“昼夜六时”修行,不是要修行人不睡觉,而是只睡六小时,这样也是合理的要求。

今天细读讲给孤独长者见佛因缘的那经,见到更明确的证据,显示在《杂阿含经》中的确是采用一日八时的计算。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2经:“行向城门,至城门下,夜始【二更】,城门未开,王家常法,待远使命来往,至【初夜】尽,城门乃闭,【中夜】已尽,辄复开门,欲令行人早得往来。”(CBETA, T02, no. 99, p. 157, c14-17)

二更是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如果将一夜分为三时,那么“至初夜尽,城门乃闭,中夜已尽,辄复开门”会完全和“夜始二更,城门未开”对不起来。像庄居士的辞典中是采夜三时的看法,因此在“二更”的注解就表示有矛盾。

如果将一夜分为四时,就完全没问题了:

“至城门下,夜始二更,城门未开”是指给孤独长者到城门下,这时是二更(晚上九点至十一点),城门还没开。

“王家常法,待远使命来往,至初夜尽,城门乃闭,中夜已尽,辄复开门,欲令行人早得往来”是说初夜末关城门,中夜末开城门,也就是说一整天只有这段期间城门是关的。

以一夜四时的计算:

  • 初夜末是八点多快九点,关城门;
  • 中夜末是十一点多快十二点,开城门。

二更的确是在这个时间区段中。

可见最少在《杂阿含经》、《长阿含经》中,是采用一夜分为四时的计时方式。


David Chiou:

以下是由 Melon 根据《杂阿含经》卷三十八、三十九“比丘相应”内容整理出佛陀与弟子们的日常作息表,修改而成,可让大家参考佛陀及弟子在行、住、坐、卧上是怎么运用时间来用功。

古印度有一天八时或六时的两种时间系统,下表是依一天八时的系统大致的时间作参考用。其中假设八时的时间是等分的(皆为三小时),然而实际上古代不见得有这么严谨的等分时间,像“晨朝”的时间记载中就不太相同,或许也受日出的早晚变化而影响,除了“晨朝”外的时间则大致符合大正藏中的记载:

佛陀日常生活作息表
时间 作息 加注
06:00 ~ 08:59﹝晨朝﹞ 着衣,持钵,乞食 乞食后有时间则坐禅,或有弟子发问,佛陀也会开示。
09:00 ~ 11:59﹝日中﹞ 用餐,返回住处,洗钵,衣钵放好,洗脚洗好。
12:00 ~ 14:59﹝日中(2)﹞ 入室坐禅,或入林坐禅 或有弟子发问,佛陀也会开示。
15:00 ~ 17:59﹝晡时﹞ 结束禅坐,起坐到大众集会的地方,开示说法或解答问题。
18:00 ~ 20:59﹝初夜﹞ 禅坐或经行 经行多在户外,故经行完,“洗足入室”。
21:00 ~ 23:59﹝中夜﹞ 就寝休息,右胁而卧。
00:00 ~ 02:59﹝中夜后﹞ 休息。 特别精进的则起床用功。
03:00 ~ 05:59﹝后夜﹞ 禅坐或经行。



Alice Chou:

如果中夜是“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约九点至十二点。”经文又写“中夜已尽,辄复开门”,表示十二点开城门,感觉不合理...@@”


David Chiou:

因为这是大城,所以城门一晚只关闭约三个小时。

经中说原因是“待远使命来往”、“欲令行人早得往来”。古代没有电灯,人们睡得早、起得早,尤其要远行或半夜抵达大城的情况很常见,和现在我们还在打字的状况不一样 :-)


Alice Chou:

“欲令行人早得往来”,半夜十二点算早起的话,也真得太早了


David Chiou:

没办法,作守门人很辛苦,7/11 一天开二十四小时更辛苦啊 :P

这边不管是用一夜三时或一夜四时的解法,都是只有半夜那几小时关城门,远早于一般人起床的时间。

在时空来看,佛世时是约二千六百年前,地点在热带地区的印度,融入这个时空,对于理解当时的一些习惯或许会有些帮助。

二千多年前的灯烛照明没有后世方便,穷人家也没有钱每天燃灯,因此大多是日出(约6am)而作、日落(约6pm)而息。

热带地区的白天很热,在大热天赶路会一直流汗,到了晚上可能虚脱了。因此要长途跋涉赶时间的话,会偏向提早起床赶路,这样在太阳起来前先在荫凉的天气下赶几个小时的路,比较不累,黄昏时就找个地方歇脚就寝;相反地,如果是日出而起后才赶路,晒了一整天、流了一整天汗,晚上继续赶路的话身体较为虚脱而光线又暗,较为危险。

再者,古印度往返城市间,常须要经过荒郊野外,很危险的地方。通常在大城的附近比较安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会特别早出发,这样子在天亮前还是走在大城市附近,比较不危险的地方,然后整个白天有日光可以在蛮荒之地赶路,等到日落时已经走了很长的距离了。

所以我们如果是当时的赶路人,要走18小时的路程到邻近城市,其中12小时当然利用白天(6am-6pm)较为安全,剩下的6小时就利用凌晨前的时光。在前一天提早在日落 (6pm) 时即就寝,睡了六小时到了半夜 (12am) 起床开始赶路,是一种合理的赶路规划 :-)

当然,这种开门、关门的时间,应该是老板说了算,看那城的城主或国王的想法,所以不见得有标准,这里提的只是根据这段《杂阿含经》经文来看对于王舍城当时开关城门的时间的一种解释。

后世人们作息的时间越来越晚,还可以夜夜笙歌,开关城门的时间和佛世相较就会有不小的差异了。

 
agama/什麼是_晝四時_夜四時.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11779212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