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Q: 正念的定义, 在哪些经文有提到?

杂阿含785经:

何等为正念?

正念有二种。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

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

还有其他经文提到正念的定义吗?

Q: 正知的定义, 在哪些经文有提到?


David Chiou:

的确就是 Philosopher 引用的这经。另外还有

  • 《中阿含经》卷18〈长寿王品 2〉第74经:“云何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是谓道从正念,非邪念得。”(CBETA, T01, no. 26, p. 541, c26-28)
  • 《中阿含经》卷49〈双品 1〉第189经:“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心、法如法,是谓正念。”(CBETA, T01, no. 26, p. 736, b14-16)

详细考据可参考菩提长老这篇文章:

菩提比丘:正念的真正意思为何──巴利圣典的观点

福严佛学研究第九期页1-22(民国103 年),新竹市:福严佛学院

本文的目的,是以保存完整的最古老佛教典籍──巴利圣典为研究资料,藉以确定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意义和功能。

正念,是佛教最知名禅修系统,即念住修行(satipaṭṭhāna)的最核心要素。念住的相关记载,不断地提到兩个词:正念(sati)和正知(sampajañña)。依三藏圣典來理解这些术语是很重要的──不只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是如此,而且,这样的理解对于实际禅修实践也有着重大的影响。sati(正念)这个语词的原意是“记忆”,不过,佛陀依据其教学目标附予这个旧词新的意义。

作者认为,这个意义可以用“清澈觉知”(lucid awareness)來表征其特性。文章中质疑将正念等同于“纯然注意”(bare attention)的惯常解释,并指出这兩个用语背后潜在的问题。也简要地讨論了正知(清晰理解)的作用,指出它是正念的观察功能和内观发展二者之间的桥梁。

最后,探讨正念是否可以合理地自其传统脉络中撷取出來,运用于非宗教的目的。作者主张:非传统的正念应用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是值得赞扬的,理由是:这么做有助于减轻人類的苦。但是作者也提醒要避免化约地理解正念,并呼吁研究者应尊重正念所根源的宗教传统。

全文详: https://www.fuyan.org.tw/download/journal/fbs/FBS_vol9-1.pdf

其中提到的一些巴利藏经文,没有对应的阿含经文,但整体意思差不多。


Philosopher:

Satipaṭṭhānas 是念住还是正念吗?

具念就是正念吗? (相应部47相应2经/念经 谈到具念和正知的操作型定义)


David Chiou:

Satipaṭṭhānas 是念住还是正念吗?

Sati 是“念”,Satipaṭṭhānas 是“念住”,指念已经稳固了。The Four Satipaṭṭhānas 即“四念住”。

理论上,“念”还要加上“精勤”、“正知”才是正念,不过还没听过念住不是正的就是了,毕竟佛教徒只会稳固正念,不会稳固邪念。

具念就是正念吗? (相应部47相应2经/念经 谈到具念和正知的操作型定义)

通常英文 mindful 译为“具念”,mindfulness 译为“念”,基本上是同义,只是名词、形容词的不同。

因此“具念”就是“有念”的意思,至于详细意义要看经文前后文,通常“具念”时念蛮稳的了,但理论上也有还不稳的念,看前后文可知其意义。


David Chiou:

(四念处之外的)“正念、正知”,以 CBETA 搜寻“正念、正智”及“正念、正知”,许多是代表解脱之后的智慧,与“解脱知见”的意义类似。例如:

《杂阿含经》卷8:“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CBETA, T02, no. 99, p. 52, a16-19)

《俱舍论记》卷25〈6 分别贤圣品〉:“无生智名为正智。即是五分法身中解脱知见蕴。”(CBETA, T41, no. 1821, p. 382, a27-28)

《成实论》卷6〈77 想阴品〉:“又三学中慧学最胜。亦说智慧具足解脱知见具足。又七净中说知见净。又佛说正知一切法故。名无上智慧。”(CBETA, T32, no. 1646, p. 281, b6-9)

《瑜伽师地论》卷19:“彼由如是无懈惮心。获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又能受用解脱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CBETA, T30, no. 1579, p. 385, c13-16)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11〈13 降魔品〉:“深心解脱一切众生。一切世界诸佛世尊。现前作证正念正知。”(CBETA, T11, no. 312, p. 729, c17-18)

‘丁福保佛学辞典’正智:(术语)与圣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大乘义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

以修行次第来说,正念正智导入最后的解脱,因而只有正念发起还不能解脱,要正念保持、然后进入正智之后才能解脱,也因而才能自记说我生已尽。如果”无明离欲明生”的问题只是一个状态,就不是真正的解脱。

另外在少数经中则是在未解脱前的用法,例如: 《杂阿含经》卷24:“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于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槃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于法远离。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CBETA, T02, no. 99, p. 173, c16-29)

另外还有以正念正智专指进入三禅:

《中阿含经》卷1〈1 七法品〉:“圣弟子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CBETA, T01, no. 26, p. 422, b17-19)

因此光看经文,“正智”有二种可能:

  • “正智”=“解脱知见”是主要用法,而有时用广义的引申而也作解脱前的用法。就像“无明”的相反的“明”,严格说是解脱后的境界,但有时也广义的表示修行过程中也要有明。
  • “正智”其实是二个不同意义的词的翻译: 1. 解脱知见 (最常用). 2. 正念时“清晰理解”,像三禅的那个用法可能也如此。

南传的注释书则表示“正智”(正知)有四个层次的应用:1.认识自身行动的目的;2.审慎地选择行动的方式;3.致力于禅修练习; 4.明辨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这四种区分来看,“解脱知见”属于第四者,也就是最究竟的正智。

注解上则有两类:

  • 正知/正智:清晰理解(解脱的智慧) → 前后文是在讲解脱者时以此注解。
  • 正知:清晰理解 → 前后文并非讲解脱者,而是一般修行人练习时以此注解。

Satipatthana Shi:

1. sampajāna

《杂阿含1028经》:“
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中阿含191经》:“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

这里“正智”or“正知 sampajāna, 菩提比丘英译为 clear comprehension,是指清晰的辨别理解。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世间诸瀑流  正念能防护 若令毕竟断  其功唯正知”

庄注:“正知于行为者”(sampajānakārī,逐字译为“正知+作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清楚的理解而行动者”(who acts with clear comprehension)。按:《破斥犹豫》举了四个正知的内涵:i.目的正知(sātthakasampajaññaṃ),即清楚自己行为的动机。ii.适当正知(sappāyasampajaññaṃ)。iii.行境正知(gocarasampajaññaṃ),即把握自己所选择的业处。iv.不迷妄正知(asammohasampajaññaṃ),主要是觉知行为中有我的错觉(MN.10)。《法蕴足论》说,云何正知?谓:离喜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总名正知。《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正知巧便而卧?谓由正念而寝卧时,若有随一烦恼现前染恼其心,于此烦恼现生起时,能正觉了令不坚著,速疾弃舍,既通达已,令心转还。

2. sammāñāṇa

《中阿含189经》卷49:“
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心、法如法,是谓正念。
云何正定?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正定。
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智也。
是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长阿含10经》:“云何十修法?谓十正行: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知。”

这里“正智”or “正知”是 sammāñāṇa,菩提比丘英译为 right knowledge,是专指阿罗汉的解脱知见。

庄注:“正智”(sammāñāṇ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正确的理解”(right knowledge)。按:《显扬真义》以“正省察智”(sammāpaccavekkhaṇā, SN.14.29),《破斥犹豫》以“十九省察智”(ekūnavīsatibhedaṃ paccavekkhaṇāñāṇaṃ, MN.18)解说,或说,当以道之正定住立时生起道之省察智的正智,当以果之正定住立时生起果之省察智的正智,当住立于道之省察智的正智时生起道之正解脱,当住立于果之省察智的正智时生起果之正解脱(phalapaccavekkhaṇasammāñāṇe ṭhitassa phalasammāvimutti pahotīti, MN.117),《满足希求》以“果智”(phalañāṇena, AN.3.146)解说,长老说,正智能以其已破坏所有污秽之省察智(reviewing knowledge)被识别,而正解脱能以其从所有污秽释放的经验被识别(MN note 1112)。依这些解说,无学“正智”应即“解脱知见”。

 
agama/什麼是_正念_正智.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325504302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