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什么是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当中的“色”境?

和五蕴当中的色蕴一样吗?


David Chiou:

眼睛能看到的,就是色境。

若要白话说,可以约略说是眼睛见到的影像,科学的说法则是视网膜接收到的可见光。

五蕴中的色蕴则是指一切物质,或是特指人的身体。

因此色蕴包括了色境,也包括了声、香、味、触,以及眼、耳、鼻、舌、身等。色蕴所包含的较广。


Satipatthana Shi:

说色境是“影像”,令人很难理解。

色蕴和色境同样指物质的色法,只是色蕴特指色身。


David Chiou:

这是我们这个年龄层的用词,例如电脑多媒体包含“影像”及“声音”,使用者在萤幕看到的是影像、从喇叭听到的是声音。在这一系列的用语下,视觉(眼)对应到的境是影像,听觉(耳)对应到的境是声音。

这样可能有点太理工用词就是了,以前也曾讨论过“色”以“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来解(物理学学者唯一认可的解释,但不是学物理学或生理学的人许多可能完全听不懂,所以没采用),解为“色相”、“色境”太文言,说是“色法(物质)”则学物理学及生理学的人都不认同,因为人看到的不是物质本身,只是反光而已。

总之,色境白话注解为“影像”算是选了一个相对上比较多人能听懂的讲法。

另外各论中,如《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分别界品 1〉:“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赤白。余显是此四色差别。形色有八。谓长为初不正为后。或二十者。即此色处复说二十。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CBETA, T29, no. 1558, p. 2, b24-28) 和经中对“色法”的定义“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也不太相同(虽然拿经和论直接比,有点像apple比orange),反而较接近“光线”或“影像”这类解读。


Satipatthana Shi:

影像 → 眼睛见到“影像”会起贪欲?

还是眼睛见到“美女 (实物)”会起贪欲?


David Chiou:

在理工男的认知中,人还真得不是见到美女(实物)而起贪欲的,而是视网膜上照到了影像才可能起贪欲 :-P 纵使有美女的实物,但光线太暗就看不到美女了。

各论中对“色境”也采和“色蕴”不同的解释,可佛学辞典查“色境”。


Satipatthana Shi:

《成唯识论述记》卷7:“眼识依肉眼具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五同小乘。若加根本第八。染.净第七。分别俱六。”(CBETA 2019.Q3, T43, no. 1830, p. 476a3-5)

从唯识论典来看,眼识生起的因缘:“空.明.根.境.作意”。也就是空间(距离)、光线、眼根、色境(物质)、作意心所,光线是眼识生起的助缘,有光才能看到物质色法,从论典来看,色境绝对不是光线或影像。


David Chiou:

从这角度来看,Heaven 曾表示依据南传论典,色境是“颜色”,似乎较符合此论的说法。以下是Heaven以前的发文:

在微观的粒子中, 一切色聚至少具有八种色法 : 地, 水, 火, 风, 色, 香, 味, 食素.

例如光, 光子本身的粒子性应该就属 “地”, 其波动性大概就是 “水”, 其具有的能量即为 “火” , 光压本身大概是 “风”, 色就是光本身的 “颜色”, 香, 味, 食素.... 我就不知道光里面的这些如何类比了.

这大概就是分类法原则不同的问题, “色” 等于是一种 “基本法” , 而 “光” 在古代的分类法中, 可能就是由许多基本法组合起来的. 不过现在又要用现代说法来阐释, 多少会有一点困难.

请问您觉得“色境”有没有建议的白话翻译? 我觉得不适合用“物质”,因为色境只是十一种色法之一,不等同色法。


Satipatthana Shi:

请问您觉得“色境”有没有建议的白话翻译? 我觉得不适合用“物质”,因为色境只是十一种色法之一,不等同色法。

您的逻辑有问题,色法是物质,“色境只是十一种色法之一”,然后十一种色法之一的“色境”就不是物质?只能说理工男的思维逻辑的确非比寻常。:^)

印顺导师《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卷1:“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这个地方的“色”,是眼睛所见的境界,和上面色蕴的色不同,色蕴的色包括的范围较广。这个眼睛所见的色,佛法大概分成三类,叫显色、形色、表色。

“显色”,就是青、黄、赤、白,彩色很鲜,很清楚的,很明显的一种色。我们普通讲起来,都是青、黄、赤、白、黑,这上面没有“黑”,佛法里都讲青黄赤白。现在科学家慢慢研究,讲起来一样,黑不是颜色,我们看不到颜色就叫做黑。所以古人讲的佛法的道理,和现在科学家讲的话差不多。黑,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眼睛看不到,什么也看不出来,叫做黑。一到晚上,什么也看不到了,就是黑黑的。如果以现在讲,青、黄、赤这三种是颜色,涂了颜色以后,一转转得很快,就变成一片白色,白色就是青、黄、赤的混合色。这四种是显色,没有黑的。

第二种叫“形色”,是我们眼睛所看得到的形态。这个地方说“谓长、短等”,长的、短的,高的、低的,方的、圆的,正的、歪的,这许多都是眼睛看得到的,但并不是青黄赤白的颜色,它是一种形态,所以在佛法里面叫做“形色”。

第三类“表色”,论在这里没有解释,不过和下面会讲到的“无表色”有关,先简单稍作说明。这个地方的表色,指的是眼睛看得出来的身体上的活动。“表”的意思很广,不单是身表色,还有语业也是“表”。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体的行动、口里的语言声音,且这个动是由我们内心的意志所发动,表示一种善、恶、无记的,不是自然而然动的。假使我们眼睛有时候无意识的跳动,那不是,那是一种生理的形态,与心无关的。若是像举手、走路这一类的活动,有心的意识在里面,就叫做“表色”。表色是由心的意识表现在身、语这二方面的,如果是风吹、水流这一种的动,不是表色。与心无关的东西,是一种形态,那是一种形色。”(CBETA 2019.Q3, Y44, no. 42, pp. 15a11-17a4)


David Chiou:

您的逻辑有问题,色法是物质,“色境只是十一种色法之一”,然后十一种色法之一的“色境”就不是物质?

我的意思是不能用“物质”作为“色境”的白话解释,就像台北是地球的一部分,但不能说台北就是地球。

印老讲记也说“这个地方的“色”,是眼睛所见的境界,和上面色蕴的色不同”。

注解说色境是显色、形色、表色,古人或许看得懂,现代人就不一定了,所以才找更好的白话注解。而且这个显色、形色、表色,就我所知也不是经中定义的,而是后世论中的看法。论中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部分不如经中来得合理,现代科学在世间分析或自然科学上比论来得好得多。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否定古代论师的说法,毕竟古代论师也只是以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诠释,既然我们这个年代的物理学及生理学已远超过古代,理想上也可以现代科学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更能为现代人理解 :-)


Heaven Chow:

论我习惯看南传的白话版, 比较好懂. 清净道论是这样写:
(六)“色”--有刺眼的特相。有为眼识之境的味(作用)。以它存在的范围为现起(现状)。以四大种为足处(直接因)。如色的解说亦可应用其他的一切所造色;以下仅说它们的不同之处。这色依青黄等有多种。
(七)“声”--有刺耳的特相。有为耳识之境的味。以它存在的范围为现起。此声依大鼓小鼓等有多种。
(八)“香”--有扑鼻的特相。有为鼻识之境的味。以它存在的范围为现起。它有根香及木髓之香等多种。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直接使用 “颜色” 了.

我个人看法,以这句来研究色法 : 【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
就把它想像是在萤幕上的图案,电脑萤幕也都可以呈现【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
例如 :

但了解的人, 就知道这就是由许多的点, 每一个点有不同的颜色, 就可以呈现【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
简单来说, 就是由 “颜色” , 以及不同颜色彼此之间的距离, 就可以让眼睛看到【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

所以我觉得 “颜色” 还是最简单解释.
至于若有人说眼睛不只可以看到颜色, 还可以看到山, 云, 树... 等物体.
我会觉得那是加上了 “意” 的作用, 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尤其是 “表色” , 例如 “微笑” , 眼睛可以看到嘴唇的颜色与形状,
但若要看出微笑, 则是加上意根的作用才能知道 “微笑” 了.
以上是一些看法, 但我也不知如何化成比较好的文字解释. :)


David Chiou:

还好人人能亲自体验“色境”,简单讲“眼睛看到的就是色境”,只是古人和现代人的用词不同。只要不是天生盲人,都有视觉,都看过东西,只差在如何陈述,以及陈述是否符合现代用语或科学原理。

这种物质世界的运作分析,纯物理的而不是心意识的层面,又不涉及我们生存空间以外的(其余世界、天界或鬼道等),我认为一般说来现代科学比古代的论来得扎实,毕竟古代的论也只是以古人听得懂的描述来解释经中所述。

 
agama/什麼是_色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69259643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