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杂阿含经》第184经有以下的名词:
1. 苦习尽道
2. 苦尽道
3. 乐非尽道
4. 乐尽道

“苦习尽道”是“苦集灭道”的另译。而“苦集灭道”有二种意义:
1. 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这是最常见的用法。
2. 四圣谛的“道”谛,因为道谛能灭去苦的集起。

关于“苦习尽道”也就是“苦集灭道”,可以 CBETA 搜寻“苦习尽道”,大藏经中有136处出现“苦习尽道”,全都是作为“苦集灭道”的用法。

其余的三个词则是讲说灭除苦、乐、不苦不乐的途径,也都是“道”谛。这也符合自172经开始都是“断知相应”的内容,讲述如何断苦,所讲的自然都是断苦的途径(道)了。

CBETA搜寻“苦尽道”出现六十余处,也全都是指“道”谛。至于“乐非尽道”及“乐尽道”则在其余经中没有如此的用法。

当中较有疑义的是“乐非尽道”,因为一般是讲“非乐”,而此处言“乐非”不是标准的中文文法。不过此经译者求那跋陀罗是中天竺人,在其余经典中偶尔也有翻译没有依汉文文法的地方(例如翻译为“识藏”而非“藏识”,没有照汉文的文法倒转过来),或许是其熟悉的语言句型不同的关系。也可能是为了与其余三词的句型对仗所以才写“乐非”。

印顺法师在‘杂阿含经汇编’中注解“苦习尽道,苦尽道,乐非尽道,乐尽道──四道,实为‘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之旧译”,因此近代一些大德就作如此翻译,但查遍藏经并无直接佐证,巴利藏亦无对应经文。经向庄春江居士请教,得以下说明:“到前为止没有更多的佐证文献,因为SA.184经以简略呈现,无详细内容,又无南传经文对应。不过,“苦”二、“乐”二之“道”在与阿含接近的阿毘达摩中就是“四道”了,本经做此判断甚为合理。另外,从“相应部”与“中部”都没提到来看(我刚刚做了再次确认),“四道”之说应该是比较迟的。”

印顺法师之说也说得通、也是讲各阶段的“道谛”,而在此书中则采用大藏经中普遍的用法。印顺法师时常字字珠矶,或许有其逻辑,但我们无由窥见,若有大德知道印顺法师为何如此推论而有较直接的相关经文佐证,还请不吝来函告知,以供切磋修正。


David Chiou:

若解为“四道”(又译为“四通行”),则为以下的意思:

  1. 苦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而证得涅槃。
  2. 苦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而证得涅槃。
  3. 乐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而证得涅槃。
  4. 乐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而证得涅槃。

套用在本经经文上意义不如解为“道谛”来得流畅,因此个人认为解为“道谛”较好。


guest:

《杂阿含经》第184经的“读经拾得”提到本经说明应修习(四圣谛的)道谛,而断无常。

既然先前的经典是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为何本经不是说“四圣谛”呢?


David Chiou:

个人觉得,前文讲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刚好等于四圣谛的“道”谛。道谛是特别强调修道的途径,也就是三十七道品。

本经提的苦习尽道、苦尽道、乐非尽道、乐尽道等四个词,各种解法都是指道谛的不同层面,因此说这边是讲“道谛”。

然而说是“四圣谛”也没有不合理就是了 :)

 
agama/什麼是_苦習盡道_苦盡道_樂非盡道_樂盡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63261032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