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请问三十七道品之间有没有次第?


David Chiou:

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类成就涅槃的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之间会有一些重叠的项目,并不是严谨区隔的方法,例如“四念处”也是“五根”中的“念根”。这是因为三十七道品是为了实用而作的归纳口诀,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分类,能依之修行才是重点。

另一方面,三十七道品间也可以说有约略的次第关系,从“四念处”开始精益求精,终至成就“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的前三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即以四念处收摄身心,勤奋修行,而能得定,进而在修行上所愿皆得:“四念处”是持戒后正式修行摄心的基础;“四正勤”让我们一步步多修善、少造恶;“四如意足”可说围绕着“定”,从增强修行的动机而精进成就定,进而依定发慧乃至心想事成。

“五根”开始单独列出“慧”根;“五力”是五根具体断烦恼的力量;“七觉支”教我们如何一步步修成觉悟的要素;“八正道”总结迈向解脱的途径,分为“世间八正道”及“出世间八正道”,后者即依于四圣谛的体悟而迈向解脱。

大致来说,排愈后面的道品对于智慧或觉悟的解析愈多(五根、五力的1/5是慧,七觉支7/7都是觉悟的部分,八正道算是总结,出世间八正道是依于四圣谛的体悟而行于八正道,因此也可说是以四圣谛含摄全部)。三十七道品前面的道品解析定较多、后面的道品解析慧较多,也符合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三增上学次第。

当然,三十七道品毕竟是整理出来的口诀,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顺序,这只是一种理解方式,提供作参考。


Anderson Chang:

如何是愈后面的道品,顺序是怎么排的呢?因为杂阿含不是有点乱掉了,被说“部帙失次”XD

而巴利藏的道品顺序,看起来也不是这样。


David Chiou:

嗯,是因为经中通常写“四念处、四念勤……八正道”这个次序,不管是哪个部派的经典,阿含或尼柯耶或大乘经典,通常是这个顺序为主。

本来我也想这顺序大概就是数字从小排到大吧,没想太多。上次找五根及五力关系时,发现北传所有解说三十七道品的论典,提到顺序的会写说这个顺序有意义,前面的为后面的基础,才发现好像有点逻辑: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5〈分别贤圣品 6〉:“于此不破契经所说次第立念住等。谓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契经言。此四念住能于境界系缚其心。及正遣除耽嗜依念。是故念住说在最初。由此势力勤遂增长。为成四事正策持心。是故正断说为第二。由精进故无忧悔心。便有堪能修治胜定。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根说为第四。根义既立。能正伏除所治现行牵生圣法。由此五力说为第五。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通于二位建立道支。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如契经说。于八道支修圆满者于四念住至七觉支亦修圆满。又契经说。苾刍当知。宣如实言者喻说四圣谛。令依本路速行出者喻令修习八圣道支。故知八道支通依二位说。随增位说次第既然。”(CBETA, T29, no. 1558, p. 133, a2-19)

《四谛论》卷4〈分别道谛品 6〉:“。问此七科助觉安立何处。答凡有四位。一初发行位。二通达位。三见位。四修位。问次第云何。答是观行人已住于戒。已能了别生死过失涅槃功德。离四谛观无别方便。能了知此过失功德。为摄多境散心令住一处。为生对治伏四颠倒。令心如理入四谛观。是故在先观四念处。由四念观已别诸法可取可舍。为取善舍恶故。次修行正勤。因四念观正[2]勤得成。由正勤观惑障已净。助法已立心随意[3]住故。次立四如意足。由此定力。于不疑境心有增上。由此信故。于不懈怠心有增上。由此精进所得善心。有助无障。于不忘境心有增上。由此念故摄在一境。于无散中心有增上。由此定故。如实观境心有增上。由当体增上故。于不退位。心有增上。由不退故。于通达分心有增上故。次立五根。是五根增长至最上上品故。下惑不能破故。余世间法不能胜故。无流心次第缘故。不退圣位故。以是义故。次立五力。已见彼此得失。已得真路。已得决心。已得眼。已得足。由五力故得出世行。故次立八圣道。由八圣道破见谛惑已。得近尽智无生智故。转此道名七觉分。是故次第立三十七。”(CBETA, T32, no. 1647, p. 399, a17-b11)

[2]勤+(随意住故次立四如意足由此定力于不疑为取善舍恶故次修行正勤因四念观正勤)【宋】【元】【明】。[3]住=位【宋】【元】【明】。

(《四谛论》将七觉支与八正道的次第对调,印象中也有另一部论说八正道在七觉支之前,但因为以数字排序所以反过来。我个人来看,的确七觉支完全是讲觉悟,八正道还不是完全讲觉悟,因此这种说法也合理。当然,也可以说八正道是总结,“出世间八正道”都是在讲如何依四圣谛来修行,因此觉悟的成分还是蛮重的。)

《大方等大集经》卷57〈声闻品 1〉:“彼菩萨以观出入息生灭,观于[11]生灭故修四正[*]勤满足。彼菩萨以观出入息出没相,便能具修满四神足。彼观出入息故,即能散坏其身犹如窗尘。尔时,即得修满五根,以出入息出没方便,观察三行,如是便能修满五力。彼以除出入息受[12]想方便,观察除寂灭,如是修七菩提分满足。彼以出入息风方便念,散坏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无余。彼无有相、无有语言、无有状貌、无有假名,三行寂静极寂静寂灭,得无缘三昧。此如是名游戏禅定禅波罗蜜本业。诸菩萨摩诃萨共一切声闻辟支佛禅本业。若住于此,以下精进或证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乃至住阿罗汉果,若菩萨坚固精进大悲心,顾念一切众生,无量福德智慧聚为之疲劳。彼菩萨摩诃萨于如是禅本业游戏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声闻决定聚中,不舍禅定本业大铠。彼菩萨摩诃萨满足禅波罗蜜,满足禅波罗蜜已,便能满足六波罗蜜。”(CBETA, T13, no. 397, p. 382, c21-p. 383, a11)
[11]〔生〕-【宋】【元】【明】【丽乙】【宫】。[*3-3]勤=懃【丽乙】*。[12]想=相【宋】【元】【明】【丽乙】【宫】。

《摄大乘论释》卷9〈释入因果胜相品 4〉:“若广说修有十二种。一显示修。二损减修。三治成修。四后行修。五相应修。六胜修。七上上修。八初际修。九中际修。十后际修。十一有上修。十二无上修。显示修者。谓修四念处。以能显示。四谛义故损减修者。谓四正勤。以能渐灭诸恶法故。治成修者。谓四如意足。以能治成定故。为除五失及持八灭资粮故。后行修者。谓修五根。以具解脱分善根故。相应修者。谓修五力。以应续见道故。胜修者。谓七觉分。以入四谛观故。上上修者。谓八分圣道。”(CBETA, T31, no. 1595, p. 217, b23-c4)

《菩萨善戒经》卷3〈菩提力性品 9〉:“若说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名流布因。因四念处。得四正懃。因四正懃。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觉分。因七觉分得八圣道。因八圣道。得涅槃。”(CBETA, T30, no. 1582, p. 977, c7-11)

不过这顺序的意义毕竟不是经上写的,几部论都这么说,不代表这就一定是对的。

我本来是想说把这顺序的逻辑说一下,似乎对读者来说会觉得比较有道理些、比较好记些。不过另一方面,知道这个逻辑,对学术好像比较有差,对实修似乎也不是必须的。

大家觉得解释这个顺序有意义吗? 还是摆在进阶辨正就好了?


Russ Wang:

1. 从文字义理来看,这一段导读在修行次第的分类解说上,对于熟悉初期佛教圣典的人来说,会非常有意见。

依我所解,在初期佛教圣典里这些都是各自独立,彼此之间并没有一定的连贯性,且“三十七菩提分”的名目是部派论师所立。

《大智度论》把三十七菩提分浓缩为十法,认为十法之间有连贯性:

《大智度论》卷19:“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语、正业、正命。精进者,四正懃、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正精进。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CBETA 2020.Q1, T25, no. 1509, p. 198b8-14) 瑜伽行派的论著《辩中边论》辩修对治品 则以十四颂分类:四念处(1颂)、四正勤(1)、四如意足(4)、五根(半颂)、五力(半颂)、七觉分(2)、八正道(2),阐明其次第关系 (杨东《辩中编论 》思想研究 p13), 论中说明也与目前的导读有很大的差异 。

2, 从个人实修经验来看,法无定法,每一个人都有过去的善根、成各自不同法器,没有说一定从哪里入手才是对的,比如以幼幼班来说,阿姜的指导是由第一悉昙、直接以七觉分为修行的主轴,同学则可以根据自己领受的四念住业处来实践,并没有先修四念住再修七觉分的顺序。

综合以上两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在导读中特别说明次第关系,把自由留由读者机缘来决定,这部分也许可以写在进阶辩证,但最好也能有所本来写,可以少一点麻烦 :)


Anderson Chang:

喔,原来你是说出现在经中语句的次序。

《长阿含经》卷12:““世尊说法复有上者,谓制法。制法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贤圣道,是为无上制。”(CBETA, T01, no. 1, p. 76, c28-p. 77, a1)

《大般涅槃经》卷1:“三十七道品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汝应修习精勤思惟,此法能令到解脱处。”(CBETA, T01, no. 7, p. 193, a2-4)

《中阿含经》卷8〈未曾有法品 4〉:“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者”(CBETA, T01, no. 26, p. 476, c23-25)
[*12-1]勤=断【宋】*【元】*【明】*。

我以为你是说从各相应的前后次序,可以看出修行次第顺序。

我想了一下,以放在导读的观点而言,“语气跟口吻”只要不要太武断绝对。 重点是道理讲得通,作为给初学同学的一种参考认知角度,应是无妨的。

让同学理解,道品间是可以有个互相搭配增上、协力的机制。

另外以“三十七道品 修行次第”做搜寻,看到一篇论文,不过结论的次第安立似乎也是个人心得? 提供参考。“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杨郁文
https://www.yinshun.org.tw/thesis/04.htm


David Chiou:

谢谢!

我想了想,对于初学者,知道以下即可: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类成就涅槃的方法)的前三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即以四念处收摄身心,勤奋修行,而能得定,进而在修行上所愿皆得。

也就是“神足相应”导读中提到的,这样就很够用了,也容易理解、不会有争议。

至于慧根等反正大多读者程度还不到,讲太多只是让人烧脑,就不写在卷二十四最后面的导读了,只列在“进阶辨正”。

我想当初整理的大弟子都是特别有天分的,一方面照着数字排序,二方面又有增上的次第,就像好的诗词偈诵不只有实际的意义,还能对仗压韵,这要天分很好的高手才能凑得完美、面面俱到 :-D 但从学术界来看,三十七道品凑数字的成分还是高于次序的成分,因此导读就不说太多了,宁愿保险无误,而不多说对学佛修行较无直接助益的逻辑。

 
agama/研討_三十七道品的次第.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6908082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