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zer Liu:

关于世间(一切法)的定义:

有朋友提出觉音论师于《清境道论》当中对于世间的定义:“行世间”、“有情世间”、“空间世间”;但请容我提醒,觉音论师的《清境道论》著作成书约于西元五世纪,佛后第二次集结后逐渐定型的杂阿含/相应部则后逐渐定型于一世纪以前,不知道专攻历史与考古文献的朋友会将合者视为较重要的史料文献?

由杂阿含/相应部的共说对读,可以清楚看到佛教对于世间(一切法)的定义: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php......

杂阿含230经:“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

杂阿含319经:“瞿昙!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兹举佛使比丘于《生活中的缘起》一书的【评析觉音对缘起的观点】章节当中,对于觉音论师对“世间”定义的看法: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pdo6-3.htm

"当他(觉音论师)诠释佛陀德号──“世间解”时,是依据自古流传下来的婆罗门说法【译注五】,而不是佛陀对“世间”的诠释,佛陀所说的“世间”是:“如来曾开示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六尺之躯内有着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梵行。这一切都存在于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而不是在死后,这有生命、能感觉的躯体,已经完全具足一切了。佛陀成为“世间解”是因为他觉悟这种世间,这世间就是四圣谛: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

觉音不这样解释“世间解”,他所做的诠释,在我认为并不是佛教,而是把“世间”解释为“空间世间”,就好像我们听过的《菩禳三界》(The Three Worlds of Pra Ruang)的故事一样【译注六】。他的解释是从古代婆罗门对空间世间的信仰而来:世间是如此宽,是如此长,世界如此大,土地如此厚,水如此深,空气如此稠密,须弥山及七重山如此高,喜马拉雅山如此壮阔,阎浮树如此巨大,还有六棵和阎浮树一样的大树,日轮、月轮及四洲都如此巨大等,这些都不是佛教所说。把佛陀是“世间解”的“世间”,解释为“空间世间”,我绝对不相信!请好好想一想!将“世间”解释为“空间世间”,是婆罗门教的说法,是来自印度人的说法,甚至是佛世之前古印度人的说法。

解释“有情世间”时,觉音就认为众生具有不同的根器,有的少垢(眼睛覆有微尘),有的多垢(眼睛覆有厚尘),有利根、钝根,有易教化的、难教化的,有的行善,有的则造作恶业等,却没有提到四圣谛的“世间”。

当解释“行世间”(sankhara)时,觉音却只解释说佛陀所了解的是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蕴、六入、七识住、八世间法、九有情居、十处、十二处、十八界,同样也没有提到四圣谛──对世间圆满的解释。

由于以上原因,我判断觉音对佛陀为“世间解”的解释大部分是依据婆罗门教的说法,而有关佛教的解释却很零碎,根本背离佛陀一再亲自宣说的世间的四种意义:“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世间”(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但觉音以自己的方式解说,我认为他的解释不是佛教。

事实上,缘起就是在解释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而它们存在于活生生的六尺之躯内。也就是说,缘起的流转或还灭存在于每个人活生生的六尺之躯内,任何拥有六尺之躯活生生的人,都有缘起的流转和还灭,绝对没有“主体”、“人”、“我”、“众生”。 "


Heaven Chou:

觉音尊者说有三种世间:行世间、有情世间、空间世间。这就是他的整理,若要认为这种整理有错,那就要举出错误的地方,而不能只说这是西元五世纪的作品,就予以否定,若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所有现代人的作品,包括我们现在的讨论,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内容,岂不是更没有价值了。

我们来看看三种世间的分类有没有错。

《杂阿含经》卷49:“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CBETA, T02, no. 99, p. 359, a29)

这里的世间,就是觉音尊者所说的行世间。

《杂阿含经》卷27:“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于世间”(CBETA, T02, no. 99, p. 194, a6-7)

再看上面这个世间,就可以知道这个世间并不是指五受阴这类的行世间,而是指空间,也就是觉音尊者所说的空间世间。

《杂阿含经》卷40:“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观察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CBETA, T02, no. 99, p. 295, c16-17)

而上面的世间,我想应该不是指五受阴,也不是指空间这类的器世间,而是指有情世间。

所以我觉得觉音尊者将空间分类,并没有什么不妥,在杂阿含经中,空间真的有这些不同的用法,上面就是实例。如果要反驳,应该也要提出反对的理由,而不是只用“这是五世纪的作品”就想要反对。

再来看 Wizer 师兄的看法,其实他的看法大概就是这一经:

(二三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迹。谛听,善思。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
“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233 经就是在谈世间及其集灭道。


David Chiou:

插花一下,《杂阿含经》卷九谈到的“世间”,其实是“六入处因缘”,而不只是“六入处”。六入处【因缘】,以眼入处来说,就包含了眼(根)、色(境)、眼识等等,是以人的认知为主来说没错,不过严格说来不仅只是六入处本身。

我是很欣赏大家对佛教界传统许多观点提出的反思甚至批判,毕竟就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才会对教界有检讨的声浪。然而,很多法义问题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们自己真的是得躬自深入经藏(当然最好加上实修),比较不容易一不小心说错了。说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以讹传讹就好,毕竟在证阿罗汉前,每个人都会有过,过则勿惮改,自然就能日渐增上了 :-)

 
agama/研討_佛經中_世間_的幾種定義.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654231548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