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Tsai 2008.11.7:

[观色无常-5]

如何开始安般法?很简单,好好的坐下来,然后开始把心思专注在呼吸上就好啦,咦,这样而已吗?然也。不过知易行难,这么简单的方法却也不太容易,通常学佛者初学安般法时最大的困境是“思想纷乱”,坐下后东想西想无法收心,根本无法观呼吸有什么色受想行识的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1234,2234法门,也就是我们之前不去谈它的“数息”法,这里的数息法就是真正的去数一数呼吸的次数。

当同学们发觉心念无法稳定的专注在呼吸上时,你就必需用数息的方式强迫把心念定在呼吸上,直到你不必数也能专心后,就可以真正去观呼吸的色受想行识的变化了,所以数息应该算是安般法的“收心操”,是前置作业。

数息的方法通用的数法是先吸后吐,一次吸进空气直到无法再吸时为一,然后吐出空气直到无法再吐时为二,接着三,再来四,直到十。也就每五次来回的呼吸为一个循环,这是【鸠摩罗什】大师所教的方法。有人问他为何要那样数,大师的回答是“无常观易得故。亦断诸思觉故。得一心故。身心生灭无常相似相续难见。入息出息生灭无常易知易见故。”(大正藏15册614经)

数字一二三四正是无常的代表,因为它由一变二,由二变三,这是很具体的把一个虚无的抽象观念(无常)量化的作法,可说是相当科学的法门。当我们数着数字时,除了知道无常之外,也可以“断思觉”,思觉就是心念思想所想到的事物,数息可以打断我们不停乱想的思绪,使我们能“守心”在单一的事物就是数字一到十,由于安般法要求要能专心,对于思绪混乱的我们来说,数息的收心操相当有用。

“思觉”在修行的禅法相当重要,《杂阿含》记载有一次【般阇罗揵】天子来探访世尊,而说偈言“愦乱之处所,黠慧者能觉,禅思觉所觉,牟尼思惟力”,世尊回答他“了知愦乱法,正觉得涅槃,若得正系念,一心善正受”,世尊说的一心也就是专心,它不是无心,而是专心在单一事物之上,“禅(是)思觉所觉”,禅的境界是由思觉所觉的,世尊说一心善正受的正受就是禅的异名,我们读经时常见世尊要大家以“一法”修行,这一法不是唯一的法,而是专心于单一事物的法,能觉一法就能了知实相,不过世尊也提醒我们,只有连一法也断了时,我们才得涅槃。

入门者当然无法立即涅槃,所以我们要由想办法专心开始,先把纷乱的思觉切断,只余单一的数字思觉,但是数字无法使我们行禅,因为禅法所思不是数字,而是色受想行识诸觉,思觉是诸觉的总和,我们坐下时的思觉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觉想交杂着出现,用数字是纯化思觉的方法,由于它能阻断我们交杂的思绪,因而说它可以断思觉(严格的来说是“纯化思觉”)。

大师用淘金作比喻:“复次心系在数。断诸思诸觉。思觉者。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欲求净心入正道者。先当除却三种麤思觉。次除三种细思觉。除六觉已。当得一切清净法。譬如采金人先除麤石砂。然后除细石砂。次第得细金砂(大正藏15册614经)”。

当然数息收心的方法不是唯一可使人专心的方法,其它像不净观、念佛、或四等心观(慈悲喜舍)都能使人专心,不过,以完全初学(对于佛法完全不了解时)的入门法来说,数息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这个方法也是可用于普罗大众的好方法,对于接引入佛门的教学来说是快速有效。

数息入门每日练习十分钟,若能每次数到三十分钟不中断也没乱掉的话,那大约就具有可以专心的“功力”了,如同学们觉得数息不好玩,要数羊、数牛或数包子也可以,只要能收心专心都 可以。只是老老老师兄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数息最简单,因为你数羊本来是白羊,数着数着突然蹦出一只黑羊,那你就破功,又得重新数过啦。

不管学者是用数息或其它什么观法,都要学会了能自由专心之后,才可以进行安般法,也才能够开始把注意力由数字或其它的事物转到呼吸之上。这个“转”的过程就是我们曾和同学们讨论过的好像一个“观景窗”的切换。每一个观景窗就是一个“专心”一念的标的。观呼吸的变化是一个开始的窗,那么可能在过一阵子后,窗口会变成另一个景象,换窗口是一定有的过程,差别在于“混乱的思绪”是每秒换十个窗口,“专心”时是三十分钟(或三个月XD)窗口不会改变。

因此学者要能知道我有无专心?很简单,用消失的时间作判断,例如我们打坐才开始观呼吸,感觉不到五分钟,哪知一回神已经过了三十分了,这就表示那五分钟的时间是专注的。如果“度秒如年”,心烦意乱,那就是错误了。

安般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观察上容易专心,有一些其它的方法如不净观,念佛观,或是夕日观等等方法虽也可以守心专心,但由于它们有具象,例如不净物,白骨像,佛菩萨或夕日图这些具像在观的过程会有扭曲的情形,反而会引起后遗症,也就是所谓的入魔情况,需要特加注意。

同学们能不用数息法而开始安般法时,一开始先让身体保持能坐三十分不累的姿势,坐具要舒服到不会累但也不会睡着,上身坐直比较不累,背后要有靠,但不直接靠着,它只用于防止万一身子向后倒时不受伤。坐时可盘腿(坐在席上)或是垂脚(高椅时两足心贴地)或交脚(高椅坐两脚踝相交)都可,只要能不麻不累即可。足心要保持温暖,所以一般要用毯子盖好足部,高椅坐的人则足下要用地毯,上腿部再用毯子盖着。肚子别吃太饱,一早洗脸后或饭后一小时,才打坐。现代的环境较吵,在都市最好的打坐时间是早上四点到六点。如果有很好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的话,那自然是可以随意。

世尊当时最好的打坐时间是初夜(太阳下山到九或十点左右)和后夜(清晨四点到六或七点),中午则比较属于“休息式”的打坐,较少作精进的观法。

不管同学们是早上或晚上安般,现在我们开始来观呼吸了,收心后,先安那(吸),后安波那(般那,吐气),吸气由鼻,吐气由口,因此我们要把上下牙齿相合,舌往上顶着上颚牙根,嘴唇稍稍留个缝,吐气时就让空气由牙缝间出去。眼皮轻闭或者微微可看到鼻子(自然的瞄著,别硬弄成逗鸡眼)。

两手的位置是右手背贴著左手心(或反之也可)放在肚脐下方自然搁著即可,盘坐的人手肘会自然搁在大腿上,椅坐的则是两手心平放在膝盖和大腿交接处。坐时两肩放松,背自然打直,这样就成了很庄严好看而且耐久的坐姿了。

吸气时持续的稳定地将胸腔(肺部和上腹部)吸灌充满空气后停住,这时会感到腹部胀大,大约一二秒后慢慢由口将空气吐出,吐气时也是一样,要吐到完全没气了才重新吸气。这样的呼吸外表看不出我们在呼吸,之所以不采用大动作呼吸(例如张口吐气)的原因就是要保持“寂静”的状态,这较有助于入定。

一开始的注意力会注意到气的长短,这是初级安般,等到练习过一阵子后,会自动的把“窗口”切到气的温度,在体内的走向,或色泽之类的重点,此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会变得更敏锐,功能变强了,其变化因人而异,有的眼根变强,有的耳根变强,或是鼻,或是舌或是身,或是意根变强。这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有的同学打坐后反而六根的欲念变强而不是马上像经上说的会无欲。

对于想要变聪明的用脑人(学生或老板)来说,安般法会增加意根,立即聪明加分,美咩们想要变美的话,身根变强,体型会修正得美美的,反正妙用无穷,所以经上说打坐有成的行者会给人庄严而殊妙的感觉。

如果把人体看成基本元素的组合的话,那么人体整个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的,安般的观法就是属于风大的观法,因为呼吸是风,四大无论是哪一种观法都会使五阴六根的功能变强,这种根功能变强过程是自然的,必需要克服,例如有的人安般一段时日后,对声音很敏感,而感到无法忍受,像之前提到的须菩提就是一例,这类的无法忍受是一种病象,需要对治。由于各人的体质关系,无论哪一种观法都可能会有病象产生,安般法也不例外。

经上记载有一次几位老老老师兄们在作安般法时发狂了,经上形容他们“像醉象一样不受控制”,阿难不得已只好把那些师兄们关到房间里以免他们受伤,有别人跑到舍利弗那里求助,“尔时舍利弗即从坐起。牵阿难手往诣佛所。绕佛三匝为佛作礼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天尊慈悲一切为未来世诸阿练若比丘。因五种事发狂者。一者因乱声。二者因恶名。三者因利养。四者因外风。五者因内风。此五种病。当云何治。唯愿天尊。为我解说。”。

“内风”的病即是安般法所引起的,师兄们发狂这代志看起来大条了,但世尊一点都不紧张,经上说“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绕佛七匝。还从顶入。告舍利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杂阿含里记载又有一次有一个普通行者(士夫)在莲花池边打坐“思惟世间思惟。当思惟时。见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无量无数。皆悉入于一藕孔中。见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间所无。而今见之。”,他告诉其它人这件事,别人也认为他发狂了,但是世尊也是笑笑,“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见真实。所以者何。尔时。去拘𫄨罗池(莲花池)不远。有诸天阿修罗兴四种军。战于空中。时。诸天得胜。阿修罗军败。退入彼池一藕孔中。”。

所以到底是真的发狂呢,还是修法使得六根能力增进呢,这需要进一步的鉴定,世尊告诉我们因安般法发狂的原因是“于阿那般那。因外恶声。触内心根。四百四脉。持心急故一时动乱。风力强故最初发狂。心脉动转五风入咽。先作恶口。”(大正藏15册620经)

“持心急故”就是行者急着要完成安般法,因为外来的“恶声”(例如噪音或任何心里不想听的声音)在安般法加强了六根后会使得恶声变得难以忍受,它的现象先是捉狂(由难以忍受到真正发狂),而后开始“恶口”,对人事物不满,脾气变得不好,EQ变得较差,常觉得受干扰,或身体变差。

世尊说当行者有安般法引起的“风大”病时,有二种原因,一个是上面说的“外来恶声”引起,另一个是“自身内声”,通常是外声病先来,再引发内声病,内声病的现象之一就是听见体内气流入肺的风声有如台风巨响,令人难以忍受,从而影响个性,所以治病时先把外声病治好,再治内声病。

如果同学们发觉自己的听觉增进了,但环境的噪音令人难以忍受时,世尊教我们第一急救法门就是“应当教是行者。服食酥蜜及阿梨勒。”,酥是牛奶浓缩的练乳,甜味高,蜜也是相同的高甜味甜食,阿梨勒也叫菴摩勒果,世尊当时是用来供养病人或上座的甜水果,我们可以用甜度高的水果或者是巧克力替代,当然以取用方便而言,蜜是最好的治“风狂病”的好食物,有营养又较少后遗症。

在医学上来看,甜味可以使我们的大脑产生“脑内啡”,具有安定精神,使人感觉愉快的作用,因而能化解情绪上的不快。这是急救时的内服药法,那外用药法是什呢?
咱们先喝杯蜜茶再来继续。
(未完)


David Chiou 2018.12.1: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大师用淘金作比喻:“复次心系在数。断诸思诸觉。思觉者。欲思觉。恚思觉。恼
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欲求净心入正道者。先当除却三种麤思觉。
次除三种细思觉。除六觉已。当得一切清净法。譬如采金人先除麤石砂。然后除细
石砂。次第得细金砂(大正藏15册614经)”。

昨天刚好在《杂阿含经》看到这比喻的原始出处,原来是《杂阿经》卷47,1246经,转贴如下供养大家:

[净心进向如同炼金] <杂阿含、四十七、一二四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于槽中。然后以水灌之。粗上烦恼。刚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粗沙缠结。复以水灌。粗沙随水流出。然后生金。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后真金纯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然后金师置于炉中。增火鼓?。令其融液。垢秽悉除。然其生金犹故。不轻.不软.光明不发。屈伸则断。彼炼金师.炼金弟子复置炉中。增火鼓?。转侧陶炼。然后生金轻软光泽。屈伸不断。随意所作钗.铛.镮 .钏诸庄严具。

如是。净心进向比丘粗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除次粗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粗沙砾。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尘垢.细沙.黑土。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

复次。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犹如池水周匝岸持。为法所持。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尽诸有漏。如彼金师.金师弟子陶炼生金。除诸垢秽。不轻.不软.不发光泽。屈伸断绝。不得随意成庄严具。

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陶炼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

复次。比丘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如彼金师陶炼生金。极令轻软.光泽.不断。任作何器。随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于诸入处悉能得证。


David Chiou 2018.12.1: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观色无常-5]
不管同学们是早上或晚上安般,现在我们开始来观呼吸了,收心后,先安那(吸),
后安波那(般那,吐气),吸气由鼻,吐气由口,因此我们要把上下牙齿相合,舌
往上顶着上颚牙根,嘴唇稍稍留个缝,吐气时就让空气由牙缝间出去。眼皮轻闭或
者微微可看到鼻子(自然的瞄著,别硬弄成逗鸡眼)。

这一段以前曾经在站上有一些讨论,不过几年前主机资料被骇客删除后资料遗失,那段期间的讨论就没了。

当时曾讨论到,现在一般教授安般都是鼻吸鼻呼,经文一般没有特别提到呼气是用鼻还是口呼。

今天读经班则见到中阿含经卷20、卷24提到呼气由口的方法:

《中阿含经》卷20〈2 长寿王品〉:“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

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

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

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555, b10-15)

其中“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觉知“气息进入全身”这动作停止了,觉知“气息由口而出”这动作停止了。

看来安那般那的方法,现在较多是教授观察鼻吸鼻呼的方法,而古代也有观察鼻吸口呼的方法。


David Chiou 2018.12.1:

今天利用 CBETA 较认真的作了些搜寻,看看古代经论到底有没有讲明安般时是鼻吸鼻呼,还是鼻吸口呼?现代大多是教鼻吸鼻呼,不过还是想了解古代的方法。

使用的关键字为“口而出”、“口出”,“鼻而出”、“鼻出”等。先讲结论:两者皆可。

□经论中提到鼻吸口呼的:

《中阿含经》卷20〈2 长寿王品〉:“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555, b10-15)

《中阿含经》卷24〈4 因品〉:“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 (CBETA, T01, no. 26, p. 582, c16-17) (跟前一经一模一样。)

《善见律毘婆沙》卷10〈舍利弗品〉是用“喘息”来形容安般,后面一段则写:“从此以后,于彼若殷勤当学灭出息入息者,麁出息入息而灭,灭者住也。云何为麁?比丘初入禅定身心疲极,是故出息入息麁,鼻孔盈满【复从口出入息从麁】。身心不疲极,渐渐细微” (CBETA, T24, no. 1462, p. 746, b8-12) (此经中叙述语义较含糊。)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4:“治昏沈心中觉观者。觉观起相。如前说。对治之法。应教令观息。息入时。谛观此息从何处来。中间何所经游入至何处住。【口出息】亦如是。” (CBETA, T46, no. 1916, p. 502, c5-8)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4:“经至于鼻端者。【此息从口而出】从鼻而入也。” (CBETA, T39, no. 1801, p. 1000, a9-10)

□经论中提到鼻吸鼻呼的: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1:“止在鼻头。报用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皆从【鼻出入】。意习故处亦为易识。以是故著鼻头也。” (CBETA, T15, no. 602, p. 166, c14-16)

《修行道地经》卷5〈23 数息品〉:“其修行者坐于寂静无人之处,敛心不散,【闭口】专精观出入息,” (CBETA, T15, no. 606, p. 217, a28-b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6:“问此观息风从鼻而入【还从鼻出】。何故乃说我觉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 (CBETA, T27, no. 1545, p. 136, a27-b1)

□还有两者皆可的:

《解脱道论》卷7〈8 行门品〉:“于是现前令学安者。谓系念住于【鼻端】。或于【口唇】。是出入息所缘处。彼坐禅人以安念此处。入息出息于鼻端口唇。以念观触。或现念令息入。现念令息出。现于息入时不作意。于出时亦不作意。是出入息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所触。现念令入现念出息。” (CBETA, T32, no. 1648, p. 430, a7-13)

以上查经结果给同学们参考。

上周读经班也有讨论每个人自己练习的心得,有同学表示用口呼昏沈状况较少,也有同学表示一开始心很杂乱时用口呼,比较不会气冲上脑,当然也有同学表示比较习惯鼻呼。所谓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什么方法较好,端看同学自己的练习了。


guest 2018.12.2:

南传很重视“禅相”,但是阿含经和尼柯耶完全没提到观呼吸要观“禅相”,到底要如何看待“禅相”这个议题呢?


David Chiou 2018.12.2:

以“禅相”修行是南传《清净道论》的特色,因为南传的传统是依《清净道论》教打坐,因此南传传统上对于禅相就特别重视。

另一方面,如同学所说,经中对于入出息念修法的指导,没有提到禅相。只有《中阿含经》提到光明想的禅相,但只是以光明的消失判断是否修行退步了,作为检验的方便,而不是以禅相作为修定的所缘。

现在大家所谓的“南传”只是台湾曝光率高的南传修法,实际上南传有分各种宗派的修法,各自依据师父对于经论(尤其是南传论)的解读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修行系统。因为南传也曾经历过法灭,因此这些系统都是在过去这一个世纪,由高僧大德依南传经论重新开发出来的方法。

据个人所知,南传对于禅相对禅那的应用,最少有三种看待的角度:

  • 无著比丘系统以经典为主的,依经上说的有喜悦或轻安(不须要到初禅层次的喜悦或轻安),可直接以喜悦或轻安为所缘,逐一圆满五禅支,证得初禅,再以对禅支的专注而晋升更高的禅定层次。这系统认为禅相是对特定修定者的方便法,并不是必须,也不是标准。
  • 佛使比丘系统同时参考经典及《清净道论》,要练习到产生禅相,以禅相作为进入初禅的阶梯,但进入初禅后,就改以五禅支为所缘,放下禅相,借由对禅支的专注而晋升更高的禅定层次。这系统认为禅相是进入初禅的方便,但一般还是要练习到产生禅相。详见《出入息观修持法要》(简单版,结缘品)或《观呼吸》一书(较完整,书店售)。
  • 《清净道论》系统,例如帕奥禅师系统,以禅相为修定的必要步骤,必须练习到产生禅相,之后以禅相为所缘境,更加专心,发展扩大禅相,以晋升更高的禅定层次,并借由禅相开发神通。这系统认为禅相是必须。

绝大多数北传各部派的论,以及北传法师所教学的入出息念,传统上都不依赖禅相,认为不管禅相而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话较不会误入歧途,如果有采用禅相的北传寺院,则应是融合了南传的修法。

《阿含经》及《尼柯耶》中极少提到禅相,而且不是以禅相为所缘修定,反而大乘经中有提到“禅相”的应用,例如经名中有“观”字的,观佛菩萨像、观净土的方法,可说是升起所要观想的对像的禅相,藉以修定。这种都是靠想阴的方便以收摄心念、入定、或发展神通的方法。但若看这些应用的场景,通常目标不是证到特别高层次的禅定(如四禅),而偏向特定的应用面,而且禅相是用来观三宝,是正面的力量,比较不像一般的想阴不一定都是正面的。

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明白禅相只是想阴的呈现,跟梦境一样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因此不要把禅相视为真理、视为胜境,而在修安般时可不理会禅相,顶多把禅相作为修定的所缘境、随时可以舍弃的筏即可。


guest2 2019.7.18:

之前听学者提到当今流行的安那般那念,和佛陀时代的安那般那念有一段差距。

我的笔记:

  • 现在的数息法,要从一数到十,但这好像是后代的发展。
  • 现在南传修安般好像都要求练“禅相”,认为由禅相才能修到初禅,但经中对于修四禅的叙述都没提说要练禅相。

请问佛陀时代的安那般那念是什么修法?要怎么修?


David Chiou 2019.7.18:

的确从一数到十的“数息法”是后世发展的方便法,是佛世后发展出来的,但各宗派都流行这种修法。“禅相”则是南传宗派依于《清净道论》发展出来的方法,如果以经藏中其他宗派的论来看,禅相的修法似乎是南传分别说部《清净道论》的特色,别的宗派不认为要禅相才能修初禅。

南北传经藏中对于入出息念的教学,以《杂阿含经》第803经所列的步骤最为详细,先由觉知吸气与呼气、呼吸的长短、呼吸与全身、全身平静轻松的“身念处”,次修觉知喜、乐、喜乐引生心的造作、平息心的造作的“受念处”,再修觉知心、心悦、心定、心解脱的“心念处”,最后达成观察无常、断、无欲、灭的“法念处”。

这样将修习安般结合四念处的修法,照经藏来看,是佛陀所教的安般法,也是佛世时的主流修法。这个修法能达成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心)乃至四禅八定,而不须要有《清净道论》中强调的禅相才能证初禅。

可阅读卷二十九第803经来了解经中所载佛陀教的安般法,该经“读经拾得”的内容除了同学们的贡献外,主要是我个人理解无著比丘根据经藏而发展的教法,他教安般的书将在2019年底出版,但还不知道何时可有中译。另一方面,第803经的“读经拾得”列举的修行方法,主要是依无著比丘的解说,尤其是受念处、心念处的各项实修细节,但不完全依他的解说,因为该经南北传的内容在“身念处”及“法念处”都有所差异,第803经的“读经拾得”当然得依北传的次序来说明,无著比丘则是依据南传相应部的经文次序来教,南北传细部有所不同,有些说明就得不一样,因此第803经的读经拾得的内容没有特别注明是依无著比丘的解说,以免若有我个人见解有疏失的地方被误以为是无著比丘所教。加上该经的“注解”及“读经拾得”还有很多其它宗派以及同学们所贡献的各种解法,来源族繁不及备载,只提到无著比丘的话变得有所偏颇,所以就照惯例在“进阶辨正”提到各解说的来源。

 
agama/研討_入出息念的修法.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8/30 14:2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387200355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