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六根”和“六内入处”不同吗? David Chiou: 就我所知,“六根”与“六内入处”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只有少数经典翻译成“六内入处”,其中只有《杂阿含经》常出现这词,和“六根”这翻译交替著用。 再者,《杂阿含经》经文中出现“六入处”或是“六根”的经文,就我印象中相对应的南传经文似乎是一样的,可见只是当时中文翻译还没有统一,《杂阿含经》是早期翻译的经典,像“阿罗汉”、“阿罗诃”同词的不同译名常交互著出现。 在以下这经文中,“眼入处”等同于“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的眼根:《杂阿含经》卷13:“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谓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CBETA, T02, no. 99, p. 87, b2-4) (全文更仔细,这边就不全贴。) 以下这经文前一句讲“内六入”,后一句就讲“眼耳鼻舌身意”,显示应该是同义: 《增壹阿含经》卷23〈增上品31〉:“空村者,内六入是也。云何为六?所谓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若有智慧者而观眼时,尽空无所有,亦不牢固;若复观耳、鼻、口、身、意时,尽空无所有,皆虚、皆寂,亦不牢固。”(CBETA, T02, no. 125, p. 670, a8-12)
《阴持入经》卷1:“六入相为何等?为分别根,是为六入[ 4 ]相”(CBETA, T15, no. 603, p. 175, a8-9) 这经中说“六入处”是“分别根”。该段是讲十二因缘的。 《佛说稻[卄/干]经》卷1:“六根开张名为六入”(CBETA, T16, no. 709, p. 818, a3)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卷1:“六根门为六入”(CBETA, T16, no. 711, p. 822, c7) 提供作参考。 Heaven Chow: 在我的理解中, 六根就是六内入处. 因为六根、六境、六识合为十八界, 十八界摄一切法. 而十二入处也是一切法, 所以眼根=眼界=眼入处(在论中还可看到眼门、眼依处). 否则若眼根不是眼入处, 那眼根为十二入处的何处所摄? 反之, 若眼入触不是眼根, 那眼入处是十八界的何界所摄? 在十八界对照十二入处中, 有十一个项目一一对照, 二者差别就是意入处摄意根及六识, 因为一般解释意根就是六识, 只是功能不同时, 名称不同. 也因为意根就是六识, 所以才说意根是名法, 也符合经上所说意入处即心、意、识.
眼根至身根虽然不可见, 但依然是色法. 色法有可见的, 也有不可见的. 经文很明白说前五根是 “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 , 可知他们就是不可见的色法. 而意内入处是 “非色” , 也是经文直接写的, 并不是由 “不可见” 推断出来的. 说实在的, 我也找不到 “意根=意内入处” 的证明, 我只能说我因为看了论藏, 里面就是这样写, 我就先信了. 另外就是十二入对照十八界, 为了能一一对照, 所以就把意根当成意入处, 不然, 我也不知他们的差别是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