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就当下的缘起(而非三世轮回)而言,来看十二因缘,《杂阿含经》卷三第68经等许多经都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在此过程中“识”是排在“眼”、“色”之后。但为什么在十二因缘中(3)识支是在(4)名色 (5)六入处 之前?


David Chiou:

可分三点来看这个问题:

一、立体的关系压成一直线来表达

十二因缘的重点在于所有事物都是相倚而生、因缘而生,缘生缘灭所以无我、无我所的道理,以及断除十二因缘锁链、改变条件才能不受苦果。

十二因缘第一支至第十二支的线性、直线的次序只是因缘的一种呈现方式、一种简化的表达。实际上十二因缘并不是每支只和前一支、后一支连动,而是多支一起连动,详见《杂阿含经》卷二、三的相关经文。因此十二因缘的关系可以说是立体的,把立体的连动关系压成一直线来表达,自然会有过度简化的地方。


David Chiou:

二、“识”和“名色”辗转相依

《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88经:“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CBETA, T02, no. 99, p. 81, b8) 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深入分析“四识住”。

经上说“识”和“名色”是“辗转相依”,因此说“名色”在“识”之前、或“识”在“名色”之前,就看从什么角度。

比喻来说,一个圆圈上,说哪一点在哪一点之前?都只是相对的,A点在B点之前,也可以说A点在B点之后。不过要注意的是这边的“识”、“名色”都是新生的,辗转相依而生出新的“名色”和“识”,因此也是无常的。而不是说有一个不变的“识”生另一个不变的“名色”。

图解如下:

名色1生识1 ⇒ 识1生名色2 ⇒ 名色2生识2 ⇒ 识2生名色3 ……

“名色”和“识”是不断刹那地相生然后灭去,所以《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35经说“此阴灭已,异阴相续”(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不变的实体。


David Chiou:

三、逆顺观察十二因缘,而先见六入处

为什么在十二因缘中,(5)六入处会是在(3)识和(4)名色之后?

如前所说,十二因缘直线的次序只是因缘的一种呈现方式、一种简化的表达,因此(5)六入处在(3)识和(4)名色之后,也只是其中一种次序。但这种次序的由来为何?

本经、《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66经、《长阿含经》卷十第13经大缘方便经等许多经典都记载,十二因缘是佛陀证道前反推回去的,他先谛观“老死”,然后一路往回找原因。因此是先由“老死”找到“生”,再往前找到“有”,再往前找到“取”…… 由这个顺序一路往前找,最后找到“无明”是始作俑者。

也就是发掘十二因缘时,是先逆观察,才顺观察。因此,《阿含经》中都是写“逆顺观察十二因缘”、“逆顺观察十二缘起”,而不是写“顺逆观察十二缘起”。

为什么“从后面往前推”的次第,会影响到十二因缘中“六入处”等支的次序呢?因为在这过程中有的人可能比较容易先找到“六入处”,然后找到“名色”,接着找到“识”。

首先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4经:“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此经中各支的次第也和“缘眼、色,生眼识”的顺序稍有不同,可见不须太执著十二因缘的直线次序。也可注意此经在讲“识身”与“名色”因缘生“触”时,特别提到眼、耳、鼻、舌、身、意,经中称呼“六识”是“眼识”等六识而不是“色识”等六识,“六触”是“眼触”等六触而不是“色触”等六触,可见“六入处”是“六入处、六境、六识”三者当中可能最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

特别注意“六入处是六入处、六境、六识三者当中可能最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

因此在实修上,当佛陀悟道时,先观察老死从哪来?从生来。

生从哪儿来?从“有”(出生前的积聚业力)来。

“有”从哪儿来?从“取”(执取、爱的行动)来。

“取”从哪儿来?从“爱”来。

“爱”从哪儿来?从“受”来。

“受”从哪儿来?从“触”来。

接下来就是精彩的了,“触”是从“六入处、六境、六识”三事和合来的。但是在实修时,逆观会先观到“六入处、六境、六识”的哪个?

有人会先观到“六入处”,也就是这三事和合当中可能最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触、受、爱、取、有等等都是在“身内”的,因此从“触”往前找,也是在身内的“六入处”会比可解为“外境”的“名色”来得先找到。另一方面,“六入处”是比“六识”来得明显的目标,因此有人会先观察到“六入处”。

因此,虽然若根据《杂阿含经》普遍的“缘眼、色,生眼识”说法,“六入处”似乎要摆在“名色”和“识”的前面,但由于十二因缘是从后面往前推的,有人会先观察到“六入处”,在此情况下“六入处”在十二因缘中就在离“触”较近的位置了!

这不是唯一的选择,毕竟“六入处”、“六境”、“六识”三者都可以接着“触”被观察到;把立体的东西压成一直线,自然只能保留一种顺序,不代表其它的顺序不对。

假如当年佛陀一开始是顺推十二因缘,可能十二因缘中“六入处”就会在“识”之前,但由于佛陀一开始是逆推十二因缘,因此十二因缘中“六入处”在“识”之后也是合理的。

继续推:

“触”从哪里来?在“六入处”发生。

“六入处”和“名色”、“识”三者和合才有“触”,且“名色”、“识”是辗转相依。(观到一个循环。)

好,那这个循环哪里来?这个循环就是一种业力,而“造业”(“行”)就是循环的由来。

为什么会造业?由于“无明”。

自此,十二因缘逆推完成。逆推出十二因缘,就可以顺着开始灭,从“无明”开始灭,一路灭到“老病死忧悲恼苦”,释迦牟尼佛成等正觉,广度人天。

 
agama/研討_十二因緣中為何識在名色和六入處前.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11/22 10:5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30240058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