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初期汉译佛典疑难词释义”,苏锦坤居士作:

c.f. http://www.fuyan.org.tw/download/FBS_vol8-4.pdf

1. 《杂阿含•267经》:嗟兰那鸟

《杂阿含•267经》: 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 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 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种种,心恼故众 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 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在上引经文中,似乎是举例解说“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心亦有 种种杂 (染)”之后,又举“画师、弟子”绘画为例,他们先在墙壁、木 板、画布涂上素色背景,再画上各种形象、各种色彩。如此理解的话,“嗟 兰那鸟”是一事,“画师、弟子绘画”又是另一事,经文举两件事作说明。 上述引文中“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种 种”,文句怪异,不像汉语句型。《会编》主张应作:“是故,当善观察思 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

《会编》经常依据同一经中的其他文句结构来进行校勘。例如,引文之 前有两段如此的经文:“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与“当 善思惟观察于心。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

由此可知,应如《会编》的主张,引文的第二个“种种”应作“所 染”。本文遵从此说。

经文“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 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巴利对应经文为: ‘Diṭṭhaṃ vo, bhikkhave, “caraṇaṃ nāma cittaṃ”ti?’ ‘Evaṃ, bhante’. ‘Tampi kho, bhikkhave, caraṇaṃ nāma cittaṃ citteneva cittitaṃ. Tenapi kho, bhikkhave, caraṇena cittena cittaññeva cittataraṃ.’ (“诸比丘!你们见过称为‘嗟兰那’的图画吗?”“见 过。世尊!”“诸比丘!即使称为‘嗟兰那’的图画有种种 颜色,诸比丘!心的思维比‘嗟兰那’图画的颜色更多 样。”)

菩提比丘指出,上述经文含有数个双关语,citta 具有“心”与“图画” 两种意涵;caraṇaṃ citta 具有“带着去旅行的图画”与“思考的心”的双重 意思。cittita 对于“心”而言意指“思想、思维”,对于“图画”而言意指 “种种的”。

陈明指出 Citrasena 一词,义净译为“彩军”,从梵、汉本《孔雀王咒 经》的对照,可以发现僧伽婆罗将 Citrasena 一词译为:“质多罗仙那夜叉 (梁言种种军)”。10也就是说,汉译者会把相当于“citta, citra”的字,理 解为“色彩”或“种种的”两种字义。

citta 的字义诠释可以从《法句经》的相关译文得到支持。巴利《法句 经》171颂: Etha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在古译,“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是译作“如王杂色车”,所以,相当 于 citta的字有可能被翻译作“种种色”。

笔者认为《杂阿含•267经》“嗟兰那鸟 ”可能是“嗟兰那图”的讹 写,只是这仅仅为个人的一项猜想而已,尚无足够的文证可以确认此一假说 。如果作此解释,则经文前面说“心如‘嗟兰那鸟 (图)’种种杂色”之 后,又举“画师、弟子”绘画为例,只是同一件事。

以“双关语”来讲说教导的经文并不少见,《杂阿含•235 经》也是类 似的状况:“有师、有近住弟子,则苦独住,无师、无近住弟子,则乐独 住。”

又如《法句经》卷 2〈28 道行品〉:“断树无伐本,根在犹复生,除 根乃无树,比丘得泥洹。”

参考巴利《法句经》283颂,也是在语音上,以“断除林木(vana)而无 森林(ni-vana)”近似“断除贪欲(vana)则涅槃(nibbāna)”来加深听法的印 象。

这一类的经例显示,有些经文如不借助跨文本对照阅读去理解其隐含 的双关语,仅仅演绎汉语词句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诠释。

 
agama/研討_嗟蘭那鳥_可能為_嗟蘭那圖_的訛寫.txt · 上一次變更: 2015/01/01 11:2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0866994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