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Fri Dec 5 19:57:49 2008

大家好,

意根与法尘接触后,有意识。

这个“意根”及“法尘”在佛典与现代的解释,大家心得为何?

“意根”跟脑的抽象思考功能有关,不过不确定是否可说是脑,因为“眼耳鼻舌身根”都是“不可见,有对”,但“意根”是“不可见、无对”。当然,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眼耳鼻舌身都是有明确的对外接收的器官加上神经,而脑则是没有对外接收的器官。

“法尘”是单纯指想法(无形),还是世间一切事物(包含有形无形)?我在经中还没找到很明确的定义。而且意根可接受眼耳鼻舌身的所有输入,所以是比较复杂。(这点倒像是神经+脑。)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04:38:03 2008

意根与法尘接触后,有意识。
这个“意根”及“法尘”在佛典与现代的解释为何? 不知
有没有人有心得?

关于意根与法尘,我过去也是一直找不到资料,直到阅读南传阿毘达摩,才看到论藏提出的解释。至于北传的部分,实在看不太懂,但也曾问过福严的法师,得到的答案和南传差不多,刚把印顺导师的资料找出来,也找了一些辞典的解释,我想这样对照读下来,至少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日后在谈意根与法尘时,也能有个较明确的概念。

先看印老的说明:

《摄大乘论讲记》: “一、无间灭意:无间灭意,与《俱舍》等所说的没有多大差别。“等”是前后齐等;“无间”是说前灭后生的过程中,没有第三者的间隔;“缘”是生起的条件和原因。据经上说:每一个心识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在小乘萨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无间灭识”。这无间灭去的前念意根,让出个位子来,成为后念生起之助缘,中间没有任何一法间隔,这就叫等无间缘。等无间缘所生起的,本通于前六识,本论唯就意识说,但说“能与意识作生依止”。”( Y 6p47 )

我的解读是这样,假设底下圆圈是一连串的意识相续升起。

〇〇〇... -→ ...〇

“萨婆多部”的解释就是每一个意识,都是下一个意识升起的助缘,所以把前一个意识当成意根,下一个意识即为该意根生起的意识。而这个生起的意识又是下一个意识的意根。

再看一段:

《唯识学探源》:“有过去心与现在心两派:说一切有系,是主张过去心的:它们不许二心同时现起,不许六识外别有细心,所以说刹那过去的六识,能引起后念的六识,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论者,和大众部,是在六识以外建立一个恒存的细心,这细心有生起六识的功能。”( Y 10p122~123 )

“过去心”那一派,说一切有系的解释和上面的萨婆多部差不多(或许是同一派吧?我没细究二者关系)而“现在心”那一派,是另立一个恒存的细心,这应该和唯识学有关。我对这个不懂,我只想像在某一处有一个细心叫意根。

了解了这种模型,再来看辞典的解释就比较好懂。

《佛光大辞典:六根》 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

若依上面的文字,有部似乎是把意根当成“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

1.前一个意识灭去 → 2.生起下一个意识的等无间缘 → 3. 下一个意识升起.

所以意根是 1. 或 2. ?不过不管是何者,应该可以大概捉到大概的意思了。

再看中华佛教百科。

《中华佛教百科:六识》 关于六识之所依及所缘,大小乘之见解并不相同。小乘俱舍家不许六识并起,故所依的意根是无间灭的六识,而其所立的等无间缘,只限于一个。例如︰前念之眼识,缘色境而起,而后念之意识,以过去之眼识为依根而起。又谓六识皆依意识而起,然前五识别有所依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第六识别无所依,故以通依的意根为所依。而大乘法相宗对于依意根的前五识,所说与上述无异,但对于意根,则立等无间缘依及俱有依二类。又许诸识并起,即五识起时,意识必起。意识起时,五识不必起。

这里也很清楚指出“俱舍”学者是以无间灭的六识为意根,应该就是指前一刹那刚灭去的意识为意根。至于法相宗的解释,我就没研究了。

而南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讲的很简单:“意根是心整体,即所有八十九心。”

这里的意思就是指意根就是“心”,而这里的“心”就是指五蕴中的“识蕴”。对照上面的解释,应该就是每一刹那灭去的识,即为下一识的“意根”。

这可以先参考本板 2245 篇 “南传阿毘达摩简介” 及 2247 篇“四究竟法与蕴、处及界”,尤其 2247 是对照表,在十二入处的分类中,意处即是识蕴,若再细分,就是十八界中的意界+六个识界。

再谈法尘(十二入处的法处)。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法处并不相等于法所缘(dhamma-rammana);它只包括不属于其他十一处的各别法。如此,它不包括五根所缘、五净色、及相等于意处的诸心。它也不包括概念法(pabbatti),因为处(ayatana)所辨识的只是究竟法,即拥有自性而存在之法,并不包括由概念组成而存在之法。法处包括了五十二心所、十六微细色及涅槃。

《般若经讲记》:“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内心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内心所缘的种种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尘。”( Y 1p190)

简单的说,法尘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蕴,再加上部分色蕴(细微色)及涅槃(这些是依阿毘达摩所说)。

再参考佛光大辞典:

《佛光大辞典:六境》 法境则广含一切法,狭义则指除五境以外之一切,即指意根、意识对六境全体之作用;或特指意根、意识所作用之对象,称为法境,在十二处之中,则称法处。有部认为法境包含无表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此外,瑜伽行派之唯识学说,主张识外无境之说,而认为六境均属一心之变现。

这里也指出有部是认为无表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为法尘。而唯识认为皆为心的变现。

我想,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受想行三蕴,皆为法尘。

heaven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04:53:54 2008

意根与法尘接触后,有意识。
这个“意根”及“法尘”在佛典与现代的解释为何? 不知
有没有人有心得?

前一篇贴的大概都是 “论藏” 的解释.

“意根”跟脑功能有关,不过不确定是否可说是脑,因为
“眼耳鼻舌身根”都是“不可见,有对”,但“意根”是“不
可见、无对”。当然,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眼耳鼻舌身
都是有明确的对外接收的器官加上神经,而脑则是没有对外接
收的器官。

根据印老的研究:

《唯识学探源》 “上座系的铜鍱部,说意根就是肉团心,就是心藏;它把意根看成了物质的。其它学派,一致把它看做心法,这当然要比较正确得多。”( Y 10p122 )

而前一篇的说明, 大概就是指意识本身即是下一个意识的意根.

或是唯识学另立一个 “细心” 为意根. (或第七意识?)

“法尘”是单纯指想法(无形),还是世间一切事物(包
含有形无形)?我在经中还没找到很明确的定义。而且意根可
接受眼耳鼻舌身的所有输入,所以是比较复杂。(这点倒像是
神经+脑。)

简单说就是:

色 (四大及四大所造) + 受想行 (法尘, 心所) + 识(心, 意根, 意识)

不过若细分, 则法尘亦包括细微色及涅槃界.

我目前所理解就是这些了.

一般修行可以不须要管这么细,不过由于要标注,因此得
多方确认,还请大家若有经论资讯,还请提供。谢谢!

没错, 了解这些只是在让头脑清楚一点, 就不会搞不懂而东想西想了. :)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11:46:55 2008

感谢 CBETA,我昨晚查了相关经典,以及起码十几部论典。关键字“意入”之类的可查到不少。经典中原则上很少探讨这种与解脱无关的枝微末节,较明确的是“不可见无对”这句话出现两次。论典中倒是有不少意根相关的讨论,但是不一定对,许多甚至是把简单的东西数数数得很复杂 XD

至于近代大师相对于近代医学的解释,则也很少,像佛使比丘举了眼根是眼睛及视神经、耳、鼻、舌、身根是触觉及相关神经,然后自动跳过意根及法尘 XD 阿迦曼、阿姜查等南传法师可能比较没接触生理学常识所以也都没举例,北传的也只查到圣严法师曾提过六根有牵涉到五官及神经系统,不过也没细谈。最后就剩附佛外道大师互骂时讲别人错,用经文断章取义互批,没什么参考价值。

以下谢谢 Heaven 找出的解释。我先讲一下个人目前尽量客观的结论:

六根能接收外界讯息:

  • 眼睛接收光线(色)而有视觉(眼识)
  • 耳朵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 鼻子接收香气(香)而有嗅觉(鼻识)
  • 舌头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 身体接收接触(触)而有触觉(身识)
  • 意根(包含脑的功能)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眼”睛接收到光线(“色”),而会有视觉(“眼识”)。眼睛、光线、视觉,三者接“触”,而能感“受”光线,映“想”起这是光线,而有造作(“行”)。

以上是为了让人容易了解的叙述,因此简略的写。三点说明:

  1. 在生理学上严格来说,六根应该都要包含对应的神经丛。不过这样子就太拗口了,且经典也没讲神经这个词,因此就不特别指出。
  2. “意根”保留原词,因为其功能严格说来无法以生理学的单一器官 100% 的含括。意根应该包含了脑的抽象思考的“功能”,但也有非物质的作用(例如接收过去世的讯号),因此就不直接翻译为脑。个人觉得脑的运作是意根运作在物质世界的一个投影,大多数人的脑功能大概就含括了意根的功能,但修行者有可能开发不同的功能,或许超乎生理学一般定义的脑功能。因此虽然若为简单解释,可用脑概括,但要严格精确的来说,就仍不直接翻作脑。
  3. “法尘”的翻译上就以“讯息”或“资讯”,研究电脑科学的人可能会觉得蛮容易理解的。

若要在简捷的句子中让人很容易的了解六根六境的现代解释,不知道有没有人有更好的主意? 还请不吝告知。

以下不是佛典讨论,只是就世俗谛来联想: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起的条件和原因。据经上说:每一个心识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
根,在小乘萨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无间灭识”。这无间灭去的前念意根,
让出个位子来,成为后念生起之助缘,中间没有任何一法间隔,这就叫等无间
缘。等无间缘所生起的,本通于前六识,本论唯就意识说,但说“能与意识作
生依止”。”( Y 6p47 )

这些让我想到的是神经传导,神经传导就是一种神经电讯号的接力,一个神经细胞接着前一个神经细胞的电讯号,每个都是接着已 “消失” 的前一个。因此由五官传导到神经网络,最后进入脑部,脑部也是无数的脑细胞,彼此之间也是神经传导,而不是有单一的东西叫做脑。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14:51:12 2008

2. “意根”保留原词,因为其功能严格说来无法以生理学的单一
器官 100% 的含括。意根应该包含了脑的“功能”,但也有非
物质的作用(例如接收过去世的讯号),因此就不直接翻译为
脑。其实我觉得脑的整个运作,只是意根运作在物质世界的一
个投影,大多数人的脑功能大概就含括了绝大多数的意根,但
修行者有可能开发不同的功能,是超乎一般物质世界所谓脑功
能的。因此虽然若为简单解释,可用脑概括,但要严格精确的
来说,就仍不直接翻作脑。

补充一点, 在南传的论藏中(我不知汉传论藏是否相同?),识都有相对发生的位置, 例如眼识在眼门.而意识则在 “心所依处”. 论中还很明确指出这是在心脏的血液中.

在清净道论中, 谈及如何修习他心通, 初步成就也是提及观察到他人心脏血液的颜色.

不过论中亦提及, 到了无色界, 连心脏都找不到了... 我想, 那些众生也没有脑与神经了.

3. “法尘”

在我理解中, 因为意根即为意识, 所以前五根产生的五识, 也是下一识的意根. 且根境识和合触, 触生受想行, 这些立刻也变成法尘.

所以法尘我虽然不认为是有形, 意根也不会直接与有形接触, 但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因为只要产生 “识” , 立刻变成意根与法尘的范围.

若要在简捷的句子中让人很容易的了解六根六境的现代解释,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更好的主意? 还请不吝告知。

在我理解的部分, 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述描来说清楚, 何况我的理解还只是某些部派的看法, 不一定是事实.... 所以这实在很难. 或许在 “读经拾得” 可以说明有哪些参考资料. 例如印顺导师的某某书, 或是某些论的哪几卷...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16:10:59 2008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物质的作用(例如接收过去世的讯号),因此就不直接翻译为
> 脑。其实我觉得脑的整个运作,只是意根运作在物质世界的一
> 个投影,大多数人的脑功能大概就含括了绝大多数的意根,但
> 修行者有可能开发不同的功能,是超乎一般物质世界所谓脑功
> 能的。因此虽然若为简单解释,可用脑概括,但要严格精确的
> 来说,就仍不直接翻作脑。
补充一点, 在南传的论藏中(我不知汉传论藏是否相同?),
识都有相对发生的位置, 例如眼识在眼门.
而意识则在 “心所依处”. 论中还很明确指出这是在心脏的血液中.

我觉得论中比较多这种可能有违科学的见解,经中这类状况少得多,因此还是想多找经典。不过经典对于这种无关解脱的枝节比较少细讲就是了 :)

> 若要在简捷的句子中让人很容易的了解六根六境的现代解释,
>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更好的主意? 还请不吝告知。
在我理解的部分, 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述描来说清楚, 何况我的理解还只是某些
部派的看法, 不一定是事实.... 所以这实在很难.
或许在 “读经拾得” 可以说明有哪些参考资料. 例如印顺导师的某某书,
或是某些论的哪几卷...

这阵子查越多论,发现论的问题越多,论论自相矛盾的太多了,很多可能会误导知见。站上一些人若生在一、二千年前,可能写作功力不会亚于那些论师,若有 CBETA 以及现今科学的“依通”,就比很多(不是全部)论师厉害很多了。而许多(不是全部)论师只是就自己的时代及科学背景试着解释而已,“作家”成分可能比“阿罗汉”多。我们现在起码科学比那时代来得发达 :p

因此成书的部分还是尽量以经藏以及经藏的交叉比对为主,尽量摆较少争议、交叉比对过、不容易误导知见的内容。而论的部分则列入“进阶辨正”部分,不会印在成书中,但可供线上查询。


作者 Heavenchow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18:52:11 2008

> 补充一点, 在南传的论藏中(我不知汉传论藏是否相同?),
> 识都有相对发生的位置, 例如眼识在眼门.
> 而意识则在 “心所依处”. 论中还很明确指出这是在心脏的血液中.
我觉得论中比较多这种可能有违科学的见解,经中这类状况少
得多,因此还是想多找经典。不过经典对于这种无关解脱的枝节比
较少细讲就是了 :)

这的确是不太符合科学. 不过因为之前也听过换心的例子,有人换了画家的心, 突然就变成绘画高手, 希望有科学家去研究此事.

只是科学也是一种“依通”,所以我们是拾科学家的牙慧而已。

我会觉得神经, 电子流传递等等, 也算是色蕴. 或许眼识在眼根已经产生, 而那些传递就像 “识攀缘色” , 一路往大脑送过去. 大脑或许是内存或硬盘, 但 CPU 到底在大脑或心所依处, 我就不敢说什么.... 因为我对这些科学所知也有限.

法尘
《众事分阿毘昙论》卷2〈3 分别诸入品〉:
“当知。一切者。谓十二入。云何十二。谓眼入色入耳入声入鼻入香入
舌入味入身入触入意入法入。
问此十二入。几色。几非色。
答十是色。一非色。一分别。
法入。或色。或非色。谓法入所摄身口业是色。余非色。”(CBETA, T26, no. 1541, p. 631, c9-12)

如果是这类的, 在南传也有算进去了, 之前谈到的 “细微色” , 就是法入处所包含的 “色”, 这类倒是没什么争议.

我自己想到一例, 大家比较好理解. 例如 “毁谤的话” , “话” 是声音, 属 “声入处” , 但 “毁谤” 是 “口业” , 这不是 耳 及 声 的范围, 而是法入处的范围. 我不确定这例子对不对, 但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20:34:48 2008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补充一点, 在南传的论藏中(我不知汉传论藏是否相同?),
> > 识都有相对发生的位置, 例如眼识在眼门.
> > 而意识则在 “心所依处”. 论中还很明确指出这是在心脏的血液中.
> 我觉得论中比较多这种可能有违科学的见解,经中这类状况少
> 得多,因此还是想多找经典。不过经典对于这种无关解脱的枝节比
> 较少细讲就是了 :)
这的确是不太符合科学. 不过因为之前也听过换心的例子,
有人换了画家的心, 突然就变成绘画高手, 希望有科学家去研究此事.

曾经听过一些案例,不过好像只是少部分的性向的更改, 不像是整个人换掉,因此从因缘说法就可说得通(不代表一定 对),但又不像换脑袋一样有用 :p

这方面如果有人知道更精确的实例还请告知喔。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Tue Dec 23 11:19:46 2008

脑功能在显现上来说,极端简化的来讲,像是电脑科学的“类神经网络”,每一个脑的突触本身记的只是0或1,一片拼图,但是资讯就储存在极大数量的突触中,存在突触加起来的排列组合集合体里面。

佛教说前一刹那的意识成为下一刹那的意根,“意根”是过去的东西,过去的东西反映在神经网络的突触的排列组合里面,但又不是神经网络本身!如果这假说是对的,也能解释为何自从佛灭后的部派佛教,就有“意”根是“非色”还是“色”的争议,虽然一般多依据北传《杂阿含经》322经认为意根是“心、意、识”一类的“非色”,或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所说的“意根是心整体”。为什么这个问题有人说色、有人说非色、却难有定论?或许要看如何判定的:

每一个神经突触或脑细胞本身并不具有单独的意义,他们的排列组合、他们的集合,才会产生意义。若单看肉体层面,像是电脑的“硬件”,则认为意根是色;若看非肉体层面,就像是电脑的“软件”,而会说是非色。

若有研究过“混沌(Chaos)理论”(对,就是引起蝴蝶效应的那个),通常会听说过和“混沌理论”是兄弟关系的“复杂(Complexity)理论”。“复杂理论”显示,生命体构成元件的本身机制可以很简单(例如只须要有三个规则:贪、瞋、痴),但是各元件间交相运作的结果就会显示出很复杂的生命现象。

因此将意根用“脑功能”这种抽象的说法,可能较为精确一些。不过当然,“脑功能”这个词我也没有给很明确的定义,所以还是打混仗 XD

另一方面,个人认为脑功能也不只脑细胞或突触的运作,脑细胞的运作比较像是脑功能的投影之一,是很大的一部分,但可能不是全部,或许还有非肉体的层面。如果意根完全只依靠脑细胞,人死后细胞被一把火烧了,若说意根是肉体的脑而要解释下一刹那的意根及意识似乎不容易。

再者,意根也是“接收器”,接收无形的讯息,过去世的讯息可以被此世的意根接收到,而这些意根跟原先那批完全没有关系,那也是无我,但是异阴相续了。 不过意根也不只是“接收器”而已,否则会有个潜在问题:一个人的过去,为什么不会被很多个胎儿接收到而自认为是那个人来的投胎?而没有被接收到的人,就暂时不存在了,那就跟四十九天内转生的状况不太一样。因此细部的机制还是要再微调过,才会合理。

所以目前找到和“意根”最相近的现代解释,勉强算是“脑功能”,若有人有更合理的现代白话解释,也还请告知。


作者 abstsai
标题 意识和脑

最近有同学谈到意识和脑的关系。其实有意识不一定要有脑,无脑的生物有意识的比比皆是。

例如蚂蚁,水母,珊瑚,土蚓..等。.(虽然生物学家会说它们的XX等于脑)

但是它们对环境都有反应,也就有“阴”(或蕴),真不知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六境的“法境”
时间 Sun Jan 30 17:44:10 2011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光线
  • 声:声音
  • 香:香气
  • 味:味道
  • 触:接触
  • 法:讯息

其中将“法境”解释为“讯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释,要不然 佛学辞典里面的“法境”常是绕来绕去的,说法境就是意所缘的境。

不过针对“法境”的解释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确的现代解释?若有人有 想法的话,还请不吝提供。谢谢。


作者 Heavenchow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Sun Jan 30 19:01:56 2011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光线

我想了想, 还是用 “颜色” 比较好.

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但眼根实际接收的, 还是光线中的颜色, 光的成分很多, 其中的 “可见色” 才是眼根获得的资讯.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Sun Jan 30 19:06:51 2011

我想了想, 还是用 “颜色” 比较好.
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但眼根实际接收的, 还是光线中的颜色, 光的成分很多,
其中的 “可见色” 才是眼根获得的资讯.

若要说科学上正确,“可见光”可能最精确 XD

“颜色”是人判定的结果,颜色若没有光线, 人眼也是看不到的。因此在物理上,个人认为用“ 光线”可能比用“颜色”来得精确些?

不过若“光线”要改为“可见光”,那声、香、 味全都要改为“可听声”等等 :P 人的感官能接收 的的确只是一小部分。

如 Heaven 所说的“颜色”,有个很大的好处是 比用“光线”来得对没有物理背景的人容易理解。而 且颜色当中有“色”字,容易联想。

但若就俱舍论说:“色境有青、黄、赤、白、云、烟、 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 、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那用“颜色”就有点 局限,“光线”比较广泛。只不过现代人只要有学过物理 的,就知道俱舍论的说法比起我们的任何说法还不精准 :p

这部分其实大家都知道意思,还好不会影响认 知,那就还好。“法境”的部分还是比较难搞,甚 至佛学辞典有的还列出有广义的说法、有狭义的说 法,通通包了,其中一个中就算他对 XD


作者 Heavenchow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Sun Jan 30 21:28:28 2011

如大刚所说, 用光或色的确差别不大, 也不会影响认知, 大家同意即可. 我想或许不同派别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我目前所知也只是一派之说.

不过补充一些我所知道的概念给大家参考.

在微观的粒子中, 一切色聚至少具有八种色法 : 地, 水, 火, 风, 色, 香, 味, 食素.

例如光, 光子本身的粒子性应该就属 “地”, 其波动性大概就是 “水”, 其具有的能量即为 “火” , 光压本身大概是 “风”, 色就是光本身的 “颜色”, 香, 味, 食素.... 我就不知道光里面的这些如何类比了.

这大概就是分类法原则不同的问题, “色” 等于是一种 “基本法” , 而 “光” 在古代的分类法中, 可能就是由许多基本法组合起来的. 不过现在又要用现代说法来阐释, 多少会有一点困难.

法境也是, 下篇再谈.


作者 Heavenchow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Sun Jan 30 22:31:05 2011

我先略谈阿毘达摩六根与六境的关系.

前五根与前五境就不多谈了.

“法境”简单一点的说法, 就是“一切法”再扣除“前五境”. :Q

法境在阿毘达摩中也有正面列表如下:

1. 净色, 也就是五净色, 眼净色, 耳净色....身净色. 经中有说过, 五净色是不可见色, 所以不是眼根的所缘, 它是意根的所缘.

2. 细微色, 这比较不好解释, 略过.

在色法(色蕴)的分类中, 可略分为 净色, 粗色, 细微色 三者. 粗色就是前五境色 “色, 声, 香, 味, 触” , 粗色由是前五根的所缘, 而净色与细微色则是意根所缘.

3. 心(意,识) , 这也是是意根所缘.(识蕴)

4. 心所, 也就是受, 想, 行三蕴, 这也是法入处.

以上就是五蕴全部.

5. 涅槃, 圣者才有机会以涅槃为所缘.

6. 概念, 也就是一般世俗的各种概念法.

___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经文也说十二入处就是一切法, 所以法入处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声, 香, 味, 触” 这五种.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书上说前五根的所缘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缘不是只有法入处,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缘.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Mon Jan 31 00:33:11 201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经文也说十二入处就是一切法,
所以法入处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声, 香, 味, 触” 这五种.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书上说前五根的所缘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缘不是只有法入处,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缘.

能否帮忙列出“法入处是一切法扣除色声香味触”相关的经文呢?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写法入处为“受想行识”(还是“受想行”?)之类的?


作者 Heavenchow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Mon Jan 31 01:44:00 2011

能否帮忙列出“法入处是一切法扣除色声香味触”相关的经文呢?

上述是出自阿毘达摩, 刚查了一下经文, 如下:

《杂阿含经》卷13: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19-21)

这里看起来就与阿毘达摩略有不同.

十二入处是一切法, 这应该没问题.

《杂阿含经》卷13: 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 (CBETA, T02, no. 99, p. 91, a27-29)

若将一切法分为四类:

1.前五根 2.前五境 3.意根 4.法境

阿毘达摩是除了 2. 前五境, 其余是法境所摄.

但上述经文则说明了 “十一入所不摄” , 也就是除了 六根与前五境, 其余皆是法境.

虽然二者有差别, 但还是可以解释.

首先是内外之别, 即然有内外, 前提也指明是 “法外入处”, 理论上 “内六根” 就不是 “法外入处” 所摄.

不过也可以反问, 既然有耳根一词, 表示耳根是可被观察的, 例如我在禅定中观察到别人的耳根, 因耳根是不可见, 不是眼根的所缘, 可见那是用心去看的, 是意根所缘, 既是意根所缘, 则依然为法境所摄.

换句话说, 我的六根是内入处, 但别人的六根对我来说就是法境的范围了. 这样就可以解释经与论的说法不同了.

如果为了符合经教, 也可以说法境是一切法扣除内六根与前五外境.

>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写法入处为“受想行识”(还是“受想行”?)之类的?

如果要符合南传阿毘达摩,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识” + 其他没提到的细节. 如果要符合经教,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 (因为识为意根) + 其他细节.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Thu Feb 3 16:04:57 2011

但上述经文则说明了 “十一入所不摄” , 也就是除了 六根与前五境, 其余皆是法境.
虽然二者有差别, 但还是可以解释.

同意。

> >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写法入处为“受想行识”(还是“受想行”?)之类的?
如果要符合南传阿毘达摩,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识” + 其他没提到的细节.
如果要符合经教,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 (因为识为意根) + 其他细节.

这样就清楚了。那么我们可在卷13该经当中,较详细的定义法境。那之前的 导读就先用“讯息”简单带过。而 Heaven 所列出的包含阿毗达摩的详细论述等, 则摆在卷13的进阶辨正。这样对于初学及进阶,就都有办法由浅入深而探讨了。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Sat Feb 5 21:08:33 2011

最后的修正如下:

“色尘”之前考虑过用“光线”(物理上的看法)、“颜色、形色” (俱舍论的看法),最后决定用“影像”,因为最容易理解。会在 一个读经拾得里面说明这只是通俗的来讲,只要了解在修行上身心 运作的原理即可,不必拘泥于通俗用词或物理学的用词,本书中也 不特别加以区分。

“香尘”从“香气”略为修改为“香臭”,因为也可能是臭的,虽 然说海边有逐臭之夫,其实香的臭的都是小分子啦。

“触尘”从“接触”略为修改为“触碰”,能与十二因缘的“触” 作比较明显的区分。

这些讨论会加在“进阶辨正”中,对于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即可参考。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 卷2第41经,导读
时间 Sat Mar 19 11:50:22 201

我一直对 “脑” 这个说法有点意见, 如果真要白话一点, 或许用

  心的功能 (意根) 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我个人觉得比较妥当.

南传阿毘达摩指明意根就是意识, 并指明所依的色身是 “心脏”. 北传俱舍论亦指出意根是意识, 但我不知有没有所依色法. 依印顺导师的研究, 大众部提出细心说, 是遍藏在根身之内而无所不在. 阿含经亦指名意根(意内入处)是心, 意, 识.

《杂阿含经》卷13: “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不论是南传的心脏说, 或是大众部的遍藏于一切身, 都没有提到大脑.因此不建议直接用 “脑” .

用 “心的功能” 可以巧妙避开, 心有二意, 或名法, 或色法, 可让人各自表述.

个人以为, 大脑比较像 “硬盘数据库” , 里面有大量的资料与神经在传导,但接触 “法境” 的根源, 或许另有地方, 我想这是科学还没深入到的.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 卷2第41经,导读
时间 Thu May 5 23:20:19 201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身体接收触碰(触)而有触觉(身识)
> 脑功能(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先解释一下,当初就是因为意根应该不是脑的肉体,所以写“脑功能”。

我一直对 “脑” 这个说法有点意见, 如果真要白话一点, 或许用
心的功能 (意根) 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心的功能”这个说法我想想,谢谢提出建议。

我个人觉得比较妥当.
南传阿毘达摩指明意根就是意识, 并指明所依的色身是 “心脏”.
北传俱舍论亦指出意根是意识, 但我不知有没有所依色法.
依印顺导师的研究, 大众部提出细心说, 是遍藏在根身之内而无所不在.
阿含经亦指名意根(意内入处)是心, 意, 识.

谢谢 Heaven 客观的整理。

就科学看,“所依色身为心脏”这个说法应该是错的,换心或是人工心脏的人的意识很少受到影响为例证。“遍藏在根身之内而无所不在”之说我联想到的是人的脑及其连结的神经系统的确是遍藏在根身之内,但这神经系统只是意根在物质界的显示而已,算是受到意根运作的影响,因此才对映为“脑及其神经系统显示的功能” 简称“脑功能”。

之前没有将意根列为“心”的原因,是因为经中“心”的不同用法太多了,用这个词是绝对没有错,但读者可能有看没有懂,因此挣扎很久后选择了“脑功能”。

我再想想看...

《杂阿含经》卷13:
“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不论是南传的心脏说, 或是大众部的遍藏于一切身, 都没有提到大脑.
因此不建议直接用 “脑” .

以上《杂阿含经》所说的我们一定要符合,因此列为优先。论师说的此点我不认同,因为虽然意根应该不是脑本身,但大脑跟意根的密切关系是很容易证明的,换心脏几乎对意识没什么影响,但大脑敲两下或是切一刀,就会出许多意识的问题。论师不知道这点,应该是对于人的这方面的运作不了解,只能想当然尔的推论,不是 像佛陀的全知正知。

之前查了各法师是否有用白话解释,南北传的现代法师在“意根”来说几乎都是模糊带过,只叫“意根”XD 这是最保险的方法,不过也是最不易理解的方法 :Q

再想想...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 卷2第41经,导读
时间 Thu May 5 23:43:45 2011

之前没有将意根列为“心”的原因,是因为经中“心”的不同
用法太多了,用这个词是绝对没有错,但读者可能有看没有懂,因
此挣扎很久后选择了“脑功能”。

想了想,可以在用“脑功能”描述后,加上以下这一段,以作说明:

就经中的定义,“意根”不等于“脑”,而是属于心、意、识一类,不是物质、肉体。只是由于现代科学所定义的“脑功能”与意根作用类似,为方便初学者理解,在此以“脑功能”描述。

Have a nice day!


From: maha

我被这个20分钟、有中文字幕的影片 shock 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nPDyTx-o8&feature=share

她生灵活现的谈到涅槃(Nirvana)。就大家对佛学佛法以及科学的理解,真是这样吗?修行的种种可以用手术刀来解决吗?


From: Ray Chou

我相信她所说的确实是她所体验到的.

但是那不是我所理解的佛法所说的涅槃. 那不是苦的止息. 也不是我执的断除.


From: Gshings Shi

免惊!!这只是[内外统一]的体验,

我也是头脑开过刀的人,

神经被阻断时,分别意识就没了,

不同的是,

特殊状况开刀时,为了保持语言神经的正常,

我还要与医生对话,免得语言神经被切断。

当然,病好了,分别意识就还原[正常人]。


From: maha

“苦的止息”、“我执的断除”,确实跟脑子没关系吗?“神经被阻断时,分别意识就没了”,所以“我执”可以用手术刀断除吗?


Ming-Hong Bai 关于“内外统一”:

资料来源:如月印空:圣严法师默照禅讲录

“当我们超越自我时,会发展出一个更大的自我意识。要进展到这个境界,最主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去发现不分离的心:将分别心所造成的分离愈合起来。这就是“内外统一”或“身心统一”的境界。

然而,统一心并不是无我。“无我”也可以说是“无心”,是指没有自我中心。我们多数人的身心都是散乱的,所以总是与自我和他人争论不休。经由禅修,我们将发现自己是整体的存在;这种统一是一种持续地新的体验。发现它,便是发现了自由、放松、清明的源头,以“自我”而言,这是一种圆满的自我。”


From: Kwok Jie Li

这里的‘涅槃’应该跟佛教所说的‘涅槃’不同吧。只是觉受的问题吧?

她的经验跟哲学上谈的 Brain in a Vat 类似,不过就混杂了一点对于生命的感慨。


From: David Chiou

佛教戒定慧的修学,可说是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参见“圣严法师教禅坐”)。婆罗门教谈的就是大我、梵我,天人合一,宇宙造物者的境界。而佛陀发现那仍然是生灭无常的,大我还是有集有灭,必须要靠慧观(依定发慧),离于我执和爱染,才能真正解脱。因此证知并宣说了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所不共。

不过Jill体验到的也不见得是高层次的大我。大我也有不同的层次:欲界、色界、无色界。真正的定不只是觉受,例如感觉到身外的四大也是“我”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也可以控制身外的四大,那就是所谓的神通。单靠关掉左脑,恐怕没办法达成这类效果?另一方面,借由关掉左脑而获得快乐,或许也是某种比较没有副作用的吸毒,就像佛教说很多人会沉迷在定中,但如同马祖道一的故事,磨砖不能成镜,单靠静坐岂能成佛?就是强调慧的重要性。


From: David Chiou

很高兴有人对这方面的议题有兴趣。像佛教的六根(六入处)的概念,几乎可以完全解释 Jill 的经验。“六入处”是:

  1. 眼:眼睛及视觉神经丛
  2. 耳:耳朵及听觉神经丛
  3. 鼻:鼻子及嗅觉神经丛
  4. 舌:舌头及味觉神经丛
  5. 身:身体及触觉神经丛
  6. 意:脑功能(照经中所说,“意根”是心、意、识一类,不见得单纯是肉体的“脑”。由于现代所谓的“脑功能”与意根作用类似,为方便理解,姑且以“脑功能”描述。)

缘意、法,生意识,所谓“压住第六意识念头”就是一种定境,可以透过压住念头来达成,而从 Jill 的经验似乎也可以透过关掉一部分的脑而达成 《杂阿含经》第474经:“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或许可引申为入了初禅,大脑的语言部分已能自由关掉了,而且自然“离生喜乐”。Jill 是用左脑关机的方法模拟这个状况,也有类似的觉受。


David Chiou:

为了避免争议,意根白话就解释为:心作为感官。(可能在肉体上的投射为大脑的运作。)

前五根所接收到的讯息,缘生出受想思,即成为意根所接收的法境。

旧版的解释较容易懂,以“脑功能”这个较容易联想的解释,再说其不足处。但为免有人误会为意根是肉体而成为断见,因此用“心作为感官”这个较不那么容易理解但是佛学上正确的解释。


From: 川枫

按上座部的说法,非色的心意识所依之处,确实是在色的心脏---精确说,是心脏里血液汇流之处(详见<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三章、节二十>内文暨其注释)。


From: Heaven Chou

摘录《阿毗达摩讲要》(上集)

底下有三段,第一段是说明心所依处色的作用,就是意识生起的依处色。 第二段是心所依处色的位置。 第三段就是在实修时,如何观察心所依处色。

除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之外的所有心,都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这里的依处是 指心必须依靠的物质基础。前一讲提到,在五蕴世间,也 就是除了无色界梵天人和无想有情天之外,所有的欲界和 色界的有情众生,他们的心都必须以色法为基础,以色法 为依处,其中的意识就是依靠心所依处而产生的。

...略...

在《清净道论》里提到,心所依处是位于心脏里的血。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在阿毗达摩里说到的意识活动和 医学所说的不同。现代医学说我们平常是用大脑来思维; 但是根据阿毗达摩,心识的依处是在心脏,不是在大脑。 不过也很有趣,中国古代哲学也把意识说成心,也是在这 边(心脏);印度古代的宗教、哲学也把意识说成心。就 连西方古代文化也是这样,例如英语说到heartache(伤心), heartbreak(心碎),kind heart(好心),learn it by heart(铭记 于心)等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拥有禅那之后,就 可以来比较、证实。我们可以对大脑修四界,见到色聚之 后,再辨识依大脑能够生起什么的心?结果我们会发现 到,大脑作为一种依处,只有一种心识能够生起,那就是 身识。然后我们再在心脏这个地方辨识心所依处色,将会 发现其他的意识都是依此而生起的。

...略...

要辨识心所依 处色,可以先进入禅那,从禅那出定之后,可以对心脏这 个地方修习四界,直至见到色聚。但是心脏里有四种业生 色聚是有命根的,它们分别是心所依处十法聚、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和命根九法聚。心脏里只有一种透明的色聚, 即身十法聚,因此我们可以将之排除。我们已经懂得如何 辨识性根十法聚了,也可以将它排除。于是剩下命根九法 和心所依处色,它们之间应如何来分辨呢?我们可以这样 来辨识:先稍微动一动手指,紧接着看想要动手指的心是 从哪里生起的?我们将会发现这种心在心脏这个地方生 起。我们再看这些心识是依哪一类色法生起?结果我们会 发现有一类有命根的色聚能够支持这些心,心是从这边生 起的。能够支持这些心识生起的色法就是心所依处色。我 们之所以能够动手,是因为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生起了想 要动手的心识,这些心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生色法,这 些心生色法扩散到手里,于是就有动作的发生。我们在实 修的时候,用这种方法来辨识心所依处色。 «««««««<


From: David Chiou

感谢 Heaven 帮忙找出原文。多些“原始”的看法,大家就能自行思辨,起码将不同来源的资料先摆在脑中,以后自己验证看看。

以下只是个人意见:个人觉得南传阿毘达摩这部分恐怕有待商榷,只是论著作者的看法。不过当然,论本来就是依作者的意见,又是千年前的作者,我们有现代的实验基础再去比较,只能说是依通,不是我们比较厉害。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换心脏甚至人工心脏,还有曾经开刀经过大量输血或是因疾病而洗血的人,还没听说有六识明显变化的副作用;但只要脑部特定区域一通电,或是脑部有任何损伤,对于六识就会有极为明显的影响,而且这实验是不论中、外,都反复验证的,甚至我们自己认识的人也不乏心脏开刀或大量输血经验的人。

个人把这作为不要盲信论的理由之一,人们号称的实修也不见得真的是实修,毕竟在禅定状况有的人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先前接受过什么暗示,相似定中就以为真的看到了。不过这个关于“心脏交会处的血液”的定境观察,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观测到氧气交换的来源,而有的推论。因为血液在经过肺部时,会充满氧气,再经由心脏打至四肢全身,有了氧气才会有活力,因此禅定中是可能看到活力源自于心脏,但没进一步分析到心脏的氧气又是来自于肺部,而六识的运作则不仅止于这些。

至于意根是色或非色,不知印老所根据的论著为何?为何印老引述的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翻译不同?另外,印象中随佛法师就写过一篇论文,论证意根应该为色(那心脏或其血液自然就不是“心所依处”。)


From: Heaven Chou

印顺导师为何认为赤铜鍱部的心是 “色法”, 这点我有询问福严方面, 但没有很明确的答案. 不过后来我又查了一些资料, 可能与南传论藏中的《分别论》有关.

在维基百科看到这一页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4%E9%8A%85%E9%8D%B1%E9%83%A8

其中注解 22 如下:

水野弘元《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心、意、识之语,自原始佛教以来,乃至在部派佛教,多被作为同义语,不加区别而使用。例如,在Saṁyutta, ii, p. 24 中,有谓:“cittam iti pi mano iti pi viññāṇaṁ”(识又称为心、意)。在巴利阿毘达磨定义中,对于心、意、识任何一语的语义,一定都是用同样的语句做说明:“cittaṁ mano mānasaṁ hadayaṁ paṇḍaṛaṁ mano manāyatanaṁ manindriyaṁ viññāṇaṁ viññāṇakkhandho tajjā manoviññāṇadhātu”(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触等法﹞的意识界)。Mahāniddesa, pp. 3, 176, 488 etc.; Paṭisambhidā-m. i, p. 189 etc; Dhammasaṅgaṇi, pp. 10, 11, 18, 19 etc; Vibhaṅga, p. 87 etc.”

也就是说底下这些都是同义词:

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

因此若 “心脏” 是指色法, 则 “意根” 是色法的推测就合理了.

不过那也等于 “识蕴” 是色法, 这当然就有点离谱了.

列出其他参考给大家, 同样《分别论》的句子, 在上座部佛教百科是翻译为:

心、名为意图、内心、净白、名为意处、意根、识、识蕴。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6%84%8F%E7%95%8C&variant=zh-hant

而元亨寺的版本则将此句译为:

心、意、故意、纥利陀心、青白、意、意处、意根、识、识蕴。

所以我想重点就是如何理解 hadayaṁ 的意思.

在我的印象中, 也看过有人将该句的 hadayaṁ 译成 “肉团心” , 所以我才猜想这段《分别论》的内容或许就是有人将南传的意根视为 “色法” 的来源.


From: Poh Chee 王唯工的《气的乐章》提出新的血液循环理論—--共振,从“共振现象”入手,指出经络是特定频率的血压波与周围组织、神经、器官形成的一个“动脉共振树,将人体视为一整体(血液不是从A点流至B点,而是一起脉动,谐振)。经络乃是动脉、器官(腔, 空间?)、与穴道(心脏打出去的动能转为成循环系统上的位能点)的弹奏共振网;脉诊是听生理现象/气(生命状况)的总体呈现。如我没记错,书上说有些生物可以没脑, 不能没心脏。如果我对王唯工的理解正确的话,生命第一个脉动起于心脏(是driver),脑部, 神经系统等是器,各司其职. 供参考


From: David Chiou

谢谢 Poh Chee 的分享。

无脊椎动物像是水母、海棉、珊瑚等等都没有心脏,这种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占动物数量的大半,包含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原生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等等,也叫低等动物。不过虽然没有心脏,这种动物似乎还是有体液。

关于王唯工教授的共振说,个人觉得其道理在高等动物上说得通,不过王教授说的好像不是讲六识或意根,只是纯粹的身体脏器的协调? 因此是否适合延用到意根上,个人持保留态度。

关于换心和开刀,刚搜寻时还见到这个例子:“没心脏撑16天 男子换心重生”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18389 是用叶克膜维持心肺功能。不过整个过程都全身麻醉,因此没办法验证无心时对六识的影响,但我想大多人都能合理推论在没心脏时,他如果没被麻醉,还是有六识,只是会痛死。

另外,民间传说很多换心人会拥有捐心者的记忆或是性格。我Google了中外相关资讯,找得到出处的主要出自“电影”,而不是医学报告。也就是说,有几部电影这样演,很多人就把电影和事实搞混了。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接受“器官捐赠”后人的性格会变,而假说有“细胞记忆”,但不限于换心,而是换任何器官都如此。个人怀疑做这种假说的人,是否有统计“重大手术后”人的性格变化的比例多高?受试人的性格变化也可能是因为受到重大手术的心理影响,而不是从细胞携带了记忆。最后看到一个连结 http://www.skepdic.com/cellular.html 有对“细胞记忆”的正反看法,起码有列出哪些知名电影有这些情节。不过我对此议题没花时间研究,也不敢说哪种看法才对。

个人的经验是,基于“感受”而臆测身体的机制的话,通常会先注意到心血管系统(心脏砰砰跳太明显了),然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和情绪互为影响,中医和此也很有关),再微细点则可观察到淋巴系统(较静态的体液流动),而这些点也和骨骼及肌肉的接触点(穴位)常有重叠。这些是基于感受而有的臆测,个人的观点是对于意根的研究来说,还是现代医学的看法比较先进及客观,其它的看法不是全错,但相比下可能是次要的。


凡僧云水:

《杂阿含经》卷13:“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庄春江先生也是根据这一段做了一些说明: 以下节录自: https://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1/2001jul/2001jul4.htm

上面的经文中,在眼、耳、鼻、舌、身外,佛法还说有意根,这是比较特别的。“意”,梵文的原意是“思量”的意思,和前面五种“有形”的感官器官不同,“意根”是抽象的、非物质的“思惟”了别作用。依据《中阿含211经》中,尊者大拘𫄨罗的解说,五根有各自作用的对应境界,如眼见物、耳听声音、鼻闻香、舌尝味道、身觉触,而“意为彼依”。也就是说,这五根都需要依赖意根,才能发挥其完整的功能。所以,意根所作用的相对应境界,当然也涵盖了色、声、香、味、触等五根所作用的境界。除此而外,意根还有其独特的相对应作用境界,如称为“别法处”的感受、思考想像与意志力等(“别法处”的内容,如《阿毘达磨顺正理论》中说:“彼宗唯执受、想、思蕴,名别法处”)。所以,意根所作用(掌管)的境界,除了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以外,还有受、想、行等内心的境界,这些,在佛法中,就统称为“法”(一切法)。由此看来,意根所指的,似乎就涵盖了现代所指的“脑”的“功能”了,但不能是指脑本身,因为佛典中明确地定义其为非物质的,不可见、不占空间,没有窒碍性。如《杂阿含322经》说:“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按:即无障碍之意)。”若以电脑的软、硬件来作比喻,意根会是比较像软件的部分。

 
agama/研討_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1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71404123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