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卷二十一:“有觉、有观名为口行”。为什么“有觉、有观名为口行”?

觉、观是心中的运作,不是属于“意行”?


David Chiou:

有投向的注意力、持续的注意力,因此而能说话。

这里指出,只要“有觉(寻)有观(伺)”,例如打字、打笔战,虽然嘴巴没有说一句话,也是口行,也会造口业。

不过若从论的角度来看,寻伺通常归类于“意行”没错,还请大家多多贡献看法。


Heaven Chow:

我也不确定, 这里的经文我也觉得怪怪的.

后来想想, 也许他们在谈的是身语意行的原因.

例如身行那么多种,为什么要谈出入息? 后来才想到,白话的意思大概是你要先活着, 有呼吸, 才可能有其他的一切身行.

所以口行也是如此, 只有呼吸不一定会说话, 因此说话的前提要有觉有观, 才能说话. 因此经文才说 “有觉、有观故则口语”

所以有觉有观, 才有口语. 但可能不适合反过来说有觉有观都是口行.

因为在论典中, 一般的行为几乎都是有觉有观, 只有二禅才会止息觉观二种心所有法.

所以打字虽然有觉有观(虽然不是初禅的觉禅支与观禅支的强度, 但依然是有的), 但可能不适合说是口行.

整理一下, 我觉得口行就是说话,经中讨论的可能是口行的起因是觉观. 但不能反过来说有觉有观就是口行. 这是我的看法啦.


David Chiou:

Heaven 说得有道理。只是这边南传经文也一样,没有指明是“原因”。

我个人的解读是这边是以打坐来举例身行、口行、意行,所以后来接着灭尽定。不过这样也无法解释为何“有觉有观是口行”……


sunyata:

以前在研究所探讨心智意识时,哲学家 fodor 就提出 language of thought的hypothesis;有意识的心智运作若是以思想语言在运作的话,那 “有觉有观”(有寻有伺)的意识觉察,就会在心里发出内在语言,来警醒自己将注意力拉回当下的所缘境。

 
agama/研討_有覺_有觀名為口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06741428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