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节录自:温宗堃与苏锦坤:五十卷本《杂阿含经》字句斠勘(2)

《杂阿含1174经》中,译文似乎是遗漏了对“沉没、洲渚”的解说: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沉没?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败?善哉世尊!为我广说,…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此岸者,谓六入处。彼岸者,谓六外入处。人取者,犹如有一习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忧、若苦、若乐,彼彼所作,悉与共同,始终相随,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犹如有人愿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诸梵行,当生在处,在处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犹如有一还戒退转。腐败者,犯戒行恶不善法,腐败寡闻,犹莠稗、吹贝之声,非沙门为沙门像,非梵行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着此彼岸,乃至浚输涅槃。’”

此经的对应经典为《增壹阿含43.3经》与《相应部35.200经》。《增壹阿含43.3经》的解说为“中没者欲爱也,在岸上者五欲也”。巴利经文解说为:“沉没为贪喜,洲渚为我慢”。两种解说有差距。

《成实论》有一段类似的解说:

“如经中说,不断三法则不能度老病死。不着者,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没中流,不出陆地,不为人取及非人取,不入洄澓,不自腐烂。此岸谓内六入,彼岸谓外六入。中流谓贪喜,陆地谓我慢。人取谓与在家出家和合,非人取谓持戒为生天上。洄澓谓返戒,腐烂谓破重禁。”

因此,依据《成实论》与《相应部35.200经》,应以“沉没为贪喜,洲渚为我慢”的解说较为恰当,而且《增壹阿含43.3经》“中没者欲爱也,在岸上者五欲也”,两者也有重复之嫌。

在此将对应经文依照《相应部35.200经》次序排列,请参考<表三>,可以发现经文是以四个对等状况来教导,也就是“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于中流沉没、不搁浅在沙洲”,“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卷入漩涡、内部不腐烂”。从佛陀的教导经文也可以察觉,《杂阿含1174经》经文遗漏了第二个对等状况的解说,而问句的次序应该是“人亦不取,非人不取;不入洄澓,又不腐败”。

 
agama/研討_沈沒_洲渚_的解說.txt · 上一次變更: 2015/11/08 18:1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68369960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