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卷十四第435经“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为什么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Chen Jian:

“必然要知道的先决条件: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

在杂阿含三四七经中,须深盗法,而最后向佛陀坦承,须深不知如何证得解脱,有以下对话:

佛告须深:“彼(那些证得阿罗汉的比丘们)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

最后一句中,佛陀说:不论你知不知道,就是要先知道法住智,才能得涅槃智。 是个必然次第强调的概念,而与读经班学友们的讨论中,发现:法住智是同于圣者、一般人的,一般人可先从法住智下手,再进阶求得涅槃智。

而跳过世间因果道理的展现,直接说涅槃如何者,则是要慎思明辨。


Russ Wang:

补充一下 Chen Jian 的心得。有关于杂阿含 435 须深经中“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的顺序,就我所解或也可从四圣谛的观点来阐述。

第一,四圣谛是次序性的。

杂阿含 435 经中,佛陀佛告诉须达长者:“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也就是说苦、集、灭、道是次第而证。而四圣谛的终点与目标,则是获得解脱的智慧而解脱。

第二,四圣谛是观察缘生法而对于缘起法如实了知。

无论是苦谛的五蕴、五受阴、集谛的三毒、灭谛的六内外处十八界、道谛的八正道 ... 等等,都是世间的因缘集灭,也就是杂阿含 53 经中说的“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有因有缘灭世间”。以上这四个“世间因缘集灭”,佛陀广以四因缘、十二因缘来解说,其底蕴总说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法。

第三,缘起法是法住法界的常然本质,这个常然本质称为“法住”(Dammattha : Damman法 + thita住立)。

第四,先证法住智,后证涅槃智。

借由观察诸缘生法,如实了知缘起法与四圣谛,“确定后把握诸缘而生起‘法住智’《清境道论大疏钞》”,最后证得“涅槃智”而得入于涅槃。


Russ Wang:

后话,就这个观点来讲是不存在“涅槃智 → 法住智”这个逻辑的

 
agama/研討_為什麼先知法住_後知涅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86239814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