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这一段:

(1)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罪触住故。

大正藏原文为:

(2)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

而宋、元、明三本为:

(3)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间独住故。

其中 (1) 和 (3) 都合理,若作 (1) 解,则“气力安乐、无罪触住故”解为“为了保持体力安稳喜乐、没有过失”;若作 (3) 解,则“气力安乐、无间独住故”解为“(饮食带来)安定无忧的体力,而得以没有间断地远离尘嚣清净修行”。

(1) 的支持论点,可参考《杂阿含经》第564经:“如是,圣弟子计数而食,无染着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离,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姊妹!是名依食断食。”另外,《瑜伽师地论》卷88:“此问夜寐得安善耶。所进饮食易消化耶。有欢乐不者。此问【得住无罪触】耶。如是等类差别言词。如声闻地于所饮食知量中释。”(CBETA, T30, no. 1579, p. 798, a14-17) 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健康、无过失,乐住”,也对应得不错。

(2) 的支持论点,则是宋、元、明三本都是如此,意义也合理。

由于 CBETA 2014 版采用 (1),因此我们也就从 (3) 改为采用 (1),然而两者都有其合理处,因此皆留在“进阶辨正”中供参考。

至于“罪触”是何义?意思似乎接近“犯戒/罪”、不当的行为。除了参考巴利本,也可略为参考诸如《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8〈分别业品4〉:“有问。言颇有令男离命根。非父阿罗汉而为无间罪触不。曰有。谓母转形。”(CBETA, T29, no. 1558, p. 94, a1-3)


Wayne Tsai: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2〈二法品3〉也有相关的段落可对读:

“苾刍当知!诸多闻圣弟子能思择而食,不为勇健,不为傲逸,不为颜貌,不为端严而食所食。但为此身暂住、存济,止息饥渴,摄受梵行而食所食,为断故受,不起新受,无罪存济,力乐、安住而食所食。

[……]

为无罪存济而食所食者,存济有二种,一有罪存济、二无罪存济。

○云何有罪存济?

答:如有一类,矫妄诡诈,现相激磨,以利求利而求饮食,如是方便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迷闷,耽著不舍,不见过患,不知出离,如是名为有罪存济。

○云何无罪存济?

答:非如一类,矫妄诡诈,现相激磨,以利求利而求饮食,如是方便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迷不闷,不耽不着,能见过患,善知出离,如是名为无罪存济。诸圣弟子但为如是无罪存济,而食所食。

○为力乐故食所食者,谓圣弟子食所食时,但起是心:我食此食,欲令身力得不衰退,心受喜乐,能办善事。”(CBETA, T26, no. 1536, p. 373, a5-b24)

 
agama/研討_無間獨住_還是_無罪觸住.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85650920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