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第714经,学者主张经文说“增以燋炭”有误,要改经文,大家觉得呢? David Chiou: 《杂阿含经》卷27第714经:“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CBETA, T02, no. 99, p. 191, c25-p. 192, a1) 此段在讲若心微劣时,不要修会让心更微劣的方法。例如有小火,要让火变大,就不要加会灭火的东西。 这一句中的“燋炭”,许多现代学者主张应为讹误,因为若查字典,“燋”是“用来引火的火把”,“炭”是“烧木未灰”,听来都是会燃烧的东西,而不是会灭火的东西。 但若我们进一步追查“燋炭”在古代的用法,就会发现这词当时的意义了: 《长阿含经》卷4:“时,有毕钵村人白众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养。””(CBETA, T01, no. 1, p. 30, a6-7) 《般泥洹经》卷2:“又有梵志,名温违,白众人言:“窃慕善意,乞地燋炭,归起塔庙。”皆言与之。后有衡国异道士,求得地灰。于时八国得佛八分舍利,各还起塔,皆甚严好。梵志毛蹶,种邑道人大温违,还俾贲邑,衡国道士得地灰,归皆起塔庙。舍利八分有八塔,第九罂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CBETA, T01, no. 6, p. 190, b27-c4) 佛陀圆寂后火化的舍利,由八个信奉佛法的国王请回,造了八个佛塔供奉。原先装舍利以分给八国的瓶子,在分完舍利后,也由负责分派的婆罗门起作第九塔供养。村人也想供养佛,将引火的火把的余烬收起来,成为第十塔供养。后来还有其它国家的外道来,慢了一步,就只收集到地上的灰,就将地灰作第十一塔供养了。 原来“燋炭”是指用来引火的火把的余烬,似炭状、尚未成灰的部分。既然是烧过的余烬,自然就不能再燃烧,反而会把火灭了。此词的“炭”只是指形色似炭,而不是能燃烧的木炭,因此大正藏在此处的经文也成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