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2009年 7月 5日 12:30:11 星期日

各位学长好:

《杂阿含经》卷37第1031经以及卷22第592经提到,给孤独长者初次见 佛即成就四不坏净,证初果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37第1030经提到,给孤独长者成就四不坏净,并得世尊 授记为三果阿那含(而不是初果须陀洹?)。然而1031经中,给孤独长者 却自己记说自己得须陀洹果。当然,若长者是三果,表示长者在这一 世中,修行大有进步,也很合理。

可是,对照到《杂阿含经》卷22第593经,给孤独长者命终后往生的是 欲界兜率天。问题是,三果“理当”不再往生欲界,而是往生色界、 无色界,所以,其中可能有某个环节需要进一步确定?


作者 belleyyc (乌龟健走^^)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2009年 7月 5日 20:32:40 星期日

如果说往生前,是随重业、随念、随习, 有可能给孤独长者已经发愿往生兜率陀天之类的,加上三果的成就, 应该临命终时,已具备正念、能随念往生,而佛经没有记载?


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2009年 7月 6日 9:40:52 星期一

※ 引述《belleyyc (乌龟健走^^)》之铭言:

如果说往生前,是随重业、随念、随习,
有可能给孤独长者已经发愿往生兜率陀天之类的,加上三果的成就,
应该临命终时,已具备正念、能随念往生,而佛经没有记载?

随愿往生吗,belle 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呢!

因为一般的理解,三果会往生色界或无色界,然后最迟在天界的当生入 般涅槃,不知三果圣者是否也会发愿往生欲界吼~

melon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Mon Jul 6 20:15:39 2009

简单搜寻找到的其他相关所载:

《释迦氏谱》卷1:“杂阿含云。须达病佛看病困。终记得三果生兜率天。以本愿故生天。后来至佛所说偈(不载)。余据那含果人不生欲界。本愿曲开故尔。” (CBETA, T50, no. 2041, p. 97, a10-13)

《释迦谱》卷3:“杂阿含经云。给孤独长者疾病。佛往看疾。记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应久住于此。当往见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兜率天没现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时给孤独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而说偈赞即没不现(增一阿含经云。阿那邠坻太子白世尊言。我是须达又名阿那邠坻)。” (CBETA, T50, no. 2040, p. 66, b11-17)

《法苑珠林》卷39:“人寿百岁时有长者名须达多。此园地 广唯十里。纯以金饼布地周满园中。金厚五寸。买此园地奉施如 来起为住处。至后弥勒佛出世时。人寿八万岁。须达尔时为 蠰佉国大臣。名须达多。此园地还广一由旬纯以七宝遍满布 地。奉施如来起为住处。过去未来地虽延促。终是一所。能施之 人虽有前后。据体而论还是一人。常为长者殷富炽盛。常充 供养诸佛不绝。至释迦时初得须陀洹果。临终时得阿那含果。 至弥勒佛出时方证阿罗汉果。故杂阿含经云。给孤独长者疾病。 佛自往看病。记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陀天。” (CBETA, T53, no. 2122, p. 592, c1-13)

《贤愚经》卷10〈须达起精舍品41〉:“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手自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须达悉见六欲天中严净宫殿,问舍利弗:“是六欲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CBETA, T04, no. 202, p. 420, c25-p. 421, a6)

果然他发愿往生兜率天追随弥勒菩萨,并随弥勒菩萨下生而证阿罗汉。若就地球时间来看,这样子比起往生至五不还天之后证得阿罗汉的速度可能还快。

如果以上所述无误,虽然阿那含原则上不再还生欲界,但也可能由愿力而有例外。或许可由经律所载多比对一下。


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2009年 7月 7日 14:27:21 星期二

果然他往生兜率内院追随弥勤菩萨,并随弥勒菩萨下生而证
阿罗汉。若就地球时间来看,这样子比起往生至五不还天之后证
得阿罗汉的速度可能还快。

依照 David 提供的资料,《增一阿含、49、51、7》里提到,长者命终后 往生三十三天,而《杂阿含经》卷 22 第 593 经则说是兜率天,都是欲 界。

以兜率天为例,其实小的有稍微算过,若没有中夭的话,兜率天众的寿命, 大约合 5.84 亿地球年(《杂阿含经》卷 31 第 861 经)。而根据经典记载, 弥勒菩萨大约会在 56 亿地球年之后下生成佛。也就是说,若以凡夫之身 往生到兜率天的天众,可能没办法活到 56 亿年后随菩萨下生,而得先轮 回到别的地方去?

所以,为了在轮回里拿到更多自由权,我的如意算盘打来打去,最自利利 他的方法,就是像给孤独长者一样,先证得初果以上(比如说可以先发愿 追随弥勒菩萨听法学习,不论菩萨在哪一层天),就保证永不堕恶趣,最 晚七次往来人天(14生)就必定解脱。在这七次往来的期间,由于已经对法 断疑,所以可以说出非常正确的法帮到非常多的人,然后如果证得了更高 的圣果,就好像给孤独长者这样,就更可以自由决定要不要继续留在人间 帮忙,“留惑润生”啦 :D

不知道给孤独长者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呢?:P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2009年 7月 7日 16:43:06 星期二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以兜率天为例,其实小的有稍微算过,若没有中夭的话,兜率天众的寿命,
大约合 5.84 亿地球年(《杂阿含经》卷 31 第 861 经)。而根据经典记载,
弥勒菩萨大约会在 56 亿地球年之后下生成佛。也就是说,若以凡夫之身
往生到兜率天的天众,可能没办法活到 56 亿年后随菩萨下生,而得先轮
回到别的地方去?

看来 Melon 数学还不错。其实经中的五十六亿年,相当于现今所谓的 五亿六千万年,是因为古时的“亿”的定义不同而造成的。

这样子五亿六千万年,跟兜率天众的寿命约五亿八千万年,就相当接近了! 看来的确释迦牟尼佛弟子未证阿罗汉者,可往生兜率天,然后兜率天命终刚 好就和弥勒菩萨一起下生人间,算得真是准呀!!

因此弥勒菩萨及佛弟子在天上也不是中夭,而是天寿尽时自然下生人间, 然后就可以证阿罗汉了,算得准准的。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Tue Jul 7 17:42:21 2009

> 以兜率天为例,其实小的有稍微算过,若没有中夭的话,兜率天众的寿命,
> 大约合 5.84 亿地球年(《杂阿含经》卷 31 第 861 经)。而根据经典记载,
> 弥勒菩萨大约会在 56 亿地球年之后下生成佛。也就是说,若以凡夫之身
> 往生到兜率天的天众,可能没办法活到 56 亿年后随菩萨下生,而得先轮
> 回到别的地方去?
看来 Melon 数学还不错。其实经中的五十六亿年,相当于现今所谓的
五亿六千万年,是因为古时的“亿”的定义不同而造成的。

如果一年算成 360 天 (一年 12 月, 1 月30 天), 就会更接近了. 古时有以千万为亿的算法, 这样算就差不多了..

只是我们算起来是 5亿6千7百万年. 古人算的是 57亿6千万年 , 差 10 倍是可忽略的, 数字6与7相反, 或许古人口耳相传久了, 就传错了. :Q


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Re: [问题] 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
时间 2009年 7月 8日 11:32:56 星期三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看来 Melon 数学还不错。其实经中的五十六亿年,相当于现今所谓的
> 五亿六千万年,是因为古时的“亿”的定义不同而造成的。
如果一年算成 360 天 (一年 12 月, 1 月30 天), 就会更接近了.
古时有以千万为亿的算法, 这样算就差不多了..
只是我们算起来是 5亿6千7百万年. 古人算的是 57亿6千万年 ,
差 10 倍是可忽略的, 数字6与7相反, 或许古人口耳相传久了, 就传错了. :Q

啊!对吼!!这么一对照,一整个就是准、一整个就是合理啊!我之前居 然完全没想到,一生补处佛是兜率天“寿满”后下生,若兜率天众寿命 是 5.76 亿年(其实经上就是用一年 360 天去算的,之前 5.84 亿年是 我乱用 365 天去算的啦 ><),那么弥勒菩萨寿满下生的确应该也是 5.76 亿年后。我过去居然完全不懂得把“56亿年”和“5.76 亿年”的 关系联想在一起,只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却抓不到问题,现在一下 变得好清楚喔!:D


Jiss Ye:

南传法句经的故事:
http://www.charity.idv.tw/g/g13.htm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

沙瓦提城的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维沙卡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都答天了。

给孤独长者在证得初果之后.当然也可能再昇进证得三果....

我读经不多.想请问法友们: 阿含经中.是否有多处提到给孤独长者有证得三果? 南传三藏中.是否也有记载?

[三果圣者虽然一般是往生色界的五不还天、不须再投生到欲界,但也可能因愿力而有例外。]
这会是例外?
请问:有没有学者怀疑经典纪录错误?

总觉得三果圣者.还会再投生欲界.是不可思议的事!~
当然.大概是我读经太少.才会少见多怪啦!~


David Chiou:

Jiss Ye 提出的是大哉问,很难由经典的比对得出结论,因为佛世时弟子证阿罗汉的太多了,连证阿罗汉的人都记不完,证三果的弟子被特别记在经典上的少之又少,像《杂阿含经》第595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2.html#五九五 提到那时已有七位释迦牟尼佛弟子往生五净居天,列了七个名字,这七个名字很陌生,虽然在他们应该是佛陀的早期弟子。

给孤独长者实在是很特殊的人物,所以经典中才会提到了好几次,其他的三果弟子大多没什么版面 :-P

若分别就北传及南传典籍来说,北传一般是认为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南传则没有该小经。这可能是北传经典记错,也可能是南传经典删去不合理的小经(南传近代还结集过、修正结集者认为的错误),我没有时光机所以也只能客观提出供参考。

有人可能会问这记载是不是《杂阿含经》传抄的部派蓄意添加的?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北传《杂阿含经》是由“说一切有部”传抄的,这个部派在上座部中是极端的反大乘,不像法藏部等部派较兼容,因此不会蓄意添加这类较接近大乘经典思想的看法,顶多是误植。


Heaven Chow:

根据杂阿含 1031 这段经文

《杂阿含经》卷37:
长者白佛:“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即记长者得阿那含果。(CBETA, T02, no. 99, p. 269, b11-14)

我个人倾向认为是记录错误了. 因为一般四不坏净是用在初果的一种描述, 而不是用在三果.

再加上三果为不还果, 若能再生欲界, 就不会如此定义了.

因此与其相信三果会再生欲界, 我比较愿意相信长者是初果圣者. :-)


Cheng Soon Lee:

单看1031的经文,长者自说四不坏净后,佛记三果,这不代表单单成就四不坏净就是三果。佛以漏尽明记长者,不纯以长者所说而记。

另外,1033 和 1035 经也有相似经文。差别只是加上六随念,同样也是记得三果。

《杂阿含经》卷37:“(一〇三三) 达磨提离长者修多罗亦如世尊为给孤独长者初修多罗广说,第二修多罗亦如是说。差别者:“若复长者依此四不坏净已,于上修习六念:谓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长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坏净,于上修六随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来事,乃至念天。”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汝今自记阿那含果。””(CBETA, T02, no. 99, p. 270, a7-14)

《杂阿含经》卷37:“时,婆薮长者身遭苦患。 尔时,世尊闻婆薮长者身遭苦患……如前达摩提那长者修多罗广说,得阿那含果记,乃至从坐起而去。”(CBETA, T02, no. 99, p. 270, b16-19)

我只是要说不能单以“四不坏净”只是初果的成就而否定记得三果的经文。至于为什么三果还会生到兜率欲界天,这是在我的话题之外。


Heaven Chou:

1035 经是同 1033 经, 它们都是

“依四不坏净,于上修六随念” , 是比四不坏净再往上进阶修行了.

我选择相信其非三果, 也不是单以四不坏净来判断的, 我之前已经说明了.


David Chiou:

Heaven 说得也有理,但说有四不坏净并不见得就只有初果,像上周的进度《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4经,无热天(五净居天之一)天子说:“我于见佛无厌故,身坏命终生无热天;我于佛法无厌足故,生无热天;供养众僧无厌足故,身坏命终,生无热天。 ”

无热天是三果圣者所往生处,而此经对这位天子的形容也像是四不坏净,此经在南传及《别译杂阿含经》也都有一样的叙述。就反方观点来说,也可以主张594经所述不只四不坏净,而有念佛、念法、念僧,那就是六念,不过给孤独长者的念佛也是有名的 :-)


Heaven Chou:

我会如此考量,主要是因为如下的经文为数不少,而且“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还”,如果阿那含果圣者再于欲界受生,很多基本的道理就不知如何理解了。

反之,在阿含经中指出给孤独长者为阿含那的只有一篇,而且那篇只提四不坏净,类似的经文也有指出长者是初果,因此我自己才选择相信此处记录有误,算是影响最小的。

《杂阿含经》卷29:“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CBETA, T02, no. 99, p. 209, c25-26)

《杂阿含经》卷29:“断此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学。”(CBETA, T02, no. 99, p. 211, a27-28)

《杂阿含经》卷33:“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CBETA, T02, no. 99, p. 239, a22-25)

《杂阿含经》卷34:“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CBETA, T02, no. 99, p. 246, c22-25)

我想在阿含经或尼柯耶找如下的经文, 但找不到, 借密教部的经文供参考.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5〈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5〉: “复次若阿那含还生欲界无有是处。若阿那含不生欲界。能尽苦际得涅槃者斯有是处。” (CBETA, T19, no. 997, p. 543, c12-13)


David Chiou:

若给孤独长者真的是三果往生兜率天,那就北传的角度,唯一的解释是他是随愿往生,因为《贤愚经》有记载他发愿往生兜率天(不知南传有没有该记载?),而《增壹阿含经》也有记载佛陀授记他未来世随弥勒下生。这个“随愿往生”的概念在北传很常见,但就我所知在南传似乎是不承认的 :-)


Cheng Soon Lee:

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三果的定义的差异。

“But in the oldest passages referring to these 4 stag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ird does not use the word anāgāmin (D i.156; ii.92; iii.107; M ii.146) and anāgāmin does not mean the breaking of bonds, but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specified good mental habits (S iii.168, the anatta doctrine; S v.200 -- 2, the five Indriyas; A i.64, 120, cultivation of good qualities, ii 160; v.86, 171 = S 149). ”
-- 不过在古经文中的四果,第三果的定义不用阿那含这个名词,并且阿那含不是指断除(五下)分结,而是一些特定善法的修持。

“It is probable that already in the Nikāya period the older, wider meaning was falling into disuse. The Abhidhamma books seem to refer only to the Saŋyojana explanation; the commentaries, so far as we know them, ignore any other. ”
-- 很可能在尼柯耶时代,那些旧的、有更广泛意思的定义就开始废弃不用了。阿毗达磨似乎只用分结的解释;其他我们所知的论也搁置其他的解释。

Sourc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TW Rhys Davids, William Stede,
Description:
Anāgāmin (adj. -- n.) [an + āgāmin] one who does not return, a Never -- Returner, as tt. designating one who has attained the 3rd stage out of four in the breaking of the bonds (Saŋyojanas) which keep a man back from Arahantship. So near is the Anāgāmin to the goal, that after death he will be reborn in one of the highest heaven and there obtain Arahantship, never returning to rebirth as a man. But in the oldest passages referring to these 4 stag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ird does not use the word anāgāmin (D i.156; ii.92; iii.107; M ii.146) and anāgāmin does not mean the breaking of bonds, but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specified good mental habits (S iii.168, the anatta doctrine; S v.200 -- 2, the five Indriyas; A i.64, 120, cultivation of good qualities, ii 160; v.86, 171 = S 149). We have only two cases in the canon of any living persons being called anāgāmin. Those are at S v.177 and 178. The word there means one who has broken the lower five of the ten bonds, & the individuals named are laymen. At D ii.92 nine others, of whom eight are laymen, are declared after their death to have reached the third stage (as above) during life, but they are not called anāgāmins. At It 96 there are only 3 stages, the worldling, the Anāgāmin, and the Arahant; and the Saŋyojanas are not referred to. It is probable that already in the Nikāya period the older, wider meaning was falling into disuse. The Abhidhamma books seem to refer only to the Saŋyojana explanation; the commentaries, so far as we know them, ignore any other. See Ps ii.194; Kv. Tr. 74; Dhs. Tr. 302 n; Cp. 69.
-- phala fruition of the state of an Anāgāmin; always in combn. sotāpatti˚ sakadāgāmi˚ anāgāmi˚ arahatta˚ Vin i.293; ii.240; iv.29; D i.229; ii.227, 255; S iii.168; v.411; A i.23, 44; iii.272 sq.; iv.204, 276, 372 sq. -- magga the path of one who does not return (in rebirths) Nd2 569b.


David Chiou:

律部的学术层级较高,不亚于阿含经,今天看了看律部,看来“给孤独长者证三果”并不是《杂阿含经》第1030经所特有,而是在律中有几次的记载:

《十诵律》卷18:“须达居士言:“大王不知耶?我于佛前坐听法,恭敬佛故不起迎王,无有憍慢。”王时大羞小退一面,问诸大臣:“此是何人,著弊故衣在佛前坐,不起迎我?”诸大臣言:“大王!此名须达居士,是佛弟子得阿那含道,在佛前坐听法,敬佛故不起,无憍慢心。””(CBETA, T23, no. 1435, p. 125, a2-8)

《十诵律》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律,与南传分别说部赤铜鍱部巴利律戒条接近,但因属于不同部派,其所述的制戒因缘有差别。

《菩萨本行经》卷2:“于是须达闻法踊跃无量,身心清净得阿那含道 [... ...] 佛言:“此人以得阿那含道,坐起恶意向此人故,是使尔耳。若不还者,王必当危不得全济。”王闻佛语即大恐怖,即向须达忏悔作礼” (CBETA, T03, no. 155, p. 115, c19-22)

以上两处记载大同小异。 南传竟然也有一则和《十诵律》及《菩萨本行经》相近的记载,而且如《十诵律》所载,在此事后波斯匿王都应宫女要求请僧众入宫说法,但南传没有提到居士的名字:

南传《本生经》卷3〈大精本生〉:“时有一名羌达巴尼(撑伞)之不还果信士于佛处闻法而坐。王见怀疑而暂立,继而自思惟:“此男若为恶人,则不至坐于佛傍闻法。此男并非恶人。”于是近佛礼拜坐于其傍。信士为向佛表尊敬之意,并未对王迎拜,亦未敬礼,因此,王颇感不快。佛知王意,向王赞信士之德,佛言:“大王!此信士博学,通晓圣典,离诸欲念。””(CBETA, N32, no. 18, p. 149, a14-p. 150, a4 // PTS.Ja.1.381)

其他律中提到给孤独长者为三果: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4:“善与者,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名曰善与,大富多财丰足受用,[... ...]佛为说法,夫妇二人得不还果,即于是日其子诞生”(CBETA, T23, no. 1442, p. 869, b25-c13)

“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也表示给孤独长者是三果。不过此律的记载中把他太太也包含进来了,和其他经律的记载较不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5:“使入便见善与长者佛边听法,广如上说。乃至王出门外告左右曰:“汝若见彼长者出时,报云:‘大王有教,长者速去离我国中。’”时有诸天于长者处心生敬重,闻是语已各怀忿恚,于王身上便放毒蜂。[... ...]佛言:“大王!宜应就彼而申愧谢。”王曰:“我愧谢时礼其足耶?”佛言:“不应致礼,应至彼前而执其手告言:‘长者!我出麁言,幸见容恕。’””(CBETA, T23, no. 1442, p. 872, b5-17)

此律也提到波斯匿王因为给孤独长者只顾著听佛陀说法而有误会,不过事件的细节多出了毒蜂惩罚波斯匿王这一段。

就客观的来看,可确定几件事:

  1. “给孤独长者曾证三果”绝非《杂阿含经》第1030经在翻译为中文时有误译,因为在其他经律中曾几次出现这样的说法。
  2. “波斯匿王因为给孤独长者只顾听佛说法而没向他礼敬,因此不满,后来因为听说给孤独长者是三果而释怀”这个记载在律中较普遍,连南传都有经载,但南传的记载中没有提到给孤独长者名字。
  3. 二个可能性:

1) 佛世时大家认为给孤独长者曾证三果,但南传部派因为不认为三果可“重入娑婆”,在后代结集修正时将看似较不合理的部分给和谐掉了,例如省略了波斯匿王一事的居士名字。
2) 给孤独长者只证初果,但有部派误传为三果或是将一位不知名的三果居士的事迹误传为给孤独长者的事迹,而传闻甚广。

何者才对,就不是可以“表决”的了,仅将经律中个人所能查到的分析列出如上,让大家自己思考。我们不见得须要下结论谁才是对的,“单纯了解不同处而不加以价值判断”,这也勉强可以算是正念吧 :-) 祝各位居士成为现代给孤独长者,法师则成为当代舍利弗!


Heaven Chow:

看到大刚贴的这段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4:“善与者,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名曰善与,大富多财丰足受用,[... ...]佛为说法,夫妇二人得不还果,即于是日其子诞生”(CBETA, T23, no. 1442, p. 869, b25-c13)

刚好查到此经

《大宝积经》卷82:“尔时复有法施(丹本爱敬)长者、名称长者、【善与长者】、耶奢达多长者、善财长者、爱行长者、【给孤穷长者】、龙德长者、实喜长者,是等各与五百长者,俱出舍卫大城诣祇陀林【给孤穷精舍】。”(CBETA, T11, no. 310, p. 472, b15-20)

因此会不会有二个善与长者? 甚至二者混淆的情况?

底下摘录自中华佛教百科,给狐独长者的确也称为善与。

【须达】(梵Sudatta,巴Sudatta)

  古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长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又称须达多、苏达哆,意译善施、善授、【善与】、善给、善温。氏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阿那他摈荼陀(梵Ana^thapin!d!ada,巴Ana^thapin!d!ika,藏Mgon-medzas-byin,译给孤独食或给孤独)。


Cheng Soon Lee:

古代部派论著中不难找到退失二果、三果,甚至是四果的说法;唯一大家没有争议的是初果不会退为凡夫。

一般说法都是说依禅定离欲界、断贪、嗔,所以一旦退失禅定,就会退失三果。

依南传说法:
三果一定往生色无色界。(a⇒b)
往生色无色界一定需要成就禅定。(b⇒c)
所以,
三果一定成就禅定。(a⇒c)
退失禅定也就退失三果。(~c⇒~a)

如果说成就三果后一定不退,那么除非
1)三果一定不会退失禅定;或者
2)往生色无色界不需要禅定。
可能性1):这个我认为禅定是世间法,是可能退失的,即便是三果。不知可有不同看法?
可能性2):可以否定掉。

如果可能性1)也被否定的话,也就是三果也可能退失禅定,那么三果一定不退就表示
3)三果不一定往生色无色界。
就如邱兄之前说的因“愿”而往生欲界兜率天,虽是三果而不生色无色界。


David Chiou:

就我很片面的理解,禅定是容易退的,因为禅定是“伏住”贪瞋痴,如石头压草,石头拿掉草就会起来。

但证果是很难退的(如果会退的话),因为四果是“断除”贪瞋痴,草连根拔除,自然就很难重长出来。

不过这只是原则,三果还有一些痴/无明,理论上还没有连根拔除,但因为没有欲贪所以佛说三果不还生欲界,论藏中的确是有作例外状况的讨论,我也不敢说不可能有例外 :-)


Heaven Chow:

Cheng Soon Lee 的推论很有意思, 我也顺着这件事来思考.

我的想法是四禅八定能导至往生色界无色界, 也许并不是只因定力的缘故. 而是因为禅定力镇伏了五盖, 贪欲盖暂时不生起, 因此没有欲界结生的因缘生起, 所以才往生至色界或无色界.

而三果圣者, 因为已断五下分结, 贪欲永不生起, 因此虽然禅定力可能退失, 但因贪欲心不再生起, 因此永远没有再次结生于欲界的因缘了.

另外, 在南传《阿毘达摩概要精解》有如下说明:

“所有证悟道果的禅修者都因修慧(pabba)而成就;此慧即是知见无常、苦、无我三相之智。然而,诸道果之间在定力的程度上有所差别。不以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禅的禅修者名为“纯观者”(sukkhavipassaka)。当这种人达到道果时,其道果心与初禅相符。”

也就是说,圣者就算没有证入初禅,因为证果的当下,其果心是与初禅相符的,这也符合“观成止乃成”的“止观双运”原则,而证果是不退的。


Cheng Soon Lee:

阿毗达摩的文试用在初果以上,对吗? 那就不一样,因为初果还在欲界,不往生色无色界。证道时那是电光喻定。另外,您说退失禅定也能往生色无色界,这个有意思。如果有经论依据更好。

初果不退为凡夫,这个没有争议。要谈的是三果可能退不?


Heaven Chow:

事实上, 三果不还欲界, 才是有明确经论依据的.

所以若认为三果会退失禅定, 那么这是否表示禅定退失与否, 与往生色界无色界不是绝对的关系?

反之, 若认为禅定与往生有绝对的关系, 那么是否表示三果不会退失禅定?

此时, 如果有经证同时指出 (1)三果会退失禅定 (2) 往生色界与禅定有绝对的关系, 那么 (3)“三果不还欲界” 就会受到挑战了.

目前是 (3) 有经证, 所以若有 (1) 与 (2) 的经证, 那就有意思了. :-)


Cheng Soon Lee:

阿含经中对于“不还”的描述有两种形式:

1)“不还欲界”;

2)“不还此世”。

(1)的范围比较狭,就是指色无色界;(2)(可能)“此世”不指欲界,而是人间。这样范围比较宽,可以包括欲界六天。

至于解读方法也可以有二:

A)(1)是进一步说明何谓“不还此世” -- 也就是三果不生欲界;或

B)(1)和(2)是两类的三果 -- 有不生欲界,也有因其他原因不生色无色界。

不管如何,两者都是不还人间。

往生色界与禅定有绝对的关系,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所听闻。我还没有看过或听过没有禅定可以往生色界。

另外,我常想,有没得禅定的阿罗汉,为什么不能有没得禅定的阿那含呢?


Cheng Soon Lee:

以下是《俱舍论记》引述各个部派的说法。古声闻部派都同意二果、三果容许有退。

“一来.不还世俗道得亦容有退” -- “世俗道”应该就是指禅定。

《俱舍论记》卷25〈6 分别贤圣品〉:“何缘定无退先果者者。此下明诸部诤论四果退不退。若依说一切有部。初果不退。后三果容退。如前具说。”(CBETA, T41, no. 1821, p. 373, b17-20)

《俱舍论记》卷25〈6 分别贤圣品〉:“经部师说至彼说应理者。此下经部明四果退.不退。论主意朋经部故言彼说应理。经部意说。预流.阿罗汉唯圣慧断必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亦容有退。无漏道断亦不退也。故正理六十八云。然经主意作如是言。阿罗汉果亦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容有退义。引经证言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初.后二果但由圣慧。断惑而证故无退理。”(CBETA, T41, no. 1821, p. 373, c15-23)

《俱舍论记》卷25〈6 分别贤圣品〉:“毘婆沙师至亦有退义者。广诤既讫。结归本宗。若依宗轮论。大众部等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CBETA, T41, no. 1821, p. 375, a24-27)

 
agama/研討_給孤獨長者是否以三果往生欲界天.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335708618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