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yi Lin
”拘萨罗” 即”憍萨罗”,因为辞典用”憍萨罗”,以下会引用到辞典,所以以下统一用”憍萨罗”。
以上这些辞典除了陈义孝版和《佛光阿含藏》版比较简短,其他辞典都说因为要跟南方的憍萨罗国区别,导致位于北方、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必须以首都“舍卫”来代替国名。但是佛世时,真的有两个憍萨罗国吗?
事实上,南方的憍萨罗国并非佛世时存在的国家。据历史考证,印度确实曾经有过两个憍萨罗国,但是分属不同年代,一个是佛世时十六大国之一的憍萨罗国(公元前6~5世纪),而另一个是西元后4世纪左右于恒河之南、德干高原东北部成立的国家。因此佛世时的憍萨罗国只有一个,不会有同时存在两个同名国而导致其中一个必须”以城名代称”之事。
这些内容即现代辞典解释舍卫国是”以城名代称国名”的源头。不过这可以说是古人的误解被后人沿用且扩大解释。因为窥基只是针对憍萨罗国的情况说“以城名标别也”,并没有说这是古印度的习惯,也没有说印度当时所有的国家都这样做。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龙树的生存年代(约公元2世纪后半~3世纪前半)早于南憍萨罗国的建立,且在其他龙树的传记中并没有提到南憍萨罗国,也就是龙树不一定跟南憍萨罗国有关系。而玄奘停留印度的时间是公元7世纪,他在印度遇见的憍萨罗国确实是后来在南方建立的憍萨罗国,可能此地流传着与龙树的因缘,但当地人并不清楚憍萨罗国是何时开始有的,而玄奘只是将他的见闻记录下来而已。无论如何,《大唐西域记》在中土的影响甚大,尤其像窥基这类玄奘的弟子,或者密教门下弟子多少受其影响。慧琳就是密教门人,他在《一切经音义》中是这样注解憍萨罗国的:
这段注解内容就是从《大唐西域记》里看来的。但其实此处的“憍萨罗国”是属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名词,经文为佛所说,且原经文是“憍萨罗国胜军大王”连写,胜军大王即波斯匿王,所以这里的憍萨罗国是佛世时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并非后来的南憍萨罗。可见慧琳也不清楚印度历史和地名,或者说古时候的人要了解外国史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窥基会以为佛世时的憍萨罗国和南方的憍萨罗国同时存在并不奇怪。
唐代人不了解印度史地,以为同时存在两个憍萨罗国,但现代辞典也认同同时存在两个憍萨罗,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地名出现的来源。
以印度方面的资料来看,南、北两个憍萨国的说法源自印度史诗,据著名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描述,远古时期的恒河北方有个憍萨罗国,此国原本没有南北之分,首都在Ayodhya(阿逾阇城),王子罗摩是王位继承人,遭人忌妒而被陷害,流放到南方的森林,他因怀念故乡而把流放地称为憍萨罗。罗摩在流放期间经历了许多战斗,最后英勇战胜,返回故乡的憍萨罗继承王位。罗摩死后,憍萨罗被他的两个儿子Lava和Kusa瓜分。Lava统治Ayodhya(阿逾阇城)以北一带的领土,以舍卫城为首都;Kusa统治恒河以南,定都于Kusavati,而南方这个地方因曾经被罗摩称之为憍萨罗,所以被冠上Dakṣiṇa(南方)来称呼,即Dakṣiṇa Kośalā(南憍萨罗),以舍卫城为首都的北方之地则被称为Uttarā Kośalā(北憍萨罗)。此外,史诗中也提到流经Ayodhya(阿逾阇城)的Sarabhū河(萨罗㳛河,五大河之一)将憍萨罗分成两个部分。
以外语查询印度古代地名时,印度史诗中的相同地名常常会一并被列出来或在文章中提及,因此查询“憍萨罗”时,就会看到史诗的南、北憍萨罗,这让现代人容易连结出印度曾经同时存在两个憍萨罗国的看法,进而对窥基的说法,或辞典的说法不疑有他。然而史诗内容含有许多神话和想像,并非真实的历史。如果说史诗内容有部分是真实事件,那么罗摩和他两个儿子所处的年代也不是佛世,而会在佛世之前,因为多数印度史诗的内容在佛世之前就已经存在许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