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yang: 2025/10/3 在814经文中: 修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 有一[解说] “Tasmātiha, bhikkhave, bhikkhu cepi ākaṅkheyya– ‘neva me kāyo kilameyya na cakkhūni, anupādāya ca me āsavehi cittaṃ vimucceyyā’ti, ayameva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sādhukaṃ manasi kātabbo. s.54.8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Bodhi] 当以别的业处为所缘,身与眼会疲倦。‘如以四大为所缘,身体会感觉到不舒服。当以遍处为所缘,眼会疲倦’ 其中谈及...‘如以四大为所缘,身体会感觉到不舒服。当以遍处为所缘,眼会疲倦’ 是这样吗? David Chiou: 这个议题蛮有趣的。 就经文本身来看,能确定的是修安那般那对身体有益、眼睛也不需向外一直看,自然身不疲倦,眼亦不患。 至于南传论中的进一步解读,这句‘如以四大为所缘,身体会感觉到不舒服。当以遍处为所缘,眼会疲倦’,我想可能是依南传某些方便来解读的,是举例之用,但不需要看得太严肃。 “当以遍处为所缘,眼会疲倦”,依《清净道论》修十遍处的方法,以白遍处来说,可以拿一张白饼,然后盯着那白饼,一直盯、一直盯、朝夕盯,盯到整个脑海只剩白的印象(想),用这整片白的印象来修白遍处。每当忘了这印象,或是印象不清楚了,就要再盯白饼,从头开始,盯到建立起整片白的印象。 这样一直盯,可能眼睛暂时有点累,而修安那般那不需要用眼睛,自然眼睛不会累。 但这种修法只是《清净道论》的方便,其他论中修十遍处各有不同的方法,经中并没有说修十遍处要用眼睛常常去盯某物,例如汉传很多论中都是提出观想的方法,不需要耗眼睛一直盯。 因此在南传系统来看,这是种合理的解读,但不见得代表所有情况,在其他部派或方法来说也可作单纯的事实陈述,不见得要用这例子。 至于“以四大为所缘,身体会感觉到不舒服”,或许也有适用的状况,例如古代故事中有位禅师以水大为所缘修定,小和尚到了禅师房中只见到一滩水,就退了出来,但不小心有个小东西掉到水里去。那滩水是禅师入定后观想,身形不稳而暂时化为水,结果出定后所化的水恢复为身体,身体中却卡了一个小东西,而痛得半死。后来好像是有人指导他再次入定后,叫小和尚去把小东西取出来,才治愈了。 这故事我忘了出自哪里,而且应该是有夸饰的成分,但可作为以四大为所缘但出意外时让身体不舒服的例子,只是这毕竟只是意外,经文上则完全没有说修四界会造成身体不适,反而是讲说修定修得好则身体会喜乐。因此只是意外,而不是通则,或许符合某些方法/方便的状况,但不需要太过严肃看待,原经文本身可以只是单纯地因为修安那般那对身体有益、眼睛也不会向外一直看,自然身不疲倦,眼亦不患。 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不同角度的见解可以再探讨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