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96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5.html#三九六

今天读经班有同学提问:

Q1.“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所有集法一切灭了,这样听起来像是阿罗汉,但这边却是讲须陀洹?

Q2. 通常是初禅后到初果,为何这边初禅在初果之后提?

Q3. “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这句话文意上如何理解?

不晓得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Wiser Liu:

个人研读程度有限,仅提供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96.htm

在对应的增支部3集95经/秋经/可以确认,"当圣弟子的远尘、离垢之法眼生起时,比丘们!连同见生起,圣弟子的三结被舍断:有身见、疑、戒禁取。 "这是在描述初果者而非贪瞋痴永尽的阿罗汉,而且法眼的光明能够"击破一切黑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由杂阿含第379经可知,得初果的尊者阿若拘邻所现观证悟的内容是看见"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是修行灭苦的道路"。在南传的对应经典56相应11经更指出尊者阿若拘邻现观四圣谛初转法眼的核心法要便是"  “凡任何集法都是灭法。” "。

现观因缘法缘生法而如实知一切集法皆悉有此灭法是证初果者的证量,一旦得证则能清楚看见而相信 佛陀所叙说的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 是离苦杀烦恼灭尽的不二道路,而应该不是指看到这条道路就已灭尽一切烦恼,否则证初果就变成证阿罗汉了。


David Chiou:

关于Q1,同意 Wizer Liu 以上所述,读经班上也是讨论到这边可能是汉译语意不清,应该只是见到所有生的都会灭,而不是已证得灭尽涅槃。

元亨寺版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卷3:“诸比丘!譬如秋季时,于晴而无云之虚空,日通过苍空、破除一切虚空之暗黑而光辉,而热、朗照。诸比丘!正如是,当圣弟子生起远离尘垢之法眼时,诸比丘!与见俱生之己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即断。又,从贪、瞋之二法脱出。彼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诸比丘!此时圣弟子或有死事,彼无可能有被此结所系而再来此世之圣弟子。”(CBETA, N19, no. 7, p. 346, a13-p. 347, a3 // PTS.A.1.242)


Heaven Chow:

我觉得这里是指初果圣者若进一步断除贪瞋, 这时可以是初禅境界, 因为断贪瞋即是 “离欲、恶不善法”. 同时也指出行者已证三果. 因为三果即是断五下分结. 所以才说“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 意思就是 “能令众生出生在欲界的是五下分结, 而我看不出三果圣弟子有任何一丝让它回到欲界的五下分结还没被断除, 也就是指三果圣者的五下分结全断了”.

而依这里的逻辑, 似乎是指若初果圣者证入初禅, 就能证三果?

或是, 初果圣者若断贪瞋而证三果, 就必能证入初禅? (这个似乎不太合理, 因为有慧解脱的存在)


David Chiou:

Heaven Chou 所述也有道理,毕竟初果的三结尽加上断贪、瞋,是有机会符合三果的资格。(先不讨论初禅是伏住贪、瞋,而三果是断贪、瞋,这些区别。)

不过在经中常见的一个次第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次第不是绝对的,但还蛮常出现的。如果说初果圣者有初禅即成三果圣者,那么这个常见的次第中二果就可直接跳过?或是色界天人(有初禅以上定力)得法眼净时可直接证三果?(色界天人这事或许可不管,因为天界太乐了难以修行。)

另外,这又牵涉到证初果须要的定力为何的问题...

这些加起来,这个问题实在是复杂难解啊 :D


Satipatthana Shi:

《杂阿含396经》是讲断三结的初果圣者,所以“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应是初果圣者暂时失念,因未断的贪、瞋二结而起忧苦,这是世俗的忧苦受﹔或因念及未达究竟解脱而起忧苦,这是非世俗的忧苦受。

“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据菩提比丘对应经典AN3:94注脚#539的解说,得初禅具足住的初果圣者,即使贪、瞋二结未断,因得禅那力故,能往生色界天,并在色界天证得涅槃,也就是在色界天断烦恼,所以不还生此欲界。菩提比丘AN3:94注脚#539如下:

This phrase normally denotes the attainment of non-returning. Mp. however, identifies this disciple as a “jhāna non-returner” (jhānānāgāmī), that is, a stream-enterer or once-returner who also attains jhāna. Though such a practitioner has not yet eliminated the two fetters of sensual desire and ill will, by attaining jhāna he or she is bound to be reborn in the form realm and attain nibbāna there, without taking another rebirth in the sense sphere.


Heaven Chow:

若照汉译的文字,我个人也有一种不负责解读是

【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

前面【】的范围是主句,后面的()是补充。

前面是谈如何尽苦边。后面补充是在尽苦边之前,若有忧苦,可依禅定生起禅悦以润泽身心。(而修慧解脱的干观者,因为无禅定润泽,所以才称为“干”观)

最后的“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我认为是指前面的主句。也就是只要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这些都完成了,那就不可能还生此世(也就是七世之后,不可能再轮回了)。


Satipatthana Shi:

To Heaven,“后面补充是在尽苦边之前,若有忧苦,可依禅定生起禅悦以润泽身心。”这里我的疑问是:若起身忧苦,病痛缠身,未得定者很难入定,已得定者通常会因此而退失禅定,又如何依禅定生起禅悦以润泽身心?若起心忧苦,贪盖、瞋盖障碍心,未得定者难以得定,已得定者难以再入定,又如何依禅定生起禅悦以润泽身心?


Heaven Chou:

我想大概也不是所有的苦皆能对治,但禅悦生起的确可以减少忧苦。

或许精进是一个重点,世尊也以身作示范了。

《长阿含经》卷2:“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CBETA, T01, no. 1, p. 15, b4-5)


David Chiou:

随喜大家精采的讨!

关于 Q3:“初果仍会七有天人往生,三果才不再还生此世,为何本经在解说初果后说不还生此世?”

归纳一下,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初果圣者若有稳固的初禅,因为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不和欲界相应,而能往生色界天,甚至可能在色界天继续证得涅槃,成为本经说的“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

第二种解释是本经的“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具足住”一句是补充在尽苦边之前,若有忧苦仍能以禅悦润泽,而“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这句则是接着前面的“作苦边”,已解脱了,自然不会还生此世。

第一种解释也符合相当的南传经文,因此就以第一种解释为主,列入读经拾得。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396經的三個問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81299686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