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6经最后提到:“佛说此经时,诜陀迦旃延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跋迦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其中“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得阿罗汉)的跋迦利比丘,佛陀称赞他“得信解脱,意无犹豫”第一,后来他身患重病,久病厌世,举刀自杀时以四圣谛思惟五受阴而得涅槃,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九〈四意断品 26〉第10经、《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5经。又译作“跋迦利”、“跋迦梨”、“婆迦梨”、“薄迦梨”。

不过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跋迦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这一句。

另一方面,《增壹阿含经》卷十九〈四意断品 26〉第10经提到跋迦利比丘虽然是信解脱第一,但在往生前“本是凡人”。该经对应的《杂阿含经》及《相应部尼柯耶》则没有说他“本是凡人”。

如果跋迦利比丘在《杂阿含经》第926经中已证阿罗汉,纵使只是慧解脱而未得完整的九次第定,也已不是凡人。因此有几种可能性:

  1. 《增壹阿含经》卷十九〈四意断品 26〉第10经提到他“本是凡人”为误植,毕竟其余两个译本都没说这点。
  2.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6经所提到他得阿罗汉是误植,毕竟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这句。
  3. 《杂阿含经》第926经的跋迦利比丘,和“得信解脱,意无犹豫”第一的婆迦梨比丘是不同人,只是同名。

根据以上三点的不同可能性,也有不同的意涵,例如

  • 如果1成立、2不成立的话,可能表示跋迦利比丘基于《杂阿含经》第926经的观法,由于是利根者而直接证慧解脱阿罗汉,但未完成九次第定,在未得无色界定力的情况下难以止息大病时身体的苦受,而且病苦也会进一步削弱定力,因此他举刀自杀以早点入涅槃,丕非在举刀自杀时才证阿罗汉。
  • 如果1不成立、2成立的话,他生前只是信解脱,在举刀自杀时才证阿罗汉。
  • 如果3成立的话,就完全不须伤脑筋了。

事实如何我们无法断言,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人事物了。

如果同学有其余佐证资讯,也还请不吝分享。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926經中跋迦利比丘得解脫.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12/12 17:3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583711624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