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难陀为什么要观察四方?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提到:“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CBETA, T02, no. 99, p. 73, b20-23)

为什么难陀要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跟正念正知有什么关系?


David Chiou:

我先抛砖引玉一下,若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也欢迎提出:

《杂阿含经》第275经这个段落,是在“关闭根门”、“饮食知量”、“精勤修习”后的过程,也就是“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过程,这句话在讲的应该是打坐当中的一个过程。

在很多要遍观一切的修定方法中,会先观自身,彻底分析观察自身后,再观察一整个方向,例如东方;东方观察完毕后再观另一个方向,次第观察四方甚至十方,终至含括到全宇宙。

以“慈无量心”的修法为例,在打坐修此法时要先对自己仁慈,然后观想对师长亲友仁慈,观察彻底后,拓展至对仇人仁慈,然后再渐次观想对东方所有众生仁慈。东方观想完毕后,再拓展至其余各方,终至对世界所有无量的众生仁慈,因此称作慈【无量】心。

而像无色定的“空无边处”等定的修法,也是先观察一个方向是空的,一个方向消融入空后,再渐渐将心量扩大到各个方向都是空的,最后是无量无边的宇宙都是空的,而称为空【无边处】定。

因此难陀在修定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有先观察一个方向,再观察其余方向的过程了,这些都是修定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说难陀打开窗户欣赏一方的风景、欣赏完再欣赏另一边 :)


Jiss Ye: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4.htm

杂阿含34经:

[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相应部22相应59经/无我相经:

[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

修观禅.观察五蕴时.要以11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五蕴,难陀尊者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猜想是在观察五蕴的[或外、或远、或近...]。


Heaven Chow:

我觉得问题并不是“为什么难陀要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经中并没有要难陀观察四方,这里的方位只是在形容不管他是如何观察或观察何方,他都是一心正念,不会因为方位而有差别。

就像经文也会说行住坐卧如何如何,并不是要我们去做这四件事,只是在形容不管是在做什么事,都是一心正念。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David Chiou:

稍微比对了一下,发现这段话的解读可能在一、二千年就有不同了。

巴利译本的解读就如同 Heaven Chou 的解读,”This is Nanda’s guarding of the doors of his senses: If he should look to the east, he looks focusing his entire awareness, (thinking,) ‘As I am looking thus to the east, greed & distress, evil unskillful qualities, will not flow out.’ That’s how he is alert there. ” 也就是说难陀“如果”要看东方,会保持正念。注意此段在巴利经文是归类于“关闭(守护)根门”之下。

汉译《杂阿含经》的解读则比较不一样,因为此经强调“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除了观察外还“安住观察”。而且此段在《杂阿含经》是归类于“正念正住”(而非“关闭根门”)之下,也就是归类于止观的修行中,而不是日常生活的根门守护(那是另一段)。

《别译杂阿含经》则介于两者之间,但如汉译《杂阿含经》般将此项归类于“修最上念觉(正念正住)”而非“能摄诸根(关闭根门)”之下。《别译杂阿含经》卷1:“族姓子,难陀得最上念觉,难陀比丘捡心不散,正观东方,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捡心观察,不令错乱。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知缘起,知此诸受起灭久近。亦知诸想起灭因缘,亦知诸觉当住起灭因缘。[”(CBETA, T02, no. 100, p. 375, b7-12)

可见对于难陀的这段描述,很可能在二千年前《杂阿含经》由不同的部派传诵时,就有一些些不同的解读了,不致影响经文重点,但将此二种不同的解读并陈,以供爱思考的同学参考。


Jiss Ye:

本篇经文如同[慈经]提到:观察四方或十方.

如果是站在[讨论经义]的角度. 那么.经义很明显的是如Heaven Chou 师兄所说:[是在形容不管是如何观察或观察何方,都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不会因为方位而有差别。]

但是.如果[一心正念,安住观察]是指:[禅修止观]. 那么观察四方或十方.可就不只是[形容词]而已!而是禅修的实际步骤!

实际禅修时.有许多的[止禅]修法.必需要系统性的观察四方或十方. [观禅]的修法.有的也必需要系统性的观察四方或十方.

[八城经]:

【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
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
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中部‧八城经》玛欣德尊者

帕奥禅师:[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三十二身分:从禅那出定之后,在智慧之光的帮助下,顺逆地观照自己身体的三十二身分,....能清楚地观照之后,就以同样的方法观照坐在自己前面那个禅修者身体的三十二身分...向每一方向观照,...然后观照究竟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 * ***

另外.附带一提:

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是[止禅]没错.但在实际禅修时.可以在瞬间转修[观禅]而修慧.
由其是[俱解脱]的禅修者.进行[止观双修].是习以为常的!~

例如[大马伦迦经]:

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舍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
他使心脱离那些法。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后,心集中于不死界:‘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槃。’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
若尚未得达诸,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阿难,这就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中部‧八城经》玛欣德尊者


凡僧云水:

这件事是很有趣的。

《长阿含经》卷2:“汝等欲知忉利诸天游戏园观,威仪容饰,与此无异。汝等比丘!当自摄心,具诸威仪。云何比丘自摄其心?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CBETA, T01, no. 1, p. 13, c24-p. 14, a1)

在四念处的修习中,对方位的观察,就浓缩到:观内身 + 观外身 + 观内外身。


Jiss Ye:

[长阿含经卷2]、以及[大念处经]提到:[观内身 + 观外身 + 观内外身].

我个人觉得.这种修观的内容.是相应于以11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五蕴:[过去、未来、现在,内、外,麁、细,好、丑,远、近]!~

如:[杂阿含34经]及[相应部22相应59经/无我相经]所提到的:[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agama/研討_難陀為什麼要觀察四方.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73489189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