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on:

接下来SN.48.26、27、28、29、30五经,讲六根的集、灭、味、患、离。

SN.48.31~40十经则谈乐、苦、喜、忧、舍五根,也是从集灭味患离以及四谛解析。

想来是根相应,就将不同种类的根一起编进来。

庄居士版 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

过患跟出离应该比较没问题?白话易解。 集、灭、味就请下个定义。(或是全部)

651经的注解,不知修过没有?括弧里是我写的。

① 集:起因。(还是要集起、生起?)

② 没:消失、终了。

③ 味:爱着于其滋味;吸引力。

④ 患:祸患。

⑤ 离:解脱束缚。 (还是要出离?)


David Chiou:

的确,根相应就是将各种根相关的经文搜集起来。

注解是白话,以白话易懂为第一考量,例如“集起”不像“起因”那么白话,有可能要再注解什么是“集起”。不过译文的话考量到与汉译既有用字的一致性,用“集起”的好处是跟汉译的“集”字一致。

因此就翻译来说,我也觉得尽量保留集、灭、味、患、离这几个字,然后再加一个字以尽量让人易懂即可。

集起、灭没、出离都很好。

祸患或过患,请你思考看看何者较好以决定。

“味”是用“滋味”(会不会不精准)或是“乐味”或是还有其他的译法,则要想一想。


Anderson:

集起、灭没、出离。OK

患:
返查卷二41经导读,这种特质称过患、祸患皆可,都能表达缺点的意思。只是祸患比较强烈,但与刺、痈等譬喻也对得起来,那就用祸患。

“色患”指色的祸患。

色有无常、苦、会变化的特质,称为色的祸患。

举例来说,漂亮的东西是无常的,毁坏时会让人苦恼,就是色患的例子。

味: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SN.22.26/(5). Assādasuttaṃ 色味经
‘什么是色的乐味、过患、出离?什么是受的乐味、过患、出离?什么是想的乐味、过患、出离?什么是行的乐味、过患、出离?什么是识的乐味、过患、出离?’
比丘们!我这么想:‘凡缘于色而生起乐与喜悦,这是色的乐味;凡色是无常的、苦的、变易法,这是色的过患;凡对于色之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这是色的出离。
ko nu kho rūpassa assādo, ko ādīnavo, kiṃ nissaraṇaṃ?
Ko vedanāya assādo, ko ādīnavo, kiṃ nissaraṇaṃ?
Ko saññāya assādo, ko ādīnavo, kiṃ nissaraṇaṃ?
Ko saṅkhārānaṃ assādo, ko ādīnavo, kiṃ nissaraṇaṃ?
Ko viññāṇassa assādo, ko ādīnavo, kiṃ nissaraṇan’ti?

Tassa mayhaṃ, bhikkhave, etadahosi– ‘yaṃ kho rūpaṃ 色paṭicca 因缘uppajjati生起 sukhaṃ 乐 somanassaṃ喜, ayaṃ rūpassa色(的) assādo味.

庄居士注解:“味”,南传作“乐味”(assādo,另译为“味;爱味;快味”,动词assād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满足;喜悦”(gratification, 名词),“品尝;享受”(relishes, 动词)。这是会令人“回味黏着;还想再要”的满足。

《巴汉词典》明法比丘增订 Somanassa, (su愉悦+manas意)
所以味就是两种感受:快乐(相对于苦dukkha) & 心理愉悦(喜、相对于忧domanassa) 同时它的功德是会让人想一再体验(卷二导读是用爱着、吸引力描述)。

注解是白话,以白话易懂为第一考量,例如“集起”不像“起因”那么白话,有可能要再注解什么是“集起”。不过译文的话考量到与汉译既有用字的一致性,用“集起”的好处是跟汉译的“集”字一致。因此就翻译来说,我也觉得尽量保留集、灭、味、患、离这几个字,然后再加一个字以尽量让人易懂即可。

只是味这个字,在现代已经很难直白地看出它所联结的法义,
快乐、愉悦、想一再体验,三件事情没有一个看得出来的。

跳过味另创新词我觉得很难,这几天想破头也想不出来。
如果要保留味,又要限定两个字,势必要另加注解。
虽然乐味我也不满意,遍查异体字典没有这个词。
大概只有60分,但滋味又更少一点。

回味、甘味、韵味、风味、况味、兴味大约都只有30分。

胜味如何?跟滋味差不多,但注解补充详细点后,或许还过得去,能表现出吸引人、让人爱着的语意。

有想到比较合适的吗?


David Chiou:

以下是我将“国语辞典”有“味”的词扫一遍,较相关的结果:

  • 滋味
  • 兴味
  • 风味
  • 津津有味

佛光阿含藏是注“品味”,庄居士用“乐味”。

以上这些中选一个即可,就不需要另外再发明了,反正没有完全符合的词,就选较近的即可,大不了加个注解。

“胜味”没有比较好懂,又是新发明的词,不建议。


Anderson:

那就选滋味啰~ 但建议在注解中说明清楚些:

五阴、六根本身不会有滋味。所谓的滋味,是因缘于它们所生起的喜乐。


Satipatthana Shi:

(48.26 入流者经)
“比丘们!有这六根,哪六个呢?眼根、……(中略)意根。比丘们!当圣弟子如实了知这六根的集起、灭没、滋味①、祸患、出离时,比丘们!这叫做不会堕落恶道、必定正确地归向正觉的入流者圣弟子。”
[注解]
① 滋味:吸引力;因为六根而生起喜乐,能让人回味、爱着。参见《杂阿含经》卷二第41经:“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

“滋味”是不精准翻译,词典显示:taste, sweetness, enjoyment, satisfaction。

这里重点不是taste,而是satisfaction。

“吸引力”是不精准注解

庄注:

“味”,南传作“乐味”(assādo,另译为“味;爱味;快味”,动词assād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满足;喜悦”(gratification, 名词),“品尝;享受”(relishes, 动词)。这是会令人“回味黏着;还想再要”的满足。

《巴汉词典》

Assāda

, (ā + sādiyati, svad)【阳】assādanā,【阴】味道,味着,享乐,满足(taste, sweetness, enjoyment, satisfaction)。

玄奘大师译“爱味、过患”,庄译“乐味、过患”

这样翻译较精准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卷1:“谓于爱味、过患、出离,如前应知。”(CBETA 2019.Q4, Y30, no. 30, p. 44a2-3)


David Chiou:

滋味也可以是所谓乐味的意思:

https://zh.m.wiktionary.org/zh-hant/%E6%BB%8B%E5%91%B3
释义
美味。

《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高诱注:“欲美味也。”

三国·魏·阮籍《乐论》:“故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不过滋味更常作为中性的用法(正面或负面的味),也可作乐味,因此不是完全理想,整体的抉择就看你的决定了。


Anderson:

想了一下,要让古文程度不好(未来只会更差)的读者,一眼看过就能接收到意义,可能要更直白一些。

滋味虽然有乐味的意思,但三国时代距今已经1700多年,滋味在现代语法里基本上只存中性之义,例如苦涩的滋味、难受的滋味,都是一般人比较熟悉的。玄奘大师“爱味”也非常用语汇,或许还会与“暧昧”混淆。

但创造“乐味”一词,也不是全然的完善。因此我想既然这边只是一个assādo字,要表达的仅是一个概念,而非像“诸漏灭尽而得无漏,在这一生中自知自证,成就安住于心解脱、慧解脱。” 是一组在经中重复出现的境界定型句,那么就多加个词补足它的意思。相对于古译的精简,这也是翻译的一个方便。

(48.26 入流者经)

“比丘们!有这六根,哪六个呢?眼根、……(中略)意根。比丘们!当圣弟子如实了知这六根的集起、灭没、快乐的滋味①、祸患、出离时,比丘们!这叫做不会堕落恶道、必定正确地归向正觉的入流者圣弟子。”


David Chiou:

好! 那就用“快乐的滋味”。谢谢。


David Chiou:

卷二十六第651经:
“我此信根集①、信根没②、信根味③、信根患④、信根离⑤不如实知者,我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味”这个词的注解,目前dokuwiki上是“爱着于其滋味。”

“味”的注释当初最早可能有参考佛光阿含藏等辞典(当年还没有庄居士阿含辞典):

[佛光阿含藏]
贪著而享乐,亦名味着。

[阿含辞典(庄春江)]
心理的回味与爱着(assāda),如“受味”、“味…患…离…”、“于色有气味”。

这个注解意义中隐含着将“爱着”视为“味”定义的一部分。

另外有个相关的辞典注解是:

[法相辞典(朱芾煌)]
七解 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三页云:诸所有味,乃至广说。诸悦意者,名可意味。不悦意者,名不可意味。与二相违,名顺舍处味。

依《杂阿含经》卷二第42经: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

若依经上的定义,“爱着”是否不见得是“味”定义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味会生喜乐,但不见得一定有爱着?

是否注释如下更好? 味:快乐的滋味,能让人回味、爱着。

也就是“爱着于其滋味”vs“快乐的滋味,能让人回味、爱着”哪个较好? 当然也可提出其余白话注释的建议。

谢谢!


Satipatthana Shi:

《杂阿含42经》卷2:“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

相应部22相应57经/七处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凡缘于色而生起乐与喜悦,这是色的乐味。

“味”,南传作“乐味”(assādo,另译为“味;爱味;快味”,动词assād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满足;喜悦”(gratification, 名词),“品尝;享受”(relishes, 动词)。这是会令人“回味黏着;还想再要”的满足。

《杂阿含283经》卷12:“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79a26-29)

相应部12相应57经/幼树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在顺于结之法上住随观乐味者(assādānupassino viharato),则渴爱增长 ;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无著比丘的相关说明:1.3 The Arising of Craving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arising of craving are mentioned in the second noble truth, according to which the arising of dukkh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craving that is accompanied by delight and passion, nandī-rāga-sahagatā, delighting here and there, tatra tatrābhinandinī (SN V 421). This reference to the tendency of delighting here and there, in this or that, reveals that once one perceives something as delightful, as gratifying, assāda, craving arises...

Feelings do provide satisfaction, undeniably, and the joy and pleasure one may feel is the gratification, assāda,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m. Yet, in view of their impermanent nature, the only true solution, nissaraa, in relation to feeling is to give up all desire and passion for them. Only such giving up will enable one to dwell independ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tipa..hāna instructions, without grasping at anything in the world.

SĀ 283 味着 (assāda) = SN 12.57 乐味
→ 因味着 (assāda) 而增长渴爱

SĀ 283 译“味着”是有“生喜乐的满足爱着”之意
玄奘大师译“爱味”也是这意思

味 (assāda) 是缘生喜乐的满足爱着,进而增长渴爱,如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死轮回不已。


David Chiou:

看来一个关键是 SĀ 283 “味着”是否等于 SN 12.57 “乐味”,因为“味着”很明显包含执著的成分。

SA 283:
随生味着、顾念、心缚
=
SN 12.57:
住随观乐味

好像还有种解法,会不会SA 283 的“执著”的意思,在 SN 12.57 是在“住”这字上反映?

由于正念同学的启发,我由CBETA搜寻找到SA 244及 SA 900等经也有“味着”这词,不过不是assāda的翻译。可惜无法作进一步比较。

我觉得伤脑筋的是,“乐”会让一般人执著、可以让人执著,但“乐”不必然执著,例如解脱者的状况。有点像五蕴和五取蕴的关系。
单从“色因缘生喜乐”这一句看似还没有到“执著”。但“味着”就明显有执著成分,如果有进一步资讯的话还请多多指点。
谢谢!


Satipatthana Shi:

词:Assāda, (ā + sādiyati, svad)【阳】assādanā,【阴】味道,味着,享乐,满足(taste, sweetness, enjoyment, satisfaction)。

词:bhavacakka,【中】转世的轮子。bhavataṇhā, bhavanetti,【阴】再生的欲求,有爱(染著伴随恒常的见解(常见)(sassatadiṭṭhisahagatarāgabhāvena “rūpaṁ niccaṁ dhuvaṁ sassatan”ti evaṁ assādentī pavattamānā bhavataṇhā.(以染著伴随常见,‘色是常、永恒、恒常’如此味着轮转,为‘有爱’)。

词:Vibhava,【阳】财富,繁荣。vibhavataṇhā﹐【阴】无有爱。DA.15./II,500︰Vibhavataṇhāti ucchedadiṭṭhisahagato rāgo.(无有爱:染著伴随断灭的见解)。SA.12.2./II,15.︰ucchedadiṭṭhisahagatarāgabhāvena “rūpaṁ ucchijjati vinassati pecca na bhavatī”ti evaṁ assādentī pavattamānā vibhavataṇhāti.(以染著伴随断灭的见解,‘色被消灭、被破坏、死后乌有’如此转起味着,为‘无有爱’。)

《杂阿含13经》:“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2b16-18)

相应部22相应28经/乐味经第三(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如果没有这色的乐味,众生就不会在这色上贪著;
比丘们!但因为有这色的乐味,因此,众生在这色上贪著。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卷1:“云何由三种事,观察一切杂染、清净?一者、于诸行中观察杂染因缘,谓观彼爱味为爱味故。二者、于诸行中观察清净因缘,谓观彼过患为过患故。三者、于诸行中观察清净,谓观彼出离为出离故。”(CBETA 2020.Q1, Y30, no. 30, p. 18a13-15)

“味、患、离”对于修止观的重要是:

  • 味:观杂染因缘
  • 患:观清净因缘
  • 离:出离解脱

阿含经中“味”有味着的意思,是透过色味等观杂染因缘的贪爱染著,接着观“患”即色患的无常苦,才会有生厌而出离的解脱。


Heaven Chow:

太深入的文字讨论我不行, 有待其他高手.

我只是用基本的推论来想, 世尊要大家七处三观, 由【蕴处界】观各自特性与其集灭道味患离.

所以若味有执著的意思,那每个人都会执著才对,但圣者并不会在蕴处界生起执著。

因此我支持大刚的看法:“味会生喜乐,但不见得一定有爱着”,“快乐的滋味,能让人回味、爱着”。


Heaven Chow:

又想了想, 我的逻辑也不太正确.

因为以前跟别人吵过 “五蕴” 是不是 “苦”?

有些人认为不是, 理由就是圣者若不执取五蕴, 就不会苦, 所以不能说五蕴是苦.

我就反驳, 我说五蕴是苦是本质, 不会因为有没有人执取就有所差别.

就像毒药, 你不能说因为我没吃, 就说他不毒.

所以我也不能说因为圣者不会在蕴处界生起执著, 就说 “味” 不包含执著.

只能说, 在蕴处界中, 有一种本质叫做 “令人快乐、喜悦的成分”

也有一种本质是 “令人生起爱着、执取的成分”

至于 “味” 是哪一种? 我也不清楚.

我想这中间的差异应该也不是很大, 通常令人欢喜就会引起爱取.

我又想, 佛陀介绍味患离时, 是希望我们了解令人喜悦的成分, 或是令人执取的成分?

我想应该都有吧.

文字细节的拿捏真的好麻烦... ^^


David Chiou:

谢谢正念同学和Heaven的回复。

关于“味”是否定义上包含执取,的确文字细节很难搞。

阴集灭道味患离,前面四个在经中定义明确,后面三个一语带过所以比较难确定细部意义。我原先的思考类似Heaven,如果“味”必有执著,则和“集”似乎重复性太高,“味患离”和“阴集灭道”的重复性也太高。(以电脑科学上作 clustering 的数学原理来说, clustering 分类是要找 inter-cluster 间差异最大、intra-cluster 内差异最小的解,否则是不好的cluster;如果用数学上的multi-variant analysis多变项分析来说,各个变项之间的相关度、连动程度要愈小愈好,否则是不良的设计。虽然这是搞理工的才会提出的象牙塔想法 XD)从这角度来看,如果说前四者是讲(苦的)原理、后三者是讲(经验的)现象,这样的区分是一种可能的解法。而“现象”自然比较肤浅,背后有没有执著都可能,不像原理讲的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定律。

正念同学提供的论中所说也有道理,所以将两种解读都摆进“进阶辨正”供想得比较深的读者自行思考。

注解则视前后文以及作名词、动词使用而定。

 
agama/研討_sn_48.26_assado_味_的翻譯.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60261154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