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用方法

本书阅读方法

很多人不读经,可能是觉得经典太高深、或是文言文太难懂,而本书就是要协助一同学习佛法的读者(简称“同学”)克服这样的障碍。

就“经典太高深”而言,《阿含经》的内容都是佛陀向一般弟子开示的内容,如果连智商不足的周利槃特、没读过书的贱民除粪人尼提,都能听懂佛陀的教导并且进而悟道,识字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同学们,自然都应该能理解《阿含经》的内容。

若感到“文言文太难懂”,也不必怕。其实大多数佛经的文言文只要熟悉之后,比起一般的文言文还来得容易掌握。只要识字就可以读《阿含经》,在日积月累的练习读经之后,自然能熟习佛经的语法,充分掌握佛经的意涵、如同佛陀亲自向您说法。只是初学者常会遇到难词,需要翻查佛学辞典,可能比较繁琐,因此本书将难词一一注释,以方便同学们阅读经典。

初学者在阅读本书时,可先由“导读”学习基础知识,以方便进入经文的情境中、领会佛陀的开示。为了协助没有读过经的初学者,某些经文前还有“经文导读”,一小段、一小段地翻译、解释该经的内容,希望能让初学者熟悉佛经的体例以及文字,之后自己读其余经文就比较容易了。

阅读“经文”时若有难词,可查阅“注解”,了解难词或专有名词的意义。

读经更重要的是落实在生活中,因此在“读经拾得”中举例经文所载在现实生活的观察或应用,例如“六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苦集灭道要如何应用到生活中?”、“十二因缘有什么实例?”协助读者了解佛法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周遭有什么紧密的结合,有什么平日就能理解或应用的情境。读者也可加上自己的心得笔记,举一反三。

《杂阿含经》前三卷相当重要,但也较为难懂,因此需要反复研习。若难以理解古文,或可尝试易读的第四卷,在对佛经的古文及形式较熟悉后,回过头读前三卷,或许就较容易了。

对于想直接跳读到卷十一之后的人,最好能先研习过卷一、二、八,在阅读卷十一开始的卷数或许会比较不吃力。

读经时可以神游其中,将自己融入经中,成为古代追随佛陀求法的佛弟子,看佛陀如何将一个观念或事件解释给我们这些古人们了解。解脱之道,就从菩提树下一一开展。

若在读经当中有疑问或想法,除了就近请教寺院或法师,Facebook 的用户也可加入“大家来读经”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 社团,一同研讨。没有 Facebook 账号的同学则可上“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http://buddhaspace.org 上的“狮子吼读经班”版,线上读经班于每周末进行线上语音讨论。

本书的线上版另有“进阶辨正”,提供复杂或有疑义的词句分析及详细辨正资讯。这些资讯由于较为深奥或芜杂,并没有在印出的书本上,有志寻根究柢者可径行参阅线上版。

佛陀教导我们“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就从今天开始,一天读一点、一天禅思一些,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杂阿含经》的主题分类(相应教)

经典在历时千年、跨越多国的取经及传抄,有的经卷次序可能前后错置,《杂阿含经》就有这个现象。因此印顺法师、杨郁文老师等诸学者比对相关经论,提出《杂阿含经》各卷较合理的次序。

经卷的次序并不影响经典的意义,因此一般在团体的读经会时,常照着卷数依次阅读《杂阿含经》。而若是自行阅读经典,则学者们所提出的次序,不失为系统性阅读《杂阿含经》的参考,可以将相同主题分类(“相应教”)的各卷一起研习。以下表格节录自杨郁文老师所作“杂阿含经题解”:

相应教 经号
五阴诵 阴相应 (1/5) 1~32
(2/5) 256~272
(3/5) 59~87
(4/5) 33~58
(5/5) 103~110
罗陀相应 111~129
断知相应 (1/2) 130~132
(2/2) 172~187
见相应 (1/2) 133~138
(2/2) 139~171
六入处诵 六入处相应 (1/5) 188~229
(2/5) 230~255
(3/5) 四十三 1164~1177
(4/5) 十一 273~282
(5/5) 十三 304~342
杂因诵 因缘相应 (1/3) 十二 283~303
(2/3) 十四 343~364
(3/3) 十五 365~370
食相应 十五 371~378
谛相应 (1/2) 十五 379~406
(2/2) 十六 407~443
界相应 (1/2) 十六 444~454
(2/2) 十七 455~465
受相应 十七 466~489
弟子所说(注1) 舍利弗相应 十八 490~500
目犍连相应 (1/2) 十八 501~503
(2/2) 十九 504~534
阿那律相应 (1/2) 十九 535~536
(2/2) 二十 537~545
大迦旃延相应 二十 546~555
阿难相应 (1/2) 二十 556~558
(2/2) 二十一 559~565
质多罗相应 二十一 566~575
如来所说(注2) 天相应 (1/2) 佚失
天相应 (2/2) 三十一 861~872
修证相应 三十一 873~891
入界阴相应 三十一 892~901
不坏净相应 (1/3) 三十一 902~904
道品诵 念处相应 (1/2) 二十四 605~639
(2/2) 佚失
正勤相应 佚失
如意足相应 佚失
根相应 (1/2) 佚失
(2/2) 二十六 642~660
力相应 二十六 661~703
觉支相应 (1/2) 二十六 704~711
(2/2) 二十七 712~747
圣道分相应 (1/2) 二十八 748~796
(2/2) 二十九 797~800
安那般那念相应 二十九 801~815
学相应 (1/2) 二十九 816~829
(2/2) 三十 830~832
如来所说(注3) 不坏净相应 (2/3) 三十 833~860
(3/3) 四十一 1121~1135
大迦叶相应 (1/2) 四十一 1136~1144
(2/2) 三十二 905~906
聚落主相应 三十二 907~916
马相应 (1/2) 三十二 917~918
(2/2) 三十三 919~926
释氏相应 三十三 927~936
无始相应 (1/2) 三十三 937~939
(2/2) 三十四 940~956
婆蹉种出家相应 三十四 957~964
外道出家相应 (1/2) 三十四 965~969
(2/2) 三十五 970~979
杂相应 (1/2) 三十五 980~992
(2/2) 四十七 1241~1245
譬喻相应 四十七 1246~1264
病相应 (1/2) 四十七 1265~1266
(2/2) 三十七 1023~1038
业报相应 三十七 1039~1061
八众诵 比丘相应 (1/2) 三十八 1062~1080
(2/2) 三十九 1081~1083
魔相应 三十九 1084~1103
帝释相应 (1/2) 四十 1104~1120
(2/2) 四十六 1222~1225
刹利相应 (1/2) 四十六 1226~1240
(2/2) 四十二 1145~1150
婆罗门相应 (1/3) 四十二 1151~1163
(2/3) 88~102
(3/3) 四十四 1178~1187
梵天相应 四十四 1188~1197
比丘尼相应 四十五 1198~1207
婆耆舍相应 (1/2) 四十五 1208~1221
(2/2) 三十六 993~994
诸天相应 (1/4) 三十六 995~1022
(2/4) 二十二 576~603
(3/4) 四十八 1267~1293
(4/4) 四十九 1294~1318
夜叉相应 (1/2) 四十九 1319~1324
(2/2) 五十 1325~1330
林相应 五十 1331~1362
  • 注1:为佛及弟子记说有关“六入处”、“因缘”、“食”、“谛”、“界”、“受”等法义,附于“杂因诵”之后。
  • 注2:同注1。
  • 注3:为佛记说有关修证等法义,附于“道品诵”之后。

本表的用意在于方便同学们阅读《杂阿含经》,因此仅列出对于研习《杂阿含经》最直接有用的资讯,若对进一步的学术考据有兴趣,可另查相关论著。

凡例

导读

将接下来几经当中,将会一再出现的词或概念,做简洁扼要的说明,方便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法义重点。

相应教、卷数、经号、大正藏页栏资讯

本书的卷数、经号,皆依照大正藏的编排,另于各卷标示该卷属于何相应教,以方便读者将属于同样相应教的卷数一并参照。

考量到本书读者中包括佛学研究者,于每经开头的大正藏经号旁,另外标注大正藏页栏资讯,方便学者于论文中标示出处或翻查大正藏。

本经的关键摘句

重要的经文摘句会以亮色凸显,并且通常会给予一个摘句标题,以提纲契领。所摘句的段落,是根据“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读经班多年来由各读经者所贡献的摘句整理。

注解

以数字 表示。

本书原则上只在每册中第一次出现某专有名词或难词时,加以注解。若难词于不同册再次出现时,则会再次注解,但较基本的专有名词不会于不同册重复注解。

线上版在难词于不同卷再次出现时,会有超链接以供快速查询,这则是书本版难以实现的设计。

校勘

以英文 表示。

校勘是比对大正藏(以高丽藏二刻为底本)、思溪藏(宋本)、普宁藏(元本)、嘉兴藏(明本)、正仓院圣语藏(圣本)等大藏经间的不同用字。

同一校勘若于同一经或邻近页面出现多次者,仅在第一次出现时作校勘,并于其校勘文字之后加上“[*]”符号,其余各字不再重复处理,仅于经文该字后方标上“[*]”表示同前。

对应经典

列出与本经意义相同或大同小异的其它“对应经典”。另外,与本经经文一部分意义相同的“参考经典”,则标示“参考”。

读经拾得

收录本经的义理分析、相关经文、读经心得、生活应用。

进阶辨正

提供经文疑义的辨正或进阶议题的探讨,通常篇幅较长,仅列于WWW线上版供有志寻根究柢者参阅。

引用

本书中若引用经文,例如“读经拾得”中引用相关经文,皆注明经目以及CBETA凡例。例如

《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2〉第165经温泉林天经:“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

其中,

  • 《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2〉第165经温泉林天经:代表引用自《中阿含经》卷四十三,第2品〈根本分别品〉,第165经,温泉林天经。
  • (CBETA, T01, no. 26, p. 697, a18-21):代表引用自CBETA经文,大正藏第1册,第26经,第697页,a栏(第一栏)第18~21行。
 
agama/本書使用方法.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8/27 20:3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703797340393